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医疗与公共卫生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指示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作了具体规划,在农村中着重培养三种卫生员,即不脱产、半脱产的卫生员和专职医生,并在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这有助于( )
A.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B.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
C.将农村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
2.因“一县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为此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该医学人物及其著作是( )
A.吴有性《温疫论》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孙思邈《千金方》
3.20世纪60年代,活跃在全国农村大地的乡村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他们响应中央号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白天务农,晚上给农民送医送药,被农民群众亲切的称呼为“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活跃( )
A.反映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走向完善 B.极大降低了农村新生儿的死亡率
C.说明农民群众的健康开始受到重视 D.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4.造成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的“1918年流感”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促进了此后对流感病毒的相关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随后早期的流感疫苗研发成功。这说明( )
A.战争是使流感爆发的主要诱发性因素
B.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
C.科学技术发展有赖于社会危机的出现
D.人口的大量迁移易导致病毒快速传播
5.有资料显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沿海通商口岸,西医院门前摩肩接踵、门庭若市,排在大街上候诊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每天清晨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车马轿子”,“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的”。由此可见,当时( )
A.国人对西医有一定认可 B.沿海中西文化融合加快
C.传统中医遭到人们质疑 D.西方对华侵略不断加深
6.1958年,苏联率先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根除天花的理念。1962年开始,美国、苏联的政府与科学家团结合作,在非洲、印度等地持续进行疫苗接种,使得20世纪70年代末天花在全球范围内被根除。天花成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完全消灭的人类传染病。据此反映( )
A.合作共赢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B.美苏关系的缓和
C.美苏对抗本质是国家利益冲突 D.苏联实力的衰退
7.青海一带的“瘴气”在唐以前史书中屡有所见,但两宋时期很少见,两宋时期,官方文献所载瘴疾多集中两 广岭南地区;唐之前贵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县,文献中很少有贵州瘴疾的记载,及至元代,记载明显增多。官方文献关于瘴疾的记载( )
A.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 B.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
C.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 D.反映了华夏文化漫润的深浅
8.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9.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及《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材料说明( )
A.中医药是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
B.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C.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D.中医学典籍为现代科研提供有益经验
10.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这表明( )
A.医生是古代最神圣的职业 B.医生的职业在于延续生命
C.医生的神圣属于道德绑架 D.医学成就源于古哲学发展
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的方针,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普遍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以及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同时,全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上述卫生防疫举措体现了( )
A.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B.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C.人民生活状况根本性改善 D.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成熟
12.我国有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 病人,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13.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这反映了当时( )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人力成本的提高 C.人口迁徙的加快 D.封建秩序的瓦解
14.某医药学著作的序中写到:“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下列有关该著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B.体例完备且重视真伪辨析
C.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受此启发的研究问鼎诺奖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据此可知,乡村医生( )
A.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D.使乡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快速增加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 《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其父亲张宗汉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当时社会政治腐败,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造成“生灵涂炭,横尸遍野”,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在料理政事之余,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在衙门大堂为百姓诊病,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四分五裂,面对这一局面,张仲景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建安十五年,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认为,作为一名医者要有热爱患者之心,学医不仅目的要明确,而且态度要端正;一个负有“救人”“活命”之责的医者,就应当“志存救济、勿为名利”,要真正做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东汉末期意识形态领域中杂说盛行,人们通过卜巫咒禁、祈求祷告达到敬天保命的目的,使朴素的医学染上了神秘色彩。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认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他已经认识到病因的物质性,并逐渐意识到了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的规律。
——摘编自张今歌《论张仲景“仁爱”思想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仁爱”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仲景“仁爱”思想的内涵。
1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锡纯(1860—1933),我国中医名家,青年时期曾屡试不第,后专心从医。他刻苦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努力提升医术。清末兴办新学,张锡纯在盐山县教授几何和代数。1909年,张锡纯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抛弃崇古泥古、故步自封的观点,提出学习西医的实验方法,推广科学医学理念和方法。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他还善用西医病理知识来解释中医病证,并以此指导选方用药。1918年,张锡纯担任了中国第一所中西结合医院奉天立达医院的院长,1928年又创办了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大量具备中西医知识的人才。
