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08:3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4题按要求赋分)
1.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词,填写相关的内容。(6分)
(1)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
(2)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3)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   ”更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烟波蒸腾、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   。
【答案】(1)胡为乎中露
(2)青青子衿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默写,注意“衿、宦、涯、蒸”的书写。
故答案为:(1)胡为乎中露;(2)青青子衿;(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sòng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yù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争 sòng    斡   旋 领 yù    静mù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熙熙然”在句中的意思是    。(2分)
【答案】(1)讼;wò;域;穆
(2)人情事故;人情世故
(3)和乐的样子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争讼”,拼音是“zhēng sòng”,意思是因争论而诉讼。“斡旋”,拼音是“wò xuán”,意思是调解、周旋。“领御”,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可能是指引领和驾驭。“静穆”,拼音是“jìng mù”,形容安静肃穆。
故答案为:讼;wò;域;穆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人情世故”指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或道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懂得人情:了解和体察人的情感、需求、欲望等,能够关心和理解他人。通晓世故:熟悉社会上的各种规则、习俗、礼仪等。善于社交:具备与人交往、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把握分寸:在人际关系中懂得适度,不过分亲近或疏远。适应环境: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场合,采取合适的行为和态度。处理关系: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懂得礼节: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表现出适当的礼貌和尊重。洞察人心: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掌握分寸: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做出何种举动,避免冒犯或得罪他人。
故答案为:人情事故;人情世故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熙熙然”在句中的意思是形容热闹、和乐的样子。在这个句子中,“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描绘了庭院既有热闹的氛围,又有宁静肃穆的感觉。“熙熙然”强调了庭院的热闹景象,可能是指人来人往、充满生机的情景。而“静穆”则突出了庭院在热闹之中仍保持着一种宁静和庄重的氛围。故答案为:和乐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A.有语病,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不符合认识的逻辑,应为“了解并保护”;B.有语病,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C.有语病,句式杂糅,可把“的作者”或“的作品”去掉一个。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灯笼》作者吴伯箫,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B.《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C.《回延安》是贺敬之写的一首抒情诗,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而不能说它就是“信天游”。
D.《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答案】B
【知识点】社戏;自然环境描写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填空题。(第一空至第八空每空1分,第九空2分,共10分)
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A)成以五色锦笺①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②,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①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③,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B)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 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衙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⑥,珠帘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①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节选自《墨余录》,有删改)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塍(chéng):田埂。⑥擅:独揽。
同学们阅读完此篇文言文后发起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和同学一起感受灯笼的魅力。
小浙:这篇文章中记载的灯会真是盛大啊!
小江:里面罗列的花灯真让人大饱眼福。但我还有些加点字没有读懂,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小浙:当然可以。“经岁始成”中的“岁”可以联系成语“千秋万岁”来解释,翻译为⑴   。
我:我也知道一个,“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中的“绝”可以联系课内⑵《   》中的“哀转久绝”,翻译为⑶    。
小浙: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很多,还可以通过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疑。
小江:我刚刚在字典上查到“间”有以下义项:①门缝;②隔阂;③掺杂;④偶尔,间或。
我:“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中的“间”应该是⑷    (填序号)的意思。“复”可以查到以下义项:①回去;②还原;③又,再;④许多。“无复有此盛事矣”的“复”该如何解释呢?
小江:应该是⑸   (填序号)的意思。
小浙:这些花灯不仅好看,对制作技艺的要求还相当高。文中(A)句就说⑹ 。
我:是的,所以有了(B)句描绘的⑺    的盛况。
小江:灯会既如此盛大、有趣,那“雨苍氏”在画波浪线的句子里感慨的是什么呢?
