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27:2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古诗名句默写。(8分)
①   ,在水一方(《蒹葭》)
②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③“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现在改良了“飞花令”,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选手背诵的诗句中须含该关键字。今天,“飞花令”的关键字是“风”,正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如“   ,   ”(陆游《卜算子·咏梅》,又如“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不仅是一首悲伤的曲子,而且也是一首豪迈的骊歌。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李白则用“    ,   ”(选用《送友人》中的诗句)比喻对友人的眷恋与祝福,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所谓伊人;谁见幽人独往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型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易错字:伊、幽、阙、辅、蓬
故答案为:所谓伊人;谁见幽人独往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huò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路时,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娇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按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改正文中的一个错别字。(2分)
炽热   ;挥huò   ;正确的字是   
(2)文中方框处应该填写的标点是   。(1分)
(3)文中括号处应填的词语为(  )(填选项) (2分)
A.虽然 B.不管 C.尽管 D.即使
【答案】(1)chì;霍;娇改为骄
(2); (分号)
(3)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连词;条件关系;分号
【解析】(1) “炽热”的“炽”应读作“chì”;“挥霍”的“huò”应写作“霍”;“娇阳”的“娇”应写作“骄”。
(2) “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使用分号。
(3)“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表示条件关系,使用“不管”恰当,而且与后文的“都……”相呼应。
故选:B。
故答案为:(1)chì 霍 娇 骄(2);(分号)(3)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按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勤于翻查工具书,多积累和巩固,特别是对多音多义字等要引起高度重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要在平时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逗号、省略号、叹号的用法,并结合语境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填关联词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梳理语句的内在逻辑,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从而构成完整搭配。
3.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2分)
①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②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③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④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⑤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⑤①③ C.④①③②⑤ D.①④②⑤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首先,我们考虑描述冰塔林的总体布局的句子。根据这个逻辑,句子④“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作为起始句最为合适,它描述了接近冰山的动作和过程。接着,句子②“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进一步描述了冰山的形态,与句子④衔接紧密,因为它是在描述接近冰山后所见的景象。然后,句子⑤“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则对句子②中提到的图案形态进行了补充解释,因此应该紧跟在句子②之后。接下来,句子①“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描述了在接近冰山后的进一步探索,这个句子应该在描述完冰山本身的特征后使用,以便展现更深入的景象。最后,句子③“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总结了冰塔林的整体结构,作为结尾句最为恰当,因为它概括了前面所描述的所有景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0分)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②,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③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 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①,非亲旧为之请属③,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间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梅直讲:梅尧臣,北宋诗人,曾任国子监直讲。本文为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②开 斗之禄;微博的伴禄。③执事:指梅尧臣。④容:疏通关系。⑤属:同“嘱”。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B.其后益壮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C.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心乐之(《小石潭记》)
D.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 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狼》)
5.下列选项中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能以径寸之木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②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7.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的原因是什么?苏轼认为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3分)
【答案】4.C
5.C
6.①(我)回来后思量这件事,认为人不能苟且于富贵之中,但也不应徒劳于贫贱的生活。
②(我)不久又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文风。
7.因为苏轼文“有孟轲之风”。苏轼认为能够结交像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贤人,并有机会向他们学习,成为他们的学生,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日益成长,才能够读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因为我当时刚刚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什么才能可以进见诸位先生,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到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我不久又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文风,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我)回来后思量这件事,认为人不能苟且于富贵之中,但也不应徒劳于贫贱的生活,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自负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而得意,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能代替这种快乐啊!
