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3 函数的表示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3 函数的表示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02 16:21:1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3 函数的表示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大竹期末)如图曲线中不能表示是的函数的是(  )
A. B.
C. D.
2.下列图象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是(  )
A. B.
C. D.
3.(2023七下·宝安期中)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与注水时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  )
A. B.
C. D.
4.(2023八下·长沙期末)下列各图中表示是的函数图象的是(  )
A. B.
C. D.
5.已知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为U=IR,实际生活中,由于给定的已知量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图象,但图象不可能是(  )
A. B.
C. D.
6.(2024八上·福田期末)甲、乙两车从地出发,匀速驶往地.乙车出发h后,甲车才沿相同的路线开始行驶.甲车先到达地并停留分钟后,又以原速按原路线返回,直至与乙车相遇.图中的折线段表示从开始到相遇止,两车之间的距离与甲车行驶的时间x(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则(  )
A.甲车的速度是 B.,两地的距离是
C.乙车出发4.5h时甲车到达地 D.甲车出发4.5h最终与乙车相遇
7.(2023八下·北京市期末)如图所示,一个实心铁球静止在长方体水槽的底部,现向水槽匀速注水,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水槽中水的深度y与注水时间x关系的是(  )
A. B.
C. D.
8.(2017·邵阳)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他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
A.1.1千米 B.2千米 C.15千米 D.37千米
二、填空题
9.(2021七下·成都期末)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梯形的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为   .
10.填空.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a,高是h,它的面积S=   ;若a=6 cm,h=4 cm,那么S=   
(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18,若设一边长为x,则相邻的一边长为   ,这个矩形的面积S=   ;
(3)新新商场一月份的销售额为a元,二月份比一月份销售额多b元,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10%,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总计为W=   元;当 a=2万元,b=5000元时,第--季度的销售总额为   元.
11.(2019八上·牡丹期中)已知A、B两地相距6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所走路程y(米)与行驶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①甲每分钟走100米;②两分钟后乙每分钟走50米;③甲比乙提前3分钟到达B地;④当x=2或6时,甲乙两人相距100米.正确的有   (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序号).
12.(2019七下·灵石期末)某中学的小明和朱老师一起到一条笔直的跑道上锻炼身体,到达起点后小明做了一会准备活动朱老师先跑,当小明出发时,朱老师已经距起点200米了,他们距起点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不完整).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朱老师的速度为   米/秒;小明的速度为   米/秒;
(3)小明与朱老师相遇   次,相遇时距起点的距离分别为   米.
13.(2019八下·北京期末)甲、乙两个车间接到加工一批零件的任务,从开始加工到完成这项任务共用了9天.其间,乙车间在加工2天后停止加工,引入新设备后继续加工,直到与甲车间同时完成这项任务为止,设甲、乙两个车间各自加工零件总数y(单位:件)与加时间x(单位:天)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由工厂统计数据可知,甲车间与乙车间加工零件总数之差z(单位:件)与加时间x(单位:天)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回答:
(1)图中 的值是   ;
(2)第   天时,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三、解答题
14.(2017八下·石景山期末)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开始的4分钟内只进水不出水,在随后的8分钟内既进水又出水,接着关闭进水管直到容器内的水放完.假设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量是两个常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部分关系如图象所示.求从关闭进水管起需要多少分钟该容器内的水恰好放完.
15.(2017七下·龙华期末)人的大脑所能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东西会逐渐遗忘.为提升记忆的效果,需要有计划的按时复习巩固.图中的实线部分是记忆保持量(%)与时间(天)之间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如果不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约为   ;
(3)图中点A表示的意义是   ;
(4)图中射线BC表示的意义是   ;
(5)经过第1次复习与不进行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相差约为   ;
(6)10天后,经过第2次复习与从来都没有复习的记忆保持量相差约为   .
