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20: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古诗名句默写。(8分)
(1)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   。(《诗经·兼葭》)
(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诗经·子衿》)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   。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   。
【答案】(1)寤寐思服
(2)白露未晞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寤寐、晞、歧、垂、钓、徒”等字。
故答案为:(1) 寤寐思服
(2) 白露未晞
(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4)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1)(2)(3)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4)(5)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人用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受到我国影响,筷子文化也fú(  )射到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国家。
筷子最初叫“箸(zhù)”或“梜(jiā)”,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古人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故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对于行船的人更是讳言,所以古人便反其意改“住”为“快”;加之筷子多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而名“筷”,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轻便灵巧的筷子被人们餐餐使用,筷子文化逐渐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主题为□筷子□的春节公益宣传片,通过八个不同地域的家庭在除夕使用筷子的故事,揭示了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人情shì(  )gù(  ),令人感动。方寸之中有乾坤。小小的筷子承载(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说它是饮食文化的“中国符号”,也是名副其实。
(1)根据拼音直接写出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1分)
fú(  )射 人情shì(  )gù 承载(  )
(2)结合上下文,为文中横线处填入正确的成语 (1分)
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   (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3)选出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句号 引号 B.冒号 引号
C.句号 书名号 D.冒号 书名号
(4)下列有关“筷子”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研究者们之所以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因为在安阳殷墟曾出土了6支青铜箸头的原因。
B.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口头传说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踪迹”。
C.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历史悠久的很多传说,这些传说认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发明者。
D.在新石器时代,随着饮食习惯和烹调技能的提高,用手抓食或单用勺进食很不方便,“箸”就应运而生。
【答案】(1)辐;世 ;故;zài
(2)独树一帜
(3)A
(4)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见解表述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字音的掌握。辐射:fúshè ,热的一种传播方式。光或热由一点向四周直线发散出去。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承载:chéng zài,承受负载。
(2)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语境。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 符合语境。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第一处“民以食为天”放在句首,为文段的中心句,句末应该用句号,第二处为引号,表示特殊称谓。(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B:正确。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zyin he 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3)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 中国诗歌随时代而演变,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① 它培养了我们彬彬有礼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②首要原因就是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③ 中国的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④ 出现了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介绍了中国诗歌随时代而演变,确定④为首句。①紧承④的内容,写出了中国诗歌的巨大作用;③②最后介绍了中国的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脍炙人口、源远流长的原因。所以顺序为④①③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0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 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 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 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 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 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 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以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熙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释】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美丽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②卖画以赡父( )
③毕集毫端( ) ④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6.补全对话(3分)。
小语:文段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是“技艺高超”,而恽寿平有他独特的地方,该如何分析他的独特之处呢?
小文:要抓住细节来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恽寿平    ;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他    ;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    。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两句中的“简”意思不相同。