【点评】4.A.游:交游/游动;B.益:日益/好处;C.都解释为“到”;D.乐快乐/以……为乐;故选C。
故答案为:C
5.例句中的“以”意为:因为(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A. 即“以全石为底”,可译为: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把; B. 即“卷石底而出”,可译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意同“而”,表顺接;C.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D. 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以:在;故选C。
故答案为:C
6.①中,重点词是“退(回来)、苟(苟且)、徒(徒劳)”;本句中“苟富贵”即“苟于富贵”,“徒贫贱”即“徒于贫贱”,状语后置,翻译时最好要还原。本句省略了主语“我”,翻译时要添上;
②中,重点词是“既而(不久)、其(指代我)、以为(认为)”。
故答案为: ①(我)回来后思量这件事,认为人不能苟且于富贵之中,但也不应徒劳于贫贱的生活。
②(我)不久又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文风。
7.由“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可知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的原因是“有孟轲之风”;苏轼对欧阳修、梅尧臣仰慕已久,“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现在能够“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亦何以易此乐也!”可知:能够结交像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贤人,成为他们的学生。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
故答案为:因为苏轼文“有孟轲之风”。苏轼认为能够结交像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贤人,并有机会向他们学习,成为他们的学生,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汉江临泛
[唐]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
【注释】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B.首联中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C.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表现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D.诗人在本诗中工笔细描,将泛舟江上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
9.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8.D
9.“浮”和“动”用得极妙。“浮”表面上写城郭仿佛在水面上漂动,实则是写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是写波涛汹涌、浪拍云天的景象。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在作这类赏析辨析题时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注意各项是否有无中生有的表述结论或者故意以偏概全等。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掌握能力。对于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内涵。分析时要指出这样的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评】8.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各项进行辨析。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自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劲,奔放雄伟,全诗就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调,气势宏大,因此D项中“诗人在本诗中工笔细描“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9.根据分析可知,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意思是: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此联中的“浮”与“动”,用字巧妙。“浮”,漂浮,形象地写出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好像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的景象。“动”,晃动。形象地写出江水波澜起伏,在映村下,好像远处的天空在晃动。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凸显出了一种壮阔浩远的情境。
故答案为:“浮”和“动”用得极妙。“浮”表面上写城郭仿佛在水面上漂动,实则是写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是写波涛汹涌、浪拍云天的景象。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龙湖游记
①踏上小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顿时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荡涤干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洗了胳膊又搓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②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高原、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
③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苇,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飞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茂密的蒲苇丛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儿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蒲苇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这种叫声将其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表明了它们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的一方自由领地了,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
④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成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又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前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鸟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
⑤小艇从蒲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硕大得出奇。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茂密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丛,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
⑥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还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得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且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⑦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让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氏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
⑧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写进《诗经》,可以猜,断,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咏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
(有删改)
10.文中让作者产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的原因是什么?(3分)
11.请对第④段的描写进行赏析。(4分)
12.从全文看,作者赞美龙湖的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章最后用诗歌结尾的好处是什么?(4分)
【答案】10.从水的角度:水天均蓝(无边无际,水天相接)。从作者的角度:只熟悉高原和坡岭。
11.运用一系列动词(或动作描写),渲染了温馨和谐的氛围,表现了水面上的小动物们充满生机、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龙湖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12.①景色美,充满生机和活力;②荡涤心胸,给人以娴静和爽快之感(或激发灵感、诗兴);③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陈姓氏族的源头。