四、综合题
16.(2023七下·青岛期末)甲、乙两车分别从B,A两地同时出发,甲车匀速前往A地,乙车匀速前往B地,到达B地立即以另一速度按原路匀速返回到A地;设甲、乙两车距A地的路程为y(千米),乙车行驶的时间为x(时),y与x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
(1)求乙车到达B地的时间;
(2)求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
(3)求甲车行驶途中,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乙车行驶的时间.
17.(2023七下·商河期末) 如图,,两地相距千米,甲、乙两人于某日下午从地前往地,图中的折线和线段分别表示甲与乙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因变量是    ;
(2)甲出发    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
(3)甲在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小时;乙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小时;
(4)根据图象上的数据,乙出发后经过    小时就追上甲.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
对于某一个x的值,如存在不同的y值与它对应,则该曲线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
A、表示一次函数.选定某一个x的值,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它对应.A不符合题意;
B、表示二次函数图象.选定某一个x的值,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它对应.B不符合题意;
C、表示椭圆图像.选定某一个x的值,存在不同的y值与它对应.C符合题意;
D、表示反比例函数图象.选定某一个x的值,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它对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利用函数定义结合图像逐项分析,即可求解.
2.【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
作x轴的垂线,与图象有两个交点,所以y不是x的函数;
B、C、D作x轴的任意一条垂线,与图象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B、C、D中y是x的函数.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函数里一个x值对应一个y值,可判断图像是否是函数。
3.【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有两个阶段,相比较而言,后一个阶段,用时较少,高度增加较快,那么上面的物体应较细.
所以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函数图象可得容器形状不是均匀物体分析判断,由图象及容积可求解.
4.【答案】B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表示是的函数图象,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5.【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A、当U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I=,I与R成反比例函数关系,但电阻R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符合题意;
B、当U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I=,I与R成反比例函数关系,但电阻R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当R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U=RI,U与I成正比例函数关系,但电流I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当I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U=RI,U与I成正比例函数关系,但电阻R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不同的已知量分别讨论并结合各选项即可判断求解.
6.【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点中可知,乙1小时行驶了60,可求乙的速度60
点中可知,1.5后,甲追上乙,速度差为,可求甲的速度100
点中可知,甲到地,且甲乙相差80,可求出,
点中可知,休息30分钟,可求,,
点中可知,甲乙再次相遇,
A,甲车的速度是120,故选项A错误;
B,已知甲3.5后到达B地,且甲速度为100,所以A、B两地为350,故选项B错误;
C,甲车3.5到达B地,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所以是4.5,故选项C正确;
D,从上中和可知,甲出发1.5和与乙车相遇,故选项B错误.
【分析】由两车之间的距离()与甲车行驶的时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可求乙的速度60,甲的速度100,结合图象信息,逐项判断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当水的深度未超过球顶时,水槽中能装水的部分的宽度由下到上由宽逐渐变窄,再变宽,所以在匀速注水过程中,水的深度变化先从上升较慢变为较快,再变为较慢;
当水的深度超过球顶时,水槽中能装水的部分宽度不再变化,所以在匀速注水过程中,水的深度的上升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综上,水的深度先上升较慢,再变快,然后变慢,最后匀速上升,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可分两段进行分析:当水的深度未超过球顶时;当水的深度超过球顶时.分别分析出水槽中装水部分的宽度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出水的深度变化快慢,以此得出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以看出菜地离小徐家1.1千米,
故选:A.
【分析】小徐第一个到达的地方应是菜地,也应是第一次路程不再增加的开始,所对应的时间为15分,路程为1.1千米.
9.【答案】y=4x+60
【知识点】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y=(x+15)×8=4x+60.
故梯形的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y=4x+60.
故答案为:y=4x+60.
【分析】利用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代入可得到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10.【答案】(1)ah;24 cm2
(2)9-x;x(9- x)
(3)2.9a+1.9b;67500
【知识点】函数的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数
【解析】【解答】(1)S=ah,若a=6 cm,h=4 cm,则S=6×4=24cm2;
(2)相邻的一边长为18÷2-x=9-x,矩形的面积S=x(9-x);
(3)W=a+(a+b)+(a+b)(1-10%)=2a+b+0.9a+0.9b=2.9a+1.9b;
当a=2万元,b=5000元时,第一季度的销售总额为2.9a+1.9b=2.9×20000+1.9×5000=67500(元).
