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32:55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按要求赋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诗句。(8分)
家国之情始于己身。王维淡泊乐观,把明月当”    ,    《竹里馆》);
家国之情融于乡思。岑参在远涉边塞时思乡情切,潸然泪下,“   ,   ”(《逢入京使》。
家国之情应怀天下。杜牧心系国家,在君主沉迷歌舞升平时出言讽刺“   ,   ”(《泊秦淮》;李商隐关心国计民生,大胆借古讽今“   ,    ”《贾生》),痛斥统治者荒于政事,不顾民生。
【答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竹里馆》中,王维把明月当知己的一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逢入京使》中,岑参表达思乡情切的一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注意“袖”字的写法;
《泊秦淮》中,杜牧心系国家,讽刺君主沉迷歌舞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中,李商隐关心国计民生,借古讽今的一句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故答案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根据主题、名句的出处、诗句表达的情感等提示信息,默写出对应的古诗文名句即可。在默写时,要注意辨别易错字的字形。本题中的“惟”“馨”“袖”三字的字形要牢记,平时应加强对古诗文名句的记忆。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7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三千年间,我国重要典jí均为文言。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有的质朴无华却nài人寻味,有的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各个时代名篇辈出,____(朝代)____ (作者)的《陋室铭》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xīn”的主旨,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____(朝代)____ (作者)的《爱莲说》托“出yū泥而不染, zhuó清lián而不妖”的莲表现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篇篇文言佳作仿佛从天上瑶池中迸溅出的仙露琼浆,饮之令人沉醉。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润了世代中国人。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2分)
典 jí    nài    人寻味 惟吾德 xīn   
yū   泥 zhuó     清 lián   
(2)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jīn bèn B.jìn bèng C.jīn bèng D.jìn bèn
(3)补充文段中空格处文学常识。(2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用词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   (1分)
【答案】(1)籍;耐;馨;淤;濯;涟 (2)C
(3)唐代; 刘禹锡 ;北宋;周敦颐 (4)把“滋润”改为“滋养”。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作家作品;用词不当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4)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点评】(1)典籍 ( jí ): 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耐人寻味( nài ):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淤yū泥:指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 ;濯 zhuó 清涟 lián :在清水里洗涤
故答案为:籍;耐;馨;淤;濯;涟
(2)忍俊不禁( jīn ):忍不住要发笑;迸溅( bèng ):向四外飞溅。
故答案为:C
(3)《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该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该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故答案为:唐代; 刘禹锡 ;北宋;周敦颐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结合画线句“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润了世代中国人”分析,“滋润”用词不当
故答案为:把“滋润”改为“滋养”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3—6题。(10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有龙则灵: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④未尝有喜愠之色: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5.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3分)
6.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刘禹锡和陶渊明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3.神异;形体、躯体;曾经;生气,恼怒
4.①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有名)了。
②他的亲戚朋友热心助人,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儿也不推辞。
5.借陋室表达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6.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志趣高雅、不拘束、真性情等)。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陋室铭;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6.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翻译】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书。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
陶潜,字元亮……陶潜少年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做文章,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任凭自己的真性情而生活……他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用来描摹自己……他的亲戚朋友喜好多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潜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舒适自得……他从未有过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只是遇到酒就喝,有时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收藏了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也不全,每当朋友们聚会的时候,就抚琴应和,说:“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点评】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有了龙就成了灵验的水了。灵,灵验。②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让我劳累。劳,使......劳累。③句意为:曾经写《五柳先生传》。尝,经。④句意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愠,生气,恼怒。
