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按要求赋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白居易《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复杂心理的诗句是 ,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氛围的诗句是: , 。
(3)《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 。
(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
【答案】(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顷、与、睦、禅”等字。
故答案为:(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点评】(1)(2)(3)(4)这六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1)(2)(3)(4)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7分)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宇宙山河烂漫,生活点滴温暖,都藏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里。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真情,浸润在那皎洁温柔的月夜水乡中;鼓声震天,场面壮观的安塞腰鼓,使人叹为观止;寒来暑往,追溯着时间力量。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短暂即是永远,记录即为成长。我们在读书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二)
八年级下册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语文世界中。上海交大王岩教授提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乌之两翼’,在磅礴与piān( )然中共同铸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辉煌。把‘知识’和‘科学’浸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摒弃陈旧的羁绊,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真可谓“____,____”
(三)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美丽纷飞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充满了浓郁的陕北色彩的“信天游”;幽悄的春夜里浸润着作者长幼情笃、人情世故、历史沧桑、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我们以书籍为砾石,阅读为脚印,来铺就人生的闪光之路。
(1)阅读材料(二),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分)
piān 然 磅礴
(2)上述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1分)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1分)
①叹为观止:
②幽悄: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符合“人文与科学”主题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材料(二)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①风月一天诗酒料 ②人文科技同峰立 ③古韵今观共史扬 ①文章千古性灵花
(5)下列从以上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在读书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B.八年级下册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语文世界中。
C.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
D.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答案】(1)翩;bó
(2)生生不息;叹为观止;沧海一粟;人情世故等
(3)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幽深寂静
(4)②|③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形近成语辨析;诗歌对联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3)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点评】(1)“翩然”这个词中,读音为“piān rán”,意思是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拼音是“bó”。这个字是“礴”字的正确读音。
故答案为: 翩 ; bó
(2)本题考查成语。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故答案为: 生生不息;叹为观止;沧海一粟;人情世故等
(3)①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②幽悄:汉语词语,意思是低微,谓幽约微妙。
故答案为: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幽深寂静
(4)本题考查对联。根据主题“人文与科学”,我们需要选择一副对联,其上下联分别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①风月一天诗酒料和④文章千古性灵花,这两句偏向于文学艺术,即人文方面的表达,缺乏科学元素。②人文科技同峰立,这句中的“人文”与“科技”并列,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符合主题要求。③古韵今观共史扬,这句中的“古韵”与“今观”结合,“共史扬”表达了历史与现代的连续性,既有人文历史的传承,也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②句形成呼应,共同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主题。再根据“仄起平收”,“立”是四声,仄声字,放在上联;“扬”是二声,平声字,放在下联。
故答案为: ②;③
(5)ABD.没有语病。
C.有语病,搭配不当,可将“观赏”改为“了解”。
故答案为:C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3—6题。(10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志怪者也 。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③抟扶摇而上者 。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3分)
6.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 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3分)
【答案】3.记载;迁移;向上;离开
4.①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②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5.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6.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吉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4.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分析其本质上的特点。