故答案为:(1)ah,24cm2;(2)9-x,x(9-x);(3)2.9a+1.9b,67500.
【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得其面积,然后将a、h的值代入进行计算;
(2)首先根据矩形的周长以及性质可得相邻的一边长,然后根据矩形的面积=长×宽可得其面积;
(3)分别表示出二月份、三月份的销售额,然后相加即可得到W,接下来将a、b的值代入进行计算.
11.【答案】①②④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得,
甲每分钟走:600÷6=100(米),故①符合题意;
两分钟后乙每分钟走:(500﹣300)÷(6﹣2)=200÷4=50(米),故②符合题意;
乙到达B地用的时间为:2+(600﹣300)÷50=2+300÷50=2+6=8(分钟),则甲比乙提前8﹣6=2分钟达到B地,故③不符合题意;
当x=2时,甲乙相距300﹣100×2=300﹣200=100(米),当x=6时,甲乙相距600﹣500=100米,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④.
【分析】①根据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甲6分钟走了600米,从而可以计算出甲每分钟走的路程,从而可以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②根据图象中的数据可知,乙2分钟到6分钟走的路程是500﹣300=200米,从而可以计算出两分钟后乙每分钟走的路程,从而可以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③根据乙2分钟后的速度,可以计算出乙从A地到B地用的总的时间,然后与6作差,即可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④根据图象,可以分别计算出x=2和x=6时,甲乙两人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
12.【答案】(1)小明出发的时间t;距起点的距离s
(2)2;6
(3)2次;300米或420米
【知识点】常量、变量;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1)观察函数图象可得出:自变量为小明出发的时间t,因变量为距起点的距离s.(2)朱老师的速度为:÷50=2(米/秒);
小明的速度为:300÷50=6(米/秒).(3)小明与朱老师相遇2次,相遇时距起点的距离分别为300米或420米.
【分析】(1)观察函数图象即可找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2)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分别算出朱老师以及小明的速度;(3)根据函数图象即可得到结论.
13.【答案】(1)770
(2)8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
m=720+50=770,
故答案为:770;(2)由图可得,
甲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720÷9=80(个),
乙引入新设备前,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80-(40÷2)=60(个),
乙停工的天数为:(200-40)÷80=2(天),
乙引入新设备后,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770-60×2)÷(9-2-2)=130(个),
设第x天,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80x=60×2+130(x-2-2),
解得,x=8,
即第8天,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故答案为:8.
【分析】(1)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m的值;(2)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甲的速度、乙引入设备前后的速度,乙停工的天数,从而可以求得第几天,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14.【答案】解:由函数图象,得:
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为: (升).
设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为 升,由函数图象,得

解得: .
∴ (分钟).
即从关闭进水管起需要8分钟该容器内的水恰好放完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分析】由0-4分钟的函数图象可知进水管的速度为5升,设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为m升,由函数图象,列出方程求得m的值,再用30除以m的值即可得答案.
15.【答案】(1)时间;记忆的保持量
(2)40%
(3)经过第1次复习,第10天时的记忆保持量约为55%
(4)经过第5次复习,记忆保持量为100%
(5)28%
(6)46%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1)图中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记忆的保持量,故可得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保持量;
⑵如果不复习,就是最下面一条虚线,在时间为3天时,纵轴为40,故答案为40%;
⑶在第1天,第一次复习后,记忆保持量上增,然后记忆保持量开始下降,到第10天时的A点,故答案为经过第1次复习,第10天时的记忆保持量约为55%;
⑷线段BC的记忆保持量不变,为100%,故答案为经过第5次复习,记忆保持量为100%;
⑸经过第1次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为68%;不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40%,相差为68%-40%=28%,故答案为28%;
⑹10天后,经过第2次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76%
从来都没有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30%,
相差约为76%-30%=46%.
