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5:52: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揉过(rǒu)   飞奔(bēn)   忧戚(qī)
B.飘逸(yì) 坦荡(tān) 摇曳(yè)
C.谐奏(xié) 红晕(yūn) 翅翼(yì)
D.吹熄(xī) 凝望(níng) 勃发(bó)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揉过(rǒu)——(róu)
B:坦荡(tān)——(tǎn)
C:红晕(yūn)——(yùn)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B.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张明,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令人触目惊心。
【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A 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形容错误。
B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形容正确。
C 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形容错误。
D 触目惊心,指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形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褒贬误用、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对象出错等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 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在回忆里逐渐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惋惜 闪烁 醒悟  B.怜爱 闪耀 醒悟
C.怜爱 闪烁 悔恨 D.惋惜 闪耀 悔恨
【答案】A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惋惜,表示对某事感到同情、可惜。形容丢弃不重要事物时的不珍惜,用惋惜,排除BC。
怜爱,怜惜疼爱。
闪烁,指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物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显露,现出。形容在流光中忽闪忽闪用闪烁,排除D。
闪耀,耀眼、闪烁。
醒悟,(动)从迷惑、错误中清醒、觉悟过来。
悔恨,即对过去事情的后悔和怨恨。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以下知识卡片做出的分析或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标题 作者/朝代 创作背景 情感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写于作者被贬邓州,好友滕子京被贬越州期间 先忧后乐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写于作者被贬密州期间 入世与出世的徘徊、矛盾怀念手足兄弟,积极乐观的旷达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记述旅途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记录风土人情等。
B.欧阳修、苏轼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柳宗元、韩愈、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仕途都比较坎坷,都有被贬的经历,以上三篇文章都是在被贬期间写的。
D.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都会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解析】ABC无误,D项并不是所有文人在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都会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有的文人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也有赞美自然,远离世俗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把握古诗的内容,理解古诗意象,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个人观点态度或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名著阅读,回答各题。(3分)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正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①说这段话的“我”是谁?(1分)
②“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2分)
【答案】①简·爱。
②罗切斯特借欲与某贵族小姐结婚来试探简·爱,简·爱说了这段话。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简·爱》
【解析】 ①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重要情节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主要人物的有关情节、形象等内容,对于其中的经典片段要认真阅读。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点评】①细读文本可知“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这段话是简 爱对罗切斯特说的。所以这里的“我”就是简·爱。
故答案为:简·爱。
②根据原著可知,此时,简 爱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 爱,他只是想试探简 爱对自己的爱情。简爱的这番话表现了她的不卑不亢、自尊自爱、追求平等,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故答案为:罗切斯特借欲与某贵族小姐结婚来试探简·爱,简·爱说了这段话。
5.古诗文默写(6分)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   。
【答案】(1)人迹板桥霜
(2)千里共婵娟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迹 、 柯 、 济 ”
故答案为:⑴ 人迹板桥霜 ⑵ 千里共婵娟 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⑷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6——7题。(3分)
【甲】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注】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乙】昭君怨·梅花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注】真珠:珍珠。
6.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甲词上片起笔写梦中泛舟西湖的情景,乙词上片起笔写开花的时间、花的香与色。
B.甲词上片从“午梦”入笔,下片以“却是”回到现实。
C.乙词下片写出了山野人家的简朴、宁静的特点。
D.甲词曾误认为雨打船篷声为荷上雨声,乙词曾误认为梅花是雪,妙趣横生。
7.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词以梦中西湖烟水衬托现实中庭院荷池,乙词以山野疏竹衬托一树寒梅,构思巧妙。
B.甲词“真珠”“水银窝”,用新颖活泼的比喻侧面描写荷上雨珠。
C.甲词“梦初惊”与乙词“野人家”在结构上起着巧妙自然的过渡作用。
D.乙词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以对比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
【答案】6.D
