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江西省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一)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_____!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_____,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③_____,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1.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渗(shèn)透 燥动 B.屏(bǐng)息 欢腾
C.亲昵(ní) 晨曦 D.刹(shà)那 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染上 徘徊 B.盖上 徘徊
C.盖上 盘旋 D.染上 盘旋
【答案】1.B
2.D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和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本题考查近义词的使用。难点是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对进行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进行解答。答题时注意根据句意理解词语。
【点评】1.A.“燥动”应为“躁动”;B.正确;C.“亲昵”应为qīn nì;D.″刹(shà)那″应为“chà那”。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盖上”是用东西遮蔽;“染上”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芦苇荡上着了一层淡红色,应用“染上”。“盘旋”指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旋绕飞行;“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这里写水鸟,应用“盘旋”。故选:D。
故答案为: D。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4题
A作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就是用以作为国学经典的指路灯,凭借这本书引发读者对经典的兴趣,并增加一些国学经典的基础。过于华丽的辞藻和粗鄙的语言同样容易使人心生反感,而这本书的语言结合当时的白话文水平,在现在看来则显得朴实而又俏皮。翻开书随便截取一段:“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语言让人很是下饭。
3.把划线句改成反问句。(1分)
4.选段中A名字叫 ,他所作的《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史、 、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 ”书放在最前头。(2分)
【答案】3.示例:作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难道不是用以作为读者阅读国学经典的指路灯吗?
4.朱自清 经 子 说文解字
【详解】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原句:朱自清作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就是用以作为国学经典的指路灯。改成反问句:肯定词“是”变为否定词“不是”;在否定词“不是”前面加上反问句气“难道”;句末添加问号。修改之后句子为:朱自清作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难道不是用以作为国学经典的指路灯吗?
4.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积累能力。
①空,依据“《经典常谈》”可知,其作者是朱自清。《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②—④空,依据全书内容和体例可知,《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书中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而写。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延以《周易》《尚书》《诗经》等经部,《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后加诸子、辞赋、诗、文,脉络清晰条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国学经典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据此作答。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屈原是楚国的爱国人士,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②端午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应该知道它的由来。
③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城郢都,屈原因祖国的灭亡伤痛不已,最终在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而死。
④对于它的由来,最常见的是与战国时期的屈原有关。
⑤但因为自身刚正,受到小人的妒忌。
⑥之后他被小人陷害,从而被流放。
⑦除此之外,与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的还有春秋时期的伍于胥、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等。
A.②④①⑤⑥③⑦ B.①⑥②④③⑦⑤
C.④①⑥②⑦③⑤ D.②④①⑥③⑤⑦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首先通读所有句子,明确该语段叙写的重点是端午节的由来,从而确定②是首句;然后根据⑦中的“除此之外”以及句意确定⑦是结尾句;再根据②和④中共有的“它的由来”确定②④;再根据④中屈原出场,①作总体介绍,确定②④①;又根据①中的“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与⑤之间句意上的转折关系,以及⑤与⑥的时间顺序,确定②④①⑤⑥。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6.下列句子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李丹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家君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爬山,身体棒棒的。
D.今天莅临贵公司参观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答案】C
【详解】A.“心领”用于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等,这里不符合语境;
B.“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在这里用在别人身上是不对的;
D.“莅临”是敬语,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一) 阅读诗词, 完成第7~8题。(4分)
平江府①
[宋]文天祥
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
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
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②
使遂睢阳志③,安危今若何。
[注] ①平江府:北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②鸠居:语出《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鸠占鹊巢。鱼网:语出《诗经》“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意思是鸿雁不幸遭受了渔网之祸。③睢阳志:典出唐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张巡率军以少敌多,使叛军再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7.诗歌颔联用“归心少”和“出涕多”形成 ,突出了平江府百姓生活的 。(2分)
8.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组句子,说说两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分)
[甲]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
[乙]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案】7.对比;艰难困苦
8.都运用了比喻,[甲]句将元兵入侵比作鸠占鹊巢,将宋朝遭难比作鸿雁无辜遭受渔网之祸。[乙]句将山河的破碎比作风中飘絮,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打浮萍。二者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国家战乱频仍、前途未卜的悲愤与担忧,抒发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点评】7.颔联“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的意思是:官兵们抱着必死的心报效国家,老百姓也痛哭流涕。“归心少”,写战争胜利无望;“出涕多”,写百姓流泪之多,痛心疾首。一“少”一“多”,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战争带来的后果,战士伤亡,百姓流离失所,国将不国,体现平江府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
故答案为: 对比;艰难困苦
8.“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的意思是:鸠占据鹊巢,鸿雁不幸遭遇渔网之祸。此时平江府遭遇战乱,被元兵占领,诗歌将元兵入侵比作鸠占鹊巢,把宋朝受到侵略比作鸿雁遇到渔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颔联“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可知,战争无情,士兵死伤,百姓流离失所,表现了对元军侵略的愤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支离破碎,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此句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漂泊无依的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被吹打的浮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国家前途未卜,作者内心满是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据此回答异曲同工之处即可。
故答案为: 都运用了比喻,[甲]句将元兵入侵比作鸠占鹊巢,将宋朝遭难比作鸿雁无辜遭受渔网之祸。[乙]句将山河的破碎比作风中飘絮,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打浮萍。二者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国家战乱频仍、前途未卜的悲愤与担忧,抒发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第9~11题。(10分)
宋狄武襄青①征侬智高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裹不听。众方耸视,挥手一掷,挥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
(选自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狄武襄青: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②侬智高:人名。
9.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兵出桂林(离开)
B.加青丝笼覆(把物体放在另一物体的上面)
C.手自封焉(如果)
D.当谢神取钱(应当)
10.请以“/”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胜 负 无 以 为 据 乃 取 百 钱 自 持 之 与 神 约 果 大 捷 则 投 此 期 尽 钱 面 也
