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五、六单元复习学案 总第 课时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识记五、六单元重点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托物言志手法,阅读探险科幻题材文章,感受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魅力。
【学习重点】
1.识记五、六单元重点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手法,阅读探险科幻题材文章,感受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魅力。
【学习过程】
梳理知识:
(一)文学常识
《紫藤萝瀑布》作者 ,原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 。
2.《一棵小桃树》作者是现代作家 ,原名贾平娃。代表作: 。
3.《外国诗二首》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 ,主要作品:抒情诗代表作:
,叙事诗代表作: ,小说代表作: 。
4.《外国诗二首》中《未选择的路》作者 ,主要作品:抒情诗代表作: 。
5.《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 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 。 有代表作 传世。
6.杜甫,字 ,自号 ,世称 等,杜甫被世人尊为 , 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代表作有 、
、 。
7.王安石,字 ,自号 ,世人又称王荆公,传世文集有
等。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陆游(1125年—1210年), , ,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 。
9.龚自珍,字 ,号 。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诗集,作于公元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作者因为厌恶仕途,辞官返杭,后因迎接家眷,又往返一次,在往返的途中,写了315首绝句。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10.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回忆录 ,传记 和 。
11._________ 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____年___月__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___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_______奖。
12.刘慈欣,2010年获得 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第九届
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三部曲等。
(二)字音字形
无垠( ) 污gòu( ) 凛冽( ) 吞噬( ) 销蚀( )
juàn( )顾 步履( ) 告罄( ) 遗孀( ) 斫痕( )
窒息( ) 战栗( ) 角逐( ) 履行( ) 充沛( )
贮藏( ) 雪橇( ) 胆怯( ) 皑皑( ) 作践( )
沮丧( ) 不朽( ) 抵御( ) 愁闷( ) 铁锹( )
惊è ( ) 砭骨( ) 履践( ) 崔巍( ) yíng( )回
凄厉( ) 滞留( ) 盘盂( ) 阴霾( ) 哀悼( )
锤炼( ) páo ( )哮 凝聚( )拓荒( ) 弥补( )
Jué( )逐 雪qiāo( ) diān( )狂 毛骨悚然( ) 俯kàn( )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 疲惫不堪( ) 怏怏( ) 炽热( )
负荷( ) 赫兹 ( ) 五脏六腑 ( ) 拍摄 ( ) 轮廓 ( )
俯瞰( ) 舷窗( ) 遨游( ) 褐色( ) 稠密 ( )
阴沉( ) 吝啬( ) 浮躁( ) 变幻( ) 笼罩( )
二、构建系统
自主回顾课文内容,任选1-2篇课文重点分析,构建文章网络,可以从文章内容、写法、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阐述。
(问题提示)
1、阅读《紫藤萝瀑布》,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紫藤萝瀑布》,用6分钟时间通读文本,如何理解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小组间交流,完后共同解决。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3、《一棵小桃树》中,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拿爷爷待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4、《外国诗两首》中,点名学生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这两句诗的含义?
解释划线的词语。
三、诊断评价
自主回顾课文《紫藤萝瀑布》,完成课内训练题
1.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
A.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 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好像在试探什么。
C.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D.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2. 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也反映了作者当时失落惆怅的情绪。
B.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我们,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C.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全文埋下悬念伏笔。
D. 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感受到前面的紫藤花开得更茂盛,打算继续观赏。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 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 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D. 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描摹技艺高超,精彩传神。
4. 下列对本文语言风格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丽峭拔,险中见奇 B. 优美含蓄,自然流畅
C. 凝练幽默,通俗朴实 D. 热情奔放,汪洋恣肆
自主回顾课文《一颗小桃树》,完成课内训练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贾平凹, 当代作家。
B. 本文作者贾平凹的《腊月正月》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C. “雄伟壮丽”“土地和杂草”“一棵小桃树”都是并列短语。
D. 本文作者贾平凹的散文上承古代文化的精髓,近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名家的风范, 同时吸收绘画、戏曲和秦汉地域文化的韵味, 形成了空灵蕴藉的风格。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B.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容貌、举动) 庸俗不大方]
C.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渐渐到了傍晚)
D. 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3.下列对课文相关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人世的认识还很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我”的天真幼稚,将“我”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B. 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运用对比手法,将爷爷的花事衰落与小桃树的顽强生长形成对比,突出了小桃树生命力的顽强。)
C. 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 但却没有掉下去, 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苞人格化,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给作者以希望和信心。)
D.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安慰”“感激”是因为小桃树在风雨摧残中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让“我”明白:面对挫折和磨难, 只有不屈不挠, 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平凹散文》,作者是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B.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历经风雨摧残却不屈不挠的小桃树。
C. 本文主要是借小桃树来回忆奶奶,表达了对奶的深切思念。
D. 本文含蓄地揭示出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自主回顾课文《活版》内容,完成课内训练题
真题训练:
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唐人尚未盛之/②殊不沾污/③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旋刻之
A.①崇尚/②根本/③覆盖/④立即 B.①还/②根本/③覆盖/④立即
C.①还/②特别/③冒犯/④立即 D.①还/②根本/③覆盖/④旋转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用法或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就:①瞬息可就/②持就火炀之
