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19: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情景默写;班级计划开设“诗苑漫步”长廊文化展,小语准备以古诗文名句为内容,进行“字里行间见真情”卡片制作,请你帮忙补全诗文。(8分)
情动于衷,发之于外 诗句及出处
辗转难眠的思念 ①   ,②   。(《诗经·关雎》)
隔水相望的思念 蒹葭采采,③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蒹葭》)
失约不至的思念 ④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子衿》)
跨越时空的友情 ⑤   ,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希望从政的羡鱼情 ⑦   ,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鱼与游者的相乐情 芳草鲜美,⑧   。(《桃花源记》)
【答案】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白露未已;青青子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英缤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辗 、 涯 、 缤 。
故答案为: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白露未已;青青子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坐观垂钓者;落英缤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1912 年,在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和教育部佥事周树人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座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甲】历史博物馆在国子监开办,拉开了北京博物馆发展的惟幕。
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215座,全年共举办展览和活动近500项。这在全球城市中是屈指可数的,为我们创建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 如此,北京的博物馆也从文化、艺术类发展到包罗万象,既有历史、自然、科学,也有金石、考古等多门类; ② 北京的博物馆不再拘泥于实物、实地的场馆,一座座绚丽的“云端”博物馆相继亮相,赋与“博物”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
今年,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为统领,北京加大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力度【乙】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超过2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超过4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1)关于文段中加点词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惟幕”应写为“维幕”。
B.“奠定”的“奠”应读为“diàn”。
C.“绚丽”的“绚”应读为“xuàn”。
D.“赋与”应写为“赋予”。
(2)在【甲】【乙】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破折号 【乙】冒号 B.【甲】破折号 【乙】句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冒号
(3)在文段中①②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仅 ②而且
B.①既然 ②而且
C.①不仅 ②但是
D.①既然 ②但是
【答案】(1)A
(2)B
(3)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
【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项,“惟幕”应写为“帷幕”。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标点的运用。
甲:冒号管到句末,破折号管到句中。“历史博物馆”在句中,故应用破折号。
乙:前句语意表述完整,应用句号。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分析语义可知,“北京的博物馆也从文化、艺术类发展到包罗万象,既有历史、自然、科学,也有金石、考古等多门类”与“北京的博物馆不再拘泥于实物、实地的场馆,一座座绚丽的‘云端’博物馆相继亮相,赋予‘博物’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是递进关系,故应用“不仅……而且”。
故答案为:A。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①②⑤③④ D.④②①③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通读语句,④提出观点,是起始句放开头,排除BC。③少读如果彻底,是⑤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的具体阐述,③在⑤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排序。排序题注意:主题明确,语言通顺,前后照应。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关联词、句首词句尾词、时间、方位等。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8题。(10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qī):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 而犹不忍去
B.日光下澈 意与日去
C.山行之极观也 心乐之
D.潭西南而望 而犹不忍去
5. 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并不矛盾。
B.甲乙文写水各有特点,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奇”。
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游人坐/欹岩/下望”。
D.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不同地点写出了瀑布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瀑布的奇伟壮观。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7.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分)。
8.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绘了自然山水景色,结尾却分别是“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和“而犹不忍去”,结合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分析原因。(2分)
【答案】4.A
5.C
6.①青葱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7.①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②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
8.甲文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清幽静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所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文通过描写第五泄的气势恢宏,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所以“犹不忍去”。(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小石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5分)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诗的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诗的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诗的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10.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9.C
10.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流露出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分析,可以抓住能反映时间变化的词来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以及诗歌的核心要素,从中选取角度具体阐释诗歌的思想特征以及情感表达。
【点评】9.ABD项内容和情感理解正确;C项“表明朋友已经远去"判断错误。这里作者借环境描写,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故判断错误。
故答案为:C。
10.最后两句大意为: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表现诗人与友人之间难舍难分,极其不舍的离愁别绪。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流露出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15分)
大地的语言
阿 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 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 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 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 黍。 瓜。麻。 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 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 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 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 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 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1.梳理作者去淮阳的见闻和感受,完成下面的图表。(4分)
12.本文虽是散文,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品析本文的诗味。(4分)
①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赏析句子的诗味)
②铺排手法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世态人情、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从文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句子:
赏析:
1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3分)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1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对话。(4分)
【材料一】对民族历史的肯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故乡本土的深情,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呼唤,使阿来许多“严格写实”的作品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弥漫着一种诗意的光辉。
——宋振博《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
【材料二】阿来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有声的写作,这些声音可能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可能发自山川草木,因着有着那个雄伟的存在,每种生物都可以唱歌,关键是,你是否有那个心和耳朵来倾听。
——谢有顺《散文之重———以阿来为例》
小语:读了《大地的语言》,我关注到“心安”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还有“心生安好”等词语,此次淮阳之旅作者为何一再强调“心安”?