7.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6.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7.考查对词的赏析。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点评】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上片后两句写在午梦中,词人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对词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甲词“真珠”“水银窝”,用新颖活泼的比喻正面描写荷上雨珠。
故答案为:B。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1题。(14分)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①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
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方其获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徽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窝之乐有珠,而亦各适其适也。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②,而晏然不知袍鼓之警③、发召之段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
(节选自曾巩《拟岘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抚:抚州,②垣:垒墙。③饱鼓之警:军事报警。
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连月不开 今义:与“关”相对;起始等    
而亦各适其适也 查阅词典:①到……去;②满足;③恰好(《古代汉语词典》)    
而寓其乐于此 课内迁移法:得之心面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0. 甲文的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4分)
11.你认为裴君和范仲淹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看法。(4分)
【答案】8.天气放晴;②;寄托
9.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10.甲文通过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会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进而借圣贤之口,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1.示例:共同点:都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甲文中,范仲淹劝诫被贬谪的友人滕子京不要沉湎于个人的喜悲之中,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中裴君治理有方,能让抚州男女老少生活安定,心怀百姓,同时寄情于山水,与百姓同乐。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岳阳楼记;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14题。(8分)
材料一:2017年11月24日电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材料二: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等举办发布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就“甲骨收藏与绝学振兴”展开讨论。
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比如从“璞”字的刻写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采玉的情景,在哪里能找到玉石、用什么工具开凿等。
让甲骨文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绝学”变为“显学”,还要在普及上下功夫。国家文物局领导说:“通过组织名家撰写甲骨文科普读物,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图书馆举办名家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甲骨文知识进行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普及。这样才能更大激发民众关注甲骨文,推动甲骨文焕发生机。”
12.请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汉字)(2分)
13.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
14.外国友人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代表“趣学汉字”社团给外国友人简介甲骨文的文化意义。(3分)
【答案】12.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3.成分残缺,应在“关注甲骨文”后面加上“的热情”。
14.甲骨文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成分残缺
【解析】12.本题考查提炼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
1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1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材料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点评】12.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必须醒目,且能涵盖文章内容。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仔细阅读这没新闻,提炼出关键词电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3.这句话缺少与“激发”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关注甲骨文”后面加上“的热情”。
故答案为:成分残缺,应在“关注甲骨文”后面加上“的热情”。
14.根据材料二中的重点语句“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即可得出答案:甲骨文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故答案为: 甲骨文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9题。(17分)
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
陈应松
①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
②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溢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
③蜩塘嘶鸣,蛱蝶扶摇,天地如旋。瓜藤疯狂覆垄,牯牛仰天哞叫。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肥美的雨珠把一支支荷伞擦亮,雨雾沆瀣,撕扯苍老的烟云。蛛网在草间闪烁珍珠的光串,烟树笼罩着古村的静谧。一只蜻蜓,穿越时空的长廊,它蹦跹于某个端午过后的夏日,被一阵轻风招落于南宋的一株尖荷。他蹑手蹑足,惊动了塘畔蛙、袖边雾。大地的神灵屏息于他带着童真的凝视,他把一枝荷、一只蜓,拓染在时间的宣纸上。这片撒满奇迹的乡垄,诗缀如清晨荷塘的露珠。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
④回到溢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渔塘,这个寂寥之地便成为南宋最巍峨的诗歌神殿。他孤军奋战,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他遍摘芰荷,啖尽莲蓬,他与黄昏的水波相约,与野亭的农夫品茶。吟落夕阳,独理雪衣。两脚新泥,半襟乡风,三更残月,万古初心。何其淡哉!何其快哉!何其美哉!
