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古诗 感受文化魅力——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壹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比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贰
文本解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亦写诗人所闻,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通过“在一千多年前,一位失意学子的一首诗,竟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时他的这首诗也让自己名垂千古”这样的一段文字做铺垫,引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块二 解读诗题 诵读古诗
1.诗题是诗的眼睛,学生读诗题,能用自己的话解读诗题的意思。
2.读是一切策略之首,学生先听范读,找到读古诗的感觉。
3.出示自读古诗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独特的味道。
4.师生合作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及意蕴美。
板块三 细读鉴赏 品悟诗情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不知不觉,这首诗同学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了,读这首诗时同学们读出了什么情绪?读出了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2.交流读出的忧愁、孤独、寂静、凄凉的感觉。
3.师总结并设置问题:每个同学读这首诗,可能都会读出属于自己最独特的感觉。对比其它几首古诗并出示问题:同样是古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带给我们的竟然是忧愁、是寂静、是满腹愁绪的感觉呢?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拿出笔来静静地读这首诗,看看诗的哪些字眼隐藏着这些感受,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也可以在旁边写上几个字来记录感受。
4.继续出示问题: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张继根本睡不着。(板书:愁眠)
5. “愁眠”有哪些近义词?
师总结:愁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无眠”。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
6.出示问题:这个本该睡觉休息的晚上诗人愁眠啊愁眠,睡不着啊睡不着,因为“愁眠”诗人在那个夜晚看到了什么?看这首诗,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
7.交流诗人所见,想象相关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板书所见:月落、江枫、渔火)
8.出示问题:愁眠啊愁眠,睡不着啊睡不着,诗人在这个夜晚又听到了什么?
9.交流诗人所闻,想象相关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板书所闻:乌啼、钟声)
10.出示问题:半夜三更,正是人们酣睡的时刻,怎么能不静呢?但为什么又要写乌啼、钟声,岂不吵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11.师总结:诗人用乌鸦的啼叫、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衬托月夜的静谧,以动景衬静景,表达其孤寂忧愁的心情。(板书:以动衬静)
12.出示问题:愁眠啊愁眠,乌鸦凄厉的啼叫声、寒山寺夜半时分传来的钟声,在一声一声敲打着他的无眠,拨动着他的愁思与愁弦。还是因为愁眠,诗人身体的感觉好像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谁注意到了?
13.交流诗人所感,想象相关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板书所感:霜满天)
14.师总结:因为愁眠诗人看到了月落;看到了江枫;看到了渔火;因为愁眠,诗人听到了乌啼;听到了钟声;因为愁眠,诗人身体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诗人感觉到的竟然是:霜满天。
板块四 探知“愁”因 感情诵读
1.出示问题:月落是景,江枫是景,这景包围着谁?“愁眠”。乌啼是景,渔火是景,这景伴随着谁?“愁眠”。霜是景,钟声也是景,这景笼罩着谁?
2.用张继自己的诗来说就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引导学生思考在张继的诗中,这个“对”是哪个意象。
3.师总结:因为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愁绪,于是他觉得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他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愁”字。张继把所有的愁绪都融入到这些景物里,这也是古诗的一种表达方法: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4.思考:诗人为何而愁?他在愁些什么?
5.出示视频,解答学生心中疑问,更好地理解诗歌传达出的情感。
6.设置情境,反复诵读古诗。
7.师总结:当月亮落下、江枫隐隐约约、渔火忽隐忽现、乌啼划破夜晚的宁静又消失了,霜满天也只是用心感受到的,天地之间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相对的了。引出寒山寺的钟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愁眠人的耳边,钟声敲打着他的无眠,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呢?出示小练笔。
8.学生写话并交流。
9.师总结:这温暖的钟声,这有情有义的钟声,这充满智慧的钟声,就这样一声一声化解着张继的愁眠,这钟声悠悠传来又悠悠消失,相信随着钟声一块消失的一定还有那位愁绪满怀的诗人的心情。
板块五 借月咏愁 升华拓展
1.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之后不断有人写这样的钟声,可是没有人写的像张继一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其实,愁眠、失眠、难眠、未眠,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生命体验,出示借月咏愁的诗。
2.出示问题:有的晚上月亮不见了,有的晚上月亮没有升起来,或者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而诗人不眠、难眠、愁眠的心绪却难以释怀,这满腹的愁绪又将托付给谁呢
3.师总结:当月亮消失了的时候,张继把愁绪托付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从此之后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在中国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抚慰愁眠的景物,它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4.出示不同朝代人借钟声寄托愁眠的诗。
5.师总结: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一首首诗,一阙阙词,它们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做读诗的有心人,在诗歌王国中更好的成长!
板块六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完善练笔;背诵《枫桥夜泊》。
拓展性作业:推荐《不朽的失眠》,课下阅读。
实践性作业:动手简单画一画你脑海中浮现的有关《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