小文:我也注意到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语:你说得有道理。第 段引用了我们课文《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的话有什么用意呢?我有点疑惑。
小文:作者引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的话是强调了  。你读一读这句话,“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小语:谢谢,这里我读到了和“心安”不一样的东西,也明白作者以“大地的语言”为题的用意了:   
老师:你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很深刻,阿来在旅行中聆听,在聆听中思索,在思索中书写。 推荐大家阅读阿来的其他作品,如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答案】11.描摹汉字,联想农耕文明 ;龙湖漫步,抒情咏怀
12.①作者展开想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植物从授粉到慢慢成熟时的过程,富有画面感。待秋风起时,粮食自己“走”进农家,丰富的想象,更是增添了意境之美,富有诗意。
②句子: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赏析:作者运用铺排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曾经生活在土地上的农夫,他们“井中汲水”“操耒犁地”“以臼舂谷”,是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农耕文明,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由衷的敬意。无论是穿越历史的生活、劳作画面还是略带文言色彩的四字词语都带有浓浓的诗意。
13.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高速路像是城市插在乡村身上的吸管,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入来自乡村的资源。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
14.在淮阳,作者看到了大片的田野和茁壮的庄稼,为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感到了心安。反复强调“心安”,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也表达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人类脱离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挚爱土地,他认为山川草木都可以歌唱,他在淮阳土地上见到生长茂盛的庄稼,并由此联想到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大地无声的语言。“大地的语言”也对应利奥波德的话和“华尔街上的声音”,以“大地的语言”为题,作者提醒人们不应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还应该用心和耳朵倾听大地的语言,来了解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引起人们对农耕文明遭受破坏的反思,提高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尘埃落定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引用;作家作品
【解析】1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14.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一再强调“心安”的原因即可。
②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观点。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③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点评】11.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即描摹汉字,联想农耕文明。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即龙湖漫步,抒情咏怀。
故答案为: ①描摹汉字,联想农耕文明 ;②龙湖漫步,抒情咏怀
12.①受孕,走进,拟人。写了植物授粉成功后的状态,慢慢成熟饱满。直等到秋天成熟后会被农人收获,放入仓房。整个画面是想象,增加意蕴美,富有诗意。
②第九段: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这是铺排的手法,详细的描写了大地上的人,有汲水的、操米犁地的、臼舂谷的,他们在忙着生活,是他们创造了农耕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佩。文言话语言,富有诗意。
故答案为:①作者展开想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植物从授粉到慢慢成熟时的过程,富有画面感。待秋风起时,粮食自己“走”进农家,丰富的想象,更是增添了意境之美,富有诗意。
②句子: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赏析:作者运用铺排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曾经生活在土地上的农夫,他们“井中汲水”“操耒犁地”“以臼舂谷”,是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农耕文明,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由衷的敬意。无论是穿越历史的生活、劳作画面还是略带文言色彩的四字词语都带有浓浓的诗意。
13.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即城市和乡村因为这些高速路而相连。
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即高速路像城市插在乡村身上的吸管,写乡村资源通过高速路的传输送到了城市,推动了城市的高速发展。
综上可知,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贡献,农耕文明推动了城市文明发展。
故答案为: 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高速路像是城市插在乡村身上的吸管,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入来自乡村的资源。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
14.①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作者发现了连绵的田野,感受到悠久且庞大的农业发展。作者认为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所以当作者亲眼见连绵的田野之后,自然觉得心安。
②引用是为了表示如果没有农场,如果脱离农业生产,人们的意识就会产生巨大的错误。强调我们人口太多,如果没有拥有宽广的农场,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怎么能安心呢。证明作者观点:农耕文明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
③大地的语言,写作者开头看到玉米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其实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都是可以说话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是无声的语言。
大地的语言,对应第十三段奥波德说的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强调人类脱离农业生产的危害,强调要倾听自然的声音,关注农耕文化发展,推动农耕文明发展,保护土地,不要因为过分追求城市化而伤害农耕文明的发展,呼吁提高保护土地意识。
④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是《尘埃落定》。这部作品在2000年获得了第5届茅盾文学奖,使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藏族作家。
故答案为:①在淮阳,作者看到了大片的田野和茁壮的庄稼,为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感到了心安。反复强调“心安”,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也表达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②人类脱离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作者挚爱土地,他认为山川草木都可以歌唱,他在淮阳土地上见到生长茂盛的庄稼,并由此联想到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大地无声的语言。“大地的语言”也对应利奥波德的话和“华尔街上的声音”,以“大地的语言”为题,作者提醒人们不应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还应该用心和耳朵倾听大地的语言,来了解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引起人们对农耕文明遭受破坏的反思,提高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④尘埃落定。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0分)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
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2分)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   
③   
16.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2分)
17.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3分)
18.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3分)
亲爱的母亲,走近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   ;   ,    。您似海的恩情我该怎么报答?