6.考查对文章的创作手法的理解。想象: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点评】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原句意思: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②原句意思: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徙:迁徙。
③原句意思:乘着旋风盘旋向上飞。上:向上。
④原句意思: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去:离开。
故答案为:记载;迁移;向上;离开。
4.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①句中的“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吹(互相吹拂)”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下(向下)、亦(也)、是(这样)、已(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 ①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②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鲲鹏”虽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表明鲲鹏并不是真正的“逍遥”,是有所倚的。
故答案为: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6.考查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要通过分析具体句子来谈想象手法。“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以奇特想象展现大鹏由北向南的壮观图景。而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的目的是与鲲鹏作对比,这属于想象中的对比。这也是庄子想象的特点之一。还要答出运用想象手法的最终目的,即证明“万物皆有所恃”的观点。
故答案为: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④文身⑤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漳汀封连四州:指和作者一样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的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而作者此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乱飐(zhǎn):风吹物使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④百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⑤文身:身上刺花纹,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
7.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大荒”指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到的一片荒野之景。
B.颔联描绘了一幅“荷花池中惊风吹动而令人惊喜,薜荔墙上密雨斜织而惹人怜爱”的景象。
C.颈联继续写景:群山起伏、树林茂密,遮住了视线;江流绵延,九转千回。
D.尾联除了表现关怀好友处境却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体现了互通音讯之难。
8.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哀情?(3分)
【答案】7.B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以及对自己遭贬谪的哀伤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点评】7.ACD.正确。
B.颔联“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的风急雨骤的景象,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惊胆战。因此此联表达的情感不是“令人惊喜"和“惹人怜爱”,而是使人悲愁。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尾联的意思是: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由此可见,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惆怅。
故答案为: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以及对自己遭贬谪的哀伤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5分)
古井的春天
麦子
春天到了,四处一派盎然,一派生机,但这一切对于一口荒废的古井来说却毫无意义。
“伙计,春天到了。”一位流浪汉高兴地对古井嚷道。在刚刚过去的整个寒冬里,他就住在古井旁的那栋快要坍塌的小石屋里。
“是啊,春天来了,可是我的冬天却依然存在。”古井在水面上画了一圈涟漪,那是它的叹息。
“你不是已经解冻了吗?覆盖你的冰雪不是已经融化了吗?难道你不能嗅到远处飘来的花香,听见鸟儿的歌唱吗?”流浪汉不明白古井在说什么。
“你说得没错,可是我的。却仍停留在冬天。”古井又在水面上画了一圈涟漪。那涟漪继而一圈一圈地不断荡漾开去。
这次,流浪汉听懂了古井的话。
“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吗?”年迈的流浪汉问。
“不,我想你无法帮助我。”
流浪汉离开了古井,春天来了,他可不想再待在那栋快要坍塌的小屋里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古井始终生活在冬天里。它的心日渐苍老,它的身体里淤泥递增,井水滞流。可就在那些荆棘快要遮蔽整口古井时,却来了一位年轻人。
“你好,古井。”凶猛的荆棘划破了年轻人的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全力站在古井的面前。
“你好。”
“我是一位旅行者。途中,我遇到了一位老者。在我遇见他时,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不过,他听说我要走这条路时,却让我为你捎来这个。”年轻人摊开掌心,那里有一粒红色的种子。
“那位大发善。的人是谁?为什么要给我带来它?”
“他说自己曾经在你的身边度过了整个冬天。”年轻人说,“他还说,也许有了它,你的春天就会来。”
“哦,我知道他是谁了。”除了那位年迈的流浪汉,古井记不起还有谁曾停留在它的身边,和它聊起过春天。
年轻人将那粒种子放进了古井。
“好吧,也许它真能让我寻到春天。”古井让那粒种子停留在了自己长满青苔的井壁上。
种子长得很慢很慢,经过三个严冬和三个春天,才冒出了一点点红色的小芽。但是,一旦开始生长,它便噌噌噌地不可遏制地向上,向上。一开始,古井很不适应种子的飞速生长。不过,还好,它知道该如何让小苗紧紧地抓牢自己,也知道该怎样引导小苗的根努力向下汲取自己体内的营养。有时,它也担心那株幼苗一不小。就掉入水中,或是被呼啦啦钻进井里的风刮跑。但不知为什么,虽然如此地紧张,它的心里却满怀淡淡的欢喜。还好,还好,一切都顺利。
小树很快冒出了井沿,高过了荆棘。它的根、它的茎往古井的深处不停蔓延。它感受到古井将它紧紧地拥抱在怀,感受到古井在不停地冒出一串又一串欢快的气泡。
“亲爱的井,我觉得在你的怀里好暖和。”小树对古井说。
“是的,我也觉得好暖和。”古井说。
在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野草们惊诧的目光中,在那栋已经坍塌的石屋的静默中,小树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它全身绯红,像燃烧的火焰,像高擎着的巨大火炬,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能望见,方圆几百里的鸟儿都能看见。人们手挽着手来到古井边,成群的鸟儿纷纷结伴飞了过来。
“好绚烂的树啊!”诗人们赞叹。
“好奇特的树啊!”鸟儿们歌唱。
一股又一股的暖流从树干、树叶、树茎哗啦啦地涌向了古井。好温暖好温暖,古井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温暖过。难道这就是春天?