B.乙文中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答案】4.①竟然
②赡养
③笔端
④初心,天性
5.①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②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卖一朵花一片叶。
6.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淡泊名利。;具有“开创性”。
7.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核舟记;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译文】
【甲】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十分惊奇道:啊,手艺实在是灵巧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称赞像是鬼斧神工的很多,可是有谁能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轻松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十分清楚的呢?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撒谎骗人。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见到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乙】
恽寿平,号南田,是明末常州武进人。从小思维敏捷、聪慧,八岁时歌咏莲花,使他的老师家长都惊讶。跟随他的叔父恽向攻学诗画,技艺日渐增长。他的父亲恽日开始是国子监的学生,曾经上书《守御十策》来谋图救国的方法。明朝末年天下战乱,他十多岁就跟随父亲和哥哥参与抗清运动。经常和奇人、侠士在一起到处奔走,生死琢磨不定。其他人面露沮丧神色,而南田意志和脸色像平常一样。两个哥哥相继死去,明朝灭亡,恽寿平和父亲回到故乡。
天下渐渐安定,恽寿平发誓不在参加科举考试,靠卖画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很有冷淡、幽静美丽的情致,松树、柳树生长在两岸,游泳的鱼儿吸着水,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画中寄予深远的情感。恽寿平看重写生,经常在南田浇花,此时他极力对比描画,自然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聚集在笔端。他用“没骨法”画的花卉,空灵、精妙,落到纸上就要飞起来,笔画简单意蕴丰富,获得“神品”的赞誉。声名惊动天下,开创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也不失去他的本心,靠卖花度日,但是不是自己看得起的人不赠送给别人。如果遇到知己,他就整天点缀景物着色。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卖一朵花一片叶。康熙年间,他还想着光复明朝,与光复社稷的志士相呼应,有《瓯香馆集》流传于世上。
【点评】4.①翻译为: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 曾:竟然
②翻译为:靠卖画来赡养父亲。赡,赡养
③翻译为:自然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聚集在笔端。 毫端:笔端
④翻译为:面对富贵也不失去他的天性。 本心:初心,天性
故答案为:①竟然
②赡养
③笔端
④初心,天性
5.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尝、贻、余、盖、泛、云、视、市”。尝:曾经。贻:赠。余:我。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视:看待。市:卖。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②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卖一朵花一片叶。
6.①而南田意气如常,翻译为:而南田意志和脸色像平常一样。写他坦然面对生死。
②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翻译为: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也不失去他的本心。写他崇尚气节,淡泊名利。
③“创‘常州画派’”,翻译为:开创了“常州画派”。写他具有“开创性”。
故答案为:①坦然面对生死。
②崇尚气节,淡泊名利。
③具有“开创性”。
7.C:绘画风格是由......决定的,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乙】只是写他的山水画很有冷淡、幽静美丽的情致。故答案为:C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芣苢①
采采②芣苢,薄言③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芣苢(fú yǐ):车前草。这首诗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掇:拾取。⑤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把籽抹下来。⑥袺(jié):手提衣襟兜东西。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8.这首诗采用了   的形式,即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只是有几个动词不同,形成一唱三叹、   的效果。(2分)
9.《诗经》是可以吟唱的。你会为《芣苢》选取怎样情感基调的背景音乐,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8.重章叠句(复沓);回环往复
9.我会选取欢快明朗的背景音乐。《芣苢》全篇叙写妇女采摘车前草的劳动场面,通过六个动词换用,意思层层递进,妇女车前草越采越多,心情也越来越高兴,所以应选用欢快明朗的背景音乐。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8.本题考查古诗手法。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大意。理解古诗句含义及手法,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重章叠句:在连续的诗节或段落中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或句子。作用: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9.本题考查古诗背景配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背景音乐要和古诗情感基调相吻合。
【译文】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拾取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点评】8.“采采芣苢”共出现六次,是重章叠句的形式,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故答案为:①重章叠句(复沓) ②回环往复
9.《周南·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背景音乐要选欢快明朗的,和本诗的情感基调相吻合。
故答案为: 我会选取欢快明朗的背景音乐。《芣苢》全篇叙写妇女采摘车前草的劳动场面,通过六个动词换用,意思层层递进,妇女车前草越采越多,心情也越来越高兴,所以应选用欢快明朗的背景音乐。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15分)
遥远的麦田
陈雪
①那是一块很大很大的麦田,大得把世界隔在视线的尽头。
②夕阳一盏,余晖满天。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濛又奇幻。其实,五月的麦子还很年轻,秆是绿的,叶是绿的,麦芒是绿的,麦仁也是绿的。落日多情,细亮的光线绕成网、织成幕,闪得人眼睛也细了。麦芒如一根根金制的吸管,吸收着大自然的灵气。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麦仁细细吮吸的陶醉声,还可以闻到麦子清甜的淀粉香。睁开眼,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正煽动着翅膀飞进夕阳的光晕里。那刻,我想起了____。这里虽然没有山,但有树。有了树,鸟儿就有了家。远远望去,不知道是麦田长进了天里,还是天嵌入了麦田里,茫茫然连成了一片。
③我长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了一株麦子,披着轻薄的晚霞,浴着凉软的晚风,像麦子一样摇头晃脑。躲在麦田里的鸟儿时不时啁啾几声,潜伏起来的虫子悄悄地唧唧复唧唧,它们在吟诵田园诗。那刻,我想化用顾城的诗:麦子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④多久没有见过这么广阔、纯粹、真诚的世界了?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跳出农村,扎根于城市。然而,我的世界却越来越狭窄了。空间是狭窄的,狭窄到身体被限制在几十平方米的格子里。时间是狭窄的,狭窄到独处几乎成为奢望。时空的狭窄逼迫得人与事也狭窄起来,疏于用心经营。这些狭窄挤压得人心几乎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弹性的实体,脆弱冷漠、僵硬疏离。