故答案为:神异;形体、躯体;曾经;生气,恼怒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①重点词语:名,出名,有名。②重点词语:或,有时。辞,推辞。
故答案为: ①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有名)了。②他的亲戚朋友热心助人,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儿也不推辞。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故答案为: 借陋室表达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出刘禹锡生活情趣之高雅和超尘脱俗的胸襟。而乙文中陶渊明“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亦表现出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这点上二人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 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志趣高雅、不拘束、真性情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晚次鄂州①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④江上鼓鼙⑤声。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⑤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7.“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颈联和尾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2分)
8.请具体说说颈联与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3分)
【答案】7.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 ②家业殆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8.颈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尾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点评】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寒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天上的明月。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 ②家业殆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8.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第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索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四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胸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颈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尾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5分)
一 根 拐 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有删改)
9.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2分)
①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②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1.文中第⑤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3分)
13.有人认为应该把此文的题目改为《一根善的拐杖》,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9.①“鲜活的”指叶子在枯藤上展现出新鲜、有活力的样子。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父亲的善良与热心,反衬出旁人的冷漠。
②“摇摇欲坠”指人的灵魂、品质动摇不稳,即将堕落。这里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中的冷漠麻木会导致的后果:信念追求动摇,道德水准降低。
10.受伤拄了拐杖仍坚持工作的父亲,在旁人冷漠的注视下帮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我”从中受到了“人心向善”的启发。
11.①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③写众人冷漠围观,更加反衬出父亲善良助人的品质。
12.勤劳、坚强、慈爱、有责任心、善良、乐于助人。
13.示例一:我认为《一根拐杖》更好。因为拐杖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题目直接点明线索,便于读者把握文意。标题虽简略,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这根拐杖既指父亲带伤工作时和帮助别人时使用的拐杖,又指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的“拐杖”,还指支撑人们的道德品质不至于堕落的善良的“拐杖”。
示例二:我认为《一根善的拐杖》更好。加上“善”字,直接揭示了拐杖的深刻含义,突出了文章主旨,从父亲为了支撑家用而带病劳作使用的拐杖,到在众人冷漠的环境中送给老人的拐杖,都体现出父亲善良的高尚品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9.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1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3.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点评】9.本题考查品析词语的含义表达效果的能力,难度较大。”首先应指出加点词语的表面意思,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深层含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什么具体作用。(1)由“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每一张都写着冷漠”,可以推知“千万枯藤”指人的麻木、冷漠;由后文的“父亲”“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等内容,可知“鲜活的”指的是父亲的善心和热心助人。(2)由“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灵魂左右飘忽”可知,“摇摇欲坠”在这里是形容人的思想道德的堕落,冷漠、麻木。
故答案为:①“鲜活的”指叶子在枯藤上展现出新鲜、有活力的样子。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父亲的善良与热心,反衬出旁人的冷漠。②“摇摇欲坠”指人的灵魂、品质动摇不稳,即将堕落。这里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中的冷漠麻木会导致的后果:信念追求动摇,道德水准降低。
1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语言要简洁凝练,难度稍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在本文中,人物是“父亲”,事情是“帮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结果是“我从中受到了‘人心向善’的启发”。把这三个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受伤拄了拐杖仍坚持工作的父亲,在旁人冷漠的注视下帮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我”从中受到了“人心向善”的启发。