“田野的尽头有一只小鹿在奔跑,山坡的尽头有一只兔子在跳舞,小河里有一条金色的鱼正在寻找它的伴侣……”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红树总会微微低下头,轻轻对古井说着话。
“是吗?那现在一定是春天了。”古井说,然后它为红树哼唱起一首从前的从前听来的歌谣。在哼唱中,它们彼此都看见了翠绿的草、鲜红的花,还有一幅又一幅绚丽无比的春天的画。
(有删改)
文章标题为“古井的春天”,作者却在前半部分写古井经年累月生活在冬天里,其作用是什么?(3分)
“哦,我知道他是准了”,“他”指的是谁?从哪些地方可以判断出来?(3分)
11.“但不知为什么,虽然如此地紧张,它的心里却满怀淡淡的欢喜”一句中的“如此地紧张”与“满怀淡淡的欢喜”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全身绯红,像燃烧的火焰像高擎着的巨大火炬。
13.你认为古井迎来春天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3分)
【答案】9.写古井经年累月生活在冬天里,与下文写古井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爱的主题;也为下文写流浪汉为帮助古井而托人带来红色种子做铺垫。
10.流浪汉。年迈的流浪汉在古井的身边度过了整个冬天,曾和它聊起过春天。
11.不矛盾。“如此地紧张”写出古井对幼苗的关心和爱,担心幼苗掉入水中或被风刮跑。“淡淡的欢喜”是写古井看到幼苗飞速生长后很欣慰。两者都是古井对幼苗付出爱心后的真实心理写照,并不矛盾。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色树木比作“燃烧的火焰”“高擎着的巨大火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色树木的美丽外形和蓬勃生机。
13.①年轻人的责任心:“凶猛的荆棘划破了年轻人的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全力站在古井的面前”,为了完成陌生人的嘱托,年轻人不畏艰险。②年迈的流浪汉的关心:“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不过,他听说我要走这条路时,却让我为你捎来这个”。年迈的流浪汉行动不便,还托别人为古井带去种子,可见他对古井的关心。③古井的爱心:“它知道该如何让小苗紧紧地抓牢自己……汲取自己体内的营养”等可见古井对幼苗的爱心。④红树的爱:“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红树总会微微低下头,轻轻对古井说着话”,可见红树对古井的爱。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正是因为古井经年累月生活在冬天里,对春天充满渴望,所以才有下文写流浪汉为帮助古井而托人带来红色种子的情节,因此这部分内容是为下文做铺垫。流浪汉为帮助古井而托人带来红色种子后,在古井的呵护下,在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野草们惊诧的目光中,在那栋已经坍塌的石屋的静默中,种种长成小树,小树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这里因为这颗红树而变得热闹,古井感觉一股又一股的暖流从树干、树叶、树茎哗啦啦地涌向自己,好温暖好温暖,古井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温暖过。这些与古井经年累月生活在冬天里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10.此题比较容易,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知“他”指的是流浪汉,这从年迈的流浪汉在古井的身边度过了整个冬天,曾和它聊起过春天。可以判断出来。
11.结合语境分析古井的心理,古井紧张是因为它担心那株幼苗一不小心就掉入水中,或是被呼啦啦钻进井里的风刮跑。古井欢喜是因为它看到红树幼苗一开始生长,它便噌噌噌地不可遏制地向上,向上。两者都是古井对幼苗付出爱心后的真实心理写照,并不矛盾。
12.首先要辨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把全身绯红的红树比作是燃烧的火焰和高擎着的巨大火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色树木的美丽外形和蓬勃生机。
1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从“凶猛的荆棘划破了年轻人的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全力站在古井的面前”,为了完成陌生人的嘱托,年轻人不畏艰险。由此可以看出古井迎来春天是因为轻人的责任心;由“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不过,他听说我要走这条路时,却让我为你捎来这个”。年迈的流浪汉行动不便,还托别人为古井带去种子,由此可以看出古井迎来春天是因为年迈的流浪汉的关心;“它知道该如何让小苗紧紧地抓牢……汲取自己体内的营养”等可见古井对幼苗的爱心,由此可以看出古井迎来春天是因为古井的爱心;“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红树总会微微低下头,轻轻对古井说着话”,由此可以看出古井迎来春天是因为红树的爱。
故答案为:9.写古井经年累月生活在冬天里,与下文写古井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爱的主题;也为下文写流浪汉为帮助古井而托人带来红色种子做铺垫。
10.流浪汉。年迈的流浪汉在古井的身边度过了整个冬天,曾和它聊起过春天。
11.不矛盾。“如此地紧张”写出古井对幼苗的关心和爱,担心幼苗掉入水中或被风刮跑。“淡淡的欢喜”是写古井看到幼苗飞速生长后很欣慰。两者都是古井对幼苗付出爱心后的真实心理写照,并不矛盾。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色树木比作“燃烧的火焰”“高擎着的巨大火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色树木的美丽外形和蓬勃生机。