【答案】15.朋友晓林70岁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却记得20年前送晓琳外出的情形。;马英九90多岁的母亲记性越来越不好,却会背诵当初要求马英九背诵的古文。
16.主要写了日常生活中母亲丢三落四的琐事 ,目的是突出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并与下文所写的她清楚记得“我”的生日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
17.晓林的眼眶泛红,一是因为感动,感动于母亲还记得20年前送自己外出的情形,感动于她的不舍与挂念 ;二是难过,难过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家人一个都不认识了 。
18.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大海;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5.第5段写朋友晓琳的70岁母亲患老年痴呆,却记得20年前送晓琳外出的情形。第7段写马英九90多岁的母亲记性越来越不好,却会背诵当初要求马英九背诵的古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16.第1段划线句写的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丢三落四的琐事,与下文清楚记得“我”的生日等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突出文章主题。
17.晓琳之所以眼眶泛红,一方面是提及母亲的情形让自己感动,感动于伟大的母爱;另一方面是为母亲患老年痴呆而伤心。
18.仿写时要句式与内容上与前句一致,围绕赞美母亲的付出来写。比如: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大海。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这两句无论从句式还是内容上都与前句“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相符合。
故答案为:15.②朋友晓琳70岁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却记得20年前送晓琳外出的情形。
③马英九90多岁的母亲记性越来越不好,却会背诵当初要求马英九背诵的古文。
16.主要写了日常生活中母亲丢三落四的琐事。目的是突出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越来越严重的事实,并与下文所写的她清楚记得“我”的生日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17.晓林的眼眶泛红,一是因为感动,感动于母亲还记得20年前送自己外出的情形,感动于她的不舍与挂念;二是难过,难过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家人一个都不认识了。
18.示例: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大海。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点评】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
1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用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1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18.本题考查仿写排比句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三、名著导读(5分)
1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____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1分)
(2) 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例子,以增强语段的说服力。(2分)
(3) 《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2分)
【答案】(1)纵横家。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2)(示例)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3)(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经典常谈》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注意要联系横线处上下文,揣摩横线处句子语境,合理组织语言,同时注意是否存在格式等隐形要求。
(3)本题考查名著语言特点分析。语言特色:质朴、通俗、清丽、典雅、通俗易懂等。在选段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选段特点及表现的特色即可。
【点评】(1)注意: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交代了他们是纵横家。
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故答案为: 纵横家。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2)注意横线处语境是写某个纵横家哪个国家的君主用他,他就替某个君主办事。横线处下一句是写张仪,横线处可以写苏秦,苏秦主要事迹是:先用连横之说说秦,后又主张合纵,为东方六国所任用,后因在齐国为燕昭王从事反间活动被发觉,车裂而死。这里可以写苏秦连横不成,改为合纵,只要可行,就可以。
故答案为: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3)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口语化表述,通俗易懂,也写出了纵横家们的翻覆的特点。
故答案为:“谁用他们就帮谁”“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0.“文明”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前,为改善城乡面貌、增进民生福祉、涵养城市文明,我县一直为争创“全省文明城市”而努力。各学校也积极响应,组织了“文明先锋小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成员之一的你,请完成如下任务。
(1)请你阅读下面两份统计表后,写出“表二”的结论。(3分)
表一:社区便民配套设施统计表
年份 数据 项目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新增绿化面积(平方米) 350 700 1000
道路改造(米) 130 360 470
公用健身区(个) 2 4 6
表二:社区不文明行为统计表
年份 比例 不文明行为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乱扔垃圾 20% 11% 5%
随地吐痰 19% 8% 5%
公共场所吸烟 34% 22% 11%
表一结论:社区近三年的便民配套设施不断改善。
表二结论:   。
(2)设计文明黑板报。(3分)
社区请你协办一期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请根据这一主题设置两个栏目。
栏目一;文明剪影 栏目二:   
(3)口语交际。(4分)
马路上,一位阿姨正在骑着电动车逆向行驶,如果你是正在执勤的志愿者,你将如何劝说她。
【答案】(1)社区近三年的不文明行为比例不断下降。
(2)如爱心快递、垃圾分类
(3)阿姨,您好!您现在是逆向行驶,违反了交通规则,很危险。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您在非机动车道靠右行驶。
【知识点】图表信息;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⑵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⑶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此类题目注意说话的对象、语境 ,注意表达的方式等,劝说类的语言表达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
【点评】(1)本题考查了图表的理解。结合图表所列数字理解,通过对“社区便民配套设施统计表”中“2016年至2018年”的项目数据分析可知,结论是社区便民配套设施逐年递加。通过对“社区不文明行为统计表”中“2016年至2018年”不文明行为的数据分析可知,社区不文明行为逐年递减。
故答案为: 社区近三年的不文明行为比例不断下降。
(2)本题考查了板报栏目设计。注意板报栏目设计要醒目简练,标题不能超过五个字。注意围绕“文明伴我行”的主题设计栏目,紧扣“文明”的主题即可,例:栏目一:垃圾分类很简单;栏目二:高空抛物很危险。
故答案为: 如爱心快递、垃圾分类
(3)本题考查了口语交际。解答此类题要充分体现交际性和实效性。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礼貌问好亮身份。二语言简洁亮主题。三语言委婉有讲究。礼貌用语体现一一个人的素养和身份,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时,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
故答案为: 阿姨,您好!您现在是逆向行驶,违反了交通规则,很危险。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您在非机动车道靠右行驶。
(二)写作(50分)