11.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写出了人们的冷漠和围观的心态,再加上人们小声地议论的事情,暗中点出了冷漠麻木的社会环境,这才引出下文“父亲的热心相助”这一情节。众人的冷漠更突出了父亲善良的可贵品质。
故答案为: ①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③写众人冷漠围观,更加反衬出父亲善良助人的品质。
1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难度中等。“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刚刚休养了半个月 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坚强、对家庭有责任心;“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表现了父亲的慈爱;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帮助老人,表现了父亲的善良、乐于助人。
故答案为: 勤劳、坚强、慈爱、有责任心、善良、乐于助人。
1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原题更好,但也可赞成另一个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也是变相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可以从修辞手法、线索、揭示主题等方面去分析。原题目主要围绕文章线索和“扬杖”的深层含义去分析。“一根善的拐杖”主要紧“善”字分析,指出它在点明主题上的作用。
故答案为: 我认为《一根拐杖》更好。因为拐杖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题目直接点明线索,便于读者把握文意。标题虽简略,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这根拐杖既指父亲带伤工作时和帮助别人时使用的拐杖,又指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的“拐杖”,还指支撑人们的道德品质不至于堕落的善良的“拐杖”。
我认为《一根善的拐杖》更好。加上“善”字,直接揭示了拐杖的深刻含义,突出了文章主旨,从父亲为了支撑家用而带病劳作使用的拐杖,到在众人冷漠的环境中送给老人的拐杖,都体现出父亲善良的高尚品质。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梨花开了
青 辰
①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母亲催促父亲想办法,父亲低头沉默着,光秃秃的屋子里,有种被生活压迫的窒息感。我怏怏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向邻居借点钱。母亲无奈地说:“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②最后,父亲红着眼眶问我:“还想去上学吗?”我拼命点头。父亲朝我一挥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
③到后山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和笋壳,踩上去嘎吱作响。我满腹疑惑,猜不出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直到进入山中,父亲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树前,压低嗓门对我说:“只要咱们把这棵树砍了,拖到集市上卖了,你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④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是要“偷”树。在那个年代,没有审批手续,即使自家的树也不可以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抓起来坐牢。我知道,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可我绝不接受父亲为了我读书冒这样的险。当时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学,不再让父母为难。
⑤开学前两天,父亲一进门就喜滋滋地冲我喊:“丫头,你可以上学了,村里出面联系学校,把你的学费全免了………”躺在床上,多日魂不守舍的我听完前半部分,瞬间回神,高兴地跳了起来。
⑥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当年准备砍树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亲承包,种上了许多梨树。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⑦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连声夸赞。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特意推出父亲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⑧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⑨记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时,父亲特意开车给我送来一箱梨。当时,我已调到县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润喉,眯着眼睛回味了好久。
⑩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我不解其意,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我笑了,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磨砺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今朝和往昔终于能平和共处,融于一体了。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4.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15.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这件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16.每到收获季节,父母为什么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3分)
17.“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14.运用拟人手法,让梨花具有人一样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在灿烂的春阳下盛开的情景,表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15.交代了当时“我”家很贫困,为后文写父亲种梨树,“我”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作铺垫。
16.为了报恩;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
17.表层含义指梨树开花了;深层含义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民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
【解析】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点评】14.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时,先准确判断使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赋予了梨花以人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结合“重重叠叠争相盛放”可知,写出梨花盛开的繁茂和热闹,“久违”也含蓄写出对梨花盛开的期待之久。
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让梨花具有人一样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在灿烂的春阳下盛开的情景,表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可知,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是因为生活艰难,家境贫寒,无力供“我”读书,父亲不得不出此下策。父亲带“我”去“偷”树的情节反映出当时农村人生计的艰难,与后文写父亲承包后山“种上了许多梨树”及“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村里人过上富足生活形成对比,反映出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化。