⑤此刻,在这样一个偶然的黄昏,这一切都被抚慰。那颗心被抻开、再抻开。终于,它变得柔软了、敞亮了、自在了、豁达了。
⑥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
⑦故乡产麦,麦田如沙漠般辽阔无垠。田里易夹生野麦和燕麦,它们和小麦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很难区分。不过,它们的穗子和小麦穗明显不同。于是,每到抽穗时节,乡人们就会鏜入麦田拔除杂麦。
⑧那天,我做功课累得昏昏沉沉,母亲带我去麦田拔杂麦。平原地区的麦田连绵成海,人的视线几乎不受阻隔,被空旷拉到无限。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⑨不知过了多久,我腰身酸疼,抬身舒缓,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莱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余晖如金水般明晃晃、金灿灿地流动着——整个麦田神圣了。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直至后来读____,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
⑩那天,麦田教给我谦卑和敬畏。那晚我辗转难眠,用目光在中国地图上游历了一遍又一遍。一个村庄的麦田就可以那么旷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个村庄呢?
如今,我终于明白那天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女孩意识觉醒的日子,她在与天地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知道了”我是谁”“为什么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我想,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麦田,它养育我们的身体,启蒙我们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天色渐青,遥远的麦田渐渐入梦。我知道,我又一次得到了它的点醒。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潆又奇幻。
11.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12.赏析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菜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
13.请分析选文插入⑦-⑩段有何作用?(3分)
14.请结合全文内容,判断以下诗句应分别填入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的哪-处横线上,并简要阐述理由。(3分)
A.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案】10.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远望麦田空檬奇幻的特点;表现”我”对麦田的喜爱、好奇。
1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帮母亲拔杂麦的急切,在麦田里找寻杂麦的专注/认真/精准。
12.”悬”“盛”是两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与树木相融的美妙景色,表现”我”对身处麦田中不经意间看到的美景的喜爱。
13.交代了”我”随母亲在故乡的麦田里拔杂麦收获谦卑和敬畏的经历,解释了上文”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的原因,突出了故乡的麦田对”我”的点醒作用
14.A句,理由:第②段主要描写了麦田的美妙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观赏麦田美景时悠闲畅快的心情,与A诗句所展现的诗人恬淡自然的心境相契合。B句,理由:第⑨段体现了作者在落日下感受到的天地的博大和自我的渺小,与B诗句所展现的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空间的广漠相契合。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
【解析】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2.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1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运用比喻修辞,把金色的麦穗比作“镀上青金色”“巨大的毯子”,生动形象地写出远望麦田空潆奇幻的特点,表现“我”对麦田的喜爱、好奇。
故答案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远望麦田空檬奇幻的特点;表现”我”对麦田的喜爱、好奇。
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我一头扎进麦田里”运用动作描写,“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帮母亲拔杂麦的急切,在麦田里找寻杂麦的认真、精准。交代了”我”随母亲在故乡的麦田里拔杂麦收获谦卑和敬畏的经历,解释了上文”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的原因,突出了故乡的麦田对”我”的点醒作用。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帮母亲拔杂麦的急切,在麦田里找寻杂麦的专注/认真/精准。
1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首先,“悬”这个词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悬挂在树梢上的情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而且带有一种动态感,让人仿佛能够看到夕阳挂在树梢上摇摇欲坠的情景。这样的描写使得夕阳和树木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气氛。其次,“盛”这个词则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将夕阳比喻成咸蛋黄,而树木则像是无数朵荠菜做成的托盘。这样的比喻使得夕阳的颜色和形状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夕阳的视觉效果。
故答案为:”悬”“盛”是两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与树木相融的美妙景色,表现”我”对身处麦田中不经意间看到的美景的喜爱。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分析,交代了“我”随母亲在故乡的麦田里拔杂麦收获谦卑和敬畏的经历,结合“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分析,解释了上文“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的原因,突出了故乡的麦田对“我”的点醒作用。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帮母亲拔杂麦的急切,在麦田里找寻杂麦的专注/认真/精准。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补写句子。结合A句“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知,A句表现的是诗人恬淡自然的心境;结合B句“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知,B句表现的是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的广漠;结合第②段“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麦仁细细吮吸的陶醉声,还可以闻到麦子清甜的淀粉香。睁开眼,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正煽动着翅膀飞进夕阳的光晕里。那刻,我想起了...”可知,①处所填的句子是要表现“我”观赏麦田时悠闲畅快的心情:故此处选填A句:结合第②段“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沙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直至后来读··…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可知,年少的“我”看到麦田产生“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的感觉,这与B中诗句所表现的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的广漠是一致的。