21.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一首古诗,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寻觅逝去的美好;一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想起儿时生活的美好;一次旅游,让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欣赏自然万物的美好;一次对话,让我们心灵相通,懂得了理解的美好……美好藏在万事万物之中,让我们一起发现并记录。
请以”藏在 的美好”为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全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文题二: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要求:①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材料引导我们去发现和记录万事万物中的美好。
【题干分析】
①“藏在”后面可以补充很多具体的事物或情境,如“藏在记忆里的美好”“藏在笑容里的美好”“藏在诗词中的美好”等。通过描述这些具体的事物或情境,展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或体验。
②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发现美好、感受美好、珍惜美好等方面展开。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美好对生活的意义。需要注意避免空洞抒情,要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支撑文章。学生可能会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美好事物,而忽略了对美好情感的深入挖掘;或者事例选择不当,不够生动感人。
【立意提取】《藏在细节里的美好》《藏在时光里的美好》《藏在平凡日子里的美好》
【参考例文】
藏在诗词里的美好
华夏文明,悠悠千载,诗词如璀璨繁星,熠熠生辉。一首首诗词,蕴含着无尽的美好,让我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藏在诗词里的美好,是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读着这诗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无垠的沙漠中,孤烟直上,蜿蜒的黄河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黄的光芒。那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让我感受到天地的广袤与生命的渺小。
藏在诗词里的美好,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在喧嚣的世界中,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想象着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的美景,那份闲适与惬意让我向往不已。它让我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点滴美好。
藏在诗词里的美好,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福。每当中秋佳节,仰望明月,我便会想起这句诗。它承载着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让我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与美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这种情感的纽带是如此坚韧而珍贵。
藏在诗词里的美好,是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激昂。品读这样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姿,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热血与忠诚。这种豪迈的气概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无畏,坚定前行。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穿越时空,将那份美好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感受那无尽的美好,汲取前行的力量。
诗词之美,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香;如璀璨明珠,光芒万丈。藏在诗词里的美好,将永远陪伴着我,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1)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补充好题目是最关键的,直接影响我们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思路的打开。确定了写作内容,然后进行立意。在安排文章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先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对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提纲进行写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盲人骑瞎马,想到哪写到哪。
(2)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情景默写;班级计划开设“诗苑漫步”长廊文化展,小语准备以古诗文名句为内容,进行“字里行间见真情”卡片制作,请你帮忙补全诗文。(8分)
情动于衷,发之于外 诗句及出处
辗转难眠的思念 ①   ,②   。(《诗经·关雎》)
隔水相望的思念 蒹葭采采,③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蒹葭》)
失约不至的思念 ④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子衿》)
跨越时空的友情 ⑤   ,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希望从政的羡鱼情 ⑦   ,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鱼与游者的相乐情 芳草鲜美,⑧   。(《桃花源记》)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1912 年,在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和教育部佥事周树人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座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甲】历史博物馆在国子监开办,拉开了北京博物馆发展的惟幕。
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215座,全年共举办展览和活动近500项。这在全球城市中是屈指可数的,为我们创建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 如此,北京的博物馆也从文化、艺术类发展到包罗万象,既有历史、自然、科学,也有金石、考古等多门类; ② 北京的博物馆不再拘泥于实物、实地的场馆,一座座绚丽的“云端”博物馆相继亮相,赋与“博物”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
今年,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为统领,北京加大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力度【乙】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超过2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超过4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1)关于文段中加点词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惟幕”应写为“维幕”。
B.“奠定”的“奠”应读为“diàn”。
C.“绚丽”的“绚”应读为“xuàn”。
D.“赋与”应写为“赋予”。
(2)在【甲】【乙】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破折号 【乙】冒号 B.【甲】破折号 【乙】句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冒号
(3)在文段中①②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仅 ②而且
B.①既然 ②而且
C.①不仅 ②但是
D.①既然 ②但是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①②⑤③④ D.④②①③⑤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8题。(10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qī):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 而犹不忍去
B.日光下澈 意与日去
C.山行之极观也 心乐之
D.潭西南而望 而犹不忍去
5. 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并不矛盾。
B.甲乙文写水各有特点,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奇”。
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游人坐/欹岩/下望”。