故答案为:交代了当时“我”家很贫困,为后文写父亲种梨树,“我”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作铺垫。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可知,父母为了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结合“母亲说是要报恩”“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可知,母亲已经对过去的艰难释怀,对现在的日子感到满足,心怀感激。父母的这样做法,体现出其淳朴善良的本性。
故答案为: 为了报恩;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
1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可知,“梨花开了”的表层含义指自然界的梨花盛开;结合“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可知,“梨花开了”的深层含义指在政策指引下,农民发展旅游产业,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 表层含义指梨树开花了;深层含义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民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三、名著导读(5分)
18.请根据《海底两万里》的内容,完成下表。(5分)
形 式 内 容 问 题
辨人物 第二天早晨,我又到了平台上,A 已经在那里了,他一看见我,就走到我面前来。“教授,”他对我说,“您愿意今天去作一次海底散步吗 ” ①语段中 A 指的是谁 (2分)
讲故事 ②根据左图,写出图中所描绘的诺第留斯号在航海中经历的故事。(3分)
【答案】①尼摩船长②“诺第留斯号”遇到章鱼袭击,尼摩船长带领众人与章鱼搏斗,尼德·兰遭遇危险,尼摩船长举斧相救。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海底两万里》
【解析】(1)我们先要了解《海底两万里》有哪些主要人物:尼摩船长、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仆人孔赛伊、捕鲸手捕鲸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判断出语段中的A指的是尼摩。
故答案为:尼摩船长
(2)《海底两万里》主要故事情节有:潜水艇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比如“冰山封路”的故事概括:当潜艇驶到南极时,一块冰山翻倒砸到了潜艇,潜艇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冰山封路的困境。他们的船封在冰层下面,船员面临压死或窒息的危险。尼摩船长一面鼓舞着大家,一面想方设法带大家脱险。他们轮流用铁镐凿底部厚10米的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灌满储水舱,增加潜艇的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的冰层,终于脱困。
故答案为:“诺第留斯号”遇到章鱼袭击,尼摩船长带领众人与章鱼搏斗,尼德·兰遭遇危险,尼摩船长举斧相救。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了解。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学校组织了“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人们常用动物回报母亲的事例来教育孩子要孝敬回报父母,请写一个你知道的动物报恩的典故,并加以解释。(3分)
(2)小组要制定“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请提出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3分)
(3)李丽同学在“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上讨论“孝”的内涵时,提出要多听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多看看父母辛勤付出的举动,多回忆父母关爱的点滴镜头,多做点回报父母的事情,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父母”。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 (4分)
【答案】(1)乌鸦反哺。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老乌鸦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2)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开展“孝文化”知识竞赛;评选“最美孝心少年”。
(3)示例:“理解父母”就是不要对父母的“唠叨”抱有怨言,因为这是他们爱的表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父母,珍惜我们日益减少的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成语典故
【解析】⑴本题学生对文化典籍的考查,解答本题一定结合平常的积累来解答,注意叙事的条理性;
这样的故事很多,比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进行叙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活动主题“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可提出,设计活动为:可提出以下建议: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开展“孝文化”知识竞赛;评选“最美孝心少年”等;
⑶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为绕主题”理解父母“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乌鸦反哺。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老乌鸦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⑵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开展“孝文化”知识竞赛;评选“最美孝心少年”;
⑶示例:“理解父母”就是不要对父母的“唠叨”抱有怨言,因为这是他们爱的表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父母,珍惜我们日益减少的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情况,答题关键是学生平时一定注意积累,只有这样才会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⑶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苔,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 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静静地、美丽地、执着地绽放。 无论境遇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应似苔花一样,努力绽放出最好的自己。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这一次,做最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③字数在 600字左右;④书写要工整,字体要端正、匀称。
(一)【答案】
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个人心中一定会留下属于你的那份回忆,那份回忆是你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的城市美丽多彩,有着许多靓丽的风景。有的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有的风景,却是城市中的人们不经意间所打造
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我正漫步于街道,一位身着雨衣的老人映入眼帘,只见他手持一把小刀,蹲在一面围墙的墙角处正在墙上刻着什么、啊 难道这就是前几天新闻单说的“城市生皮解” 我惜目说道,随后走上前止准备制止他。然血,当我走到他面前时,却惊住了。原来,他面前的墙上贴着几张小广告,而他,正在仔细地清除那些小广告。他是那样的专心,连我走到他身边都没有察觉到。
