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二单元测试卷(一)(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二单元测试卷(一)(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24:5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二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诗句。(6分)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2)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折柳”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4)韩愈的《晚春》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诗句是:     ,     。
【答案】(1)双袖龙钟泪不干
(2)独坐幽篁里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春夜洛城闻笛;竹里馆;逢入京使;晚春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1)袖 ;(2)篁 ;(3)荚;(4)惟。
故答案为:(1) 双袖龙钟泪不干 ;(2) 独坐幽篁里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例如:(3)中“折柳”对应原句的“ 闻折柳 ”,“思乡”对应原句的“故园情”。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7分)
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甲】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每个汉字都是需要我们努力【乙】的宝藏。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学界一般认为,战国后期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先秦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古文字”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肇始、中华民族奠基的关键时期,几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fǔ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汉字不断,中华文明才会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根本上保障了汉字的持续和稳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分)
①涤荡(  ) ②相fǔ相成(  )
(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嵌入【乙】开发 B.【甲】融入【乙】开发
C.【甲】嵌入【乙】研发 D.【甲】融入【乙】研发
(3)画波浪线句中“分水岭”一词的意思是:  。(2分)
(4)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丙】处的关联词语应当是“既然”。
B.从结构上说,“文化纽带”是偏正短语,“记录语言”是动宾短语。
C.“载”是一个多音字,“载体”中的读音应该是“zài”。
D.学界一般认为“古文字”时期指的是先秦。
【答案】(1)dí;辅
(2)B
(3)比喻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分界。
(4)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递进关系;解释;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
【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涤荡”中的“涤”读作“ dí ”,“相 fǔ 相成”写作“相辅相成”。
故答案为: dí;辅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甲】处:嵌入:牢固地或深深地固定或树立。融入:融合,混入。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汉字融会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填融合更合适;【乙】处:开发:指的是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研发:研究开发。结合后面的“宝藏”可知,填“开发”更合适。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根据“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的语境可知,“分水岭”比喻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分界。
故答案为: 比喻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分界。
(4)A.有误,“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是并列关系的分句,【丙】处的关联词语应当是“既”;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②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③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④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⑤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⑤③② C.②⑤③④① D.②⑤③①④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先确定首句②,排除B,然后比较③⑤句与②句的关系排除A,比较C、D两项中“骄傲"与“自豪“的先后顺序,排除C,从而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0分)
【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愿为市鞍马   
③赏赐百千强    ④朔风裂人肤   
5.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6.[甲][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3分)
7.[甲]文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4.只,仅仅;买;有余;北方
5.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②早晨驻扎在雪山的下面,晚上住宿在青海的旁边。
6.[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乙]: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赢病,何以强自扶?
7.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同时赞颂了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品质。(总结全文,表现木兰聪明机敏,表达了作者对木兰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木兰诗;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6.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在集市各处购买了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乙】
木兰抱着织布机叹息,想问为谁这般辛劳?听说她所想的,为之动容,就强打精神起来。她父亲曾是士兵,现在年老力衰。哪里还能走万里路,去打仗呢?虽有儿子,可是年龄还小,不能代父从军。北方的沙漠里,黄沙盖住了马脚,凛冽的北风撕裂着人的皮肤。我年老体衰,怎么能够去受那些折磨呢?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喂饱了马后,做好一切准备。她脱去了漂亮的衣裙,洗掉了面部的脂粉,跨上马,奔赴战场。早上在雪山之下扎营,晚上又睡在青海湖边。夜里偷袭了燕支山的匈奴部落,又和于阗国的士兵一起并肩作战。将军打了胜仗归来,士兵们也都凯旋而归。父母看到木兰回来,非常高兴,但同时又很难过。木兰能体贴父母的心意,于是脱下战袍,整理丝缕,重新梳洗打扮。她过去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现在却变成了一位娇羞的姑娘。亲戚们摆酒庆贺,父母才终于知道,生男孩和生女孩是一样的。门前那些曾一起从军打仗的伙伴,十年都在一起出生入死。他们本来都结成了兄弟般的交情,共同立誓破敌,决不到底不罢休。今天看到木兰,他们感到又惊讶又高兴,相互之间只是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世上有一种孝顺的儿子,他的忠诚和孝心,像木兰这样,能做到忠孝两全,千古以来,她的英名一直流传着。
【点评】4.本题考査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但:只,仅仅。(2)句意: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市:买。(3)句意:得到的赏赐干百金以上。强:有余。(4)句意: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朔:北方。
故答案为:只,仅仅;买;有余;北方。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赴:奔赴;戎机:战场;度:跨越;若:好像(2)朝:早晨;屯:驻扎;暮:晚上;宿:住宿。
故答案为: 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塞山岭。②早晨驻扎在雪山的下面,晚上住宿在青海的旁边。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乙】“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 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赢病,何以强自扶 ”可知,木兰看到可汗征兵的军帖,军帖上写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已经年迈,木兰想到加重没有成年男子,因而决定代父从军。据此用原文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乙]: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赢病,何以强自扶?
