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29 11: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运用出租车运营大数据,可以研究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出租车乘客出行方向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出租车乘客出行数据推断( )
A.短、中距离出行的频率基本一致 B.短距离出行的热点集中在居住区
C.中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 D.长距离出行主要方向在东南方向
2.该城市空间形态最可能为( )
A.条带状 B.组团式 C.团块状 D.分散式
下图为城镇化过程中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顺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城镇化过程中( )
①Ⅰ阶段城镇化水平最低②Ⅱ阶段城市规模最大
③Ⅲ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④Ⅲ阶段出现卫星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会出现置换。下列表述符合土地置换一般规律的是( )
A.商业用地逐渐被居住用地置换 B.居住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置换
C.工业用地逐渐被农业用地置换 D.农业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置换
5.Ⅲ阶段出现远离城市的“飞地”(这几处“飞地”仍属该城市辖区)的原因可能有( )
①山河阻隔限制了城市发展②城市化的畸形发展③环境移民④市中心地价昂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南方沿海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若该城市的工业用地布局合理,则该地的盛行风方向最有可能为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
7.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为建设生态城市,我国某城市对功能区布局进行了调整,图a为该城市调整后布局图,图b为该城市对路面的改造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城市功能区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主要原因是( )
A.压缩居民活动空间 B.使各方面亲近自然 C.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D.减少工业布局规模
9.某地产商拟在该城市某地块建设高档住宅区,关于其区位选择和理由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上风上水,环境优美 B.②处,市中心,市场广阔
C.③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④处,盛行风下风向,大气质量优
我国某城郊型村庄,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影响,该村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演变明显。如图为该村空间布局演变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该村土地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比重增加 B.居住用地比重增加
C.建设用地比重下降 D.公共用地比重增加
11.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这样有利于( )
①集中建设基础设施②分散农业生产区③集约利用乡村空间④逐渐淡化功能分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呈正方形,坐西朝东,是璞山村简氏家族的住宅,也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资料显示,和贵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用紧实的松木打桩、铺垫,占地1947.3m2,建筑面积3574m2,高五层,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但历经百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在和贵楼的地表和墙基,都使用了很多大石块和鹅卵石,并且在石块之间预留了很宽的缝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福建和贵楼建在沼泽之上,但历经百年仍旧保存完好,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地基采用松木铺垫 B.建筑材料稳固
C.当地少自然灾害 D.人工修复加固
13.和贵楼地表和墙基中,采用了大量鹅卵石与大石块,其直接目的是( )
A.延长建筑寿命 B.方便排洪和泄洪
C.为后续修建留下空余 D.增加建筑美观度
省会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为省会城市首位度,它是衡量区域人口要素的空间集聚、反映省会城市地位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2020年部分省区省会城市首位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省(区) 省会城市首位度 省(区) 省会城市首位度 省(区) 省会城市首位度
新疆 8.27 湖南 3.45 贵州 1.91
四川 7.08 河南 3.00 河北 1.52
陕西 6.14 宁夏 2.89 江西 1.52
青海 5.45 甘肃 2.87 江苏 1.39
湖北 5.31 海南 2.79 辽宁 1.37
西藏 4.36 吉林 2.72 内蒙古 1.17
黑龙江 3.98 安徽 2.23 广东 1.06
云南 3.73 山西 2.23 山东 1.03
广西 3.46 浙江 2.11 福建 0.79
14.依据材料分析可知( )
A.郑州市的首位度比石家庄低
B.东部地区省会城市首位度整体偏高
C.广东、山东与福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呈现双核心发展态势
D.昆明未来的发展速度比不上成都
15.近几年,我国很多省区提出“强省会”战略,其目的是( )
A.巩固城市的行政功能 B.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D.加快省会城市的城镇化进程
16.仅从省会城市首位度角度考虑,未来新疆、四川与陕西应该( )
①强化首位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②适度控制首位城市的规模扩张
③大力疏解首位城市的人口,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④以都市圈发展为空间形式
⑤加强首位城市集聚作用,吸引资金与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指介于平原都市人口密集区(人文过程主导)与高山自然保留区(自然过程主导)之间,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在不同时期,该空间开发格局的变化导致山区人文自然交互格局呈现动态变化,如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图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示意图。
(1)从人文自然交互角度,概括三个表征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变化的指示指标。
(2)推测乡村空心化导致的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变化,并简述其变化过程。
(3)从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对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合理措施。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中,上海市以黄浦江为重点发展区,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现如今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金融中心区。下图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中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据统计2022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分析这一现象对上海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08年各类用地比重(%)(下表)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3)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江流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南部,流经广东与港澳。近年来,流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生态用地受到强烈干扰,中、上游地区尚属发展初期,中游水域湿地分布广,生态用地相对完整。下图示意2010年和2020年东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占比,下表为2010~2020年东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土地利用类型 2010年ESV(108元) 2020年ESV(108元)