⑤杨万里被称为“一代诗宗”,在当时,他一个人创造的诗歌流派“诚斋体”已名满天下,但这个乡下老头儿过的是莳花弄草、散发扁舟的生活。诗坛有人称他的“诚斋诗”是一种活法,亦叫“活法诗”。活法入荒野,则诗歌野性未泯;活法鲜灵活泼,诗就鲜灵活泼;活法自然幽趣,诗便自然幽趣。
⑥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这只有杨万里能够做到。而在当时,江西吉安府那个偏僻的乡村,一只蜻蜓扇动着小翅,引发了南宋文坛的飓风。诚斋体直指那些因袭成风、窠臼不脱的陈词滥调,否定了佶屈聱牙、滞涩生硬的流行诗体,开了南宋新的诗风,影响了后世的众多诗人。
⑦我站在湴塘的小池畔,这里莲荷满塘,逞妍斗色。我在荷浪上痴痴地寻觅着蜻蜓,终于看见了一只赤蜻,它旋飞在水面,没有停下。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
⑧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在我国就有四百多种。那只飞入杨万里眼帘的蜻蜓是玉带蜻吗?是锥腹蜻?是赤蜻?是异色多纹蜻?也许立在荷尖上的是一种细小的灰绿色的褐斑异痣蟌,还有一种我们俗称为“老虎蜻蜓”的大团扇春蜓。我小时候老以为它是蜻蜓的幼虫,只有它是在荷尖上倒立着的,而不是平歇着的。当然,最艳丽的永远是赤蜻,它是翠色荷塘的点睛之笔,在风中它也许会立着,它最配出现在杨万里的咏荷诗中。
⑨这江南荷塘水面上无数复眼帛翅的小精灵,不管哪一只,都是美的,落在哪里都美。它们落在逆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诚斋体”是杨万里独创的诗歌流派,特点是活泼自然,想象奇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
B.第⑦段“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是作者在明知故问,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可以去掉。
C.第⑧段“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在我国就有四百多种。”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蜻蜓的科学分类及其种类之多。
D.文章结尾“它们落在逆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既照应了“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一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16.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
(2)他孤军奋战,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从四字词语运用角度)
18.文章标题“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9.结合文章内容,以链接材料的诗为例,分析杨万里的诗歌特点。(4分)
【链接材料】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15.B 16.文章开头描写出夏日江南深邃无边、朦胧秀美的特点,烘托了诗人杨万里回乡的喜悦之情。渲染了幽深美丽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杨万里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做铺垫。 17.(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蜻蜓人格化,把蜻蜓比作花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花、蜻蜓因为杨万里的诗而得以永恒,表达了作者对杨万里的诗歌成就的赞美之情。
(2)不仅细致地描写了田园四季美景,表现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勤奋和虔诚,而且运用四字词语,语言典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18.表面上指的是江西吉水逆塘的一口塘中一枝荷花上停立着的一只蜻蜓;实际上指杨万里创作的诗歌《小池》,也指杨万里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19.①链接材料的诗风趣活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读之妙趣横生。②诗人通过对儿童扑蝶的生动刻画及具体行动的描绘,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一面,勾勒出一幅不可多得的乡村童趣图。
【解析】1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
B.本段中的蜻蜓是作者在当下看到的,由此作者想到这是不是南宋时杨万里看到的那只蜻蜓。通过三个问题,把现实与历史勾连起来,使得文章意趣陡生。从而起后文的议论与抒情。所以不可以删去。故选B。
16.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首段中的“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是一处环境描写,夏日江南深邃无边、朦胧秀美的特点。联系后段中的“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溢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可知,表现了杨万里回到家乡后的喜悦之情。“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沉浸了幽深美丽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首段中的“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可知,正是秀丽的家乡美景才激发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热情,所以此处景物描写为下文写杨万里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做铺垫。
1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把蜻蜓人格化,这是拟人。“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把蜻蜓比作花妖,这是比喻。联系前句“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和本句中的“莲花不再败谢”可知,比喻和拟人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花、蜻蜓因为杨万里的诗而得以永恒。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杨万里诗歌成就的赞美之情。
(2)句中的“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细致地描写了田园的四季美景。“他孤军奋战”表现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勤奋。“诗歌的神龛”表现了杨万里对于诗歌创作的虔诚。从句式上来看,本句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富有文采,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的韵律之美。
18.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根据首段中的“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和后段中的“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可知,题目表面上指的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中一枝荷花上停立着的一只蜻蜓。
杨万里回归田园以后,创作了《小池》,中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知,题目实际上指的是杨万里创作的诗歌《小池》。联系第④段中的“回到溢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渔塘”可知,也指杨万里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19.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宿新市徐公店》写篱落、菜花、儿童、黄蝶,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读来有童真童趣,又有生活的真正意趣在其中。
《宿新市徐公店》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本诗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0-22题。(11分)
中国,挺住
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
当坚强的母亲临死前给怀里的孩子留下“宝贝,记住我爱你” 这样的短信,当英雄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死死挡住倒下的水泥板护佑身下的学生,当深埋废墟10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志愿者用一双双血淋淋的大手托起,当人民子弟兵冒着生死危险突进一座座孤城、筑起一条条生命道路……我们眼前耸立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里,我们每天都被无数的画面感动着。透过这真实的一幕幕,我们的耳畔响起的是这样的声音——
孩子,别哭!母亲挺得住!