小浙:⑻   
我:我们青少年要为继承弘扬“灯笼”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为此写一则宣传标语吧!(9)   。
【答案】(1)年;(2)三峡;(3)消失,断绝;(4)④;(5)③;(6)(灯)都用精致华美的五色彩纸装饰而成,(五色彩纸)被打磨得薄如蝉翼,上面雕刻有人物、花鸟,(这些图画的笔锋)和茧丝一样细;(7)每当灯火经过,(前后)绵延几里(远),光芒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8)然而自从通商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盛大之事了!(9)示例:弘扬灯笼魅力,赋彩传统文化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拟定标语、宣传语等;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考查拟写宣传语。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
【参考译文】
沪城里的元宵节灯火,以伞灯最为漂亮。灯制成伞的形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都用精致华美的五色彩纸装饰而成,(五色彩纸)被打磨得薄如蝉翼,上面雕刻有人物、花鸟,(这些图画的笔锋)和茧丝一样细。制作一盏灯,要历经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即使耗费百金也在所不惜,但伞灯的展出是最迟的,常常是等到其他花灯兴尽之时,在百花节前后,伞灯才开始盛大展出。多的时候达到两三百盏,有时用吴地的五彩丝织品在花灯上画上花卉,偶尔装饰禽、鱼、蝉、蝶的图案,飞翔舞动,仿佛活的一样。又(或者)用彩纸扎成亭子的形状,高大约三四丈,名叫“抬阁”,有时上面用龙凤装饰,用云母石作为它的外壳,上下十分明亮,光芒能照到几丈远;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每层让穿着精美绣衣的孩童扮演杂剧,常常扮演的是《长生殿·玉环拜月》,善形的香炉中飘着一缕香烟,云烟迷茫之处显现出月宫,嫦娥站立在宫殿左面,左右的侍女,各拿着一把团扇,肩上方显现出牛郎、织女两个星座,看上去如在天空中一样。每当灯火经过,(前后)绵延几里(远),光芒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笙箫鼓奏乐的声音整夜都不断绝。但是在通商之后,不再有这样的盛况了! 同乡的张秋浦秀才在《岁事衢歌》中写道:“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帘垂处小楼凭。吴绫榆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大概是说在伞灯的制作上,谈笺纸比丝织品更珍贵,谈笺纸,是沪城本地生产的。
雨苍氏说:(记录的这些)都是琐事,插一句感叹之语,(其中又)寄寓了很多感慨。
【点评】第1空:“经岁始成”中的“岁”指年,通过“千秋万岁”这个成语可以帮助理解。
第2、3空:“绝”在《三峡》“哀转久绝”中表示消失、断绝,故“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也为消失、断绝。第4空:“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大意为:“有时在花灯上用吴地的五彩丝织品画上花卉,”所以选④
第5空:“无复有此盛事矣”常见的翻译有:“不再有这样的盛大之事了”,所以选③
第6空:“成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关键词有: “成”指制成、完成;“以”表示用、凭借;“磨薄”指打磨使变薄;“令”是使、让的意思;“上镂”指上面雕刻;“人物、花鸟”指人物和花卉鸟类;“细若茧丝”形容像蚕茧丝一样细微。
第7空:“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关键词有:“每灯”:每一盏灯。“过处”:经过的地方。“绵亘数里”:绵延好几里。“光耀”:光芒闪耀。“如昼”:像白天一样。
第8空:雨苍氏”画波浪线的句子里感慨是: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翻译为:然而自从通商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盛大之事了!
第9空: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年;三峡;消失,断绝;④;③;(灯)都用精致华美的五色彩纸装饰而成,(五色彩纸)被打磨得薄如蝉翼,上面雕刻有人物、花鸟,(这些图画的笔锋)和茧丝一样细;每当灯火经过.(前后)绵延几里(远),光芒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然而自从通商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盛大之事了;示例:弘扬灯笼魅力,赋彩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5分)
[甲]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乙]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唐]杜 牧 [宋]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6.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7.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指出两首诗写“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6.傍晚;西风
7.拟人。甲诗中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实则是诗人之恨,表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不平。乙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现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6.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时间词和意象,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7.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理解古诗修辞手法,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甲】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多少绿色的荷叶怀着怨恨的感情相互依偎着,一阵秋风吹过,满溪荷叶一下子都回转过头去背对西风。
【乙】
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喜讯:风来了。我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
到了傍晚时候,池塘中的荷花还觉得热得很。那朵朵荷花此时都低着头,把脸藏在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避暑。
【点评】6.半缕轻烟柳影中。翻译为:地平线两竿高处,残阳斜挂,映照小溪,粼波闪闪。即傍晚
一时回首背西风。翻译为:一回头,阵阵西风吹来,荷叶全都背对着风了。
披襟拦得一西风。翻译为:我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翻译为:到了傍晚时候,池塘中的荷花还觉得热得很。
故答案为:傍晚、西风
7.【甲】多少绿荷相倚恨,翻译为:多少绿色的荷叶怀着怨恨的感情相互依偎着。写绿荷有恨,拟人,赋予绿荷人的情态。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乙】入暮犹愁热,是说长日的炎威仍然没有退尽。那些娇嫩的花朵还在碧绿的荷叶中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她们还心有余悸,“低面深藏”,拟人,赋予荷花人的情态,写荷花们娇羞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拟人。甲诗中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实则是诗人之恨,表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不平。乙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现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
灯 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④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⑤“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⑥“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
⑦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不仅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⑧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⑨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
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捎)了些钱。弟弟把新家的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