13.总结全文;把对富有生机和富有文化底蕴的龙湖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动作描写;引用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11.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2.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13.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点评】10.根据第②段“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可知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水天相接)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高原、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可知产生错觉的原因还与作者的习惯和意识有关。
故答案为: 从水的角度:水天均蓝(无边无际,水天相接)。从作者的角度:只熟悉高原和坡岭。
11.本题考查对文段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此段文字主要描写了鹭鸶和野鸭两种动物。对鹭鸶的描写,作者选取了一个细节,就是一只鹭鸶落到另一只身上的画面,运用了“张开”“跃起”“落”“滑落”“抖”等一系列的动词,展示了鹭鸶悠闲自得的生活。对野鸭的描写,展现了其争先恐后、左右穿梭的画面。第④段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龙湖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一系列动词(或动作描写),渲染了温馨和谐的氛围,表现了水面上的小动物们充满生机、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龙湖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从第②—④段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此地景色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从第⑤段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此地“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从第⑦⑧两段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此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
故答案为: ①景色美,充满生机和活力;②荡涤心胸,给人以娴静和爽快之感(或激发灵感、诗兴);③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陈姓氏族的源头。
1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而引用诗词的作用则往往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采。此文最后用诗歌结尾,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前文相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借用《诗经·陈风》中的诗章,表达对龙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引用诗歌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文化内涵、增加文采的作用。
故答案为: 总结全文;把对富有生机和富有文化底蕴的龙湖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4.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2分)
15.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2分)
16.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17.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答案】14.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15.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16.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7.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人称;排比;反问;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15和16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点评】14.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②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写小桥流水的古典婉约。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
故答案为: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15.连用五个”一样的“,是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加强气势。联系上文”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情感是怀旧。
故答案为: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16.不正是有了……,才……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强调。强调水的作用,成就江南,孕育历史名人。
故答案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7.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代读书的是男子,见证历史发展,用他。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 这是强调乌镇的柔和宁静,是女子柔和的象征,用她。
故答案为: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三、名著导读(5分)
18.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有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   》,主要运用了   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2分)
(2)小说紧接着写了哪两个与“枪”有关的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个字。(3分)【答案】(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动作
(2)保尔在砖瓦厂藏枪;中尉找枪。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动作描写;作家作品;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1)根据平时积累可知,这段文字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段文字用“跳、抓、拔、看、塞、穿、爬、张望”这些动词描写保尔偷抢时的情景。因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
(2)根据平时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和积累进行概括,这两个情节分别是:保尔在砖瓦厂藏枪;中尉找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以及辨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记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人物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前学生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班级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后,决定开展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县发起了一个“环保风暴”行动,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作为美丽大桦南的一员,也请你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下面,请你参加“远离雾霾世界,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各题。
(1)为了号召全县人民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2)学校将围绕“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举行系列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3)为远离雾霾世界,倡导低碳生活,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
(4)针对农村露天焚烧秸秆的突出问题,县政府督查室,环保局成立了督查组深入到农村展开巡查。假如你是督查组的一员,遇到一位农民老大爷正准备焚烧秸秆,你将怎样劝说他?(3分)
【答案】(1)环保低碳,从我做起。 (答案不唯一)
(2)①(举办)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②(开展) “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班会 (答案不唯一)