耕地 84.63 81.68
林地 1372.37 1345.81
草地 29.47 31.88
水域 139.84 153.09
建设用地 -56.82 -66.72
未利用地 0.01 0.00
合计 1569.50 1545.75
2010~2020年东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表
(1)与2010年相比,简述2020年东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2)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说出2010年至2020年东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3)提出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极,2005~2010年区域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变动,2011年实施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2014年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和建设用地是碳排放主体,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是碳吸收主体,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碳排放和碳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如图为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变化。
(1)指出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碳吸收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请分析原因。
(3)从土地利用角度,说明促进京津冀地区碳减排和碳吸收的主要途径。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1.据图可知,短距离出行、中距离出行的频率的峰值和谷值基本同步,频率一致,A正确;短距离出行主要指3公里以内的距离,而出租车载客地多在人口密集区域,中心商务区人口流动量最大,故热点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B错误,远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排除,C错误;长距离出行频率最高的范围,方位角小于90°,方向大致在东北方向,D错误。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条带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而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不同的距离下出租车向北、向东、向南出行量很大,向西出行量也相对较大,而条带式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沿两个方向延伸,不会出现该城市出行方向状况,A错误;出租车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出行量都较大,说明市中心附近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由市中心向周边地区人口密度逐渐减少,符合团块式城市空间形态特征,C正确;网格式与组团式对应的城市中心相对不明显,会造成各个方向上的出行流量相对均衡的情况,不会出现该城市出行方向状况,BD错误。故选C。
【点睛】多核心组团状城市通常是指一个城市有多个核心,每一个核心都辐射周边一片区域形成一个小的团聚型空间形态,多个核心组合形成了整体的组团状城市空间结构。此类城市的各个组团之间往往在空间上并不直接相连,也就是彼此通常分开一段距离,而是通过相对便捷的交通来实现组团之间的交流来往。
3.B 4.D 5.C
【解析】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Ⅰ阶段城市沿交通线发展,规模小,为城市发展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最低,①正确;Ⅱ阶段城市向外扩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城市规模并非最大,②错误;Ⅲ阶段为城镇化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③正确;Ⅲ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为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散大城市职能,出现卫星城市,④正确。故选B。
4.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情况下,居住用地逐渐被商业用地置换,A错误;因为工业生产容易给城区带来环境污染,所以居住用地不太可能被工业用地置换,B错误;一般情况下,农业用地会被工业用地置换,C错误;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置换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D正确。故选D。
5.结合所学知识,“飞地”的出现或因自然因素的阻隔,或因“飞地”所在地环境优美,或因市中心地价太高等,它是城市职能分化和扩散的结果,①④正确。城镇化的畸形发展、环境移民,不可能导致四个方向都形成“飞地”,②③错误。故选C。
【点睛】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城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加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发展速度较快,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
6.C 7.D
【解析】6.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城市主导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图中工业用地布局在城市的偏南方位,表明该地的盛行风方向最有可能为偏北风,故选C。
7.甲乙丙靠近工业区,环境质量较差,不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ABC错误;丁位于城市外围,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湖泊和绿化用地,风景优美,结合上题,位于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最有可能为高级住宅区,D正确。故选D。
【点睛】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市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垂直郊外,或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河流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并对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以免影响下游河段地区城市用水。
8.B 9.A
【解析】8.读图a可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增加了居民活动空间,A错误;使各方面被林地所包裹,更加亲近自然,B正确;加大了居民出行距离,C错误;工业布局规模的变化图中和材料中都没有显示,所以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B。