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免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免哪个是雌免呢 联系前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知,同行的人看到木兰女装的样子很吃惊,军营中共同生活十几年,不知道既表现了伙伴们的惊讶,也侧面木兰是女儿身,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双免傍地走自然分辨不清免的雄雌,巧妙解释,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幽默和英雄气概。
故答案为: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同时赞颂了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品质。(总结全文,表现木兰聪明机敏,表达了作者对木兰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初夏绝句
[宋]陆 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注释】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8.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9.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分)
【答案】8.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成尘,在布谷声中夏天已来临。
9.对南宋朝廷不收复失地,却向金人屈膝求和行为的讽刺和愤怒。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8.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9.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
【点评】8.前两句翻译为: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即春天百花凋零,布谷声声中夏天即将到来。
故答案为: 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成尘,在布谷声中夏天已来临。
9.末两句翻译为: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诗人看到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成尘,在布谷声中夏天已来临的场景。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太平人,由此可见此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安了,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思进取,不收复失地而屈膝求和金人的愤懑。
故答案为: 对南宋朝廷不收复失地,却向金人屈膝求和行为的讽刺和愤怒。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中国人民的心
杨 朔
①已经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初,头一阵子落过场大雪,冬天早来了。谁知近来一变天,飘飘酒洒又下起细雨来,冰雪化了,到处化得泥汤浆水的,走路都插不下脚去。原先封得严严实实的大江小河,又化了冻,边边岸岸的冰上浮着层水,只有背阴的地方冰还比较结实,时常可以看见朝鲜小孩蹲在小爬犁上,双手撑着两根小棍,飞似的滑来滑去。
②这一天,雨不下了,怪阴冷的。晚间我坐在灯下读书,这时我接到个电话。我不清楚是谁给我的电话,他说:“你知道么?今天傍晚在安州车站牺牲了个战士。”
③我去看那位烈士时,他已经装殓好,平平静静躺在那儿。他的神情很从容,像是睡觉。我定睛望着他的脸,我不认识他,但我又十分熟悉他。他的面貌一点不惊人。谁要以为这样的人身上准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东西,那就错了。
④他只是个顶简单的中国人,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他的一生。他叫史元厚,山东长清人。他像所有贫苦的农民一样,一生下过的就是苦日子;也像所有机灵的孩子一样,有时会想出很可笑的法子,对地主报个小仇。譬如说,把地主的南瓜挖个洞,往里拉粪;还有一回,把些毛毛虫的毛撤到地主被窝里,害得地主黑夜睡觉,浑身刺得又痒又痛。到后来,他长大了,就参加了部队。
⑤史元厚家里有老父老母。这对老人像所有父母一样,总怕儿子冷了不知添衣服,饿了不知道吃。千里迢迢,也要托人捎去做娘的连宿打夜带着灯做的老山鞋,还要在信上千叮咛万叮咛,就怕儿子晚上睡觉不盖被,受了凉。
⑥一九五三年二月,史元厚跟着队伍到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队伍一到,立时打坑道,挖工事,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史元厚挖战壕磨得手起了血泡,扛木头把肩膀都压破了皮,照样像匹小骡驹子,又踢脚,又撤欢。春天的夜晚,还是森凉森凉的。史元厚站在山头的哨位上,守望着朝鲜的国土。一听见半空中飞机响,枪就握得更紧。山风一吹,飘起股青草的香气,他忽然会想起了家。这种带点泥土气息的草味,他从小便闻惯了。一时间,仿佛他警卫着的不是朝鲜,却是他的本乡本土。他想象得出家里人正在做什么。父亲一时出现在他的脑子里。老人家披着棉袄,擎着根麻秸火,咳嗽着,正在给牛拌夜草。他娘却坐在热炕头上,呜鸣摇着纺车。
⑦转眼到了冬天,朝鲜前线又飘了雪花。有一个蒙古族文工团来看望慰问史元厚那个部队,都住在宿营车上,就停在安州车站附近。史元厚和几个战士被派去担任警戒。
⑧车站背后是一带土山,叫龙潭岭。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龙潭池,夏天常有人在里边洗澡,一跳下去不露头,足有一丈多深。眼下冻了冰,像镜子一样亮,变成孩子们最留恋的滑冰好地方了。
⑨黄昏时候,慰问团的同志将要到别处去了。警卫战士都打好背包,下了宿营车,打算回本连去,背后忽然有人追上来喊:“你们一位同志掉到水里去了!”