"老爷爷,您每天都来清除这样的小广告吗 ”我先开口,打破了沉默。老人注意到了我,说:“小朋友,有时是我来,有时是我老伴来,我们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清理了几条街了。""那您是怎么想起来做这件事的呢 ""这个嘛,一来,是看见有人在墙上画宣传画,受了启发;二来,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帮忙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我们没有画画的水平,但清除这些小广告也还是不费力的,也算给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让泰州有更多的风景吧。”
听完老人的话,我笑了笑:“原来是这样啊,谢谢爷爷!”我转身离开了,细雨渐渐模糊了老人的身影,但这身影在我心中却一直那么清晰。
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人,他们一件件普通到不为人知的小事,帮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在他们眼中,他们是给城市增添风景,在我们眼中,他们自己也已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风景”是一个广泛而富有内涵的话题,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以是人文风景;可以是现实中的风景,也可以是心灵上的风景。材料中描述了一对父子在景区拾捡废弃物的场景,这是一道现实生活中的亮丽风景。通过这一行为,引发了其他人的效仿,传递了环保和文明的价值观。写作方向: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与风景相关的故事,创造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通过风景来传达某种情感或价值观。对风景的意义、价值进行探讨,表达对某一风景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点评】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答案】
这一次,做最好的自己
深山里,山谷中,我是一株野百合。
当我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是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梦想着自己生长在一个精致的花圃里,和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尽情地开放,为人们送去阵阵清香;我梦想着自己被种在一个花盆里,然后被一个高雅的主人带走,去点缀他的居室·做着这样的梦,我使劲发芽,使劲往上长。
可是万万没想到,我刚刚露出地面的那个瞬间,我惊呆了:这里荒无人烟,刚一出来,就差点被风吹折了腰,四面全是光秃秃的山,只在周围生长着一些杂草,阳光也在风沙的威吓下,显得那么寒冷。我失望极了,怎么是这个样子,难道我要自己孤零零地生长在这荒山野岭之中,没有同伴,没有欣赏我的人,那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那我不就成了一株野百合吗
好多天,我打不起精神,我的梦想破碎了,彻底地破碎了,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平,为什么不让我成为一株真正的百合,而要让我成为一株野百合 因为整天这样想,无心生长,所以我的叶子渐黄,身体渐弱,我找不到可以继续生长的理由。
直到有一天……
那天天气很晴朗,我正在睡眼惺忪,一缕阳光照到我自己,好温暖。“小百合,快起来了。”我听到一个声音在叫我。
“我不想起,我感到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我想一直睡下去。”我说道。
“孩子,记住,就算你不能成为一株真正的百合,你还是一株野百合,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记住做最好的自己。”
我猛然醒悟,对,我要为自己而活,野百合也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从此,我努力吸取阳光,吸收水分,深深地扎根,我又恢复了自信,健康而茁壮地成长着。虽然有狂风,但我已不再抱怨,而是让自己在狂风中长得更结实;虽然阳光很少,我充分利用每天的少有的阳光呼吸、成长;虽然很寂寞,但周围的小草还是我的朋友。“做最好的自己”,我不断重复这句话,我坚信我一定会有自己的美丽。
在不久后的一个清晨,我开出第一朵花,周围的朋友惊叹了,她们拍手为我祝贺,我自己也惊异,原来自己可以开出这样美丽的花。
第二年,这里开出了一片美丽的百合。
我笑了,对,既然作不了真正的百合,那就做一株野百合吧,做最好的自己。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以袁枚的诗《苔》为引,强调了苔花虽小,但不自卑、不埋怨,努力绽放的精神。题目“这一次,做最好的自己”,强调了“这一次”的特定情境,需要在文中体现。引导学生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像苔花一样,做最好的自己。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表达在某个特定时刻或阶段,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决心和过程。可以描述自己在面对困难、挑战或机会时,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可以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如何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吉林省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题每句1分,第2题按要求赋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诗句。(8分)
家国之情始于己身。王维淡泊乐观,把明月当”    ,    《竹里馆》);
家国之情融于乡思。岑参在远涉边塞时思乡情切,潸然泪下,“   ,   ”(《逢入京使》。
家国之情应怀天下。杜牧心系国家,在君主沉迷歌舞升平时出言讽刺“   ,   ”(《泊秦淮》;李商隐关心国计民生,大胆借古讽今“   ,    ”《贾生》),痛斥统治者荒于政事,不顾民生。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7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三千年间,我国重要典jí均为文言。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有的质朴无华却nài人寻味,有的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各个时代名篇辈出,____(朝代)____ (作者)的《陋室铭》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xīn”的主旨,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____(朝代)____ (作者)的《爱莲说》托“出yū泥而不染, zhuó清lián而不妖”的莲表现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篇篇文言佳作仿佛从天上瑶池中迸溅出的仙露琼浆,饮之令人沉醉。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润了世代中国人。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2分)
典 jí    nài    人寻味 惟吾德 xīn   
yū   泥 zhuó     清 lián   
(2)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jīn bèn B.jìn bèng C.jīn bèng D.jìn bèn
(3)补充文段中空格处文学常识。(2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用词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   (1分)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3—6题。(10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有龙则灵: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④未尝有喜愠之色: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5.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3分)
