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按要求赋分)
1.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词,填写相关的内容。(7分)
(1) ,胡为乎泥中 (《诗经·式微》)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诗经·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 , 。
(4)当你的朋友身处异乡倍感孤寂时,你可以借用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两句诗来劝慰他。
【答案】(1)微君之躬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官游人
(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躬、阙、涯。
故答案为:(1)微君之躬(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8分)
自古以来,燕子就是诗词歌赋中的重要角色。文人墨客对燕子从不吝惜笔墨,歌咏春燕的文赋不胜枚举,多有精粹之作。北宋晏殊的《破阵子 春景》以燕子开篇,寥寥数笔,春天的勃勃生机便跃然纸上。现代作家也一样,对春燕____(刮目相看/情有独钟),①____,惟妙惟肖。郑振铎先生的《燕子》,____(简洁/简捷)流畅,脍zhì人口。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即便歇脚在电线上,②____,谱成嘹亮悠扬的春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惟妙惟肖 脍 zhì 人口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刮目相看 简洁 B.情有独钟 简捷
C.情有独钟 简洁 D.刮目相看 简捷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B.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C.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D.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4)上文画浪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答案】(1)xiào;炙
(2)C
(3)D
(4)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风景。
【知识点】多义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字音字形。“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肖”的意思是相似,读音为“xiào”。“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其中“脍”和“炙”都是指美味的食物,“炙”的读音为“zhì”。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分析。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根据语境可知,第一个横线处用“情有独钟”;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②简便快捷。由语境可知,第二个横线处用“简洁”。
(3)本题考查句子补充衔接。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句及语境综合分析。“现代作家也一样,对春燕情有独钟),①,惟妙惟肖”,
这句话主语是“现代作家”,因此①处用“把字句”即“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衔接恰当;根据“即便歇脚在电线上”语境可知,燕子落在电线上,远望去就是一溜小黑点,电线如五线谱,那么燕子自然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因此②处填写“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合适。
(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一句句子成分残缺,改为: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风景。
故答案为:(1) xiào ; 炙
(2) C
(3) D
(4) 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风景。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3—6题。(10分)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翠微:这里代指山。②酩酊:醉得迷迷糊糊。 暗用陶渊明醉酒典故,具体参读链接材料。③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人终有一死而落泪悲泣。
【链接材料】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乙] 重 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选自,有删改)
【注释】①掺钉(dìng):堆放(食物)。②《东京梦华录》: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生活情景,以及城市风俗人情和民风时尚。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尝九月九日无酒( ) 值弘送酒至( )
有酒辄设( ) 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又以 粉 作 狮 子 蛮 王 之 状 置 于 糕 上 谓 之“狮蛮”
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画横线句子陶渊明这种反常行为的理解。(3分)
6.甲、乙两篇诗文都与重阳节有关,写到了重阳节赏菊、登高的风俗,但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所不同,试结合诗文加以分析。(3分)
【答案】3.曾经;正值,遇到;陈设,安排;只
4.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5.说明陶渊明只追求弹琴的意趣,而不是弹琴的形式,表现了他恬淡自适,随性洒脱的人生志趣。
6.甲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以及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乙文表现了作者对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重阳节盛景的赞叹与追忆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对陶渊明反常行为的理解即可。
6.本题考查古诗文情感分析。读懂古诗文内容,在古诗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主旨情感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
江水中涵容着秋景大雁初飞,约朋友携美酒共登齐山翠微。
尘世中难得可以开口纵情笑,该当把菊花插戴满头再回归。
只须用酩酊醉度过重阳佳节,更不必登高望愁叹夕阳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在牛山又何苦独自泪下沾衣。
【链接材料】
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了很久,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
【乙】
九月重阳节,都城东京的人们都出来赏菊,菊花有很多种。那呈黄白色花蕊,形如莲房的叫作“万龄菊”,粉红色的叫作“桃花菊”,白色有檀香的叫作“木香菊”,黄色呈圆形的叫作“金龄菊”,纯白色较大的叫作“喜容菊”。 到处都有。 酒家都用菊花做成如洞口一样的门户。都城东京人大多去郊外登高,在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地方欢聚畅饮。 (重阳)前一两天,各自用粉面蒸糕相互赠送,上面插上用纸剪的彩色小旗,其上堆放各种果子,比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的。 又用粉面做狮子蛮王的形状放在蒸糕上,叫作“狮蛮”。 各个禅寺都有斋会,只有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僧人们都坐在狮子上,开法会说法,此时游人最多。
【点评】3.①翻译为: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 尝,曾经
②翻译为: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值,正值
③翻译为: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设,陈设,安排
④翻译为:只有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惟,只
故答案为: 曾经;正值,遇到;陈设,安排;只