我们一边召唤着父亲回家过年,一边离开墓地。母亲推起自行车,哄孩子般地对父亲说:“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我心想:这回母亲要把父亲丢了,一定是丢到街上的酒馆了。
初三过后,父亲要被送回去了。我愿意请他回来,而永远不希望送他回去。天那么冷,他又有风湿病,一个人朝回走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减)
8.【梳理内容】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9.【体会情感】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同是环境描写,但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小贴士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令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在不同的语境中作用也是不同的,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⑤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⑥埋下伏笔;⑦揭示主题。
【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
【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
10.【情节设置】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3分)
11.【主题归纳】《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放入哪个栏目最适合?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A.游历山川 B.情寄风物 C.巧撷人事 D.自然物语
【答案】8.称心如意;提灯串门;黯然伤身;买灯祭父
9.A句写的是年后灯收,黑漆漆的院子与过年时的灯火通明形成鲜明对比,感慨物质凋敝下的生活不易,心生酸楚。B句写的是父亲过世当年院里未点灯,黑漆漆的院子与别人家的灯火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父亡之悲,表达无尽怀念之情。
10.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正月十五这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这贴着“福”字的灯也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11.示例一:选 B,按栏目名“情寄风物”推测,本栏目的文章在创作风格上应侧重寄情于物。本文追忆了儿时父亲做灯赠“我”、“我”提灯串门等美好往事,记述了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等酸楚经历,将所有情感寄托于“灯”这一小小物件,且故事因“灯”而生发,情感因“灯”而升华,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与深切怀念,同时让读者联想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因此,放入“情寄风物”栏目最为适合。
示例二:选C,按栏目名“巧撷人事”推测,本栏目的文章应该是擅长选取典型人事以表现主题。本文追忆了儿时父亲过年做灯赠“我”、“我”提灯串门等美好往事,又以沉重的心情叙述了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等酸楚经历,通过这些典型事件点明了“灯祭”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恩、怀念与追忆,情深意切。因此,放入“巧撷人事”栏目最为适合。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9.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1.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点评】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结合题干可知,梳理事件时,填空处应填四字词语,且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根据原文第③段“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可知父亲将灯做好赠予“我”后,便是“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了。根据第 段“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可知,最后是“我”买灯祭父。梳理心情时,也应填四字词语,根据第③段“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可知,父亲送灯,“我”感到心满意足。根据第段“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以及此段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所烘托的一种悲伤的氛围,可知,父亲去世后,“我”的心情的黯然神伤的。
故答案为:称心如意;提灯串门;黯然伤身;买灯祭父
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A句是将过年后不点灯的环境与过年时点灯的环境做对比,结合第⑨段人物的心理描写“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体现了当时物资匮乏,生活条件的不尽如人意,表达对生活不易的一种酸楚的感慨,也体现了当时家庭中因为父亲在,大家也有对生活的期盼,故过年还是让人喜悦的。B句是环境描写,将别人家院子的“灯火辉煌”与我们家院子的“黑漆漆”对比,父亲去世那年家里没有点灯,是因为父亲去世让我们感到悲伤,用环境的悲凉气氛来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结合第四段句子“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表达对父亲的无尽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A句写的是年后灯收,黑漆漆的院子与过年时的灯火通明形成鲜明对比,感慨物质凋敝下的生活不易,心生酸楚。B句写的是父亲过世当年院里未点灯,黑漆漆的院子与别人家的灯火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父亡之悲,表达无尽怀念之情。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题干,此题涉及第⑩段,联系第④段“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前的习惯,过年到处要点灯,“我”给父亲买灯,点燃灯,就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以给父亲点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第⑩段灯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虽然阴阳两隔,但这都寄托“我”对父亲的祝福。
故答案为: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正月十五这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这贴着“福”字的灯也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11.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需要根据文章内容,把选择的词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 B,按栏目名“情寄风物”推测,本栏目的文章在创作风格上应侧重寄情于物。本文追忆了儿时父亲做灯赠“我”、“我”提灯串门等美好往事,记述了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等酸楚经历,将所有情感寄托于“灯”这一小小物件,且故事因“灯”而生发,情感因“灯”而升华,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与深切怀念,同时让读者联想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因此,放入“情寄风物”栏目最为适合。示例二:选C,按栏目名“巧撷人事”推测,本栏目的文章应该是擅长选取典型人事以表现主题。本文追忆了儿时父亲过年做灯赠“我”、“我”提灯串门等美好往事,又以沉重的心情叙述了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等酸楚经历,通过这些典型事件点明了“灯祭”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恩、怀念与追忆,情深意切。因此,放入“巧撷人事”栏目最为适合。
(乙)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5题。(10分)
【材料一】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屈原①故里秭归县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黄石市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汨罗江畔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人们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葛、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苏州市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①,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像、喝雄黄酒为其主要习俗。
