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0:55: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快速捕捉阅读重点,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简洁的语言,感悟人物可贵的品质。
3.体会作者流露的追思景仰的情感。
学 习 目 标
有这样一个人,他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 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49 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他去世之后,人们想起他,会忆起哪些往事呢? 让我们在张中行先生的文字中去了解叶圣陶先生。
导入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作者和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代表作有《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丁卯年( ) 躬行( ) 商酌( )
草率( ) 生疏(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zhuì( ) 拖tà( ) tuǒ tiē( )
修rùn( ) huì人不倦( )
不chǐ下问( ) diān pèi流离( )
shuài
mǎo
gōng
zhuó
shū
kěn

méng


妥 帖



颠 沛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恰当,十分合适。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商量斟酌。
不爽快,不简洁。
不必要,麻烦。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整体阅读
1.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8):
第四部分(9):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详尽地叙述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整体阅读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希望自己和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圣陶先生一样以身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张。
整体阅读
3.初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恳切、彬彬有礼、尊重有加;他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待人厚
律己严
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
快速读课文(5分钟内读完),说说从这些小事情中,你看出了叶圣陶先生有哪些过人的品行?
以小见大,通过小事看出大节。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的写作原因是什么?
纪念叶老先生
衬托:除夕响着鞭炮,以欢快的新年乐景衬托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时的哀情,倍增其哀。
双层的悲哀




对于老师来说,作文难教,作文课难上;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不知怎么写。所以学生的写作要么是模仿、抄袭之作,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冥思苦想、胡编乱造、杜撰故事、空泛笼统。有人曾调侃学生作文:“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坡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留在教室擦桌子。”活脱脱一个“五子登科”。可以想见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文章自然无情可言、无理可道,更不必说运用创新思维,充分抒发个性,拓展作文新境。即使偶有文采华美、辞句绮丽的文章,如果缺乏了真诚的内核,也不可能有感人的力量。而且,按孔子的说法,“巧言令色,鲜矣仁”,作文如果违背了真诚,学生在做人方面就值得怀疑。
四、主题活动,写作训练(20分钟)
课时目标
人物形象:
师:作者杨振宁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引文?
①坐馆薛家集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2课时
师: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从侧面表现了邓稼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赞扬了他的崇高品质,引用电报、书信对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进行了总的评价。其实,杨振宁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在文中还写了很多评述性的语句直接高度赞扬了邓稼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将它们勾画出来,并做好批注。
(4)邓稼先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学家。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他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借钱前去参加科考,终于考中了举人,自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乡邻也对他刮目相看。中举后,范进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与官场中的人士相结交,应酬自如,也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由于物质条件的突然巨变,母亲喜极而亡。范进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2.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章首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写作缘由,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用了哪些名言来概括叶老先生的高尚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
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孔夫子
对比
叶老
堪为人之师表。
引用《论语》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论语》中的话,指出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事,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将二者进行对比,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品德之高尚。
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待人厚
律己严
待人厚
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特点?
律己严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体会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发?
待人厚
1.修改文章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不敢草率了事。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2.送客
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3.复信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悔恨”是说叶先生因为去天坛看花,错过了作者的拜访时间而感到懊悔。
为人宽厚,不摆架子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的“悲伤”和“我”的“悲伤”是否相同?
疑难探究
解题思路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听了这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了欧阳修的这个小故事,对于作为一名中学生的你来说有什么启示呢?
(1)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中心思想。如《背影》。
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主题思想:全书共56回,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人是日常生活中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的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众多士人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1、在刚才的这项活动中,每个人都参与了,而且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不管是发言的,还是在下边听的,都有感受、体验,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体验组织成一段通顺的话语说出来,要求真诚。(形式:说一段话 内容:对于刚才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自信、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真实、 诚恳)(温馨提示:不同的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当老师布置了说话的任务后,你想上来说话吗?为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当叫到或没有叫到你说话时,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表现?当其他同学上来说话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5) 严贡生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被邓稼先心系国家、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所感动。那么,同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又是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好友邓稼先的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邓稼先。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因为这样更容易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师小结:文中两个人物都身怀绝技,其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经过勤奋练习才能获得的。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应用自如的。
教学反思
不同。第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在信中为“我”的生活处境而悲伤,第二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律己严
1.主张“写话”风格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2.重视“简洁”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简洁程度:可简就绝不该繁。
3.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高度重视,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
主张
苦心
“写话”与“简洁”
核心
此二者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叶圣陶先生的“主张”和“苦心”其核心是什么?
文章结尾段落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抒情和议论,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钦佩之情;以议论的方式,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深化主题,收束全文,水到渠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待人厚
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律己严
主张“写话”风格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
沉痛缅怀
无限敬仰
写作缘由:先生逝世,“我”心悲哀
具体叙述
总写:品德高尚
分写
总结思考:追怀业绩,学习效仿




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时间很长,了解他的很多事迹,但作者仅选取了“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品德,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1.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引文。
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文运用小标题来连缀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小标题来理清文章结构,明确层次关系,进而轻松把握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始终抓住“理解人物精神品质”这一主线,环环相扣。从导入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然后通过梳理事件、语言对人物的品格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接下来通过研读课文关键语段,了解文中引文的作用,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更进一步深化;最后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深刻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此教学设计各环节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符合初中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可操作性较强。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2
4、大家讨论、简评。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作为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给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许多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韩愈的代表作有《马说》《师说》《原道》《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柳宗元的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罴说》《黔之驴》等,欧阳修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六一居士传》等,苏洵的代表作有《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苏轼的代表作有《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喜雨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苏辙的代表作有《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王安石的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曾巩的代表作有《寄欧阳舍人书》《墨池记》《醒心亭记》等。
1 邓稼先
解题方法:
【投机钻营,自我吹嘘】①范进二人在关帝庙候见汤知县时,严贡生赶来巴结,吹嘘与汤知县关系非同一般,试图借助范进二人,成为汤知县身边要紧的人;②吹嘘自己是个不占便宜的率真之人,不想家里小厮来告急说邻人上门讨猪,当场败露。
(3)思考全文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人物形象:周进:醉心功名,迂腐可怜。
(4)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所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的概括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预设 (1)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
2.叙述平实,明白如话。
文章语言平易自然,既没有堆砌华词丽句,也没有运用过多的修辞;既没有精致的描写,也没有深沉的抒情。所用大都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平实质朴,细致恳切,却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叶圣陶先生名言名句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本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谨自律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仰慕之情。
主旨归纳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的小事是:叶圣陶先生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
教材课后习题
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这令作者感慨:“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有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些出来做品析。
【第一问】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晚上,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第二问】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 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样的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文风的“简洁”。关于繁简和修改,他“只说字”,偏重用语,强调“可简就绝不该繁”。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加简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