故答案为: A句,理由:第②段主要描写了麦田的美妙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观赏麦田美景时悠闲畅快的心情,与A诗句所展现的诗人恬淡自然的心境相契合。B句,理由:第⑨段体现了作者在落日下感受到的天地的博大和自我的渺小,与B诗句所展现的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空间的广漠相契合。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0分)
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卜庆萍
①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又有猖獗的蚊子叮咬。今人依靠先进的科学,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应对自如。那么,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夏天又是如何驱蚊呢?
②用烟熏。夏天,古人困于蚊虫叮咬,因条件受限而无特效驱蚊之法,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烟熏驱蚊法。古人发现,蚊子怕烟熏,又有惧怕特殊味道的习性,因此古代多采取这种较为常见的烟熏驱蚊法。因艾草、萵草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为古人驱蚊的最佳材料,燃烧艾草、萵草以驱蚊的做法便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③艾草、萵草还被古人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秋天到来的时候,古人将结过籽的艾草、萵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保持干燥不受潮,等到来年夏天蚊子猖獗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古人将这种简易火绳在屋内点燃,夏天的晚上,驱蚊效果也是很好的。这火绳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坟香。
④挂蚊帐。挂蚊帐的历史较为久远,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炎炎夏日,叮人的蚊子被挡在蚊帐外面,人们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追溯历史,其实春秋时期就已有蚊帐了。南朝梁元帝在《金楼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翠纱之帱”中避蚊。”翠纱之帱”,指的就是蚊帐。《诗经》中也提到过古代蚊帐,其诗”肃肃宵征,抱衾与襇”中的”调”,即为那时的蚊帐。唐宋以后,蚊帐得以普及,当时多有诗歌记述蚊帐之事。北宋张耒《禹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说:” 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以此观之,那时蚊帐已是居家必备之物了。夏天酷热,蚊子又多,古代百姓为度苦夏,即使没钱,也要借钱弄一顶蚊帐以御坟。
⑤佩戴香囊。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有驱蚊功效,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紫苏、菖蒲等。这相当于今人用风油精涂在身上,既醒脑明目,还能驱赶蚊蝇。佩戴香囊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时尚,明清时期很是流行,这使古人在驱蚊的同时,又追求了风尚。
⑥点吸蚊灯。清代出现了精巧的铜制吸蚊灯,锥形的灯身上张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捻被点燃后,因冷热不均产生的气流,从喇叭口迅速吸入,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而亡。吸蚊灯,又称灭蚊灯,其实在明代已开始使用,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就已提及此灯。这种吸蚊灯精巧又科学,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⑦使用灭蚊缸。古人还会采用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即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因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了。
⑧种驱蚊草。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效。常见驱蚊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猪笼草、薰衣草等。古人在夏夜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香,又可防止蚊子的侵扰。
⑨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面对自然的种种挑战和困扰,古人虽不能像现在这样去分享盛世文明的先进劳动成果,但他们在艰难的起步中,每一种取材自然、想法奇妙的应对蚊虫侵扰的办法和措施,无不向世人展现了古人的努力和才智。也正基于此,今天的人们才一步步走向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可不能小觑古代简易的夏天驱蚊之法,那是一块块坚硬的现代文明基石。
15.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
16.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日:”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17.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将艾草、蒿草作为驱蚊的最佳材料是因为其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
B.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挂蚊帐,历史较为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C.明清时期,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佩戴香囊,既有驱蚊功效,又追求了风尚。
D.古代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答案】15.古人夏天驱蚊的方法。
16.引资料,有力地说明了古人用燃烧艾草来驱蚊。
17.”通常”是”一般情况下”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古人一般情况下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删去后过于绝对;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8.D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16.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17.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点评】15.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本文标题是“古人夏天如何驱蚊”,第①段设问“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夏天又是如何驱蚊呢”,②—③段具体介绍了古人采用的不同驱蚊方法,由此可以得出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古人在夏天驱蚊的方法。
故答案为: 古人夏天驱蚊的方法。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诗句日”提示引用了陆游的诗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引资料,通过这些具体真实的诗歌,有力地证明了古人采用燃烧艾草的方法来驱蚊。
故答案为: 引资料,有力地说明了古人用燃烧艾草来驱蚊。