【分析】(1)观察图中的横轴和纵轴;(2)不复习的曲线是最下面的线,观察可得时间为第3天的记忆保持量;(3)点A是时间为第10天时与第2条线的交点,第2条线表示经过一次复习后的;(4)线段BC上的点的记忆保持量为100%;(5)找由经过第1次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为68%;不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40%;(6)10天后,找出经过第2次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76%,从来都没有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30%.
16.【答案】(1)解:由图象可得,乙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千米/时),
则乙车到达B地的时间为:(小时)
(2)解:由(1)可知,
由图象可得,甲车的速度为:(千米/时),
则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是(千米)
(3)解:乙车返回时的速度为(千米/时),
甲车行驶的时间为小时,
设乙车行驶的时间为小时,
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解得;
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解得;
乙车返回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解得:,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乙车行驶的时间为1.3小时或1.7小时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分析】(1)由图象可知:乙车1.5小时行驶了180km,利用速度=路程÷时间可求出乙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继而求出乙车到达B地的时间,即为m值;
(2)由图中的数据,先求出甲车的速度,再利用m值,即可求出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
(3)分三种情况: ①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 ②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 , ③乙车返回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 ,据此分别列出方程并解答即可.
17.【答案】(1)路程s
(2)1
(3)10;50
(4)0.5
【知识点】常量、变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描点法画函数图象
【解析】【解答】解:(1)图中因变量是路程s,
故答案为:路程s
(2)甲出发1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
故答案为:1
(3)甲在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千米小时;乙的平均速度是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10;50
(4)设乙出发后经过t小时就追上甲,由题意得20+10t=50t,
解得t=0.5,
故答案为:0.5
【分析】(1)根据因变量的定义即可求解;
(2)根据函数图象即可求解;
(3)根据函数图象即可求解;
(4)设乙出发后经过t小时就追上甲,进而根据函数图象即可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即可求解。
1 / 12023-2024学年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3 函数的表示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大竹期末)如图曲线中不能表示是的函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
对于某一个x的值,如存在不同的y值与它对应,则该曲线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
A、表示一次函数.选定某一个x的值,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它对应.A不符合题意;
B、表示二次函数图象.选定某一个x的值,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它对应.B不符合题意;
C、表示椭圆图像.选定某一个x的值,存在不同的y值与它对应.C符合题意;
D、表示反比例函数图象.选定某一个x的值,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它对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利用函数定义结合图像逐项分析,即可求解.
2.下列图象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
作x轴的垂线,与图象有两个交点,所以y不是x的函数;
B、C、D作x轴的任意一条垂线,与图象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B、C、D中y是x的函数.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函数里一个x值对应一个y值,可判断图像是否是函数。
3.(2023七下·宝安期中)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与注水时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有两个阶段,相比较而言,后一个阶段,用时较少,高度增加较快,那么上面的物体应较细.
所以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函数图象可得容器形状不是均匀物体分析判断,由图象及容积可求解.
4.(2023八下·长沙期末)下列各图中表示是的函数图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表示是的函数图象,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5.已知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为U=IR,实际生活中,由于给定的已知量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图象,但图象不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A、当U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I=,I与R成反比例函数关系,但电阻R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符合题意;
B、当U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I=,I与R成反比例函数关系,但电阻R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当R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U=RI,U与I成正比例函数关系,但电流I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当I一定时,电压U、电流I、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式U=RI,U与I成正比例函数关系,但电阻R不能为负数,即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不同的已知量分别讨论并结合各选项即可判断求解.