⑩大家急着往回跑,只见那龙潭池塌了一大块冰,岸上丢着史元厚的枪,史元厚的衣服,人却不见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坐在水边上,浑身上下滴着冰水,哭都哭不出声。
原来这个小孩刚才蹲在爬犁上滑冰,说声不好,一下子陷下去。他的两手扒在冰上,水浸到脖颈子,眼看就要沉底了,哭着喊起来。
一个志愿军飞跑上来。他扔下枪,脱了衣服,几步滑到小孩跟前,伸手去拉那小孩,忽隆一声,冰又塌了,两个人都落到水里去。只见史元厚在水里钻了钻,露出头来,双手托着那个小孩,一转眼又沉下去。他又钻上来,又沉下去。第三次钻上来时,他用尽力气一推,把小孩推到冰上,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
朝鲜人民用最隆重的葬礼,把烈士的遗体葬到龙潭岭上。岭下临着龙潭池,史元厚就是在这儿把他的生命最后献给了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又把龙潭岭改叫做“史元厚岭”,龙潭池叫“史元厚池”。千秋万代,望见这片山,这片水,朝鲜的子孙就会想起这个人来。史元厚是个战士,临下葬,朝天放了几排枪,这是一个战士应得的尊荣。史元厚被埋葬了,但我知道,他那颗伟大的心却依旧跳动着,跳动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坎里。好同志,我写的不只是你,我写的正是中国人民的心。
(选自《三千里江山》,有删改)
10.请你梳理与史元厚烈士有关的典型事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看望烈士,初识史元厚→(   )→(   )→(   )→厚葬烈士,取名缅怀。
11.结合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4分)
小江:我觉得文章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第 自然段,我们在朗读上要如何设计才能让同学感同身受呢?
小山:我觉得“飞跑”“扔下”“脱了”“滑到”这些动词在朗读时需要读重音,而且语速要急促,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史元厚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画面。
小江:我觉得第③段画线句中   等词要读重音,因为   
小山:对于第 段最后一句“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语调和语气上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为什么这么处理?
小江:我认为 。
12.全文重点在讲述英雄志愿军保家卫国和奋勇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他童年的经历和他的父母对他的牵挂呢?(4分)
13.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本文的内容,来谈谈你对“中国人民的心”的理解。(4分)
材料一:作家杨朔自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材料二: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挥卫和平,中国军人别无选择,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影片中,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浙江湖州、摄人心魄巍峨庄严的万里长城,与美军飞机滥炸下的边陲城市安东形成强烈反差。绝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大地,不能让敌人夺走我们的土地,不能让敌人剥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影片借梅生的话说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选自《人民日报——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
【答案】10.出身贫民,加入部队;跟随部队,来到朝鲜,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跃入龙潭池,勇救朝鲜儿童
11.“依旧”“千千万万”;“依旧”一词表示仍然,表现烈士虽然去世,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也牵动着千万中国同胞的心。因为“千千万万”,使用叠词,表示人多,表现众多中国人永远记着史元厚;第 段我们应该语调平缓,语气要悲壮。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烈士为了救朝鲜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行动践行了一个战士的使命,这是一件悲壮的事
12.第④⑤两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交代史元厚成长期间的表现及父母对他的惦记和关心,表明史元厚是一个简单而又平凡的中国人。照应了上文“我不认识他,但 我又十分熟悉他”的原因,因为他是千千万万抗美援朝烈士之一,也是最平凡的中国人,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13.“中国人民 的心”指的是所有中国人的一颗爱国、爱人民的心。史元厚虽然是 一个普通的抗美援朝战士,但他把朝鲜当成自己的家乡来守卫,把朝鲜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同胞一样来挽救,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 宝贵的生命。作家在抗美援朝前线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大地,为了不让战火烧到自己的祖国,为了不让下一代付出血的代价,宁可自己抛头颅,洒热血。作者通过一个普通的烈士,抒写出了全部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爱国家、爱人民,我们绝不要协。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停顿与节奏;重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0.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1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节奏等角度入手。重音,突出强调。句意消极时语气低缓,句意积极时语气高亢,欢快。高音调表示兴奋或惊讶,低音调表示冷静或严肃。注意结合句子暗含的情感基调分析即可。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和表示情感转折的地方要停连。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理解插入情节的内容,分析作用即可。插叙:插入一段和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点评】10.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④他像所有贫苦的农民一样,一生下过的就是苦日子;......到后来,他长大了,就参加了部队。即出身贫民,加入部队。
⑥一九五三年二月,史元厚跟着队伍到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队伍一到,立时打坑道,挖工事,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即跟随部队,来到朝鲜,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
⑩大家急着往回跑,只见那龙潭池塌了一大块冰,岸上丢着史元厚的枪,史元厚的衣服,人却不见了。 第三次钻上来时,他用尽力气一推,把小孩推到冰上,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即跃入龙潭池,勇救朝鲜儿童。
故答案为:①出身贫民,加入部队
②跟随部队,来到朝鲜,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