汶川,别哭!中国难不倒!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地震无情人有情,党心紧系万民心。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从12日下午赶赴四川,温家宝总理一连5天奔波在灾区。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靠前指挥,一场抗击特大地震的攻坚战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的冲锋号。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奋不顾身的救援官兵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疾进,疾进!突破,突破!抢救,抢救……正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让灾区的群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那带着希望小学的学生冲出震中的教师,那救了别人的孩子却顾不上救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干粮留给邻居的工人,那互相搀扶逃出危险区的农民,以及全国各地数也数不清的志愿者、献血者、捐款捐物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过分关注过他们,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
灾难,不可避免;灾难,让我们在悲痛中更加坚强。
正如俄罗斯新闻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
我们记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挺住!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3分)
21.汶川大地震为什么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民?(分点作答)(4分)
2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
【答案】20.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1.①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②有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③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④有灾区英勇坚强的人民。⑤有全国人民的支持。
22.不能。“迅速”表明党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非常快。
【知识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议论文阅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20.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议论文的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2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2.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能力。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再比较删去之后有什么变化,最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点评】20.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首先阅读全文,结合题目、首尾和文章内容,可以判断文章第一段就引用胡锦涛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故答案为: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根据“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①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②有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③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④有灾区英勇坚强的人民。⑤有全国人民的支持。
2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能不能删去的问题,这类题解答时先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接着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表现了什么,最后指出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故答案为:不能。“迅速”表明党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非常快。
四、写作(50分)
23.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这世界少什么也少不了语言,天空有天空的语言,大地有大地的语言,草木有草木的语言,河流有河流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人类有人类的语言。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语言有多美,生活就有多美。你说过最美的语言是什么,你听过最美的语言是什么?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最美的语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正值青春的你们对青春有着怎样的记忆和感受呢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答案】【参考例文】
最美的语言
笑是人类的特权。
———题记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微笑。微笑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微笑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令人沉醉不已;微笑是一种亲切易懂的语言,让人敞开心扉;微笑也是世上最美好的表情。微笑是如此神奇,它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它能使人重拾信心;能在人们遇到困难时给人鼓励,它既象征宽容和理解,也意味着真诚和善良。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偷,他从小失去了双亲,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所以长大后,他就誓要做一个小偷,来惩罚人们的冷漠。一天,他又翻窗户来到一个厨房,正准备开始偷东西,一个小女孩推门进来了,她看见他站在那里,脸上充满了惊讶之情,他以为这个小女孩接着一定会大叫,正当他向前一步,想要捂住小女孩嘴巴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微笑着:“叔叔,你是不是饿了啊,我们家有好吃的哦,可是厨房里只有菜啊,不过,柜子里还有蛋糕,嘿嘿。”他顿时呆住了,他从小就一直生活在人们唾弃与不屑中,从没看过有人对他露出这么好看的表情,他突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了愧疚,对偷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厌恶,于是,他没等小女孩反应过来,就逃了出去,从此他洗心革面,做一个好人,对别人也总是微笑着,他说要让别人感染自己的快乐,对别人以爱相待。