4.例句翻译为:又用粉面做狮子蛮王的形状放在蒸糕上,叫作“狮蛮”。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状、上”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5.例句翻译为: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写陶渊明并不在乎弹琴的形式,他谈的是琴背后的意韵,表现了他随意自由,洒脱自然的特点。
故答案为: 说明陶渊明只追求弹琴的意趣,而不是弹琴的形式,表现了他恬淡自适,随性洒脱的人生志趣。
6.【甲】颈联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诗中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乙】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翻译为:九月重阳节,都城东京的人们都出来赏菊,菊花有很多种。菊花很多。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翻译为:都城东京人大多去郊外登高,在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地方欢聚畅饮。人们登高、聚餐。
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翻译为:各个禅寺都有斋会,只有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僧人们都坐在狮子上,开法会说法,此时游人最多。
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重阳节的盛景,热闹繁华,表达赞美、追忆。
故答案为: 甲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以及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乙文表现了作者对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重阳节盛景的赞叹与追忆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3分)
8.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的心理。(2分)
【答案】7.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8.希望尽兴游玩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7.后两句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据此理解与分析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不要准确、生动、形象。
8.“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7.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8.希望尽兴游玩
【点评】7.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8.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5分)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①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②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③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④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⑤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代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⑥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帐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大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⑦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⑧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⑨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9.选文以“画”为行文线索,请将恰当的短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4分)
赠画→ → → →
10.选文第⑤段写我和父母面对油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1.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语“郑重其事”的深刻含义。(4分)
12.选文中的“父亲”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9.收画和挂画;赏画(看画、观画);移画;正画(把画扶正)
10.内容上:表现了画的魅力;表现了家人对画家和画的尊重。结构上:为后文写该油画价值不菲等情节作了铺垫。
11.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写出了画家陈签字时的严肃和庄重,表现了他对这幅画的重视和对父亲的尊重。
12.①乐善好施,不计回报。父亲热心帮助陈画家出机票钱,让他回老家看望病危的母亲,当陈画家来感谢他时,父亲说让他不要放在心上。②尊重他人,敬畏艺术。父亲不懂艺术,但很尊重搞艺术的人,对艺术有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③重情义,不贪婪。父亲把陈送的画一直保留着,并且喜欢看它倒挂的样子,说明父亲很看重跟陈的情谊;即使那幅画价值百万,他也绝不卖掉,可以看出父亲不贪财。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清明
余世存
每年阳历4月4—6日,太阳黄经15度,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天气与春分时相比,又有不同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一节气,我们中国人称为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当时,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北方许多地区4月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是诗人实指其气候特色。总之对中国内地来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节气同样可由天气变化预知未来的天气,如“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悠远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义。上巳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农耕生活最重要的节气,提醒人们播种希望。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到了宋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官府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盛世清明图景。不仅民间三节并举,官府也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亡。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节定位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光明、温暖和雨水中 ,这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在大时间的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13.请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作用。(3分)
14.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15.“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这一句中的“逐渐”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答案】13.通过引用《岁时百问》中的句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清明,吸引读者阅读。
14.逻辑顺序。文章先通过引用《岁时百问》中的句子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清明,接着介绍了清明的气候特征以及清明自古以来的习俗,最后总结升华,告诉人们应该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一样,做一个干净的人。
15.不能去掉。"逐渐"是慢慢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严谨)性。