9.读图a可知,①处右侧等高线密集、地势高,结合风频图可知,地处上风向,是上风上水,环境优美的地区,A正确;②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水平高,市场广阔,适合建商业区,B错误;③处靠近河流下游,水质较差,不适合建高档住宅区,C错误;④处位于盛行风下风向,大气质量差,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高低和交通通达度。2、社会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3、历史因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4、行政因素——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10.B 11.C
【解析】10.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村土地利用农业用地比重逐渐降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不变,AD错误。工业、居住、商业等建设用地的比重增加,B正确,C错误,故选B。
11.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这样有利于集中设置基础设施,①正确;使居民区的布局更紧凑,集约利用乡村空间,③正确;并没有改变耕地的空间分布,②错误;逐渐强化功能分区,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12.A 13.B
【解析】12.材料中提到和贵楼建在沼泽上,沼泽地基不稳,首要问题应是解决地基稳定问题,而材料中又提到利用松木打桩、铺垫,利用松木在水中不易腐烂的特点,形成一个木筏式的基础,而后建筑修筑在松木上,整体结构较稳定,A正确;即使建筑材料稳固,因建在沼泽上,首先需要解决地基问题,因此地基采用松木铺垫才是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B错误;位于季风区,自然灾害较多,C错误;过多人工修复可能会破坏房屋结构,不利于保存,D错误,故选A。
13.和贵楼位于我国福建地区,当地夏季多降水,易发生洪涝灾害,为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其建筑结构中,地表和墙基使用大石块和鹅卵石,并在石块之间预留很宽的缝隙,可以加快排洪和泄洪,减少洪水对和贵楼的影响,B正确;建筑寿命受建筑材料、维修、环境等多方面影响,A错误;虽然石块之间预留了很宽的缝隙,但后续没有进行修建,C错误;石块之间预留了很宽的缝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D错误,故选B。
【点睛】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14.C 15.B 16.D
【解析】14.由材料可知,广东、山东与福建地区首位度偏低,说明省内存在一个规模与省会相当的城市,即发展格局呈现双核心态势,C正确;郑州市首位度高于石家庄, A错误;东部省会城市如广东、山东、福建等地首位度偏低,B错误;从图中无法得出未来发展速度,D错误。故选C
15.“强省会”战略目的在于借助“龙头城市”的带动效应,拉动省内经济的发展,“强省会”战略有利于增强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B正确;首位城市首位度高低,不会影响城市的行政功能,A错误;首位城市首位度过大,可能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C错误;省会城市城镇化水平高于省内其他大部分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B。
16.由图可知,新疆、四川、陕西三地首位度分别为8.27、7.08、6.14,首位度偏高,说明其省会城市规模较大,强化首位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①正确;适度控制首位城市的规模扩张,防止过渡集聚,②正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疏解,③错误;以都市圈发展为空间形式,加强辐射带动作用,④正确;首位度偏高,应合理疏解,⑤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17.(1)人文性的指示指标:人口密度。自然性的指示指标:植被覆盖度。人文自然交互性的指示指标:土地利用强度/变化。
(2)变化: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
变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乡村人口外迁/乡村人口密度减小/乡村人口规模缩小,进而导致耕地撂荒、森林草地植被覆盖增加,驱动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
(3)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吸引农村人口回流。
生产方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方面: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高森林覆盖率。
【分析】本大题以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乡村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文材料可知,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反之城镇的收缩,城镇人口数量的减少会使得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具体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所以土地利用方式是人文自然交互型指标;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介于平原都市和高山自然保留区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依赖自然资源,人口越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大,人地矛盾就越突出,因此,人文性指示指标为人口密度;退牧还草,森林保育,耕地撂荒,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的植被增加,自然性上升,因此植被覆盖度是自然性的指示指标。
(2)乡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新建住宅向外围延展、村落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弃用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人口外迁,导致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弱,使得耕地撂荒,植被恢复,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使得当地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是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回升,要想实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动态平衡,要在人文性增加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性不减弱,甚至增强。人文性增加,需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在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在生产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在生产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在生态上提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森林保育,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
18.(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地区差异大,上海和南京最高。
(2) 积极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上海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 消极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或者就业困难);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生活。
(3)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耕地比重明显减小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
【分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为材料,主要涉及城镇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材料信息提取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南北两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其中上海和南京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均大于70%。