13.①年轻人的责任心:“凶猛的荆棘划破了年轻人的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全力站在古井的面前”,为了完成陌生人的嘱托,年轻人不畏艰险。②年迈的流浪汉的关心:“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不过,他听说我要走这条路时,却让我为你捎来这个”。年迈的流浪汉行动不便,还托别人为古井带去种子,可见他对古井的关心。③古井的爱心:“它知道该如何让小苗紧紧地抓牢自己……汲取自己体内的营养”等可见古井对幼苗的爱心。④红树的爱:“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红树总会微微低下头,轻轻对古井说着话”,可见红树对古井的爱。
【点评】9.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伏笔、铺垫、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即可正确答题。
1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回家的花朵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水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蒲公英开了,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④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颗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燃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4.文中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5.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2分)
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16.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7.简要分析标题“回家的花朵”的含义,并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14.花期长、生命力强、轻盈自由飞得远.
15.这个句子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蒲公英开在枯草蓬里的艳丽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蒲公英开花时茂盛和亮丽的姿态。
16.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乡村转到写城市,由写蒲公英转到写人。内容上,用“亲戚”一词表明蒲公英和迁居城市的人血脉相连,感情相通,从而表达了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对蒲公英的喜爱和依恋。
17.“回家的花朵”表面上指的是蒲公英,是指为生计而漂泊远离故乡的人。借描写回家的蒲公英来抒发自己想回而却无法回去的伤感之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4.根据第一段“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水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可以看出蒲公英具有生命力强的特点;根据三段中的“蒲公英开了,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可以看出蒲公英具有花期长的特点。根据“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可以看出蒲公英具有轻盈自由飞得远的特点。
15.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这句话把蒲公英比作是野菊,比作是火苗,很明显运用了修辞,而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枯草也和盛开的蒲公英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描绘了蒲公英开在枯草蓬里的艳丽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蒲公英开花时茂盛和亮丽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6.记叙文中语段的作用一般会考查首段,尾段,中间段,其具体作用也是不同的,但一般不会脱离两方面,即内容和结构。本语段是文章中间的一段,结构上一般为过渡作用,内容上,要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此段只有一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乡村转到写城市,由写蒲公英转到写人。内容上要抓住“亲戚”一词,联系上下文作答,从文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及像作者这样的蒲公英一簇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和依恋之情。
17.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要求分析标题含义的,文章的题目一定有其深层的意思,在分析中一定要分析全面,不要遗漏。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花朵”在文中有双层意思, 表层含义指的是蒲公英,深层含义是指为生计而漂泊远离故乡的人,也就是借描写回家的蒲公英来抒发自己想回而却无法回去的伤感之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14. 花期长、生命力强、轻盈自由飞得远.