是啊!微笑是不说的语言,但它能打开人们善良的一面,传递关心与爱,一笑泯恩仇,微笑面对挫折,你会感到困难原来这么渺小,感到幸福。品味人间的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美好,微笑一切都会成为瞬息,一切都会以大化小,如果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就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却是人的心灵,让心灵微笑,微笑着面对生活,将微笑带给每一个人,去感染每一个人,你便会多一份自在,少一份沉重,多一份宽容,少一分计较,成功就会向你张开双臂,生活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时间在流逝,岁月在更迭,老的是你我的容颜,不老的是你我的心怀,老的是你我的举止,不老的却是那一抹深情的微笑。朋友,别再犹豫,别再徘徊,抛开你的所有顾虑与伤感,让你的心年轻起来,让你的情勃动起来,微笑吧,让它消融你的冰霜,让它消除你的忧愁,你的明天会因你的微笑而灿烂开怀!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这是一篇典型的命题作文题,我们不需要自己取题目。文章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语言”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内容,修辞成分“最美”则起到了限制作用。体裁也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不能少于600字,在文章中我们只能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语言是最美的。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于“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我们自己感觉最美的语言都可以写。第二,选材。确定好最美的语言是什么。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一定听到过“最美的语言”。这语言,可以是父亲的教导,也可以是母亲的“摇篮曲”;可以是老师的批评,也可以是同学的规箴之语。当然,我们也可以写自己弹奏的小提琴发出的美妙乐音,还可以写家里的小狗病愈后发出的叫声。应该说,这篇文章的选材范围是相当宽泛的。第三,写法指导。“最美”是题目中的关键词,绝对不可忽视。正因为这“语言”最美,才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才值得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写作时,一定要力图体现这个“最美”的特点。可以运用铺垫、欲扬先抑对比等手法,写出“最美的声音”带给你的感受、影响等,这感受、影响一定要是正能量的,带给你积极、向上、昂扬的美好感受。这样,才能体现出“最美”的含义。把“最美”体现出来,中心自然就明了了。第四,形式创新。这篇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可以运用日记的形式,记述某天自己听到的最美的语言;可以运用书信的形式,向亲朋倾诉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她),他(她)对你的教诲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还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设计记者与几个青年人谈话,话题即是“你记忆中最美的语言”。当然,一定要选取恰当的形式,不要为形式创新而脱离主题。
【点评】要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审题。命题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一要看题干给我们的提示,二要看题目中限制和修饰性的词语。二是关注生活,体现真情。现在的中考命题都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考察考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说真话、抒真情,因此,尽可能地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从生活出发,写生活作文,写真切体验。三是注意文体,关注亮点。
文题(二)【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要围绕“青春”拟题,注意题目拟写要巧妙。根据题干提示,既可以写青春时期的记忆,也可以写对青春的感悟,在表达主题方面要积极向上。写作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话题作文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从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成功靠自己。然后组织材料,多方面论证,最后再做总结。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揉过(rǒu)   飞奔(bēn)   忧戚(qī)
B.飘逸(yì) 坦荡(tān) 摇曳(yè)
C.谐奏(xié) 红晕(yūn) 翅翼(yì)
D.吹熄(xī) 凝望(níng) 勃发(b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B.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张明,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令人触目惊心。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 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在回忆里逐渐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惋惜 闪烁 醒悟  B.怜爱 闪耀 醒悟
C.怜爱 闪烁 悔恨 D.惋惜 闪耀 悔恨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以下知识卡片做出的分析或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标题 作者/朝代 创作背景 情感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写于作者被贬邓州,好友滕子京被贬越州期间 先忧后乐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写于作者被贬密州期间 入世与出世的徘徊、矛盾怀念手足兄弟,积极乐观的旷达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记述旅途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记录风土人情等。