1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通常”的意思是一般情况下,并非所有情况,在这里指一般情况下古人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驱蚊草,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掉意思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因此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通常”是”一般情况下”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古人一般情况下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删去后过于绝对;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8.ABC.正确。
D.有误,第⑥段提到“这种吸蚊灯精巧又科学,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选项张冠李戴,与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D
三、名著导读(5分)
19.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
(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   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   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2分)
(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
一般号令叫“   ”,军事号令叫“   ”,君告臣的话多称为“   ”,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   ”。(3分)
【答案】(1)伏生;鲁恭王
(2)诰;誓;命;谟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原著章节的具体内容,抓住关键段落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原著交代秦朝博士伏生所藏是《今文尚书》,也叫《今尚书》。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被称为《古文尚书》。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根据题干要求和选段内容,结合原著章节的具体内容,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1)《经典常谈》中“尚书第三”的第4自然段介绍了第一种尚书,秦博士伏生藏《书》,并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第5自然段介绍了第二种尚书,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鲁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这个版本的《书》被称为《古文尚书》。
故答案为:伏生;鲁恭王。
(2)选段出自《经典常谈》中“尚书第三”的第3自然段,根据选段联系原著内容,即“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可以获知答案。
故答案为:诰;誓;命;谟。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0.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4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   ;
二是   。
(2)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进行仿写。(3分)
(3)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3分)
正方:   
【答案】(1)绝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强;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做读书笔记,缺少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
(2)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童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种子缺少沃土;少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禾苗缺少雨露。
(3)我认为增设“图书角”很有必要.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图书角”能够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进行阅读;其次,合理而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图书角”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图书角”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于遗失和损坏,只要我们制定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这点是不用担心的。
【知识点】图表信息;衔接仿写;见解表述
【解析】(1)抓住本题中心议题“初中生课外阅读”,看清表中各项内容,根据数字的变化分析其反映的问题,从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和人数来概括得出结论。(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句式结构为“……里没有(缺少)阅读,就犹如……”。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注意陈述的关键词是“阅读”。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3)写辩词。要归纳反方的发言要点,捕捉对方的发言漏洞,针对对方的发言调整自己的辩论角度和辩论思路。所以辩论时要知己知彼,尽量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观点,技巧性地将辩论对方引入他的劣势观点。首先要明确观点:我认为增设“图书角”很有必要。然后有理有据地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或针对对反方的观点进行批驳。
故答案为:(1)绝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强;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做读书笔记,缺少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
(2)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童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种子缺少沃土;少年缺少阅读,就犹如禾苗缺少雨露。
(3)我认为增设“图书角”很有必要.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图书角”能够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进行阅读;其次,合理而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图书角”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图书角”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于遗失和损坏,只要我们制定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这点是不用担心的。
【点评】此题考查综合性的学习。(1)本题是图文转述题。做这类图表题,要关注数字的变化与对比,来分析其问题。本题通过数据由上至下越来越大,很容易看出,学生读书没有计划的占大多数,从不做读书笔记的占大多数,由此概括出结论,语言简明扼要,准确表达语意。
(2)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要注意句子仿写的要求,结构修辞要一致,内容要相关,字数尽量一样,并且注意留的部分,换的部分,只要围绕“阅读”来写即可,答案不是唯一。
(3)此题考查辩词的拟写。做此类题,首先要知道写辩词的方法,先要批判对方的观点,在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证据要确凿,语言要简明,生动,有说服力。
(二)写作(50分)
21.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拥抱自然,锻炼身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净化心灵……只要你积极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就常常会有收获。