15. 这个句子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蒲公英开在枯草蓬里的艳丽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蒲公英开花时茂盛和亮丽的姿态。
16.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乡村转到写城市,由写蒲公英转到写人。内容上,用“亲戚”一词表明蒲公英和迁居城市的人血脉相连,感情相通,从而表达了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对蒲公英的喜爱和依恋。
17. “回家的花朵”表面上指的是蒲公英,是指为生计而漂泊远离故乡的人。借描写回家的蒲公英来抒发自己想回而却无法回去的伤感之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15.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 ④埋伏笔; ⑤对比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17.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三、名著导读(5分)
18.完成读书卡。(5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卡
“内心独白”主题摘抄 摘抄所对应的原著情节 心得感悟
摘抄一:“现在我该怎么办呢?这一切都怪那个可恶的神父,可我为什么给他撒烟末呢?这都是谢廖沙怂恿我的,他当时说:‘咱们给这个歹毒的讨厌鬼撒点儿东西把。’于是我们俩就这么做了。可现在谢廖沙安然无事,我则有可能被学校开除。” (示例)捉弄神父,惨遭退学。 ③保尔以其“英雄”形象被世人赞颂。但是摘抄的三段心理描写中,保尔的形象并不完美,他还是一个“英雄”吗?说说你的看法。
摘抄二:“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方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①
摘抄三:创作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暗下决心,小说遭到彻底否定之日,便是他末日来临之时。到了那时,他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活着也失去了意义。 ②
【答案】①瘫痪失明,企图自杀。②预料书籍无法出版,丧失生活信心。③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因为保尔作为一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瘫痪失明,企图自杀又到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挞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故答案为:①瘫痪失明,企图自杀。②预料书籍无法出版,丧失生活信心。③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因为保尔作为一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
【点评】本题名著的阅读能力。名著的试题形式比较稳定:一般为填空题,考查的篇目都在考纲的范围之内,主要的考点又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重要情节、片段赏析等,考查的内容具体、细致、多元。因此要求考生要尽量阅读原著。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第一小组同学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2分)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的古字左边是一间屋子,屋子里面有三口编钟(古代“三”即代表多,故为一组编钟),编钟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2)第二小组搜集了与“和”有关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明晰了“和为贵”的真谛。请你帮助第二小组将表格补充完整。(2分)
历史故事 “和为贵”的真谛
清代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①
墨子携弟子阻止了楚国攻宋。 “和”能带来良好的国际关系
(3)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中观点交锋、相持不下,有的同学恶语伤人,有的同学迎合强势的一方。这时,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孔夫子的话“君子和而不同”。请你针对这种情况,简要谈一下对“和而不同”的理解。(3分)
张英“三尺巷”故事中的“让他三尺又何妨”被后人看做是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让“和”文化更深入人心。
(4)请你和第三小组一起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在有针对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力求新颖,朗朗上口。(3分)
【答案】(1)和音
(2)“和”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示例: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要盲目附和,人云亦云。尽管我们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但也应该与他人保持和谐相处。
(4)示例:“和”字赢天下,成就你我他。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1)本题考查对汉字本义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提示,仔细分析和理解汉字的结构,理解和推测汉字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启示。考生应理解故事情节,结合题干的提示,写出自己的感悟。
(3)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考生需结合题干的提示,正确理解词语,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和阐述。
(4)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宣传标语的基本要求,结合活动主题,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拟写。
【点评】(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根据“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的古字左边是一间屋子,屋子里面有三口编钟(古代“三”即代表多,故为一组编钟) ,编钟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可推测”和”的本义应该和“音乐”“合奏”等相关,多种音乐在一起演奏,和谐动听,故推测“和”的本义是“和音"。
