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大练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大练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12: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 学年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
高 三 历 史 试 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6000 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 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2.西汉董仲舒被“举贤良文学”,汉武帝问以“大道之要,至极之论”,要求董仲舒据实回答简策上的问题,董仲舒逐一具对,直言不讳,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说明西汉察举制
A.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 B.具有考试选才的特征
C.引发书写材料的革命 D.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3.考古发现,后燕昌黎太守崔遹于395年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其墓坊与棺木形制是慕容鲜卑式样,但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这体现了
A.中华文明分布比较广泛 B.鲜卑经济与汉晋实力相当
C.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 D.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
4.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反制元昊称帝,北宋朝廷全面禁绝“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界互市处”的榷场和互市贸易。北宋的这一行动
A.运用经济手段维护自身权威 B.阻碍东北地区民族交往
C.限制丝路交易遏制西夏发展 D.通过武力对其进行反制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法”。这反映出当时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 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 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6.由下表可知,晚清时期
地域 时间 施政措施
陕甘地区 同治五年 陕甘总督左宗棠令州县校官定期宣讲法律,并刊发《圣谕十六条》及《附律易解》给各地回民
上海 同治十一年 县令叶廷眷对民众易于触犯的诱拐妇女、私宰耕牛、开场聚赌等案例制定为乡约七条,进行刊刻颁行
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 光绪末年、宣统元年 清廷令各州县定讲乡约之法,通过口头或歌谣、图画结合的形式进行法律宣讲
A.法律宣传受到重视 B.颁行《钦定宪法大纲》
C.宣传乡约教化民众 D.民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7.根据1913年《职员录》统计,在收录的556名县知事中,两年前即任县官者仅占13.9%,仍在原州县任职、职位未变者的比例则只有1.6%。这反映出
A.民国初年州县官员队伍的稳定
B.辛亥革命冲击旧有的人事体制
C.北洋政府选官制度实现近代化
D.晚清分裂割据的局势仍在持续
8.下面是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赣根据地发行的纸币图案,背面文字为“实行革命经济组织冲破敌人经济封锁”。据此可知,当时的根据地
A.掌握高超的货币防伪技术 B.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C.货币政策服务于革命需要 D.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9.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农”的政策。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土地政策
A.与抗战时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性质
C.旨在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D.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高三·历史 第2页(共6页)
10.1972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先后有:马耳他、墨西哥、阿根廷、英国、毛里求斯、荷兰、希腊、圭亚那、多哥、日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卢森堡、牙买加、乍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都
A.抛弃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B.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C.支持中国主导国际事务 D.跟随中美两国建交步伐
11.公元前四世纪最受欢迎的将军是福吉翁,他至少45次被选为将军。另外一位不怎么出名的人物菲洛科里斯也被选举超过十次。这说明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具有普遍性 B.军事领导权的相对集中
C.政治领袖多出自名门 D.才能是民主选举的标准
12.下图是近代欧洲的一幅画作
这幅画作反映了
A.近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形成 B.中世纪封君统治权力的削弱
C.物种大交换后的社会现实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13.文艺复兴时期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信仰宗教,但他们认为:“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人性不再是神的创造,也不受神的支配,只是人类自然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A.提升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B.广泛宣扬了理性主义
C.促使信仰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D.培育了近代自然科学
14.法国某部著作记录了以下重大事件:三级会议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掌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颁布,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吉伦特派统治,瓦尔密大捷,共和国的建立,处死路易十六。这些事件表明法国大革命
A.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B.历经曲折才实现政体的巨变
C.鼓舞了亚非拉美地区人民 D.照搬了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
15.有学者称,“被战火摧毁了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之下”,“也正是苏联的优势搁置了德国问题,并使法德伙伴关系成了可能”。由此可见
A.美苏加紧了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苏联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
C.德国分裂源于苏联的战略优势 D.美苏势力影响了西欧发展
高三·历史 第3页(共6页)
16.有学者指出,与金本位条件下维持统一规则的自发性和松散性不同,布雷顿森林协定使各成员国在法律形式上承诺遵守相关的规则,在该框架内用国际合作来取代各国政府以往只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决策。该学者意在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
A.用国际合作与协商取代单方面行动
B.有利于实现各国之间汇率的统一
C.巩固了美国在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D.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17世纪的英国,普通法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繁琐的法律程序、不一致的判例以及有限的法律适用范围,使得社会对于法律的确定性和公正性产生了质疑。然而,这个时期见证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献的诞生,例如《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而坚定的条文界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为法治社会的扎根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面临着巨大挑
高三·历史 第4页(共6页)
战的法官们,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精心审理和裁决,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法律经验。与此同时,法律教育在社会中逐渐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法律学习和研究,他们积极参与法律讨论和辩论,为普通法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英]亨利·梅因《英国古代法律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传统的法律规则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各州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新法,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现实需求。这些新法广泛涉及劳动关系、商业交易、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法律界的学者和专家们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法律理论的创新,为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用主义法学思潮的兴起,更是为美国的法律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也日益频繁,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美]卡尔·卢埃林《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普通法得以完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法律发展的共同之处。(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年份 颁布组织 公约、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雅典宪章》 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段的问题,即成片的历史街区或历史地段的保护
1964年 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肯定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将文化遗产区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
197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名录》 将世界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
1983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 《佛罗伦萨宪章》 提出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强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景观的重要性
2003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005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西安宣言》 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6分)
高三·历史 第5页(共6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江西省1949—2010年(部分年份)人口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年底总人口 男 女 城镇 农村
1949 1314.04 667.69 647.25
1953 1695.25 867.32 827.93
1957 1851.45 952.57 898.88
1961 2022.67 1045.26 977.41
1965 2209.54 1136.74 1072.8
1969 2504.73 1288.47 1216.26
1971 2652.31 1367.72 1284.59
1975 2968.53 1532.33 1436.2
1979 3228.98 1665.96 1563.02 563.03 2665.95
1983 3394.5 1752.42 1642.08 663.96 2730.54
1987 3632.31 1880.11 1752.2 726.46 2905.85
1991 3864.64 1997.83 1866.81 814.82 3049.82
1995 4062.54 2083.71 1978.83 968.92 3093.62
1999 4231.17 2181.09 2050.09 1133.36 3097.81
2003 4254.23 2180.72 2073.51 1447.29 2806.94
2007 4368.41 2238.81 2129.6 1738.63 2629.78
2010 4456.75 2308.46 2148.29 1963.64 2493.11
——整理自《江西统计年鉴》
选取其中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应历史阶段的人口变化特征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历史阶段及特征,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表述成文)
高三·历史 第6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