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学习掌握一些古词语的音、形、义及其用法。
4、背诵《氓》、熟读《采薇》。
5、能够用现代汉语以诗的形式翻译这两首诗或能将其改写成叙事抒情的散文。
6、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背背、练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并识记《诗经》常识;2、诵读《氓》,整体感知
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学过的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经篇章)
它们出自哪部著作?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著作?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这部著作中的两首诗。(板题)
解题,识记《诗经》常识
谁来读一下这个题目?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学生如果读错解错则纠正,若正确则强调)
刚才有同学已经为我们简单介绍了《诗经》,但不够全面,现在请大家打开《学习指导》22页,识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自读全诗,参照注释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齐读全诗后正音,提问:大家注意到这是一首 四 言诗?这类诗句在朗读时节奏通常是 二二 式?
再读全诗,思考:
⑴这首是的体裁是 叙事诗 ,题材是 爱情(恋爱与婚姻) ;
⑵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⑶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为每个阶段拟一个小标题,在课文中做出标记。
读背全诗
布置作业
读背全诗;识记《诗经》文学常识。
用现代汉语以诗的形式翻译这首诗或将其改写成叙事抒情的散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情感、人物、艺术特点赏析
检查作业
提问《诗经》文学常识。
提问背诵(第2章)。
提问译诗或改写散文(第6章)
问题探究
诗中女主人公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恋爱阶段:欢悦幸福,对氓一往情深;结婚以后:伤心痛苦,对氓失望怨恨;最后:忍无可忍,坚决与氓分手。
试分析评价诗中的男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 氓 女主人公 “我”
蚩蚩————————忠厚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率直;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鲁莽 “送子涉淇”“将子无怒”——温柔
怒——————————急躁 秋以为期——有主见 “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二三其德————感情不专 “总角之宴”“信誓旦旦”——重感情,感情专一
至于暴矣————凶恶狠毒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躬自悼矣”——清醒有头脑
女也不爽——本分 靡室劳矣——勤劳 亦已焉哉——刚烈坚强
女主人公的悲剧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
4、诗中几次写到淇水,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是爱情的见证,见证了女主人公对氓难舍难分的爱恋之情;第二次:淇水汤汤,渐车帏裳——淇水是勾起痛苦回忆的伤情物,水波翻滚,正如心潮起伏,水花打湿了车幔,更打湿了女主人公的心;第三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兴手法,淇水是男子态度变化无常的见证,也是女主人公无边痛苦的见证,形象地点名了女主人公之所以决然分手的原因。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叙事诗,而诗的第三章及第四章第一句都与故事无关,删去之后叙事更加通畅完整,你的看法呢?
[明确] 全诗以叙事为主,不过,女主人公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忆中的感情变化不时打断叙事,加入一些感慨和议论。这些感慨和议论更好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第三章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表现了她对婚恋生活的清醒认识和后悔、痛苦的心情。“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总之,这些诗句形象而深刻,对诗歌主题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氓》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全诗以叙事为主,不过,女主人公在回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感情变化不时打断叙事,加入一些感慨和议论。例如,当她讲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表现了她后悔、痛苦的心情。第四章讲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怨愤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自述的口吻,似自言自语,又像分手宣言。
课堂练习
诗中的比兴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学习指导》22页)
[参考答案]诗中的比兴句“桑子未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方面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一方面揭示了男子负心的原因,更是婚恋生活又甜美到痛苦的形象写照;“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形象地劝告女性不要迷恋男子的甜言蜜语,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男子容易变卦负心的清醒认识;“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形象地表现了男子态度的变化无常及其给女主人公带来的无边痛苦。总之,这些诗句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婚恋悲剧,控诉男子的负心行为,表现了婚恋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
梳理字词知识。(参见《学习指导》22-23页)
《学习指导》23-24页第5-8题
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练习题;
完成《学习指导》23页1-4题;
预习《采薇》,用现代汉语以诗的形式翻译或将其改写成叙事抒情的散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采薇》研读
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全诗,参照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齐读全诗后正音
提问:
⑴这首是的体裁是 叙事抒情诗 ,题材是 战争与思乡 ,写的是 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
⑵这首诗为什么以“采薇”为题?“采薇”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经》的习惯,以首词为题;采薇在本诗中既是起兴,又是写实,表现出军旅生活之苦——挖野菜为食。
⑶诗中抒情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明确]丰富、复杂:A、强烈的思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情;B、对玁狁侵扰的怨恨之情;C、对于自己阵营的自豪之情。总之,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再读,品赏语言
诗的前三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手法叫什么?我们学过读过的诗中有哪些也用了这种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蒹葭》《硕鼠》 ;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一唱三叹,一方面使得抒发的感情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一方面使得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读读这三章,注意读出情感的递进、加强)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各章有何不同?它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4、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王夫之认为士卒当初离家出征的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候,心里是悲伤的,未必确切,因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能够意识到是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狁满怀怨恨,在对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所以他的从军出征未必不是出于保家卫国的情感,雄赳赳气昂昂慷慨而去的,不过对家乡亲人有着依恋不舍的离情别意罢了,谈不上悲伤。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不见得是高兴。
(读读最后一章,读出其中复杂的感情)
指导翻译全诗(若时间不够,可转化为作业)
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争取背会。
完成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