题目一:请以”这也是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出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题目二:请以”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都是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作文一: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关键词——“收获”,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得、成绩、战果等。在生活中,有苦、有甜、有欢笑、有悲伤,有让你难忘的一次挫折,对于自己而言,在这些事件中,自己成长了,也收获了很多。当然“这"也可以指自己忽略的一些重要的东西,在某一刻忽然发现,也是一种收获。选择让自己成长或有所启迪的素材,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可以从自我、家庭、学校、自然、社会这些角度去考虑。自我方面,可以写“我"战胜学习、生活困难,收获了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家庭方面,可以写每当我深夜学习时,妈妈总会默默给我送上一杯牛奶,收获了无私的母爱等。文体上,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
作文二: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题目中的“我"点明了作文中的主要人物。"青春"限定了一个特殊的时期。"拥抱温暖"可理解为拥有温暖。这种温暖应是偏向于心理情感方面的。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给自己内心带来温暖感觉的人或物或品质。综上可知,题目的意思就是在自己的青春时期某人某物给自己带来了温暖。
选材构思:处在青春期的你,会失意,会迷茫,会有一种莫名的忧伤。这时,总会有一些人或一些物给你以真挚的温暖。有时,是父母;有时,是朋友;有时,是老师;有时,是一首歌;有时,是一首诗词等等。写作时应着重写自己从某某中获得了怎样的温暖。要写出真情实感,以真情打动读者。文体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但是我们在进行文体选择时,应当首选记叙文。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自身的遭遇,围绕补写内容和“温暖"为主题来展开,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经历,或写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气馁,经过老师点拨和开导后,能勇敢面对,并积极应对,最终学习不断进步,感到温暖;或写父母默默的为自己付出,无怨无悔,父母的爱温暖了我的青春岁月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古诗名句默写。(8分)
(1)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   。(《诗经·兼葭》)
(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诗经·子衿》)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   。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   。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人用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受到我国影响,筷子文化也fú(  )射到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国家。
筷子最初叫“箸(zhù)”或“梜(jiā)”,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古人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故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对于行船的人更是讳言,所以古人便反其意改“住”为“快”;加之筷子多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而名“筷”,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轻便灵巧的筷子被人们餐餐使用,筷子文化逐渐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主题为□筷子□的春节公益宣传片,通过八个不同地域的家庭在除夕使用筷子的故事,揭示了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人情shì(  )gù(  ),令人感动。方寸之中有乾坤。小小的筷子承载(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说它是饮食文化的“中国符号”,也是名副其实。
(1)根据拼音直接写出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1分)
fú(  )射 人情shì(  )gù 承载(  )
(2)结合上下文,为文中横线处填入正确的成语 (1分)
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   (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3)选出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句号 引号 B.冒号 引号
C.句号 书名号 D.冒号 书名号
(4)下列有关“筷子”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研究者们之所以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因为在安阳殷墟曾出土了6支青铜箸头的原因。
B.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口头传说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踪迹”。
C.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历史悠久的很多传说,这些传说认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发明者。
D.在新石器时代,随着饮食习惯和烹调技能的提高,用手抓食或单用勺进食很不方便,“箸”就应运而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 中国诗歌随时代而演变,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① 它培养了我们彬彬有礼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②首要原因就是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③ 中国的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④ 出现了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0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 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 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 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 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 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 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以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熙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释】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美丽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②卖画以赡父( )
③毕集毫端( ) ④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6.补全对话(3分)。
小语:文段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是“技艺高超”,而恽寿平有他独特的地方,该如何分析他的独特之处呢?