【知识点】词义理解;事理性说明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逻辑顺序
【解析】13.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②引传说、故事、诗歌等,激发阅读兴趣。
1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13.第一自然段先引用权威说法解释了清明的含义,既点明了主题,又能以这种较为专业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清明这一节气的兴趣和关注,使读者更愿意深入了解文章后续关于清明的具体内容。
故答案为:通过引用《岁时百问》中的句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清明,吸引读者阅读。
14.判断说明顺序需要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逻辑。本文围绕清明展开,先说明其概念和气候特点,再阐述其历史演变和相关习俗,最后进行意义升华,这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阐述方式符合逻辑顺序的特点,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故答案为:逻辑顺序。文章先通过引用《岁时百问》中的句子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清明,接着介绍了清明的气候特征以及清明自古以来的习俗,最后总结升华,告诉人们应该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一样,做一个干净的人。
15.这类题需要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去掉后的影响。“逐渐”一词准确地体现了清明和寒食节融合过程的渐进性,如果去掉就会给人一种瞬间完成融合的错误感觉,不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强调了说明文语言要基于事实的严谨性,通过对比有无该词的差异,突出其不能删去的原因。
故答案为: 不能去掉。"逐渐"是慢慢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严谨)性。
三、名著导读(5分)
16.根据《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本书共十二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学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
C.《经典常谈》对知识的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D.读《经典常谈》不要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等,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等,要“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
(2)老师推荐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丽想要了解屈原的相关作品。那么他可以选择下面哪一篇进行阅读 请说明理由。(3分)
《〈诗经〉第四》 《“四书”第七》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答案】(1)B
(2)《辞赋第十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屈原的作品《离骚》,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和爱国情怀,该篇内容与小丽的阅读目的相符。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 (1) ACD.正确。
B.“本书共十二篇”说法错误。《经典常谈》 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每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2)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可知,小丽想要了解屈原的相关作品,据此进行选择并阐明理由。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师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在“辞赋"上的成就很高,所以任何谈到辞赋的书籍必定会谈到屈原。《经典常谈》 中的《辞赋第十一)文:《楚辞》 中《离骚》和《仇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 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 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干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 便是这样写成的。“离骚"是“别愁”或遭优”的意思。可见,《辞赋第十一 》中有对屈原的记述。该篇内容与小丽的阅读目的相符。
故答案为:(1)B
(2)《辞赋第十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屈原的作品《离骚》,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和爱国情怀,该篇内容与小丽的阅读目的相符。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7.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和”的古字
材料一: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解的那个“”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和谐之思》)
材料二:
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
(1)根据材料一,可推测“和”字的起源与 有关;根据材料二,可推测“和”的意思是 。(2分)
(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下面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B.“和而不同”,就是表象上要相同一致,内在也要和谐统一。可以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C.“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D.“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
(3)一同学找到了几则“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请你帮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2分)
A.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C.国人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D.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放学后,你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的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4分)
【答案】(1)声音;和谐、平和、温和、柔和
(2)B
(3)D
(4)示例:“和”是谦让与合作,球场这么大,我们完全可以一起玩呀。这样不是比争吵要好很多吗?
【知识点】词义理解;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
⑴本题考查汉字起源。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和”字的起源和声音有关。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和”的意思是和谐、平和、温和、柔和。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存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所以B项有误。
⑶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根据对“和”的探究,可知D不是“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D表现的是有意志,有毅力。
⑷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结合“和”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要以商量的口吻,谦虚的态度,恳切的语气,用语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如:“和”是谦让与合作,球场这么大,我们完全可以一起玩呀。这样不是比争吵要好很多吗?
故答案为:⑴声音 和谐、平和、温和、柔和
⑵B
⑶D
⑷示例:“和”是谦让与合作,球场这么大,我们完全可以一起玩呀。这样不是比争吵要好很多吗?