【注释】①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他对楚国忠贞不渝,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等。②伍子胥: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辅佐吴王。他对吴国忠心耿耿,为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立下大功。但后来吴王听信谗言,令其自杀。伍子胥作为苏州古城的缔造者,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材料二】____“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①能还。 国亡身殒②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lěi)的这首《和端午》写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既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又流露出对屈原由衷的崇敬之情。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二回中用一段文字来表现端午节的民俗:“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③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西游记》《红楼梦》中也有描述端午节的内容。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描写了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的热闹场面:“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通过这些古今文学作品中对端午节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民风民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注释】①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哪里”。②殒(yǔn):死亡。③角黍(shǔ):粽子。
【材料三】2009年9月,中国“端午申遗”成功,使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早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就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除了春节之外,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也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以下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表:
节日 放假时间
元旦 12月30日-01月01日
春节 02月 10 日-02月 17日
清明节 04月04日-04月06日
劳动节 05月 01日-05 月 05 日
端午节 06月08日-06月10日
中秋节 09月 15 日--09 月 17 日
国庆节 10月01 日-10月07日
12.选出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2分)
A.秭归县、黄石市、汨罗市、苏州市,这四个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各有不同,但都有和龙舟有关的活动。
B.“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张耒这句诗的意思是屈原虽然死了,但屈原的清高气节和爱国精神永载史册,令人敬仰。
C.《水浒传》中描述端午节习俗的语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D.由材料三可见我国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十分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表中有三个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13.请在材料二的开头写一句话用来作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1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线的语句。(3分)
15.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古今各地端午节民俗的内容,说说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和意志。(3分)
【答案】12.D
13.示例一:古今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述端午节的文字。
示例二:端午节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就可见一斑。
14.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坐”“拿”“挥动”“指挥”是动作描写,“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是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带头的”指挥船只的样子,非常有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5.①对平安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插艾、挂菖,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像等是为了驱毒辟邪、消灾、祛病。②对忠臣的敬仰,对先贤的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崇尚爱国精神的思想。如以龙舟竞渡拯救、悲悼屈原的千古冤魂,举行祭祀屈原的活动,苏州市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等。③体现了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如多地进行的龙舟比赛。④体现出家庭的凝聚力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如材料一中秭归县过端午包含“亲友团聚”。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描写;启示、感悟、建议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1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5.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点评】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可知,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3年放假安排表中,就有四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选项中“有三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误。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材料二“北宋诗人张耒(lēi)的这首《和端午》写了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二回中用一首诗来表现端午节的民俗”、“《西游记》《红楼梦》中也有描述端午节的内容”以及“通过这些古今文学作品中对于端午节的描述”等处,可概括。
故答案为:示例一:古今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述端午节的文字。
示例二:端午节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就可见一斑。
14.本题考査表达方式。结合“(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句中“坐”、“拿”、“挥动”、“指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带头的”指挥船只的样子;“缠裹着红布包头”是对“带头的”外貌描写;多种描写手法,将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时的场景真实逼真的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坐”“拿”“挥动”“指挥”是动作描写,“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是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带头的”指挥船只的样子,非常有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材料一“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袪病”,可知,端午节表现人们对平安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材料一“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苏州市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材料二“写了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既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又流露出对屈原由衷的崇敬之情”,可知,端午节表现对忠臣的敬仰,对先贤的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崇尚爱国精神的思想。结合材料一“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和材料二“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可知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体现了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结合材料一“人们除了办盛宴、吃粽子”,可知,端午节体现出家庭的凝聚力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故答案为:
①对平安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插艾、挂菖,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像等是为了驱毒辟邪、消灾、祛病。②对忠臣的敬仰,对先贤的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崇尚爱国精神的思想。如以龙舟竞渡拯救、悲悼屈原的千古冤魂,举行祭祀屈原的活动,苏州市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等。③体现了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如多地进行的龙舟比赛。④体现出家庭的凝聚力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如材料一中秭归县过端午包含“亲友团聚”。
三、名著导读(5分)
16.(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他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你发现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2分)
小明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兼收小篆、箍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解释书中每个字。
文文 《大序》中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谲谏”,委婉讽刺叫“主文”。
小军 雅又分《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①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②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先生希望同学们读了之后“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相信大家读了此书后一定有自己喜欢的篇目,请就其中你喜欢的一篇简单介绍给大家,可以从“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该书有什么问题,该书研究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就一两点简单介绍给大家。(2分)
示例:我喜欢《诗经》这一篇,我了解了诗的源头是歌谣,将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大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儿,到了战国,乐谱逐渐亡失,还是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
【答案】(1)C
(2)小明;《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文文;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3)示例:我喜欢《史记》《汉书》这篇,我了解了这两部书都是“正史”的源头,又各自成家。司马迁写《史记》感慨多,微情妙旨,班固写《汉书》就史论史,比较客观合体些。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7.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2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4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
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节日习俗: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及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请简要论述。(4分)
【答案】(1)春节;重阳节
(2)屈原自沉汨罗江或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草
(3)示例一:全球一体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所以有人喜欢过圣诞节、母亲节等也未尝不可。 示例二:作为中国人,要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忘本。外国的食品与节日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补充,但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丢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⑴本题考查传统节日。根据第一联中的:“新桃“和“旧符“可知,这是春节。根据第二联中的“登高“和“茱萸“可知,这是重阳。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节日习俗的了解程度。作为一个中国学生,生活在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耳闻目睹之间,便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民风民俗,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文化的传承。像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佩戴五彩线这样的事情,就应该是同学们应该掌握的。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有了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大致上就是吃粽子,插艾叶,但各地又有不尽相同的活动,比如南方矩形赛龙舟,等等。
⑶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题围绕着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来阐述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春节;重阳节;
⑵屈原自沉汨罗江或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草;
⑶示例一:全球一体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所以有人喜欢过圣诞节、母亲节等也未尝不可。 示例二:作为中国人,要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忘本。外国的食品与节日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补充,但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丢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句中传统节日的判断。答题的关键是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积累;
⑵答题关键是对节日习俗的了解和积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生活在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耳闻目睹之间,便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民风民俗,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文化的传承。
⑶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二)写作(50分)
18.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动听的声音萦绕着我们。山泉叮咚,是来自自然的悦耳之音;生命拔节,是来自成长的顽强之音;殷殷嘱托,是来自师长的关爱之音;强国有我,是来自青年的奋进之音……
请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做你喜欢的事情,有热爱,练习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累。我不是为了奥运而滑雪,也不是为了上斯坦福而学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对它有热爱。