小文:要抓住细节来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恽寿平    ;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他    ;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    。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两句中的“简”意思不相同。
B.乙文中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芣苢①
采采②芣苢,薄言③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芣苢(fú yǐ):车前草。这首诗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掇:拾取。⑤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把籽抹下来。⑥袺(jié):手提衣襟兜东西。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8.这首诗采用了   的形式,即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只是有几个动词不同,形成一唱三叹、   的效果。(2分)
9.《诗经》是可以吟唱的。你会为《芣苢》选取怎样情感基调的背景音乐,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15分)
遥远的麦田
陈雪
①那是一块很大很大的麦田,大得把世界隔在视线的尽头。
②夕阳一盏,余晖满天。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濛又奇幻。其实,五月的麦子还很年轻,秆是绿的,叶是绿的,麦芒是绿的,麦仁也是绿的。落日多情,细亮的光线绕成网、织成幕,闪得人眼睛也细了。麦芒如一根根金制的吸管,吸收着大自然的灵气。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麦仁细细吮吸的陶醉声,还可以闻到麦子清甜的淀粉香。睁开眼,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正煽动着翅膀飞进夕阳的光晕里。那刻,我想起了____。这里虽然没有山,但有树。有了树,鸟儿就有了家。远远望去,不知道是麦田长进了天里,还是天嵌入了麦田里,茫茫然连成了一片。
③我长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了一株麦子,披着轻薄的晚霞,浴着凉软的晚风,像麦子一样摇头晃脑。躲在麦田里的鸟儿时不时啁啾几声,潜伏起来的虫子悄悄地唧唧复唧唧,它们在吟诵田园诗。那刻,我想化用顾城的诗:麦子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④多久没有见过这么广阔、纯粹、真诚的世界了?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跳出农村,扎根于城市。然而,我的世界却越来越狭窄了。空间是狭窄的,狭窄到身体被限制在几十平方米的格子里。时间是狭窄的,狭窄到独处几乎成为奢望。时空的狭窄逼迫得人与事也狭窄起来,疏于用心经营。这些狭窄挤压得人心几乎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弹性的实体,脆弱冷漠、僵硬疏离。
⑤此刻,在这样一个偶然的黄昏,这一切都被抚慰。那颗心被抻开、再抻开。终于,它变得柔软了、敞亮了、自在了、豁达了。
⑥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
⑦故乡产麦,麦田如沙漠般辽阔无垠。田里易夹生野麦和燕麦,它们和小麦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很难区分。不过,它们的穗子和小麦穗明显不同。于是,每到抽穗时节,乡人们就会鏜入麦田拔除杂麦。
⑧那天,我做功课累得昏昏沉沉,母亲带我去麦田拔杂麦。平原地区的麦田连绵成海,人的视线几乎不受阻隔,被空旷拉到无限。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⑨不知过了多久,我腰身酸疼,抬身舒缓,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莱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余晖如金水般明晃晃、金灿灿地流动着——整个麦田神圣了。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直至后来读____,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
⑩那天,麦田教给我谦卑和敬畏。那晚我辗转难眠,用目光在中国地图上游历了一遍又一遍。一个村庄的麦田就可以那么旷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个村庄呢?