(2)本题考查综合读写。根据表格中已有的内容,可以看出①处其实就是让写“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仿照“和能带来良好的国际关系’句式结构来写。代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是包容忍让,平等待人,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典范。体现了“和”能睦邻友好,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真谛。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和而不同”的意思是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所谓和,是指心中与他人不去比斗相争,保持种和谐友善的关系;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他们的思想和谐的就像一个人,但所学习的专业、立的志向不同。因此“和而不同”一是能与人和睦地相处,二是能坚守自己的不同,不会阿谀附和、没有原则。据此谈谈自己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即可。
示例:所谓*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所学、所立的志向可能不相同。“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别人的观点。
(4)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围绕”和”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主题突出,力求新颖,朗朗上口。示例: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平桥村是迅哥儿的乐土,延安是贺敬之的“母亲”城,各拉丹冬是马丽华敬畏的圣地,丽江有阿来的人文情怀……一个地方,一份记忆,一种心情。在你记忆深处,肯定也有一个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的地方。请以“在那 的地方”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写发生在那个地方的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1)可以先列提纲,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要让情节有些波澜;(2)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细节;(3)可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一些突出的特点,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情节。
(二)触摸,即接触着,感受着。世间有许多美好,让我们为之动容。触摸真情、触摸幸福、触摸阳光、触摸自然、触摸经典……你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请以“触摸___________”为题目,或叙述经历,或抒写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一)【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半命题作文是命题人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先由考生按照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它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的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作文“我“在那 的地方”的补题非常自由宽泛,如令人难忘、遥远、美丽、不能忘怀等,重点要通过叙事和描写表现出你对那个地方的独特感情和感受。本文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内容要充实,表达真情实感,书写要工整仔细,符合字数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二)【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考虑补题,即可以补什么,适合补什么,选择与生活接近的,有感悟的内容来写,这样易于写出真情实感,易于打动读者。选材要选择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从小处着笔,写出细节,写出感动,写出真情。我们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把题目补充完整。这个作文题目是“触摸 ”,这个触摸不是用手的触摸,而是用心灵去感受。引导语中已经给出了例子,可以直接用,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写另外的内容。如补题为“触摸自然”,就要具体写某一次与大自然接触,感悟大自然美丽或伟大的情景,既要对自然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要写出自己内心细腻而丰富的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按要求赋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白居易《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复杂心理的诗句是 ,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氛围的诗句是: , 。
(3)《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 。
(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7分)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宇宙山河烂漫,生活点滴温暖,都藏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里。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真情,浸润在那皎洁温柔的月夜水乡中;鼓声震天,场面壮观的安塞腰鼓,使人叹为观止;寒来暑往,追溯着时间力量。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短暂即是永远,记录即为成长。我们在读书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二)
八年级下册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语文世界中。上海交大王岩教授提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乌之两翼’,在磅礴与piān( )然中共同铸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辉煌。把‘知识’和‘科学’浸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摒弃陈旧的羁绊,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真可谓“____,____”