B.欧阳修、苏轼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柳宗元、韩愈、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仕途都比较坎坷,都有被贬的经历,以上三篇文章都是在被贬期间写的。
D.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都会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
(2)名著阅读,回答各题。(3分)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正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①说这段话的“我”是谁?(1分)
②“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2分)
5.古诗文默写(6分)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6——7题。(3分)
【甲】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注】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乙】昭君怨·梅花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注】真珠:珍珠。
6.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甲词上片起笔写梦中泛舟西湖的情景,乙词上片起笔写开花的时间、花的香与色。
B.甲词上片从“午梦”入笔,下片以“却是”回到现实。
C.乙词下片写出了山野人家的简朴、宁静的特点。
D.甲词曾误认为雨打船篷声为荷上雨声,乙词曾误认为梅花是雪,妙趣横生。
7.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词以梦中西湖烟水衬托现实中庭院荷池,乙词以山野疏竹衬托一树寒梅,构思巧妙。
B.甲词“真珠”“水银窝”,用新颖活泼的比喻侧面描写荷上雨珠。
C.甲词“梦初惊”与乙词“野人家”在结构上起着巧妙自然的过渡作用。
D.乙词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以对比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1题。(14分)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①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
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方其获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徽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窝之乐有珠,而亦各适其适也。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②,而晏然不知袍鼓之警③、发召之段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
(节选自曾巩《拟岘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抚:抚州,②垣:垒墙。③饱鼓之警:军事报警。
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连月不开 今义:与“关”相对;起始等    
而亦各适其适也 查阅词典:①到……去;②满足;③恰好(《古代汉语词典》)    
而寓其乐于此 课内迁移法:得之心面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0. 甲文的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4分)
11.你认为裴君和范仲淹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14题。(8分)
材料一:2017年11月24日电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材料二: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等举办发布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就“甲骨收藏与绝学振兴”展开讨论。
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比如从“璞”字的刻写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采玉的情景,在哪里能找到玉石、用什么工具开凿等。
让甲骨文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绝学”变为“显学”,还要在普及上下功夫。国家文物局领导说:“通过组织名家撰写甲骨文科普读物,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图书馆举办名家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甲骨文知识进行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普及。这样才能更大激发民众关注甲骨文,推动甲骨文焕发生机。”
12.请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汉字)(2分)
13.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
14.外国友人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代表“趣学汉字”社团给外国友人简介甲骨文的文化意义。(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9题。(17分)
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
陈应松
①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
②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溢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
③蜩塘嘶鸣,蛱蝶扶摇,天地如旋。瓜藤疯狂覆垄,牯牛仰天哞叫。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肥美的雨珠把一支支荷伞擦亮,雨雾沆瀣,撕扯苍老的烟云。蛛网在草间闪烁珍珠的光串,烟树笼罩着古村的静谧。一只蜻蜓,穿越时空的长廊,它蹦跹于某个端午过后的夏日,被一阵轻风招落于南宋的一株尖荷。他蹑手蹑足,惊动了塘畔蛙、袖边雾。大地的神灵屏息于他带着童真的凝视,他把一枝荷、一只蜓,拓染在时间的宣纸上。这片撒满奇迹的乡垄,诗缀如清晨荷塘的露珠。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
④回到溢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渔塘,这个寂寥之地便成为南宋最巍峨的诗歌神殿。他孤军奋战,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他遍摘芰荷,啖尽莲蓬,他与黄昏的水波相约,与野亭的农夫品茶。吟落夕阳,独理雪衣。两脚新泥,半襟乡风,三更残月,万古初心。何其淡哉!何其快哉!何其美哉!