(3)①绿色出行,提倡坐公交车,骑车或步行。②节假日不燃放烟花爆竹。(答案不唯一)
(4)大爷,您好!焚烧秸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您和他人的健康。再说,我县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您焚烧秸秆还会影响我县的创建工作,请您不要烧,好吗?(答案不唯一。有称呼,礼貌用语,阐明危害,语气委婉即可)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活动主题是:远离雾霾世界,倡导低碳生活。拟写宣传标语,要紧扣主题,字数适中,句式整齐。示例: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环保低碳,从未做起。
故答案为:环保低碳,从未做起。(答案不唯一)
(2)本题考查拟写活动形式。设计活动时要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常用的活动形式有:调查采访;竞赛活动;演讲比赛;故事会;名家讲座等。示例:举行“倡导低碳生活”演讲比赛;举行“倡导低碳生活”征文比赛;举行“倡导低碳生活”知识竞赛;举办“倡导低碳生活”黑板报。
故答案为:①(举办)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②(开展) “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班会 (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要想“原理雾霾世界”,就必须从空气污染的源头治理。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农村露天焚烧秸秆、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等等都是空气污染的源头,根据这些提出合理化建议即可。示例:①绿色出行,提倡坐公交车,骑车或步行。②节假日不燃放烟花爆竹。
故答案为:①绿色出行,提倡坐公交车,骑车或步行。②节假日不燃放烟花爆竹。(答案不唯一)
(4)本题考查劝说。注意劝说的语境“遇到一位农民老大爷正准备焚烧秸秆”,要阐述其危害,讲明理由,如焚烧秸秆,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您和他人的身体健康等,注意语言礼貌得体。
故答案为:大爷,您好!焚烧秸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您和他人的健康。再说,我县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您焚烧秸秆还会影响我县的创建工作,请您不要烧,好吗?(答案不唯一。有称呼,礼貌用语,阐明危害,语气委婉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不能脱离平时要注意观察、阅读好的宣传语、提示语、标语等,多体会其中的优点,汲人所长,为我所用。
(2)本题考查拟写活动形式。设计活动时要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常用的活动形式有:调查采访;竞赛活动;演讲比赛;故事会;名家讲座等。
(3)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分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可。
(4)本题考查劝说。劝说时要注意交流对象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修养及心态等,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语言要有针对性,注意说话方式。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斗转星移,万象更新,时间从未止步;殷殷期待,谆谆教诲,爱从未止步;文化积淀,红色血脉,传承从未止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奋斗从未止步。
请以《从未止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在成长的历程中,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等。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需要什么?请以《成长,需要 》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题目的横线上,补全题目。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历练、成
功、快乐、付出、代价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成长,需要担当
成长是一次蜕变,担当必定伴其一生。在成长中负有担当,在担当中长大成熟。
伟大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幼时因为其父亲买了一把小斧头送给他,而把父亲心爱的小樱树给砍倒了,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闯祸时,并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勇于向自己的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也很宽容大量的原谅了他。因为华盛顿的勇于承担责任,也因为父亲的宽仁,华盛顿避免了父亲的责骂,也从中明白勇于担当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成长有烦恼,有快乐,有委屈,有赞扬,有失望,有希望,但是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一个人在成长的路程中,保持着一颗做自己的心,那么他的成长道路必定是精彩的,也是受人爱戴的。无论你是一个少年,还是一个已有家室的人,都不能丢失了这颗有担当的心。当别人为了奖杯,为了冠军而走捷径的时候,你却坚守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不拐弯抹角,不投机取巧,那么你就是永远的冠军。
二战期间,某国家为了训练军官和士兵的长跑素质,特地在路口设置了军官通道和士兵通道,但是比赛时公平的,训练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士兵。当一个士兵在岔路口看到军官专用通道时,心里有些不爽,不过他仍然选择自己该走的士兵通道,当他跑到终点的时候,居然进入了前三名。教官说,“孩子,你是一个有责任心并且诚实的人,那个军官通道是为不诚实的人准备的。这次长跑你通过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何时,做自己是最好的。
家是我们的港湾,当你在成长的旅途中失去方向的时候,家的塔灯是永远不会灭的。我的成长起源于家,最后是否落叶归根于家呢 父母是我们的蒙师,我们在即将踏入社会,离开家的时候,是否可以想想自己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了呢 成长需要担当,即将长大成人的我们是否要负起父母的责任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快乐的成长,而父母却在日渐变老。时时刻刻想着父母,为父母做些什么,并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了,而是一个心态,一个无需多言,说做就做的义务。何为孝,就是在他们累的时候,叫声爸爸妈妈辛苦了,给予他们一个怀抱,让他们歇歇,告诉他们孩儿已经长大了,是我们来回报你们的时候了。
成长我们经历着数不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但是你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精彩的,也是必然的。
从未止步
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还是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她是谁 王亚平。在追梦飞天的路上,她一次次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星辰大海,从未止步。
即将迈入初三的我们,也应如此。我们将用青春的激情,去编织我们的梦,让我们用我们的勤奋来迎接命运的挑战,去实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目标,在追逐重点高中梦想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同学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勤奋踏实,努力再努力,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辛勤的付出,我们才会收获成功的硕果。众所皆知,勤奋属于珍惜时间,属于脚踏实地的人,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属于勇于探索的人。因为勤奋,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王;因为勤奋,巴尔扎克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人间喜剧》;因为勤奋,爱迪生才有一千多种伟大的科学发明。中国古人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千古美谈。
除了勤奋,我们还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那么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信出发,大声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行!’
走向初三,我们必须有愚公般的百折不挠的韧劲;走向初三,我们将从幻想的云端走向坚实的大地; 走向初三,我们将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去抒写明年中考的辉煌。人们常说:人生能有几回搏 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我们正处在青春花季,我们要努力拼搏才能留下无悔的青春。因为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成功是我们的追求,奋斗不止是我们的宣言,愈挫愈勇是我们的气魄!
