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6 20: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常用实词和诗歌大意。
2、掌握香草美人传统。
3、理解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常用实词;掌握香草美人传统。
【教学难点】
理解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常见常用实词和诗歌大意。
【教学设想】
1、学生课前自读梁衡《读屈原》,初步感知屈原思想;充分预习课文,详细批注字词句,
2、课堂上让学生熟读诗歌,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有问题的地方做标记,之后小组讨论解疑,教师重点点拨,最后以活页形式加以检测。
以考促学,重在让学生动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香草美人传统。
2、理解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一、导入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做了明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受忧怨。不仅如此,他还指出本诗的创作起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由此可见,《离骚》与“怨”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找出有关屈原怨的语句,思考屈原有哪些怨?请加以概括。
二、文本分析,探究屈原思想。
(一)研习第一段,探究“怨”字背后蕴含的“忠”情。
问题一:找出有关屈原“怨”的语句,思考屈原有哪些怨?请加以概括。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这些语言来对应概括屈原的怨情。
①灵修浩荡,不察民心王——听不聪
②众女嫉余蛾眉,谣诼谓余善淫——谗谄蔽明
③时俗工巧、偭规改错、背绳追曲、竞周为度——邪曲害公
明确:
①、③ 同学们较容易理解概括,关键是第②“蛾眉”之美人之喻不好理解。
引导方案:
①材料补充。
屈原——蛾眉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司马迁《屈原列传》
B、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位为左图、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致使当时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但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佞臣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
屈原 才华横溢 美人 倾城之美
比兴象征
自伤 因美遭妒 自怨 怀才不遇
②乐府(李白)
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
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在此,李白自比绝代佳人,却迟迟得不到皇上的赏识,眼看时光过去,却找不到相匹的那位,高才难用世,不禁长叹。(美貌喻才情洁行)
③ 戴望舒《雨巷》,以“丁香姑娘”的美丽喻理想的高洁
④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以主人公“上穷碧落下黄泉”去追寻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执着和结果“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怅惘暗喻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想要得到君王赏识)而不得的苦闷。以美人喻政治理想或君王。
问题二:屈原这般忧怨为哪番?
明确:①好修 蕙纕 揽茝 被替 ②民生多艰
问题三:屈原有如海深的忧怨为何还要修身洁行,“以死明志”?从第一段中找出依据。
明确:鸷鸟不群、方圆不周、异道难安
总结:因他懂得“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芳洁香汗竹”为此他要“纵死终令汗竹香”。
问题四:由此可见,屈原怨的背后透露出的更是一种忠,那么屈原在第一段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忠”情的?
明确:直抒胸臆、反复致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文:适时反复扣题、点题
本段小结:
在第一段中,屈原运用香草美人的抒情手法,抒发自己才高品洁难以用世的如海怨情,然而在怨字背后,我们读出了他深藏于心的对楚国的拳拳忠情。
过渡:第一段中屈原情志已如此坚定,为何第二段却又说“悔”?这是否前后矛盾?同学们请大声自由诵读第二段,思考这一问题。
二、研习第二段,深味“悔”字背后氤氲的人格之美。
问题一:思考讨论:第一段中屈原情志已如此坚定,为何第二段却又说“悔”?这是否前后矛盾?请简述理由。
引导:
1、悔什么?
明确:悔——相道不察,如今已悟“行迷”
2、悔之后有何屈原有或将有何动作行为?分析行为背后透出他内心怎样的情志?
行为动作
延伫将反、回车复路、步马兰皋、止息椒丘、退修初服、反顾游目、观乎四荒、缤纷繁饰
制荷为衣、集荷为裳、高其冠 、长其佩
犹豫、自疏污泥
修身洁行
心系故国、坚守芳洁、加强修养
香草比兴象征手法传统之影响:
感遇十二首(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前两联: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两联: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
整首诗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
3、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填补空缺处。
屈原的悔,源自于①;;屈原的悔,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②;;。由此可见,悔字的背后,氤氲着屈原 ③ 的心。
参考答案:①他对楚国污浊官场无比的忧怨;他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国前途黯然神伤的忧虑;他对楚国深沉的忠爱之情;②不随波逐流;不推波助澜;修身洁行;坚守理想;怀瑾握瑜;蝉蜕于污秽;力挽狂澜;③ 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的芳洁情志。
【总结】不矛盾。第一段中屈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正是因为忧虑多艰的民生,他才会有如海的忧怨,,而忧怨的背后,蕴藏的正是他那颗不惜“以死明志”的拳拳之心,正是因为对楚国诚挚的爱恋,察觉官场的污浊后的他回天乏力,而又不愿随波逐流,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局势,走入仕途,由此可见,“悔”字的背后,氤氲着一颗“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的倔强而又芳洁。
问题二 第二段中屈原的芳洁情志除了用香草美人自比来含蓄地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直抒胸臆,直接表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A、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C、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本段小结:
屈原“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夺其赤”的芳洁情志除了用香草美人自比来含蓄地表达之外,还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反复致意,由此可见,屈原的感情抒发既有法国人的含蓄与浪漫,又有美国人的直白与奔放。
课堂小结:
屈原虽然生活在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风雨如晦时代,但他“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让人为之动容,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奋力前行,即使“两处茫茫皆不见”,可他“衣带渐宽终不悔”,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他的这种可与日月争辉的品行成了历代志士文人的精神标杆,激励着他们奋然前行。而为了这种情志的表达,屈原独创的香草美人的抒情手法与传统,为后世很多文人所仿效。
【作业布置】
一、请以屈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方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屈原是寂寞的,
参考答案: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告诫忠贞的灵魂,为皆浊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三国魏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试题】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