6.(2024八上·福田期末)甲、乙两车从地出发,匀速驶往地.乙车出发h后,甲车才沿相同的路线开始行驶.甲车先到达地并停留分钟后,又以原速按原路线返回,直至与乙车相遇.图中的折线段表示从开始到相遇止,两车之间的距离与甲车行驶的时间x(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则(  )
A.甲车的速度是 B.,两地的距离是
C.乙车出发4.5h时甲车到达地 D.甲车出发4.5h最终与乙车相遇
【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点中可知,乙1小时行驶了60,可求乙的速度60
点中可知,1.5后,甲追上乙,速度差为,可求甲的速度100
点中可知,甲到地,且甲乙相差80,可求出,
点中可知,休息30分钟,可求,,
点中可知,甲乙再次相遇,
A,甲车的速度是120,故选项A错误;
B,已知甲3.5后到达B地,且甲速度为100,所以A、B两地为350,故选项B错误;
C,甲车3.5到达B地,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所以是4.5,故选项C正确;
D,从上中和可知,甲出发1.5和与乙车相遇,故选项B错误.
【分析】由两车之间的距离()与甲车行驶的时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可求乙的速度60,甲的速度100,结合图象信息,逐项判断即可.
7.(2023八下·北京市期末)如图所示,一个实心铁球静止在长方体水槽的底部,现向水槽匀速注水,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水槽中水的深度y与注水时间x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当水的深度未超过球顶时,水槽中能装水的部分的宽度由下到上由宽逐渐变窄,再变宽,所以在匀速注水过程中,水的深度变化先从上升较慢变为较快,再变为较慢;
当水的深度超过球顶时,水槽中能装水的部分宽度不再变化,所以在匀速注水过程中,水的深度的上升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综上,水的深度先上升较慢,再变快,然后变慢,最后匀速上升,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可分两段进行分析:当水的深度未超过球顶时;当水的深度超过球顶时.分别分析出水槽中装水部分的宽度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出水的深度变化快慢,以此得出答案.
8.(2017·邵阳)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他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
A.1.1千米 B.2千米 C.15千米 D.37千米
【答案】A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以看出菜地离小徐家1.1千米,
故选:A.
【分析】小徐第一个到达的地方应是菜地,也应是第一次路程不再增加的开始,所对应的时间为15分,路程为1.1千米.
二、填空题
9.(2021七下·成都期末)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梯形的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为   .
【答案】y=4x+60
【知识点】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y=(x+15)×8=4x+60.
故梯形的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y=4x+60.
故答案为:y=4x+60.
【分析】利用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代入可得到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10.填空.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a,高是h,它的面积S=   ;若a=6 cm,h=4 cm,那么S=   
(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18,若设一边长为x,则相邻的一边长为   ,这个矩形的面积S=   ;
(3)新新商场一月份的销售额为a元,二月份比一月份销售额多b元,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10%,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总计为W=   元;当 a=2万元,b=5000元时,第--季度的销售总额为   元.
【答案】(1)ah;24 cm2
(2)9-x;x(9- x)
(3)2.9a+1.9b;67500
【知识点】函数的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数
【解析】【解答】(1)S=ah,若a=6 cm,h=4 cm,则S=6×4=24cm2;
(2)相邻的一边长为18÷2-x=9-x,矩形的面积S=x(9-x);
(3)W=a+(a+b)+(a+b)(1-10%)=2a+b+0.9a+0.9b=2.9a+1.9b;
当a=2万元,b=5000元时,第一季度的销售总额为2.9a+1.9b=2.9×20000+1.9×5000=67500(元).
故答案为:(1)ah,24cm2;(2)9-x,x(9-x);(3)2.9a+1.9b,67500.
【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得其面积,然后将a、h的值代入进行计算;
(2)首先根据矩形的周长以及性质可得相邻的一边长,然后根据矩形的面积=长×宽可得其面积;
(3)分别表示出二月份、三月份的销售额,然后相加即可得到W,接下来将a、b的值代入进行计算.
11.(2019八上·牡丹期中)已知A、B两地相距6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所走路程y(米)与行驶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①甲每分钟走100米;②两分钟后乙每分钟走50米;③甲比乙提前3分钟到达B地;④当x=2或6时,甲乙两人相距100米.正确的有   (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序号).