6.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刘禹锡和陶渊明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晚次鄂州①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④江上鼓鼙⑤声。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⑤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7.“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颈联和尾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2分)
8.请具体说说颈联与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3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5分)
一 根 拐 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有删改)
9.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2分)
①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②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1.文中第⑤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3分)
13.有人认为应该把此文的题目改为《一根善的拐杖》,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4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梨花开了
青 辰
①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母亲催促父亲想办法,父亲低头沉默着,光秃秃的屋子里,有种被生活压迫的窒息感。我怏怏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向邻居借点钱。母亲无奈地说:“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②最后,父亲红着眼眶问我:“还想去上学吗?”我拼命点头。父亲朝我一挥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
③到后山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和笋壳,踩上去嘎吱作响。我满腹疑惑,猜不出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直到进入山中,父亲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树前,压低嗓门对我说:“只要咱们把这棵树砍了,拖到集市上卖了,你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④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是要“偷”树。在那个年代,没有审批手续,即使自家的树也不可以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抓起来坐牢。我知道,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可我绝不接受父亲为了我读书冒这样的险。当时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学,不再让父母为难。
⑤开学前两天,父亲一进门就喜滋滋地冲我喊:“丫头,你可以上学了,村里出面联系学校,把你的学费全免了………”躺在床上,多日魂不守舍的我听完前半部分,瞬间回神,高兴地跳了起来。
⑥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当年准备砍树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亲承包,种上了许多梨树。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⑦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连声夸赞。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特意推出父亲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⑧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⑨记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时,父亲特意开车给我送来一箱梨。当时,我已调到县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润喉,眯着眼睛回味了好久。
⑩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我不解其意,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我笑了,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磨砺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今朝和往昔终于能平和共处,融于一体了。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4.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15.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这件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16.每到收获季节,父母为什么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3分)
17.“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3分)
三、名著导读(5分)
18.请根据《海底两万里》的内容,完成下表。(5分)
形 式 内 容 问 题
辨人物 第二天早晨,我又到了平台上,A 已经在那里了,他一看见我,就走到我面前来。“教授,”他对我说,“您愿意今天去作一次海底散步吗 ” ①语段中 A 指的是谁 (2分)
讲故事 ②根据左图,写出图中所描绘的诺第留斯号在航海中经历的故事。(3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19.学校组织了“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人们常用动物回报母亲的事例来教育孩子要孝敬回报父母,请写一个你知道的动物报恩的典故,并加以解释。(3分)
(2)小组要制定“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请提出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3分)
(3)李丽同学在“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上讨论“孝”的内涵时,提出要多听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多看看父母辛勤付出的举动,多回忆父母关爱的点滴镜头,多做点回报父母的事情,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父母”。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 (4分)
(二)写作(50分)
20.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苔,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 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静静地、美丽地、执着地绽放。 无论境遇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应似苔花一样,努力绽放出最好的自己。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这一次,做最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③字数在 600字左右;④书写要工整,字体要端正、匀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