(三)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美丽纷飞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充满了浓郁的陕北色彩的“信天游”;幽悄的春夜里浸润着作者长幼情笃、人情世故、历史沧桑、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我们以书籍为砾石,阅读为脚印,来铺就人生的闪光之路。
(1)阅读材料(二),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分)
piān 然 磅礴
(2)上述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1分)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1分)
①叹为观止:
②幽悄: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符合“人文与科学”主题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材料(二)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①风月一天诗酒料 ②人文科技同峰立 ③古韵今观共史扬 ①文章千古性灵花
(5)下列从以上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在读书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B.八年级下册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语文世界中。
C.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
D.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3—6题。(10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志怪者也 。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③抟扶摇而上者 。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3分)
6.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 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④文身⑤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漳汀封连四州:指和作者一样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的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而作者此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乱飐(zhǎn):风吹物使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④百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⑤文身:身上刺花纹,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
7.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大荒”指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到的一片荒野之景。
B.颔联描绘了一幅“荷花池中惊风吹动而令人惊喜,薜荔墙上密雨斜织而惹人怜爱”的景象。
C.颈联继续写景:群山起伏、树林茂密,遮住了视线;江流绵延,九转千回。
D.尾联除了表现关怀好友处境却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体现了互通音讯之难。
8.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哀情?(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5分)
古井的春天
麦子
春天到了,四处一派盎然,一派生机,但这一切对于一口荒废的古井来说却毫无意义。
“伙计,春天到了。”一位流浪汉高兴地对古井嚷道。在刚刚过去的整个寒冬里,他就住在古井旁的那栋快要坍塌的小石屋里。
“是啊,春天来了,可是我的冬天却依然存在。”古井在水面上画了一圈涟漪,那是它的叹息。
“你不是已经解冻了吗?覆盖你的冰雪不是已经融化了吗?难道你不能嗅到远处飘来的花香,听见鸟儿的歌唱吗?”流浪汉不明白古井在说什么。
“你说得没错,可是我的。却仍停留在冬天。”古井又在水面上画了一圈涟漪。那涟漪继而一圈一圈地不断荡漾开去。
这次,流浪汉听懂了古井的话。
“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吗?”年迈的流浪汉问。
“不,我想你无法帮助我。”
流浪汉离开了古井,春天来了,他可不想再待在那栋快要坍塌的小屋里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古井始终生活在冬天里。它的心日渐苍老,它的身体里淤泥递增,井水滞流。可就在那些荆棘快要遮蔽整口古井时,却来了一位年轻人。
“你好,古井。”凶猛的荆棘划破了年轻人的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全力站在古井的面前。
“你好。”
“我是一位旅行者。途中,我遇到了一位老者。在我遇见他时,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不过,他听说我要走这条路时,却让我为你捎来这个。”年轻人摊开掌心,那里有一粒红色的种子。
“那位大发善。的人是谁?为什么要给我带来它?”
“他说自己曾经在你的身边度过了整个冬天。”年轻人说,“他还说,也许有了它,你的春天就会来。”
“哦,我知道他是谁了。”除了那位年迈的流浪汉,古井记不起还有谁曾停留在它的身边,和它聊起过春天。
年轻人将那粒种子放进了古井。
“好吧,也许它真能让我寻到春天。”古井让那粒种子停留在了自己长满青苔的井壁上。
种子长得很慢很慢,经过三个严冬和三个春天,才冒出了一点点红色的小芽。但是,一旦开始生长,它便噌噌噌地不可遏制地向上,向上。一开始,古井很不适应种子的飞速生长。不过,还好,它知道该如何让小苗紧紧地抓牢自己,也知道该怎样引导小苗的根努力向下汲取自己体内的营养。有时,它也担心那株幼苗一不小。就掉入水中,或是被呼啦啦钻进井里的风刮跑。但不知为什么,虽然如此地紧张,它的心里却满怀淡淡的欢喜。还好,还好,一切都顺利。
小树很快冒出了井沿,高过了荆棘。它的根、它的茎往古井的深处不停蔓延。它感受到古井将它紧紧地拥抱在怀,感受到古井在不停地冒出一串又一串欢快的气泡。
“亲爱的井,我觉得在你的怀里好暖和。”小树对古井说。
“是的,我也觉得好暖和。”古井说。
在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野草们惊诧的目光中,在那栋已经坍塌的石屋的静默中,小树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它全身绯红,像燃烧的火焰,像高擎着的巨大火炬,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能望见,方圆几百里的鸟儿都能看见。人们手挽着手来到古井边,成群的鸟儿纷纷结伴飞了过来。
“好绚烂的树啊!”诗人们赞叹。
“好奇特的树啊!”鸟儿们歌唱。
一股又一股的暖流从树干、树叶、树茎哗啦啦地涌向了古井。好温暖好温暖,古井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温暖过。难道这就是春天?