③跃入龙潭池,勇救朝鲜儿童
11.1)画线句强调史元厚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人们永远怀念他,不论是朝鲜人民还是中国人民。重读“依旧”,强调永远。重读“千千万万”,强调所有人都永远怀念他。
2)第 段最后一句交代了史元厚救人后因为力竭落入水底去世的事实,让人感到无比的悲伤。史元厚是解放军,他为了救一个朝鲜孩子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无愧于身上的军装,很悲壮。读的时候语气要沉重,平缓,悲壮。
故答案为:①“依旧”“千千万万”
②“依旧”一词表示仍然,表现烈士虽然去世,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也牵动着千万中国同胞的心。因为“千千万万”,使用叠词,表示人多,表现众多中国人永远记着史元厚。
③第 段我们应该语调平缓,语气要悲壮。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烈士为了救朝鲜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行动践行了一个战士的使命,这是一件悲壮的事。
12.写他童年的经历和他的父母对他的牵挂,是插叙,交代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亲人对他的牵挂,强调他是个普通的中国人,丰富文章内容。同时解释了前文我为啥不认识他却熟悉他的原因,因为他是解放军,是参加抗美援朝的烈士之一,虽然是普通的中国人,但是他人格伟大。故答案为:第④⑤两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交代史元厚成长期间的表现及父母对他的惦记和关心,表明史元厚是一个简单而又平凡的中国人。照应了上文“我不认识他,但我又十分熟悉他”的原因,因为他是千千万万抗美援朝烈士之一,也是最平凡的中国人,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13.文中的史元厚,就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见到一个朝鲜孩子掉入水中,他把朝鲜孩子当成自己的同胞,跳入水中以命换命,救了那个孩子却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再如材料二写的,前线战场决不能失败,一定要保护我们的祖国,即使我死了,还有下一代,战士们的爱国爱家精神让人震撼和感动,这是全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中国人民的心,其实就是爱国的心,爱人民的心,绝不妥协的心。
故答案为:“中国人民的心”指的是所有中国人的一颗爱国、爱人民的心。史元厚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抗美援朝战士,但他把朝鲜当成自己的家乡来守卫,把朝鲜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同胞一样来挽救,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作家在抗美援朝前线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大地,为了不让战火烧到自己的祖国,为了不让下一代付出血的代价,宁可自己抛头颅,洒热血。作者通过一个普通的烈士,抒写出了全部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爱国家、爱人民,我们绝不要协。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咆哮赶海的黄河
韩小蕙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 一排紧接着一排, 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一边冲锋, 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日瞪口呆。 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激翠玉、湿混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 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 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可我还是愿意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鹫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虚,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含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莱花”的祥和景象。
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⑨“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真是纵横千古的大才子,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以简单平凡的七个字,就把黄河如此大气磅磷地勾勒了出来;然而,黄河也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⑩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集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
14.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2分)
15.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2分)
16.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3分)
17.“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3分)
【答案】14.描写方法;运用动作和场面描写,“抢”“冲”等动作以及“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等语句写出黄河奔腾向前、壮怀激烈的壮观场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黄河比作士兵并对其进行人格化的描写,生动细致、富有气势地写出黄河的奔腾、咆哮的特点。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
15.内容上,将作者对黄河的印象与眼前的黄河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河“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画线句为下文总结黄河特点、赞颂黄河精神、点明文意主旨做铺垫。
16.示例一:可以删去。画线句写的是袁隆平团队研发海水稻的内容,与本文描写黄河特点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删去后不影响赞颂黄河精神的主旨,不影响内容的完整,并且使前后关于黄河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密。示例二:不可以删去。袁隆平团队争分夺秒研发海水稻,他们表现出的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与黄河“不屈”“奔腾向前”等精神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17.①黄河具有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无畏和奋斗精神。由文章将黄河比作士兵,写其不顾危险、冲锋陷阵的内容可见。②不屈,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由文中作者评价黄河的语句“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可见。③内涵丰富、信念坚定、坚韧顽强、雄壮有力。由文中黄河有桀骜不驯的一面和“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等内容可见。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动作描写;比喻;拟人;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4.本题考查 描写和修辞。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