D.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不同地点写出了瀑布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瀑布的奇伟壮观。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7.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分)。
8.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绘了自然山水景色,结尾却分别是“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和“而犹不忍去”,结合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分析原因。(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5分)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诗的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诗的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诗的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10.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15分)
大地的语言
阿 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 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 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 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 黍。 瓜。麻。 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 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 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 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 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 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1.梳理作者去淮阳的见闻和感受,完成下面的图表。(4分)
12.本文虽是散文,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品析本文的诗味。(4分)
①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赏析句子的诗味)
②铺排手法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世态人情、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从文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句子:
赏析:
1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3分)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1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对话。(4分)
【材料一】对民族历史的肯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故乡本土的深情,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呼唤,使阿来许多“严格写实”的作品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弥漫着一种诗意的光辉。
——宋振博《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
【材料二】阿来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有声的写作,这些声音可能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可能发自山川草木,因着有着那个雄伟的存在,每种生物都可以唱歌,关键是,你是否有那个心和耳朵来倾听。
——谢有顺《散文之重———以阿来为例》
小语:读了《大地的语言》,我关注到“心安”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还有“心生安好”等词语,此次淮阳之旅作者为何一再强调“心安”?
小文:我也注意到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语:你说得有道理。第 段引用了我们课文《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的话有什么用意呢?我有点疑惑。
小文:作者引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的话是强调了  。你读一读这句话,“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小语:谢谢,这里我读到了和“心安”不一样的东西,也明白作者以“大地的语言”为题的用意了:   
老师:你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很深刻,阿来在旅行中聆听,在聆听中思索,在思索中书写。 推荐大家阅读阿来的其他作品,如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0分)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
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2分)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   
③   
16.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2分)
17.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3分)
18.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3分)
亲爱的母亲,走近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   ;   ,    。您似海的恩情我该怎么报答?
三、名著导读(5分)
1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____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1分)
(2) 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例子,以增强语段的说服力。(2分)
(3) 《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2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0.“文明”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前,为改善城乡面貌、增进民生福祉、涵养城市文明,我县一直为争创“全省文明城市”而努力。各学校也积极响应,组织了“文明先锋小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成员之一的你,请完成如下任务。
(1)请你阅读下面两份统计表后,写出“表二”的结论。(3分)
表一:社区便民配套设施统计表
年份 数据 项目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新增绿化面积(平方米) 350 700 1000
道路改造(米) 130 360 470
公用健身区(个) 2 4 6
表二:社区不文明行为统计表
年份 比例 不文明行为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乱扔垃圾 20% 11% 5%
随地吐痰 19% 8% 5%
公共场所吸烟 34% 22% 11%
表一结论:社区近三年的便民配套设施不断改善。
表二结论:   。
(2)设计文明黑板报。(3分)
社区请你协办一期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请根据这一主题设置两个栏目。
栏目一;文明剪影 栏目二:   
(3)口语交际。(4分)
马路上,一位阿姨正在骑着电动车逆向行驶,如果你是正在执勤的志愿者,你将如何劝说她。
(二)写作(50分)
21.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一首古诗,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寻觅逝去的美好;一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想起儿时生活的美好;一次旅游,让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欣赏自然万物的美好;一次对话,让我们心灵相通,懂得了理解的美好……美好藏在万事万物之中,让我们一起发现并记录。
请以”藏在 的美好”为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全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文题二: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要求:①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