“田野的尽头有一只小鹿在奔跑,山坡的尽头有一只兔子在跳舞,小河里有一条金色的鱼正在寻找它的伴侣……”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红树总会微微低下头,轻轻对古井说着话。
“是吗?那现在一定是春天了。”古井说,然后它为红树哼唱起一首从前的从前听来的歌谣。在哼唱中,它们彼此都看见了翠绿的草、鲜红的花,还有一幅又一幅绚丽无比的春天的画。
(有删改)
文章标题为“古井的春天”,作者却在前半部分写古井经年累月生活在冬天里,其作用是什么?(3分)
“哦,我知道他是准了”,“他”指的是谁?从哪些地方可以判断出来?(3分)
11.“但不知为什么,虽然如此地紧张,它的心里却满怀淡淡的欢喜”一句中的“如此地紧张”与“满怀淡淡的欢喜”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全身绯红,像燃烧的火焰像高擎着的巨大火炬。
13.你认为古井迎来春天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3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回家的花朵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水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蒲公英开了,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④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颗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燃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4.文中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5.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2分)
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16.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7.简要分析标题“回家的花朵”的含义,并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名著导读(5分)
18.完成读书卡。(5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卡
“内心独白”主题摘抄 摘抄所对应的原著情节 心得感悟
摘抄一:“现在我该怎么办呢?这一切都怪那个可恶的神父,可我为什么给他撒烟末呢?这都是谢廖沙怂恿我的,他当时说:‘咱们给这个歹毒的讨厌鬼撒点儿东西把。’于是我们俩就这么做了。可现在谢廖沙安然无事,我则有可能被学校开除。” (示例)捉弄神父,惨遭退学。 ③保尔以其“英雄”形象被世人赞颂。但是摘抄的三段心理描写中,保尔的形象并不完美,他还是一个“英雄”吗?说说你的看法。
摘抄二:“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方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①
摘抄三:创作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暗下决心,小说遭到彻底否定之日,便是他末日来临之时。到了那时,他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活着也失去了意义。 ②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第一小组同学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2分)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的古字左边是一间屋子,屋子里面有三口编钟(古代“三”即代表多,故为一组编钟),编钟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2)第二小组搜集了与“和”有关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明晰了“和为贵”的真谛。请你帮助第二小组将表格补充完整。(2分)
历史故事 “和为贵”的真谛
清代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①
墨子携弟子阻止了楚国攻宋。 “和”能带来良好的国际关系
(3)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中观点交锋、相持不下,有的同学恶语伤人,有的同学迎合强势的一方。这时,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孔夫子的话“君子和而不同”。请你针对这种情况,简要谈一下对“和而不同”的理解。(3分)
张英“三尺巷”故事中的“让他三尺又何妨”被后人看做是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让“和”文化更深入人心。
(4)请你和第三小组一起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在有针对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力求新颖,朗朗上口。(3分)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平桥村是迅哥儿的乐土,延安是贺敬之的“母亲”城,各拉丹冬是马丽华敬畏的圣地,丽江有阿来的人文情怀……一个地方,一份记忆,一种心情。在你记忆深处,肯定也有一个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的地方。请以“在那 的地方”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写发生在那个地方的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1)可以先列提纲,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要让情节有些波澜;(2)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细节;(3)可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一些突出的特点,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情节。
(二)触摸,即接触着,感受着。世间有许多美好,让我们为之动容。触摸真情、触摸幸福、触摸阳光、触摸自然、触摸经典……你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请以“触摸___________”为题目,或叙述经历,或抒写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