【答案】①②④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得,
甲每分钟走:600÷6=100(米),故①符合题意;
两分钟后乙每分钟走:(500﹣300)÷(6﹣2)=200÷4=50(米),故②符合题意;
乙到达B地用的时间为:2+(600﹣300)÷50=2+300÷50=2+6=8(分钟),则甲比乙提前8﹣6=2分钟达到B地,故③不符合题意;
当x=2时,甲乙相距300﹣100×2=300﹣200=100(米),当x=6时,甲乙相距600﹣500=100米,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④.
【分析】①根据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甲6分钟走了600米,从而可以计算出甲每分钟走的路程,从而可以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②根据图象中的数据可知,乙2分钟到6分钟走的路程是500﹣300=200米,从而可以计算出两分钟后乙每分钟走的路程,从而可以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③根据乙2分钟后的速度,可以计算出乙从A地到B地用的总的时间,然后与6作差,即可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④根据图象,可以分别计算出x=2和x=6时,甲乙两人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该小题是否符合题意.
12.(2019七下·灵石期末)某中学的小明和朱老师一起到一条笔直的跑道上锻炼身体,到达起点后小明做了一会准备活动朱老师先跑,当小明出发时,朱老师已经距起点200米了,他们距起点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不完整).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朱老师的速度为   米/秒;小明的速度为   米/秒;
(3)小明与朱老师相遇   次,相遇时距起点的距离分别为   米.
【答案】(1)小明出发的时间t;距起点的距离s
(2)2;6
(3)2次;300米或420米
【知识点】常量、变量;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1)观察函数图象可得出:自变量为小明出发的时间t,因变量为距起点的距离s.(2)朱老师的速度为:÷50=2(米/秒);
小明的速度为:300÷50=6(米/秒).(3)小明与朱老师相遇2次,相遇时距起点的距离分别为300米或420米.
【分析】(1)观察函数图象即可找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2)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分别算出朱老师以及小明的速度;(3)根据函数图象即可得到结论.
13.(2019八下·北京期末)甲、乙两个车间接到加工一批零件的任务,从开始加工到完成这项任务共用了9天.其间,乙车间在加工2天后停止加工,引入新设备后继续加工,直到与甲车间同时完成这项任务为止,设甲、乙两个车间各自加工零件总数y(单位:件)与加时间x(单位:天)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由工厂统计数据可知,甲车间与乙车间加工零件总数之差z(单位:件)与加时间x(单位:天)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回答:
(1)图中 的值是   ;
(2)第   天时,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答案】(1)770
(2)8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
m=720+50=770,
故答案为:770;(2)由图可得,
甲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720÷9=80(个),
乙引入新设备前,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80-(40÷2)=60(个),
乙停工的天数为:(200-40)÷80=2(天),
乙引入新设备后,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770-60×2)÷(9-2-2)=130(个),
设第x天,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80x=60×2+130(x-2-2),
解得,x=8,
即第8天,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故答案为:8.
【分析】(1)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m的值;(2)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甲的速度、乙引入设备前后的速度,乙停工的天数,从而可以求得第几天,甲、乙两个车间加工零件总数相同.
三、解答题
14.(2017八下·石景山期末)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开始的4分钟内只进水不出水,在随后的8分钟内既进水又出水,接着关闭进水管直到容器内的水放完.假设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量是两个常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部分关系如图象所示.求从关闭进水管起需要多少分钟该容器内的水恰好放完.
【答案】解:由函数图象,得:
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为: (升).
设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为 升,由函数图象,得

解得: .
∴ (分钟).
即从关闭进水管起需要8分钟该容器内的水恰好放完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分析】由0-4分钟的函数图象可知进水管的速度为5升,设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为m升,由函数图象,列出方程求得m的值,再用30除以m的值即可得答案.