——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作家史铁生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标题居中。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作文一】
【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关键词是“最动听的声音”,中心话题围绕各种动听的声音展开。
【题干分析】①“山泉叮咚”展现自然之美;“生命拔节”体现成长的力量;“殷殷嘱托”表达师长关爱;“强国有我”彰显青年担当。这些都是不同类型动听声音的体现。
②写作思路可以先列举几种不同的动听声音,然后详细描述其中一种或几种声音给自己带来的独特感受和影响,重点阐述为什么这种声音是最动听的。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可能是对声音的描述不够细致生动,或不能很好地体现“最动听”。作文开头可以通过回忆某种声音来引入,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与这些声音相关的具体事例,结尾可深化对最动听声音的感悟。
【立意提取】聆听成长的强音,那一抹关爱的声音
【作文二】
【分析】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谷爱凌对热爱的理解和史铁生面对苦难的态度。
【题干分析】①谷爱凌的话中,“热爱”是关键,意味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充满动力;史铁生的话中,“苦难”和“豁达”是要点,表达了面对困境的乐观。
②写作思路可以从“热爱的力量”或“面对苦难的态度”展开,探讨其本质、意义和价值。可以是论述热爱如何成就人生,也可以是论述在苦难面前应如何保持乐观。学生可能会出现论述不深入、事例不贴切的问题。作文开头可以引用与热爱或苦难相关的名言,事例素材可以选因热爱而成功的人物事例或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事例,结尾总结强调热爱或乐观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热爱,成就非凡人生,笑对苦难,唱响生命之歌
【参考例文】
最动听的声音
在浩渺的生命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如清泉石上流,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它们不是世上最华丽的乐章,却是最能动人心弦、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这些声音,汇聚成一首首生命的赞歌,陪伴我们走过风雨,走向未来。
最动听的声音,有时来自自然的馈赠。山泉叮咚,像是大自然的私语,它们在山谷间回响,诉说着生命的源泉与永恒。每当夏日炎炎,我们走进山林,倾听那潺潺流水,便会感受到一种清凉与宁静。这种声音,无需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最动听的声音,也来自成长的脚步。生命拔节,每一次蜕变都伴随着坚定而顽强的声音。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每一次跌倒后的哭泣与挣扎,都是成长的音符。而当我们逐渐长大,那些挫折与困难也变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每一次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瞬间,我们都能听到内心深处最坚定的声音,那是成长的号角,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最动听的声音,还来自人间的关爱与温暖。殷殷嘱托,是师长对我们的期望与关爱;声声问候,是亲友对我们的关心与牵挂。这些声音,或许并不响亮,却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力量与勇气。它们像是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黑暗中不再孤单。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倾听那些最动听的声音。它们或许来自大自然的呼唤、成长的步伐、人间的关爱,或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只有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去倾听、去感受时,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
让我们珍惜这些最动听的声音吧!它们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动力与支撑。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心中有这些声音作伴,我们就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因为它们是生命中最美的旋律,也是我们心中最动听的乐章。
【点评】(1)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4题按要求赋分)
1.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词,填写相关的内容。(6分)
(1)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
(2)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3)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   ”更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烟波蒸腾、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   。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sòng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yù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争 sòng    斡   旋 领 yù    静mù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熙熙然”在句中的意思是    。(2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灯笼》作者吴伯箫,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B.《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C.《回延安》是贺敬之写的一首抒情诗,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而不能说它就是“信天游”。
D.《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填空题。(第一空至第八空每空1分,第九空2分,共10分)
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A)成以五色锦笺①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②,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①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③,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B)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 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衙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⑥,珠帘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①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节选自《墨余录》,有删改)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塍(chéng):田埂。⑥擅:独揽。
同学们阅读完此篇文言文后发起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和同学一起感受灯笼的魅力。
小浙:这篇文章中记载的灯会真是盛大啊!
小江:里面罗列的花灯真让人大饱眼福。但我还有些加点字没有读懂,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小浙:当然可以。“经岁始成”中的“岁”可以联系成语“千秋万岁”来解释,翻译为⑴   。
我:我也知道一个,“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中的“绝”可以联系课内⑵《   》中的“哀转久绝”,翻译为⑶    。
小浙: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很多,还可以通过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疑。
小江:我刚刚在字典上查到“间”有以下义项:①门缝;②隔阂;③掺杂;④偶尔,间或。
我:“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中的“间”应该是⑷    (填序号)的意思。“复”可以查到以下义项:①回去;②还原;③又,再;④许多。“无复有此盛事矣”的“复”该如何解释呢?
小江:应该是⑸   (填序号)的意思。
小浙:这些花灯不仅好看,对制作技艺的要求还相当高。文中(A)句就说⑹ 。
我:是的,所以有了(B)句描绘的⑺    的盛况。
小江:灯会既如此盛大、有趣,那“雨苍氏”在画波浪线的句子里感慨的是什么呢?
