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内容索引
学习目标
活动方案
检测反馈
学 习 目 标
1. 会用向量工具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距离问题.
3. 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 动 方 案
活动一 探究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
探究:
如图,已知点P(x0,y0),直线l:Ax+By+C=0,如何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解析】 思路自然但运算量较大.
思考1
这种解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思考2
向量是解决距离、角度问题的有力工具.能否用向量方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析】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求水平或垂直线段的长度,进而通过面积关系加以解决.推导略.
思考3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从定义出发,把问题转化为求两点间的距离,通过代数运算得到结果,思路自然;第二种方法利用向量投影,通过向量运算求出结果,简化了运算,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活动二 通过简单运用加深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
例1 求点P(-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 2x+y-10=0; (2) y=3x+2; (3) x=3; (4) y=-1.
【解析】 画图直接利用图形性质求解.
思考4
(3)(4)小题有其他解法吗?
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 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化为一般式.
(2) 点P在直线l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0,公式仍然适用.
(3) 在直线方程Ax+By+C=0中,A=0或B=0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线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用数形结合求解.
已知直线l经过点M(-1,2),且A(2,3),B(-4,5)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 方法一:当过点M(-1,2)的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的方程为x=-1,
恰好A(2,3),B(-4,5)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
故x=-1满足题意;
当过点M(-1,2)的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
设直线l的方程为y-2=k(x+1),即kx-y+k+2=0.
例2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1,3),B(3,1),C(-1,0),求△ABC的面积.
检 测 反 馈
2
4
5
1
3
1. 已知直线l经过原点,且点M(5,0)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则直线l的方程为( )
A. 3x-4y=0 B. 3x+4y=0
C. 4x-3y=0或4x+3y=0 D. 3x-4y=0或3x+4y=0
【答案】 D
2
4
5
1
3
2. (2024南阳期末)已知P为两条直线2x-3y+1=0和x+y-2=0的交点,则点P到直线l:kx-y+k+2=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
【答案】 B
2
4
5
3
1
3. (多选)已知直线l过点P(3,4)且与点A(-2,2),B(4,-2)等距离,则直线l的方程可以是( )
A. 2x+3y-18=0 B. 2x-y-2=0
C. 3x-2y+18=0 D. 2x-y+2=0
【答案】 AB
2
4
5
3
1
4. (2024沈阳联考)对任意的实数λ,原点O(0,0)到直线(2+λ)x-(1+λ)y-2(3+2λ)=0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2
4
5
3
1
2
4
5
3
1
2
4
5
3
1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 会用向量工具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距离问题.
3. 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一 探究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
探究:
如图,已知点P(x0,y0),直线l:Ax+By+C=0,如何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思考1
这种解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思考2
向量是解决距离、角度问题的有力工具.能否用向量方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思考3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从定义出发,把问题转化为求两点间的距离,通过代数运算得到结果,思路自然;第二种方法利用向量投影,通过向量运算求出结果,简化了运算,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为d=.
活动二 通过简单运用加深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
例1 求点P(-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 2x+y-10=0; (2) y=3x+2;
(3) x=3; (4) y=-1.
思考4
(3)(4)小题有其他解法吗?
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 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化为一般式.
(2) 点P在直线l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0,公式仍然适用.
(3) 在直线方程Ax+By+C=0中,A=0或B=0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线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用数形结合求解.
已知直线l经过点M(-1,2),且A(2,3),B(-4,5)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
例2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1,3),B(3,1),C(-1,0),求△ABC的面积.
1. 已知直线l经过原点,且点M(5,0)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则直线l的方程为( )
A. 3x-4y=0 B. 3x+4y=0
C. 4x-3y=0或4x+3y=0 D. 3x-4y=0或3x+4y=0
2. (2024南阳期末)已知P为两条直线2x-3y+1=0和x+y-2=0的交点,则点P到直线l:kx-y+k+2=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5
3. (多选)已知直线l过点P(3,4)且与点A(-2,2),B(4,-2)等距离,则直线l的方程可以是( )
A. 2x+3y-18=0 B. 2x-y-2=0
C. 3x-2y+18=0 D. 2x-y+2=0
4. (2024沈阳联考)对任意的实数λ,原点O(0,0)到直线(2+λ)x-(1+λ)y-2(3+2λ)=0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5. (2024盐城中学期末)已知直线l的倾斜角为α,cos α=,且这条直线经过点P(1,2).
(1) 求直线l的方程;
(2) 若直线a:mx-y+1-m=0恒过定点A,求点A到直线l的距离.