同学们,让我们手握星辉,执笔为剑,全力以赴,奔向未来的星辰大海!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任务一: 【题干分析】 第一、审题立意:此题是命题作文,要求以以“从未止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从未止步”的意思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时间从未止步……爱从未止步;……传承从未止步……奋斗从未止步……”可知,可以以珍惜时间为主旨,可以以他人对自己的爱为主旨,可以以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为主旨,还可以以奋斗为主旨等。
【立意选材】可以从生活中取材,选材贵在真实,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此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例如写爱“从未止步”,可以在开头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某人对自己的爱从来没有停止过来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可以是语言描写,可以是动作描写,可以是神态描写,这样才能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也可以写议论文,例如写坚守初心“从未止步”,可以在开头用排比引出论题,然后列举历史上坚守初心的例子,如屈原面对君臣异梦,流言四起,他不愿妥协,两度流放,仍心系祖国。纵身一跃,与汨罗江定格成永远的风景;陶渊明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坚守本心,远离尘俗,去耕耘心灵的一方土地;再列举当下坚守初心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物及其事例,结尾总结,从而突出中心论点。
任务二:
【题干分析】本题属于半命题作文,根据要求可知,要用“宽容、空间、挫折、历练、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确定具有正能量的立意,表达出对成长的正确认识。如:“成长,需要快乐”“成长,需要磨炼”“成长,需要爱心”“成长,需要坚韧”等。在作文中还要进一步表明为什么“成长,需要 ”,从而深化主题。
【选材构思】这道半命题作文很容易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细细想一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从物质上说,如果你经历过贫困的生活,你一定会感到金钱的重要;如果你经历过饥饿的折磨,你一定会觉得食物的重要……从精神上说,如果你正感受着失落与痛苦,你会需要掌声、支持与鼓励;如果你曾遭受过不平与冷落,你会需要公正与关爱;如果你整日登书山,游题海,生活在老师、父母精心设计的“牢笼”里,你会更加渴望理解与自由……选定自己认为的“成长,需要 ”之后,要重点写清“需要的原因”,也就是交代为什么需要它,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比如,你是一位长期受到老师与同学冷落的中学生,你对“鼓励”的需求会比别人多一些,你会在“鼓励”中感到温暖,获得力量。行文中要通过曲折的生活经历来表现自己对这一事物或精神的强烈需求,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议论、抒情,使文章表达更灵活。
【点评】(1)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古诗名句默写。(8分)
①   ,在水一方(《蒹葭》)
②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③“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现在改良了“飞花令”,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选手背诵的诗句中须含该关键字。今天,“飞花令”的关键字是“风”,正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如“   ,   ”(陆游《卜算子·咏梅》,又如“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不仅是一首悲伤的曲子,而且也是一首豪迈的骊歌。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李白则用“    ,   ”(选用《送友人》中的诗句)比喻对友人的眷恋与祝福,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5分)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huò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路时,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娇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按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改正文中的一个错别字。(2分)
炽热   ;挥huò   ;正确的字是   
(2)文中方框处应该填写的标点是   。(1分)
(3)文中括号处应填的词语为(  )(填选项) (2分)
A.虽然 B.不管 C.尽管 D.即使
3.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2分)
①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②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③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④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⑤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⑤①③ C.④①③②⑤ D.①④②⑤③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0分)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②,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③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 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①,非亲旧为之请属③,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间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梅直讲:梅尧臣,北宋诗人,曾任国子监直讲。本文为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②开 斗之禄;微博的伴禄。③执事:指梅尧臣。④容:疏通关系。⑤属:同“嘱”。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B.其后益壮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C.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心乐之(《小石潭记》)
D.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 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狼》)
5.下列选项中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能以径寸之木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②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7.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的原因是什么?苏轼认为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汉江临泛
[唐]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
【注释】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B.首联中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C.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表现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D.诗人在本诗中工笔细描,将泛舟江上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
9.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龙湖游记
①踏上小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顿时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荡涤干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洗了胳膊又搓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②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高原、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
③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苇,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飞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茂密的蒲苇丛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儿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蒲苇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这种叫声将其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表明了它们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的一方自由领地了,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
④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成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又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前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鸟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
⑤小艇从蒲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硕大得出奇。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茂密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丛,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
⑥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还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得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且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⑦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让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氏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
⑧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写进《诗经》,可以猜,断,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咏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
(有删改)
10.文中让作者产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的原因是什么?(3分)
11.请对第④段的描写进行赏析。(4分)
12.从全文看,作者赞美龙湖的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章最后用诗歌结尾的好处是什么?(4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4.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2分)
15.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2分)
16.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17.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三、名著导读(5分)
18.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有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   》,主要运用了   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2分)
(2)小说紧接着写了哪两个与“枪”有关的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个字。(3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县发起了一个“环保风暴”行动,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作为美丽大桦南的一员,也请你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下面,请你参加“远离雾霾世界,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各题。
(1)为了号召全县人民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2)学校将围绕“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举行系列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3)为远离雾霾世界,倡导低碳生活,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
(4)针对农村露天焚烧秸秆的突出问题,县政府督查室,环保局成立了督查组深入到农村展开巡查。假如你是督查组的一员,遇到一位农民老大爷正准备焚烧秸秆,你将怎样劝说他?(3分)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斗转星移,万象更新,时间从未止步;殷殷期待,谆谆教诲,爱从未止步;文化积淀,红色血脉,传承从未止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奋斗从未止步。
请以《从未止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在成长的历程中,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等。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需要什么?请以《成长,需要 》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题目的横线上,补全题目。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历练、成
功、快乐、付出、代价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