【点评】⑴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解题时先认真回忆有关知识,及时把与试题相关的知识有效地提取出来,以备答题之用。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根据生活实际和理解表述的内容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注意语言表达方面一字不同可能意思不同。
⑶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相关的用法要判断对与错。
⑷本题考查劝说。要针对大家争抢场地这件事来劝说,倡导大家和谐共处。
(二)写作(50分)
18.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盘点一年半的初中生活,一定有许多个“一”让你心生暖意。生活中的一次提醒、一次沟通,甚至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暖心的动作、一抹鼓励的眼神……
请以“那一次,我被暖到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六十载岁月洗礼,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传统相一致,与中华民族倡导的扶危济困、守望相助、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思想相一致,与中华民族遵循的敬业乐群、恪尽职守的情操相一致,与中华民族提倡的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理念相一致,与中华民族坚守的“成由节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相一致。
作文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按要求赋分)
1.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词,填写相关的内容。(7分)
(1) ,胡为乎泥中 (《诗经·式微》)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诗经·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 , 。
(4)当你的朋友身处异乡倍感孤寂时,你可以借用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两句诗来劝慰他。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8分)
自古以来,燕子就是诗词歌赋中的重要角色。文人墨客对燕子从不吝惜笔墨,歌咏春燕的文赋不胜枚举,多有精粹之作。北宋晏殊的《破阵子 春景》以燕子开篇,寥寥数笔,春天的勃勃生机便跃然纸上。现代作家也一样,对春燕____(刮目相看/情有独钟),①____,惟妙惟肖。郑振铎先生的《燕子》,____(简洁/简捷)流畅,脍zhì人口。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即便歇脚在电线上,②____,谱成嘹亮悠扬的春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惟妙惟肖 脍 zhì 人口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刮目相看 简洁 B.情有独钟 简捷
C.情有独钟 简洁 D.刮目相看 简捷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B.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C.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D.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4)上文画浪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3—6题。(10分)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翠微:这里代指山。②酩酊:醉得迷迷糊糊。 暗用陶渊明醉酒典故,具体参读链接材料。③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人终有一死而落泪悲泣。
【链接材料】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乙] 重 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选自,有删改)
【注释】①掺钉(dìng):堆放(食物)。②《东京梦华录》: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生活情景,以及城市风俗人情和民风时尚。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尝九月九日无酒( ) 值弘送酒至( )
有酒辄设( ) 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又以 粉 作 狮 子 蛮 王 之 状 置 于 糕 上 谓 之“狮蛮”
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画横线句子陶渊明这种反常行为的理解。(3分)
6.甲、乙两篇诗文都与重阳节有关,写到了重阳节赏菊、登高的风俗,但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所不同,试结合诗文加以分析。(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3分)
8.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的心理。(2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5分)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①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②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③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④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⑤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代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⑥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帐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大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⑦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⑧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⑨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9.选文以“画”为行文线索,请将恰当的短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4分)
赠画→ → → →
10.选文第⑤段写我和父母面对油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1.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语“郑重其事”的深刻含义。(4分)
12.选文中的“父亲”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清明
余世存
每年阳历4月4—6日,太阳黄经15度,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天气与春分时相比,又有不同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一节气,我们中国人称为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当时,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北方许多地区4月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是诗人实指其气候特色。总之对中国内地来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节气同样可由天气变化预知未来的天气,如“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悠远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义。上巳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农耕生活最重要的节气,提醒人们播种希望。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到了宋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官府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盛世清明图景。不仅民间三节并举,官府也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亡。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节定位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光明、温暖和雨水中 ,这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在大时间的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13.请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作用。(3分)
14.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15.“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这一句中的“逐渐”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三、名著导读(5分)
16.根据《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本书共十二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学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
C.《经典常谈》对知识的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D.读《经典常谈》不要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等,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等,要“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
(2)老师推荐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丽想要了解屈原的相关作品。那么他可以选择下面哪一篇进行阅读 请说明理由。(3分)
《〈诗经〉第四》 《“四书”第七》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7.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和”的古字
材料一: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解的那个“”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和谐之思》)
材料二:
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
(1)根据材料一,可推测“和”字的起源与 有关;根据材料二,可推测“和”的意思是 。(2分)
(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下面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B.“和而不同”,就是表象上要相同一致,内在也要和谐统一。可以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C.“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D.“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
(3)一同学找到了几则“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请你帮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2分)
A.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C.国人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D.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放学后,你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的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4分)
(二)写作(50分)
18.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盘点一年半的初中生活,一定有许多个“一”让你心生暖意。生活中的一次提醒、一次沟通,甚至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暖心的动作、一抹鼓励的眼神……
请以“那一次,我被暖到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六十载岁月洗礼,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传统相一致,与中华民族倡导的扶危济困、守望相助、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思想相一致,与中华民族遵循的敬业乐群、恪尽职守的情操相一致,与中华民族提倡的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理念相一致,与中华民族坚守的“成由节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相一致。
作文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