1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内容方面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
16.本题考查文章相关段落和情节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内容方面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2、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结构上:1、 点明主旨。2、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描述。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此类题目应注意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个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的词句概括即可。
【点评】14.故答案为:描写方法;运用动作和场面描写,“抢”“冲”等动作以及“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等语句写出黄河奔腾向前、壮怀激烈的壮观场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黄河比作士兵并对其进行人格化的描写,生动细致、富有气势地写出黄河的奔腾、咆哮的特点。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
15.故答案为:内容上,将作者对黄河的印象与眼前的黄河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河“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画线句为下文总结黄河特点、赞颂黄河精神、点明文意主旨做铺垫。
16.故答案为:示例一:可以删去。画线句写的是袁隆平团队研发海水稻的内容,与本文描写黄河特点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删去后不影响赞颂黄河精神的主旨,不影响内容的完整,并且使前后关于黄河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密。示例二:不可以删去。袁隆平团队争分夺秒研发海水稻,他们表现出的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与黄河“不屈”“奔腾向前”等精神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17.故答案为:①黄河具有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无畏和奋斗精神。由文章将黄河比作士兵,写其不顾危险、冲锋陷阵的内容可见。②不屈,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由文中作者评价黄河的语句“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可见。③内涵丰富、信念坚定、坚韧顽强、雄壮有力。由文中黄河有桀骜不驯的一面和“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等内容可见。
三、名著导读(5分)
18.学校组织“致敬经典”剧本表演活动,某剧本如下:(5分)
刘四爷:闺女大了要婆家。可也不能太心急呀!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谁急了
刘四爷:谁不急呢!瞧你闹的这个样儿!咳,老实说我也就你这一份心思了,可是得慢慢来,找个门当户对的主儿,咱们不能往下走亲戚。这街面儿上谁不知道我人和厂刘四爷,咱们是上等人,六十辆车就是咱们的身份地位。那群臭拉车的,都给我死了这份心,我开车厂子,我的女儿就不能嫁给个臭拉车的,丢人,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剧本中的①指的是   (人名),②是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往往能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表现其性格特点、内心活动。请结合相关内容,为人物①选出合适的舞台说明,并说明理由。
A.迟疑地 B. 双手叉腰
我选   (填序号),   
【答案】虎妞;B;因为虎妞性格泼辣凶悍,当她认准了祥子以后,对父亲的劝告自然抛在脑后。所以当刘四爷让她不要心急时,双手叉腰的野蛮形象符合她的性格特点。
【知识点】体味戏剧人物语言(动作性、个性化、形象化);关注戏剧舞台说明;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虎妞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的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因此吓住了男人,成了没人敢娶的老姑娘。她是个办事的好手,拥有爽快和利落的性格特点。在和祥子的爱情纠葛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当父亲戳穿她和我祥子的时候后虎妞着急了,双手叉腰,边大声叫嚷着和父亲吵架就是要嫁给祥子,双手叉腰,边大声叫嚷。
故答案为:①虎妞;
②B;
③因为虎妞性格泼辣凶悍,当她认准了祥子以后,对父亲的劝告自然抛在脑后。所以当刘四爷让她不要心急时,双手叉腰的野蛮形象符合她的性格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学校将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爱国诗词朗诵会:请收集有关爱国的诗词名言,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3分)
示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爱围故事分享会:我们都曾因读到某个爱国英雄故事而热血沸腾,被某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下列故事中,与爱国无关的是(  )(3分)
①岳飞精忠报国②屈原负石投江③范仲淹划粥割齑 ④文天祥宁死不屈⑤威继光抗倭⑥高风流麦
A.①⑥ B.③⑥ C.②④ D.⑤
(3)请你为本次“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另外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4分)
【答案】(1)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B
(3)示例:爱国文章品析会,爱国歌曲演唱会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活动设计;材料探究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积累。平时我们在背诵默写古诗文名家名篇时要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类,进行整理。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做这类题,需要对所给材料得内容很熟悉,仔细对照题干,比较,最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3)本题考查拟写活动名称。拟写活动名称要考虑活动的主题,一般采用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名称要简短、明确、新颖,易操作,要明确活动的主旨目的,选择切合实际的活动形式,体现活动主题或内容,注意内容要合理,易操作,可行。字数不宜过多,如有示例,仿照示例,表述形式与示例一致。
