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_不列颠尼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别了_不列颠尼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7 13: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别了,“不列颠尼亚”(特写)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别了,“不列颠尼亚”英国侵占香港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问题探究: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讨论、课文分析(5分钟)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场景,请快速找出这些新闻事实:
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新闻事实)?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了什么。第一个场景 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一次降旗)(第3自然段)港 督 府8第二个场景(第5自然段) 晚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二次降旗)第三个场景(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三次降旗)第四个场景(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 背景材料的插入,有助于理解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句话语言平实,对比鲜明,其中饱含了中国人民对曾经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虽然都是客观的反映事实,但记者们往往会加入主观评价,请大家品味下面一句话: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他们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了圈子……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别了,“不列颠尼亚”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的特写新闻,所谓“特写新闻”,也称速写新闻、新闻素描,要求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应事实。香港回归是一次盛典,场面宏大,但作者集中特写了“三次降旗一次升旗”,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喜悦,文章写得庄重又含蓄,别具特色! 课外探究:
香港和澳门都已经顺利回归了,在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作出哪些努力呢?11/25/2018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 学习和掌握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2、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3、主观评价在新闻中的作用:a,表明作者的价值取向b,给读者一种适当的舆论引导,有利于理解新闻深度
4、以本文为范例,探究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请对下面一则新闻作简要点评。
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某地一中年农妇,其唯一的儿子被人故意伤害致死。当法庭依法判处凶手死刑时,这位农妇强忍丧子的巨大悲痛,请求法庭对凶手从轻发落。面对人们的不解,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失去了儿子,我不想再让另一位母亲失去儿子。”闻者无不动容。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在流血,另一颗却在宽恕。
或:以德报怨,大爱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