(2)结合所学可知,大量人口迁入对上海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包括:迁入的大多是劳动年龄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迁入上海,故可以为上海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上海的第二、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故大量劳动力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市、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消极作用主要包括:大量人口涌入会加剧了城市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导致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容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也加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负担;大量的人口涌入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3)结合表格可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点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滩涂除外),尤其是耕地(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明显。
19.(1)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其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多;耕地、林地面积减小,其中林地面积减少最多。
(2)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供给服务、调节服务降低;水域、草地面积增加,其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提高;建设用地增加,其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下降,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提高,但整体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上中游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不大,下游地区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减少。
(3)将流域社会经济重点开发区适当向中、上游转移,分摊流域下游生态压力;中游地区扩大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下游地区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节约化用地;建立流域统一协调和管理机构,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上游建立自然保护区,下游进行资金补偿。
【分析】本题以东江流域地利用类型占比及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及生态保护的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2010年和2020年东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43%)最多、林地面积减少(1.35%)最多。
(2)读2010~2020年东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知,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供给资源、调节气候和环境的服务功能下降;草地、水域面积增加,供给资源、调节气候及环境和旅游文化的服务功能提高;建设用地增加,说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其供给资源和调节生态的服务功能下降,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提高;由材料“近年来,流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生态用地受到强烈干扰,中、上游地区尚属发展初期,中游水域湿地分布广,生态用地相对完整”可知,上中游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不大,下游地区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减少;读表可知,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69.50→1545.75)降低。
(3)由上一题可知,上中游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不大,下游地区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减少。因此可以将流域中社会经济重点开发区适当向中、上游转移,以分摊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压力;中游地区扩大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增强水域、湿地的供给、调节功能;下游地区由于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因此可以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既实现了集约节约化用地,也在一定程度了保护了生态环境;建立全流域统一协调和管理机构,统筹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目的;中上游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下游地区对其进行资金补偿,以调动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0.(1)趋势: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先增后减;理由:2005~2010年城镇化加速发展 ,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量快速上升;2010年后新能源的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提 高,使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逐渐减少。
(2)(2011年实施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林、草地等用地占比有所增大,林、草 地植物密度增加,水域面积有所扩大。
(3)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建绿地,提升地区碳吸收能力。
【分析】本题以京津冀地区为背景,涉及城镇化问题和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先增后减;理由:2005~2010年区域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变动,使得建设用地增加,生产生活碳排放量快速上升;自2010年后,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逐渐减少。
(2)由材料“2011年实施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可推测,林、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随着林、草地等用地占比有所增大,林、草 地植物的密度在增加,水域的面积也有所扩大,从而增加了京津冀地区碳吸收量。
(3)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和建设用地是碳排放主体,因此从碳减排的角度,应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增加该地区的碳吸收量;注意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量;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是碳吸收主体,因此从碳吸收的角度可以扩建绿地等吸碳主体面积,提升地区碳吸收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