【参考答案与解析】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活动方案】
探究: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从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PQ的长度,其中Q是垂足,所以求出垂足Q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就可以得到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设A≠0,B≠0.由PQ⊥l,直线l1与直线l2的方程以及直线l的斜率为-,得直线l的垂线PQ的斜率为,
所以垂线PQ的方程为y-y0=(x-x0),即Bx-Ay=Bx0-Ay0.
解方程组
得直线l与PQ的交点坐标,即垂足Q的坐标为
,所以PQ=
==,
所以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
可以验证,当A=0或B=0时,上述公式仍然成立.
思考1:思路自然但运算量较大.
思考2:能,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设M(x,y)是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n是与直线l的方向向量垂直的单位向量,则是在n上的投影向量,||=|·n|.
设P1(x1,y1),P2(x2,y2)是直线l:Ax+By+C=0上的任意两点,则=(x2-x1,y2-y1)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
将Ax1+By1+C=0,Ax2+By2+C=0两式相减,得A(x2-x1)+B(y2-y1)=0.
由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知,向量(A,B)与向量(x2-x1,y2-y1)垂直.向量(A,B)就是与直线l的方向向量垂直的一个单位向量.我们取n=(A,B),
所以·n=(x-x0,y-y0)·(A,B)
=[A(x-x0)+B(y-y0)]
=(Ax+By-Ax0-By0).①
因为点M(x,y)在直线l上,所以Ax+By+C=0,所以Ax+By =-C.代入①式, 得
·n=(-Ax0-By0-C),
所以PQ=||=|·n|=.
思考3: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求水平或垂直线段的长度,进而通过面积关系加以解决.推导略.
例1 (1) d===2.
(2) y=3x+2化为一般式为3x-y+2=0,
所以d==.
(3) d==4.
(4) d==3.
思考4:画图直接利用图形性质求解.
跟踪训练 方法一:当过点M(-1,2)的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的方程为x=-1,
恰好A(2,3),B(-4,5)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
故x=-1满足题意;
当过点M(-1,2)的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
设直线l的方程为y-2=k(x+1),即kx-y+k+2=0.
由A(2,3)与B(-4,5)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得=,
化简,得|3k-1|=|-3k-3|,
则3k-1=-3k-3或3k-1=3k+3,
解得k=-,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3y-5=0.
综上,直线l的方程为x=-1或x+3y-5=0.
方法二:由题意,得l∥AB或l过AB的中点.
当l∥AB时,设直线AB的斜率为kAB,直线l的斜率为kl,则kl=kAB==-,
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y-2=-(x+1),
即x+3y-5=0;
当直线l过AB的中点(-1,4)时,直线l的方程为 x=-1.
综上,直线l的方程为x=-1或x+3y-5=0.
例2 如图,设边AB上的高为h,
则S△ABC=AB·h,
AB==2.
边AB上的高h就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边AB所在直线l的方程为=,
即x+y-4=0.
点C(-1, 0)到直线l:x+y-4=0的距离h==,
所以S△ABC=×2×=5.
【检测反馈】
1. D 因为直线l经过原点,且点M(5,0)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所以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即 kx-y=0,则=3,解得k=±,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3x-4y=0或3x+4y=0.
2. B 由得即P(1,1).又直线l:k(x+1)+2-y=0,所以直线过定点A(-1,2),所以当直线AP与直线l垂直时,点P到直线l的距离最大,且最大值为AP==.
3. AB 易知直线l的斜率存在,设直线l的方程为y-4=k(x-3),即kx-y-3k+4=0.由题意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解得k=2或k=-,即直线l的方程为2x-y-2=0或2x+3y-18=0.故选AB.
4. [0,2) 直线l的方程可化为λ(x-y-4)+(2x-y-6)=0,令解得所以直线l过定点P(2,-2).当直线l经过点O(0,0)时,3+2λ=0,即λ=-,故d=0;当直线l与OP垂直时,d取最大值,下面证明:当OP与直线垂直时,记直线为l1,当OP不与直线垂直且直线不经过点O时,记直线为l2,过点O作OQ⊥l2交于点Q,如图,由图可知,△OQP为直角三角形且OP为斜边,所以OP>OQ,所以当d取最大值时,OP与直线垂直,故dmax==2,但此时kOP=-1,则kl=1,直线l的方程为y+2=x-2,即x-y-4=0,此时无论λ取何值都无法满足要求,故dmax取不到2,所以d∈[0,2).
5. (1) 由cos α=,α∈[0,π),得α=,则tan α=1,
所以直线l的斜率k=1,且直线l过点P(1,2),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2=x-1,即x-y+1=0.
(2) 因为直线mx-y+1-m=0,
所以m(x-)-y+1=0,
所以直线a过定点A(,1),
则点A(,1)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d===,
故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