B.火:①火烧令坚/②用讫再火令药镕
C.以:①不以木为之者/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之:①不以木为之者/②旋刻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制版、印刷、拆板四大工序。
B.文段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是“活”,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选用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火炀”。
4.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字平如砥 砥:磨刀石 B. 则第二板已具 具:准备(好了)
C. 用讫再火令药镕 讫:完毕 D. 至今宝藏 宝藏:储藏珍宝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唐人尚未盛为之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 乃密布字印 乃悟前狼假寐
C. 则以纸帖之 以钱覆其口
D. 不以木之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是一篇精要的说明文,对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做以清晰说明。
B. 第①段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前身是“板印”,介绍了印刷术的发展、沿革。
C. 第②段是全文的重心,按工艺流程先后介绍了制版、刻字、印刷、拆版的全过程。
D. 第③段交代“活板”的下落,“至今宝藏”足以证明毕昇的发明是实际存在的。
自主回顾课文《伟大的悲剧》内容,完成课内训练题
1.对下列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坦然面对失败,并忠实地接受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可敬可佩。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输给对手的痛苦心情。
C.“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在作者看来,角逐失败意味着毫无价值和悲哀,一切的努力都成了徒劳,斯科特的这次南极之行已经毫无意义。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句子中一个“拖”字写出了斯科特和伙伴们面对他们是第二批到达的人的残酷现实时的沉重心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
B.选文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时失望、沮丧的心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绝望、狂躁和毫不理智的做法。
C.本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D.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与“一个月内”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句通过记叙的方式,预示着斯科特一行人的悲剧命运。
B.选文部分引用了主人公斯科特上校日记中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
C.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遗书,发挥他的天才的文学想象而写成的。
D.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人临近南极点时,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最终还是失望而痛苦地到达极点。
4.围绕“伟大的悲剧”,下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他们倒下去了,所以是“悲剧”。
B.史料记载,斯科特历经艰难险阻,成功地把阿蒙森的信亲自交给哈康国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C.斯科特一行人作为失败者,即使忍受失败的痛苦也要为胜利者做证的诚实精神和博大胸怀是“伟大”的。
D.斯科特一行人热爱祖国、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自主回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内容,完成课内训练题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C.一切/都将/会过去
D.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未选择的路》一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彷徨和苦闷。
四、链接中考
草 记
贾平凹
①1982年10月,我去银川,过三边,一漠沙地;天地全然都空白了,几十里没有一座房,也没有一棵树,远远的地平线上,夕阳欲浮欲沉,像是妊娠,已经粘胶得成一个椭圆形。我默默地走着。先是并不留意,后来就发现眼前倏忽飘过一朵两朵白绒团儿,温温柔柔的,泛着银光,再往前走,白绒团儿竟多起来,一动脚,就绕着身子乱飞。疑心是柳絮,抬头搜索去,四周依旧空旷;急用手去捉,手一抬,那白绒团儿却顺手而上,才抓住一团要看时,一出气,又飞了。一时又起了风,沙尘并没有动,但白绒团儿越发纷纷,如千万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静。定睛看去,那白绒团儿却原来都是从一棵一棵什么草中起身的:草高不盈尺,条叶,半绿半枯,结一串串果实,如豆荚,尽都干裂,有的已空壳,在风中铮铮颤着细音,有的半合半开,形如织布木梭,里边两排荚籽,每籽小如鸡眼,四周生满白绒,风吹绒毛如足如翅,就悠悠而去了。
②我不知此草为何名,站在那里,一直等远远的一队骆驼走来,问起驼峰间的牧人,回答说:这草叫佛手肿。草古怪,名字也古怪。我再问,回答是:“它怎么不长绒毛呢 要不,它怎么繁衍后代啊!”
③我不禁喟然长叹:哦,大凡尘世,任何地方都有生命的存在,漠漠边关沙地,也是如此;而万事万物既有存在的生命,又都有它赖以生存的手段,环境不同,手段也相异呀!遥想竹林中的蛇可以是青色,湖水里的鹅可以毛隔水,岸上的树可以叶子圆阔,高山的树可以叶子尖针,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奋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自己去谋生路了。也正是环境太不好了,它并不去以色以香诱惑蜂儿鸟儿,它靠的是自己生的欲望,靠的是飞的力量,自然这样可能落地而生,也可能落地而亡,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绒团儿各自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呢
④“这草很多吗 ”我问牧人。
⑤“当然很多,你再往北走,沙地上全是这种草呢。”
⑥“那走过的草坝子上怎么没这种草 ”
⑦“它是苦命的,一旦绿了一片沙地,什么花草都来长了,有了蜂儿,有了鸟儿,它却就长不成了。”
⑧“它只能在沙地上长 ”
⑨“要不怎么说是苦命的呢 ”牧人赶着骆驼走远了,缓缓的步伐,摇奏着沉沉的铃声。几朵白绒团儿飘在骆驼的身上,落在牧人的帽子上,那深深的骆驼脚窝里,也满满地落下了一堆了。
⑩啊,荒凉的沙地上,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草呢 知道的只有骆驼,只有牧人;但骆驼不懂人语,不能言语,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选自《西安晚报》,有改动)
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作者认为“万事万物既有存在的生命,又都有它赖以生存的手段,环境不同,手段也相异”,请概括佛手肿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它赖以生存的手段。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4.为“草”作记,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面对佛手肿,“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请谈谈这一现象对你写作的启示。
五、达标测评
默写
《登幽州台歌》
1.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
《望岳》
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 。
5、《望岳》中,“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 ,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 。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游山西村》
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诗句:
3、《游山西村》中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表达离愁的诗句:
综合性学习
(一)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从这里经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________!”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
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10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
(2)三个人对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话,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100字左右)
(二)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 ,不要 !
写作手法拓展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托物言志在诗词、文章中的使用,常常源于作者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作者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质。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