——据张镜源《大国医张锡纯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锡纯医学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锡纯的医学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独特的医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chi相貌丑陋),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要防病于未然。中国古代医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医疗原则,并指出其文化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中医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培养三种卫生员""推行‘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3制度”等信息可知,此举有助于缓解当时中国农村“求医难”的状况,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正值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中“合作社”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将农村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均发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有性是明朝的医学家,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疠气”这一新的传染病原的概念,A项正确;李时珍是明朝的药物学家,他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的巨著,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B项;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经典之作,主要论述了伤寒和其他杂病的治疗方法,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C项;孙思邈是唐朝的医学家,他的《千金方》是一部医学方剂书,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从材料看到,活跃在全国农村大地的乡村医生给农民送医送药,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D项正确;A项“完善”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C项“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流感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因此,促进了此后对流感病毒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成功。材料说明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强调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并非强调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未体现人口的大量迁移易导致病毒快速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医院门前如此热闹的景象,表明当时国人对西医是有一定程度认可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前往就医,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国人对西医的态度,对于中西文化融合加快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传统中医的态度,不能得出传统中医遭到质疑的结论,排除C项;西方对华侵略不断加深与西医院人多的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为消灭天花,美国苏联跳出冷战思维,进行合作,说明合作共赢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A项正确;二战后美苏一直处于冷战,故美苏关系的缓和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合作消灭人类传染病,未涉及美苏对抗,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苏联实力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疆域抵达到了青海附近,而两宋的疆域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所以两宋对于青海地区的“瘴气”没有记载,而是着重记载两广和岭南地区;贵州地区在元朝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与唐朝相比,元朝对贵州地区瘴疾的记载明显多余唐朝。由此可知,这些记载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B项正确;贵州位于西南地区,并不是经济重心转移的地区,因此不能说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仅仅是对瘴疾的记载,无法说明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华夏文化的漫润,排除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群众参与度高,C项正确;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旨在提升社会整体精神文化和道德水平的实践活动,材料中的这些活动服务于新中国的卫生事业,而不是精神文明建设,排除A项;“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的说法过分夸大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爱国卫生运动对我国卫生体系完善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依据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医学典籍为现代科研提供有益经验,D项正确;“中医药是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B项;“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王好古的意思是说,医生的职责是帮助人们延续生命、维护健康,如同天地孳生繁衍万物的恩德一样,不可以一时消失,这昭示了医生的重要性和医学的重要价值,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未表达“医生是古代最神圣的职业”的意思,排除A项;“医生的神圣属于道德绑架”的说法是对题干的误解,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医学之道,不是医学发展的原因(中医讲求阴阳平衡,具有哲学性认识),并且“医学成就源于古哲学发展”的说法也是欠妥当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这决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必须“面向工农兵”,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这在新中国卫生防疫举措中得到充分体现,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中,人民生活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处于初创阶段,“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对他的描述,医圣、临床医学的奠基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B项正确;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排除A项;华佗的成就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排除C项;孙思邈被称为药王,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欧洲。14世纪的欧洲爆发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供不应求,领主必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才能留住他们,反映人力成本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反映人口减少,农民地位改善,未提及耕作方式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所述农民可以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是因为黑死病导致人口减少,领主不再能够束缚农民,而非一般的人口迁移,排除C项;当时西欧仍然处于中世纪,封建制度虽然有开始解体的趋势,但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该药学著作为《本草纲目》,其中对每种药物的名字、附释、土产、气味、用途等有明确的记载,反映了编著体例相对完备,重视辨析,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最早”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且材料内容与辨证施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并非《本草纲目》,排除C项;屠呦呦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发稳定诺贝尔奖,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农村缺医少药,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在农村出现了大量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这有助于提升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是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排除C项;乡村医生薪金不固定,因此并不会使得乡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快速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措施: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医学教育;制定防疫制度,实施防疫隔离;严格卫生防疫,规范尸体掩埋;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建立因疫情导致的遗孤收养制度。