【点评】(1)只要是爱国的诗词就可以,注意不屑错别字,爱国诗词比如: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等等。
故答案为: 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岳飞的精忠报国,源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献身,以及他对崇高道德和仁爱精神的高度追求,与爱国有关;展示了一个忠诚爱国的人物的理想和信念。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宣告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与爱国有关;范仲淹划粥断齑,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与爱国无关;文天祥被元俘虏后宁死不屈,表现得是爱国主义精神,故与爱国有关;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是爱国体现;高凤流麦,古人高凤因读书专注让麦子被雨水冲走,后人于是以“高凤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与爱国无关。
故答案为:B
(3)还可以是爱国读书会,爱国歌曲演唱会、爱国演讲比赛、爱国文章赏析、爱国电影观看等等。
故答案为: 示例:爱国文章品析会,爱国歌曲演唱会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题目: ,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
请从“拼搏、收获、快乐、坚持”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入横线处并作文。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⑵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拼搏,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词汇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拼搏”,正是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它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也温暖我奋斗的心灵。
我曾在数学的迷宫中迷失,面对着满江红的试卷,心灵陷入了深深的困惑。那时的我,仿佛置身于浓雾之中,四周一片迷茫。然而,正是“拼搏”这个关键词,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于是,我开始了对数学的“征战”。我如同一位勇猛的战士,挥舞着长剑,斩断前进道路上的荆棘。每一个难题,都仿佛是一个强大的敌人,需要我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在这个过程中,“拼搏”成为了我最坚实的后盾,它给予我力量,让我不断前行。
在那些漆黑的夜里,我疲惫地看着眼前的数学题,心中无数次涌起放弃的念头。但每当这时,“拼搏”这个关键词就如同一位严厉的教官,鞭策着我继续前进。它告诉我: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午间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我戴着厚厚的近视镜,左手拿着资料,右手在演草纸上飞速地验算着。汗水如同珍珠般滴落在纸上,那是我奋斗的印记。朋友不解地问我:“值得吗?”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拼搏”是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是我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
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夜空中熠熠生辉。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拼搏”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我明白了,“拼搏”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如今的我已经游刃有余地解决数学难题,但“拼搏”的精神依然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它让我明白:只有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拼搏”将永远是我前进的关键词。
三代归途
雨后,城市的街道如清洗过的画卷,清新而明亮。我与父亲、祖母漫步其中,脚下的路,似乎承载着时光的记忆。我望着那湿润的街面,心生好奇:“爸爸,你年少时,从学校回家的路是怎样的呢?”
爸爸微微一怔,双眸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那时,我们走的是黄土路,雨后泥泞难行,稍不小心就会摔倒。那黄土地,如同顽皮的孩子,总爱与人开玩笑。每当有人摔倒,尝试爬起时,又会再次滑倒,直到变成一个泥人才肯罢休。”说到此处,父亲嘴角微扬,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我继续追问:“那你后来离家打拼,又是如何归来的呢?”父亲笑了笑,说道:“那时候,回家的路便是那长长的火车旅程。火车票难求,每次都要提前很久去排队。绿皮火车缓缓行驶,车厢里人声鼎沸,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或是吃着廉价的盒饭,或是席地而睡。”
祖母在一旁听着,也忍不住插话:“我那时第一次见到火车,都被那庞然大物吓了一跳。那时火车噪音大,速度慢,人们挤在车厢里,有的拎着蛇皮袋,有的吃着几分钱的盒饭,有的则直接拿块破布席地而睡。”
听着他们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那不同的回家路,如同一部历史的缩影,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黄土路到绿皮火车,再到如今的高铁飞驰,回家的路越来越便捷,行李也越来越轻便。这一切的变化,都是祖国发展的见证。
如今的我,走在平坦宽敞的马路上,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那回家的路,不再泥泞,不再漫长。高铁飞驰,几个小时便能抵达远方。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
三代人的回家路虽然不同,但都承载着对家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回家的路就是一条时代的长河,流淌着祖国发展的历程。从泥泞的黄土路到如今的高铁大道,每一步都是祖国前进的脚印。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共创美好未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1)【分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需要从给定的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横线。
【题干分析】①“拼搏”意味着全力以赴、努力奋斗;“收获”侧重于取得的成果;“快乐”强调在前进过程中的愉悦感受;“坚持”突出不放弃、持续努力的品质。②写作思路可以围绕所选择的关键词展开,阐述它在自己前进路上的重要意义、如何影响自己、自己与之相关的经历和感悟等。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是只简单叙述事件而缺乏对关键词的深入剖析和情感表达。
【立意提取】拼搏,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可写拼搏精神如何激励自己克服困难。收获,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讲述在成长中各种收获的经历和体会。
(2)【分析】材料围绕人生的两个方向“出”与“回”展开讨论。