⑤杨万里被称为“一代诗宗”,在当时,他一个人创造的诗歌流派“诚斋体”已名满天下,但这个乡下老头儿过的是莳花弄草、散发扁舟的生活。诗坛有人称他的“诚斋诗”是一种活法,亦叫“活法诗”。活法入荒野,则诗歌野性未泯;活法鲜灵活泼,诗就鲜灵活泼;活法自然幽趣,诗便自然幽趣。
⑥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这只有杨万里能够做到。而在当时,江西吉安府那个偏僻的乡村,一只蜻蜓扇动着小翅,引发了南宋文坛的飓风。诚斋体直指那些因袭成风、窠臼不脱的陈词滥调,否定了佶屈聱牙、滞涩生硬的流行诗体,开了南宋新的诗风,影响了后世的众多诗人。
⑦我站在湴塘的小池畔,这里莲荷满塘,逞妍斗色。我在荷浪上痴痴地寻觅着蜻蜓,终于看见了一只赤蜻,它旋飞在水面,没有停下。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
⑧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在我国就有四百多种。那只飞入杨万里眼帘的蜻蜓是玉带蜻吗?是锥腹蜻?是赤蜻?是异色多纹蜻?也许立在荷尖上的是一种细小的灰绿色的褐斑异痣蟌,还有一种我们俗称为“老虎蜻蜓”的大团扇春蜓。我小时候老以为它是蜻蜓的幼虫,只有它是在荷尖上倒立着的,而不是平歇着的。当然,最艳丽的永远是赤蜻,它是翠色荷塘的点睛之笔,在风中它也许会立着,它最配出现在杨万里的咏荷诗中。
⑨这江南荷塘水面上无数复眼帛翅的小精灵,不管哪一只,都是美的,落在哪里都美。它们落在逆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诚斋体”是杨万里独创的诗歌流派,特点是活泼自然,想象奇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
B.第⑦段“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是作者在明知故问,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可以去掉。
C.第⑧段“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在我国就有四百多种。”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蜻蜓的科学分类及其种类之多。
D.文章结尾“它们落在逆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既照应了“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一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16.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
(2)他孤军奋战,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从四字词语运用角度)
18.文章标题“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9.结合文章内容,以链接材料的诗为例,分析杨万里的诗歌特点。(4分)
【链接材料】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0-22题。(11分)
中国,挺住
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
当坚强的母亲临死前给怀里的孩子留下“宝贝,记住我爱你” 这样的短信,当英雄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死死挡住倒下的水泥板护佑身下的学生,当深埋废墟10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志愿者用一双双血淋淋的大手托起,当人民子弟兵冒着生死危险突进一座座孤城、筑起一条条生命道路……我们眼前耸立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里,我们每天都被无数的画面感动着。透过这真实的一幕幕,我们的耳畔响起的是这样的声音——
孩子,别哭!母亲挺得住!
汶川,别哭!中国难不倒!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地震无情人有情,党心紧系万民心。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从12日下午赶赴四川,温家宝总理一连5天奔波在灾区。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靠前指挥,一场抗击特大地震的攻坚战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的冲锋号。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奋不顾身的救援官兵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疾进,疾进!突破,突破!抢救,抢救……正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让灾区的群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那带着希望小学的学生冲出震中的教师,那救了别人的孩子却顾不上救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干粮留给邻居的工人,那互相搀扶逃出危险区的农民,以及全国各地数也数不清的志愿者、献血者、捐款捐物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过分关注过他们,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
灾难,不可避免;灾难,让我们在悲痛中更加坚强。
正如俄罗斯新闻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
我们记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挺住!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3分)
21.汶川大地震为什么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民?(分点作答)(4分)
2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
四、写作(50分)
23.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这世界少什么也少不了语言,天空有天空的语言,大地有大地的语言,草木有草木的语言,河流有河流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人类有人类的语言。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语言有多美,生活就有多美。你说过最美的语言是什么,你听过最美的语言是什么?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最美的语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正值青春的你们对青春有着怎样的记忆和感受呢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