如今,我终于明白那天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女孩意识觉醒的日子,她在与天地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知道了”我是谁”“为什么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我想,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麦田,它养育我们的身体,启蒙我们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天色渐青,遥远的麦田渐渐入梦。我知道,我又一次得到了它的点醒。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潆又奇幻。
11.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12.赏析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悬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菜做成托盘盛着咸蛋黄样的落日。
13.请分析选文插入⑦-⑩段有何作用?(3分)
14.请结合全文内容,判断以下诗句应分别填入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的哪-处横线上,并简要阐述理由。(3分)
A.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0分)
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卜庆萍
①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又有猖獗的蚊子叮咬。今人依靠先进的科学,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应对自如。那么,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夏天又是如何驱蚊呢?
②用烟熏。夏天,古人困于蚊虫叮咬,因条件受限而无特效驱蚊之法,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烟熏驱蚊法。古人发现,蚊子怕烟熏,又有惧怕特殊味道的习性,因此古代多采取这种较为常见的烟熏驱蚊法。因艾草、萵草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为古人驱蚊的最佳材料,燃烧艾草、萵草以驱蚊的做法便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③艾草、萵草还被古人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秋天到来的时候,古人将结过籽的艾草、萵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保持干燥不受潮,等到来年夏天蚊子猖獗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古人将这种简易火绳在屋内点燃,夏天的晚上,驱蚊效果也是很好的。这火绳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坟香。
④挂蚊帐。挂蚊帐的历史较为久远,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炎炎夏日,叮人的蚊子被挡在蚊帐外面,人们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追溯历史,其实春秋时期就已有蚊帐了。南朝梁元帝在《金楼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翠纱之帱”中避蚊。”翠纱之帱”,指的就是蚊帐。《诗经》中也提到过古代蚊帐,其诗”肃肃宵征,抱衾与襇”中的”调”,即为那时的蚊帐。唐宋以后,蚊帐得以普及,当时多有诗歌记述蚊帐之事。北宋张耒《禹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说:” 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以此观之,那时蚊帐已是居家必备之物了。夏天酷热,蚊子又多,古代百姓为度苦夏,即使没钱,也要借钱弄一顶蚊帐以御坟。
⑤佩戴香囊。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有驱蚊功效,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紫苏、菖蒲等。这相当于今人用风油精涂在身上,既醒脑明目,还能驱赶蚊蝇。佩戴香囊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时尚,明清时期很是流行,这使古人在驱蚊的同时,又追求了风尚。
⑥点吸蚊灯。清代出现了精巧的铜制吸蚊灯,锥形的灯身上张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捻被点燃后,因冷热不均产生的气流,从喇叭口迅速吸入,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而亡。吸蚊灯,又称灭蚊灯,其实在明代已开始使用,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就已提及此灯。这种吸蚊灯精巧又科学,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⑦使用灭蚊缸。古人还会采用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即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因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了。
⑧种驱蚊草。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效。常见驱蚊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猪笼草、薰衣草等。古人在夏夜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香,又可防止蚊子的侵扰。
⑨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面对自然的种种挑战和困扰,古人虽不能像现在这样去分享盛世文明的先进劳动成果,但他们在艰难的起步中,每一种取材自然、想法奇妙的应对蚊虫侵扰的办法和措施,无不向世人展现了古人的努力和才智。也正基于此,今天的人们才一步步走向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可不能小觑古代简易的夏天驱蚊之法,那是一块块坚硬的现代文明基石。
15.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
16.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日:”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17.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将艾草、蒿草作为驱蚊的最佳材料是因为其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
B.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挂蚊帐,历史较为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C.明清时期,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佩戴香囊,既有驱蚊功效,又追求了风尚。
D.古代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三、名著导读(5分)
19.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
(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   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   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2分)
(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
一般号令叫“   ”,军事号令叫“   ”,君告臣的话多称为“   ”,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   ”。(3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0.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4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   ;
二是   。
(2)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进行仿写。(3分)
(3)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3分)
正方:   
(二)写作(50分)
21.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拥抱自然,锻炼身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净化心灵……只要你积极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就常常会有收获。
题目一:请以”这也是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出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题目二:请以”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都是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