(2)启发:人民健康是国家的大事,必需重视;重视公共卫生安全;政府及时行动,进行社会动员,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立法工作;破除迷信,全面宣传防疫知识。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中“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可得出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医学教育;根据材料中“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可得出制定防疫制度,实施防疫隔离;根据材料中“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可得出严格卫生防疫,规范尸体掩埋;根据材料中“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可得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根据材料中“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可得出建立因疫情导致的遗孤收养制度。
【小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启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本思想出发可得出人民健康是国家的大事,必需重视;重视公共卫生安全;据材料“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可得出政府及时行动,进行社会动员,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合所学可得加强立法工作;从思想方面得出破除迷信,全面宣传防疫知识。
17.(1)原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了学医的条件;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对民间百姓疾苦的深切体会及个人的追求;传统儒学思想的熏陶。(任答三点即可)
(2)内涵:救人济世;不追名逐利;众生平等;破除迷信,探寻真理。(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关于张仲景“仁爱”思想产生的原因,据材料“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可知,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了学医的条件;对民间百姓疾苦的深切体会及个人的追求;据材料“当时社会政治腐败,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造成‘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可知,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据材料“张仲景认为,作为一名医者要有热爱患者之心,学医不仅目的要明确,而且态度要端正;一个负有‘救人’‘活命’之责的医者,就应当‘志存救济、勿为名利’”可知,传统儒学思想的熏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关于张仲景“仁爱”思想的内涵,据材料“一个负有‘救人’‘活命’之责的医者”、“志存救济、勿为名利”可知,救人济世;不追名逐利;据材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可知,众生平等;据材料“他已经认识到病因的物质性,并逐渐意识到了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破除迷信,探寻真理。
18.(1)特点:中西医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强调临床实践。
原因:西学的传播;传统医学的局限;个人学贯中西且思想开明,敢于创新。
(2)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创办学校培养医学人才;出版专著凝练医学理论;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1909年,张锡纯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可知,中西医结合;根据材料“主张抛弃崇古泥古、故步自封的观点,提出学习西医的实验方法,推广科学医学理念和方法”可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材料“ 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可知,强调临床实践。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锡纯医学思想特点中出现中西结合的原因是西学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医学的局限;根据材料“他刻苦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努力提升医术。清末兴办新学,张锡纯在盐山县教授几何和代数”可知,个人学贯中西且思想开明,敢于创新。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贡献:根据材料“提出学习西医的实验方法,推广科学医学理念和方法。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可知,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根据材料“1918年,张锡纯担任了中国第一所中西结合医院奉天立达医院的院长,1928年又创办了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大量具备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可知,创办学校培养医学人才;根据材料“1909年,张锡纯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抛弃崇古泥古、故步自封的观点,提出学习西医的实验方法,推广科学医学理念和方法”可知,出版专著凝练医学理论;根据材料“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可知,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1)原则:医者应该不追求名利,不以敛财为目的;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平等对待病人;重视预防疾病;综合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文化根源:儒家的仁、重义轻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则:据材料“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恶劣习气)也’”“志存救济”得出医者应该不追求名利,不以敛财为目的,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据材料“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得出平等对待病人;据材料“治未病”“要防病于未然”得出重视预防疾病;据材料“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得出综合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文化根源:据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可知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医疗原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主张医者仁心、反对名利的原则,受到儒家的仁、重义轻利思想影响;主张综合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影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得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据材料“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得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据材料“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得出政府政策的影响。据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并结合所学,传统中医在近代陷入困境是因为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产生了不能完全客观评价中西方文化优劣、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宣传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文化,中医药学被视为旧文化传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