小浙:⑻   
我:我们青少年要为继承弘扬“灯笼”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为此写一则宣传标语吧!(9)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5分)
[甲]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乙]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唐]杜 牧 [宋]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6.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7.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指出两首诗写“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并作简要分析。(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
灯 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④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⑤“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⑥“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
⑦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不仅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⑧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⑨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
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捎)了些钱。弟弟把新家的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
我们一边召唤着父亲回家过年,一边离开墓地。母亲推起自行车,哄孩子般地对父亲说:“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我心想:这回母亲要把父亲丢了,一定是丢到街上的酒馆了。
初三过后,父亲要被送回去了。我愿意请他回来,而永远不希望送他回去。天那么冷,他又有风湿病,一个人朝回走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减)
8.【梳理内容】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9.【体会情感】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同是环境描写,但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小贴士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令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在不同的语境中作用也是不同的,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⑤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⑥埋下伏笔;⑦揭示主题。
【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
【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
10.【情节设置】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3分)
11.【主题归纳】《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放入哪个栏目最适合?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A.游历山川 B.情寄风物 C.巧撷人事 D.自然物语
(乙)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5题。(10分)
【材料一】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屈原①故里秭归县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黄石市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汨罗江畔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人们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葛、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苏州市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①,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像、喝雄黄酒为其主要习俗。
【注释】①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他对楚国忠贞不渝,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等。②伍子胥: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辅佐吴王。他对吴国忠心耿耿,为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立下大功。但后来吴王听信谗言,令其自杀。伍子胥作为苏州古城的缔造者,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材料二】____“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①能还。 国亡身殒②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lěi)的这首《和端午》写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既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又流露出对屈原由衷的崇敬之情。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二回中用一段文字来表现端午节的民俗:“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③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西游记》《红楼梦》中也有描述端午节的内容。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描写了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的热闹场面:“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通过这些古今文学作品中对端午节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民风民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注释】①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哪里”。②殒(yǔn):死亡。③角黍(shǔ):粽子。
【材料三】2009年9月,中国“端午申遗”成功,使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早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就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除了春节之外,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也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以下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表:
节日 放假时间
元旦 12月30日-01月01日
春节 02月 10 日-02月 17日
清明节 04月04日-04月06日
劳动节 05月 01日-05 月 05 日
端午节 06月08日-06月10日
中秋节 09月 15 日--09 月 17 日
国庆节 10月01 日-10月07日
12.选出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2分)
A.秭归县、黄石市、汨罗市、苏州市,这四个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各有不同,但都有和龙舟有关的活动。
B.“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张耒这句诗的意思是屈原虽然死了,但屈原的清高气节和爱国精神永载史册,令人敬仰。
C.《水浒传》中描述端午节习俗的语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D.由材料三可见我国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十分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表中有三个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13.请在材料二的开头写一句话用来作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1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线的语句。(3分)
15.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古今各地端午节民俗的内容,说说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和意志。(3分)
三、名著导读(5分)
16.(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他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你发现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2分)
小明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兼收小篆、箍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解释书中每个字。
文文 《大序》中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谲谏”,委婉讽刺叫“主文”。
小军 雅又分《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①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②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先生希望同学们读了之后“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相信大家读了此书后一定有自己喜欢的篇目,请就其中你喜欢的一篇简单介绍给大家,可以从“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该书有什么问题,该书研究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就一两点简单介绍给大家。(2分)
示例:我喜欢《诗经》这一篇,我了解了诗的源头是歌谣,将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大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儿,到了战国,乐谱逐渐亡失,还是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7.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2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4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
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节日习俗: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及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请简要论述。(4分)
(二)写作(50分)
18.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动听的声音萦绕着我们。山泉叮咚,是来自自然的悦耳之音;生命拔节,是来自成长的顽强之音;殷殷嘱托,是来自师长的关爱之音;强国有我,是来自青年的奋进之音……
请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做你喜欢的事情,有热爱,练习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累。我不是为了奥运而滑雪,也不是为了上斯坦福而学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对它有热爱。
——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作家史铁生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标题居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