15.(2017七下·龙华期末)人的大脑所能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东西会逐渐遗忘.为提升记忆的效果,需要有计划的按时复习巩固.图中的实线部分是记忆保持量(%)与时间(天)之间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如果不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约为   ;
(3)图中点A表示的意义是   ;
(4)图中射线BC表示的意义是   ;
(5)经过第1次复习与不进行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相差约为   ;
(6)10天后,经过第2次复习与从来都没有复习的记忆保持量相差约为   .
【答案】(1)时间;记忆的保持量
(2)40%
(3)经过第1次复习,第10天时的记忆保持量约为55%
(4)经过第5次复习,记忆保持量为100%
(5)28%
(6)46%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1)图中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记忆的保持量,故可得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保持量;
⑵如果不复习,就是最下面一条虚线,在时间为3天时,纵轴为40,故答案为40%;
⑶在第1天,第一次复习后,记忆保持量上增,然后记忆保持量开始下降,到第10天时的A点,故答案为经过第1次复习,第10天时的记忆保持量约为55%;
⑷线段BC的记忆保持量不变,为100%,故答案为经过第5次复习,记忆保持量为100%;
⑸经过第1次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为68%;不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40%,相差为68%-40%=28%,故答案为28%;
⑹10天后,经过第2次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76%
从来都没有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30%,
相差约为76%-30%=46%.
【分析】(1)观察图中的横轴和纵轴;(2)不复习的曲线是最下面的线,观察可得时间为第3天的记忆保持量;(3)点A是时间为第10天时与第2条线的交点,第2条线表示经过一次复习后的;(4)线段BC上的点的记忆保持量为100%;(5)找由经过第1次复习,3天后记忆保持量为68%;不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40%;(6)10天后,找出经过第2次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76%,从来都没有复习的记忆保持量为30%.
四、综合题
16.(2023七下·青岛期末)甲、乙两车分别从B,A两地同时出发,甲车匀速前往A地,乙车匀速前往B地,到达B地立即以另一速度按原路匀速返回到A地;设甲、乙两车距A地的路程为y(千米),乙车行驶的时间为x(时),y与x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
(1)求乙车到达B地的时间;
(2)求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
(3)求甲车行驶途中,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乙车行驶的时间.
【答案】(1)解:由图象可得,乙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千米/时),
则乙车到达B地的时间为:(小时)
(2)解:由(1)可知,
由图象可得,甲车的速度为:(千米/时),
则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是(千米)
(3)解:乙车返回时的速度为(千米/时),
甲车行驶的时间为小时,
设乙车行驶的时间为小时,
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解得;
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解得;
乙车返回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解得:,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乙车行驶的时间为1.3小时或1.7小时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分析】(1)由图象可知:乙车1.5小时行驶了180km,利用速度=路程÷时间可求出乙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继而求出乙车到达B地的时间,即为m值;
(2)由图中的数据,先求出甲车的速度,再利用m值,即可求出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
(3)分三种情况: ①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 ②乙车返回前,甲乙相遇之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 , ③乙车返回后,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 ,据此分别列出方程并解答即可.
17.(2023七下·商河期末) 如图,,两地相距千米,甲、乙两人于某日下午从地前往地,图中的折线和线段分别表示甲与乙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因变量是    ;
(2)甲出发    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
(3)甲在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小时;乙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小时;
(4)根据图象上的数据,乙出发后经过    小时就追上甲.
【答案】(1)路程s
(2)1
(3)10;50
(4)0.5
【知识点】常量、变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描点法画函数图象
【解析】【解答】解:(1)图中因变量是路程s,
故答案为:路程s
(2)甲出发1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
故答案为:1
(3)甲在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千米小时;乙的平均速度是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10;50
(4)设乙出发后经过t小时就追上甲,由题意得20+10t=50t,
解得t=0.5,
故答案为:0.5
【分析】(1)根据因变量的定义即可求解;
(2)根据函数图象即可求解;
(3)根据函数图象即可求解;
(4)设乙出发后经过t小时就追上甲,进而根据函数图象即可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即可求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