【题干分析】:①“出”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和追求,“回”则有回到熟悉和温暖之处的含义。②写作思路可以探讨“出”与“回”的辩证关系,如什么时候该“出”,什么时候该“回”,两者如何相互作用于人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对“出”与“回”的理解。学生可能会片面理解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两者的关联。
【立意提取】在“出”与“回”中成长,论述人生需要在不断的“出”与“回”中找到平衡和意义。勇敢“出”,适时“回”,探讨如何把握好“出”和“回”的时机。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2)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二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和第3题按要求赋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诗句。(6分)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2)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折柳”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4)韩愈的《晚春》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诗句是:     ,     。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7分)
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甲】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每个汉字都是需要我们努力【乙】的宝藏。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学界一般认为,战国后期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先秦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古文字”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肇始、中华民族奠基的关键时期,几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fǔ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汉字不断,中华文明才会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根本上保障了汉字的持续和稳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分)
①涤荡(  ) ②相fǔ相成(  )
(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嵌入【乙】开发 B.【甲】融入【乙】开发
C.【甲】嵌入【乙】研发 D.【甲】融入【乙】研发
(3)画波浪线句中“分水岭”一词的意思是:  。(2分)
(4)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丙】处的关联词语应当是“既然”。
B.从结构上说,“文化纽带”是偏正短语,“记录语言”是动宾短语。
C.“载”是一个多音字,“载体”中的读音应该是“zài”。
D.学界一般认为“古文字”时期指的是先秦。
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②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③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④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⑤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⑤③② C.②⑤③④① D.②⑤③①④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0分)
【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愿为市鞍马   
③赏赐百千强    ④朔风裂人肤   
5.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6.[甲][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3分)
7.[甲]文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初夏绝句
[宋]陆 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注释】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8.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9.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中国人民的心
杨 朔
①已经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初,头一阵子落过场大雪,冬天早来了。谁知近来一变天,飘飘酒洒又下起细雨来,冰雪化了,到处化得泥汤浆水的,走路都插不下脚去。原先封得严严实实的大江小河,又化了冻,边边岸岸的冰上浮着层水,只有背阴的地方冰还比较结实,时常可以看见朝鲜小孩蹲在小爬犁上,双手撑着两根小棍,飞似的滑来滑去。
②这一天,雨不下了,怪阴冷的。晚间我坐在灯下读书,这时我接到个电话。我不清楚是谁给我的电话,他说:“你知道么?今天傍晚在安州车站牺牲了个战士。”
③我去看那位烈士时,他已经装殓好,平平静静躺在那儿。他的神情很从容,像是睡觉。我定睛望着他的脸,我不认识他,但我又十分熟悉他。他的面貌一点不惊人。谁要以为这样的人身上准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东西,那就错了。
④他只是个顶简单的中国人,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他的一生。他叫史元厚,山东长清人。他像所有贫苦的农民一样,一生下过的就是苦日子;也像所有机灵的孩子一样,有时会想出很可笑的法子,对地主报个小仇。譬如说,把地主的南瓜挖个洞,往里拉粪;还有一回,把些毛毛虫的毛撤到地主被窝里,害得地主黑夜睡觉,浑身刺得又痒又痛。到后来,他长大了,就参加了部队。
⑤史元厚家里有老父老母。这对老人像所有父母一样,总怕儿子冷了不知添衣服,饿了不知道吃。千里迢迢,也要托人捎去做娘的连宿打夜带着灯做的老山鞋,还要在信上千叮咛万叮咛,就怕儿子晚上睡觉不盖被,受了凉。
⑥一九五三年二月,史元厚跟着队伍到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队伍一到,立时打坑道,挖工事,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史元厚挖战壕磨得手起了血泡,扛木头把肩膀都压破了皮,照样像匹小骡驹子,又踢脚,又撤欢。春天的夜晚,还是森凉森凉的。史元厚站在山头的哨位上,守望着朝鲜的国土。一听见半空中飞机响,枪就握得更紧。山风一吹,飘起股青草的香气,他忽然会想起了家。这种带点泥土气息的草味,他从小便闻惯了。一时间,仿佛他警卫着的不是朝鲜,却是他的本乡本土。他想象得出家里人正在做什么。父亲一时出现在他的脑子里。老人家披着棉袄,擎着根麻秸火,咳嗽着,正在给牛拌夜草。他娘却坐在热炕头上,呜鸣摇着纺车。
⑦转眼到了冬天,朝鲜前线又飘了雪花。有一个蒙古族文工团来看望慰问史元厚那个部队,都住在宿营车上,就停在安州车站附近。史元厚和几个战士被派去担任警戒。
⑧车站背后是一带土山,叫龙潭岭。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龙潭池,夏天常有人在里边洗澡,一跳下去不露头,足有一丈多深。眼下冻了冰,像镜子一样亮,变成孩子们最留恋的滑冰好地方了。
⑨黄昏时候,慰问团的同志将要到别处去了。警卫战士都打好背包,下了宿营车,打算回本连去,背后忽然有人追上来喊:“你们一位同志掉到水里去了!”
⑩大家急着往回跑,只见那龙潭池塌了一大块冰,岸上丢着史元厚的枪,史元厚的衣服,人却不见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坐在水边上,浑身上下滴着冰水,哭都哭不出声。
原来这个小孩刚才蹲在爬犁上滑冰,说声不好,一下子陷下去。他的两手扒在冰上,水浸到脖颈子,眼看就要沉底了,哭着喊起来。
一个志愿军飞跑上来。他扔下枪,脱了衣服,几步滑到小孩跟前,伸手去拉那小孩,忽隆一声,冰又塌了,两个人都落到水里去。只见史元厚在水里钻了钻,露出头来,双手托着那个小孩,一转眼又沉下去。他又钻上来,又沉下去。第三次钻上来时,他用尽力气一推,把小孩推到冰上,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
朝鲜人民用最隆重的葬礼,把烈士的遗体葬到龙潭岭上。岭下临着龙潭池,史元厚就是在这儿把他的生命最后献给了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又把龙潭岭改叫做“史元厚岭”,龙潭池叫“史元厚池”。千秋万代,望见这片山,这片水,朝鲜的子孙就会想起这个人来。史元厚是个战士,临下葬,朝天放了几排枪,这是一个战士应得的尊荣。史元厚被埋葬了,但我知道,他那颗伟大的心却依旧跳动着,跳动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坎里。好同志,我写的不只是你,我写的正是中国人民的心。
(选自《三千里江山》,有删改)
10.请你梳理与史元厚烈士有关的典型事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看望烈士,初识史元厚→(   )→(   )→(   )→厚葬烈士,取名缅怀。
11.结合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4分)
小江:我觉得文章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第 自然段,我们在朗读上要如何设计才能让同学感同身受呢?
小山:我觉得“飞跑”“扔下”“脱了”“滑到”这些动词在朗读时需要读重音,而且语速要急促,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史元厚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画面。
小江:我觉得第③段画线句中   等词要读重音,因为   
小山:对于第 段最后一句“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语调和语气上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为什么这么处理?
小江:我认为 。
12.全文重点在讲述英雄志愿军保家卫国和奋勇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他童年的经历和他的父母对他的牵挂呢?(4分)
13.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本文的内容,来谈谈你对“中国人民的心”的理解。(4分)
材料一:作家杨朔自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材料二: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挥卫和平,中国军人别无选择,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影片中,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浙江湖州、摄人心魄巍峨庄严的万里长城,与美军飞机滥炸下的边陲城市安东形成强烈反差。绝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大地,不能让敌人夺走我们的土地,不能让敌人剥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影片借梅生的话说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选自《人民日报——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咆哮赶海的黄河
韩小蕙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 一排紧接着一排, 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一边冲锋, 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日瞪口呆。 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激翠玉、湿混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 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 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可我还是愿意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鹫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虚,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含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莱花”的祥和景象。
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⑨“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真是纵横千古的大才子,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以简单平凡的七个字,就把黄河如此大气磅磷地勾勒了出来;然而,黄河也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⑩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集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
14.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2分)
15.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2分)
16.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3分)
17.“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3分)
三、名著导读(5分)
18.学校组织“致敬经典”剧本表演活动,某剧本如下:(5分)
刘四爷:闺女大了要婆家。可也不能太心急呀!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谁急了
刘四爷:谁不急呢!瞧你闹的这个样儿!咳,老实说我也就你这一份心思了,可是得慢慢来,找个门当户对的主儿,咱们不能往下走亲戚。这街面儿上谁不知道我人和厂刘四爷,咱们是上等人,六十辆车就是咱们的身份地位。那群臭拉车的,都给我死了这份心,我开车厂子,我的女儿就不能嫁给个臭拉车的,丢人,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剧本中的①指的是   (人名),②是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往往能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表现其性格特点、内心活动。请结合相关内容,为人物①选出合适的舞台说明,并说明理由。
A.迟疑地 B. 双手叉腰
我选   (填序号),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学校将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爱国诗词朗诵会:请收集有关爱国的诗词名言,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3分)
示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爱围故事分享会:我们都曾因读到某个爱国英雄故事而热血沸腾,被某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下列故事中,与爱国无关的是(  )(3分)
①岳飞精忠报国②屈原负石投江③范仲淹划粥割齑 ④文天祥宁死不屈⑤威继光抗倭⑥高风流麦
A.①⑥ B.③⑥ C.②④ D.⑤
(3)请你为本次“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另外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4分)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题目: ,我前进路上的关键词
请从“拼搏、收获、快乐、坚持”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入横线处并作文。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⑵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