11.狄青是如何借助神灵来谋事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9.C
10.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
11.狄青用两面一样的铜钱来占卜,祷告说如果撒下的钱全部正面朝上就能打胜仗,结果无疑都是正面。目的是振奋士气,提振信心。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文言文诵读时要注意句子的节奏,一般要根据句子意义来划分节奏,弄清楚句子的成分是做“句子停顿题”的前提,学生必须在理解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主谓间等地方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11. 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把握能力,此题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文本内容。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行理解内容,进行比较辨别,这样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多读多练,努力提高自己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译文:
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大军到达桂林,路旁有一座寺庙,人们都说它很灵验。狄青停下来焚香祝祷:这次讨蛮不知道胜负如何。(狄青)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都正面朝上。(狄青)手下的将领极力劝阻他,(说)如果掷钱不能如意,恐怕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狄青没有接受劝阻,在数万军士的围观注视之下,只见狄青猛然挥手一掷,一百个铜钱洒了一地,每个铜钱都是正面朝上的。一时之间军士们欢声雷动,响彻山林,狄青也非常高兴。让副将取来一百支铁钉,将铜钱钉在原地,并覆盖上青纱,亲手加上了封条。然后向神明祝祷:“等我凯旋而回之后,一定重新感谢神明,取回铜钱。”在攻破昆仑关,打败侬智高的军队之后,狄青果然兑现诺言,回来取那些铜钱,他的幕僚在检视那些铜钱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的。
【点评】9.C.句意:亲手加上了封条。自,亲自、亲手。
故答案为:C。
10.该句句意:这次讨蛮不知道胜负如何。(狄青)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都正面朝上。“无 以 为 据”是个完整意义单位。“乃取百钱自持之”的主语是狄青。“与神约”是行为;“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是效果。
故答案为: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由“众方耸视,挥手一掷,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其后破昆仑关”可以分析,狄青借助神灵来谋事的目的是:振奋士气,提振信心。
故答案为:狄青用两面一样的铜钱来占卜,祷告说如果撒下的钱全部正面朝上就能打胜仗,结果无疑都是正面。目的是振奋士气,提振信心。
(三) 默写(6分)
12. 请根据提示默写诗句。(每空1分,共6分)
(1)九万里风鹏正举。 , !(李清照《渔家傲》)
(2)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使至塞上》用比喻的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答案】(1)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浣溪沙;使至塞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析】本题中的诗文默写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此题中的易错字有:“蓬、奈、燕、雁”。
故答案为:(1)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15 题。(9分)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4.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1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
【答案】13.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14.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15.(能联系自身的“阅读经历”谈读书的好处,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论证过程;中心论点
【解析】13.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陈述句。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14.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先提出了怎样的论点(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接着列举谁干什么的事例或引用了谁说的话,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个离它最近的分论点,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 注意: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的内容(“四不丢”:论证方法不能丢;例子不能丢;论证角度不能丢;观点不能丢;连 接词:首先、其次、接着、最后)
15.本题考查启示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读书好处,可以从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深度思考入手。比如学习方面写作水平提升,鉴赏分析能力提升等;使我们变得更有修养;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等。
【点评】13.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陈述句。通读全文可知在讲读书的人姿态最美,结尾段最后一句: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故答案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14.分析论证思路,先提出了怎样的论点(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接着列举谁干什么的事例或引用了谁说的话,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个离它最近的分论点,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第一段通过阅读与不阅读两种结果的对比,强调月度重要性。接着分析读书好处,最后得出结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故答案为: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15.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读书好处,可以从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深度思考入手。比如学习方面写作水平提升,鉴赏分析能力提升等;使我们变得更有修养;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等。
故答案为: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才能有逐渐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读《西游记》,树立向孙悟空学习勇敢,不怕困难;向唐僧学习立场坚定,勇往直前。所以读书时要认真阅读,坚持读书,收获心得。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17 题(6分)
材料一:
“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2月21日)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
——(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缅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2月21日)
材料三:
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
——(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2022年2月18日)
16.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
B.“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
C.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
D.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
B.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C.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
D.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答案】16.A 17.A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差别。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点评】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
B:有误,结合材料一“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分析,选项“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错误。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结合材料三“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三) 阅读下文, 完成18~21题。(15分)
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
王族
①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栅栏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
②我坐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地方抽烟,突然看见一只鹰从远处盘旋而来,落在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我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这家人的房顶上有虞!”但他们因为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都不相信鹰会落在房顶上,在他们的观念中,鹰因为高做,是不会接近人的,但我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确实看到一只鹰落到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然而我又能如何让自己的这次目睹得到认可呢?大家的观点是从高原存在了多少年的事实中得来的,我说服不了他们,我感到孤独。
③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离去,这时候,我看见从那个黄泥小屋里走出一个人,去屋后骑了一匹马向我们这边跑来。我们坐的是越野车,很快便把他甩到了后面,我从倒车镜中看见他在车后的灰尘中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我很想等他骑马近前后问问他,是不是有一只鹰落在了他家屋顶上,所以便一直观察着他。看他是否一直尾随在我们身后,可是后来,他不见了,我打消了向他询问的念头。
④汽车在一个有平整积雪的大平滩上停下,大家下车赏雪。雪很漂亮。将这个大平滩覆盖得犹如帕米尔高原最具神韵的一面镜子。
⑤这时候,我一扭头又看见了他。他果然一直尾随在我们车后。他向我们使劲挥手,似乎让我们等他。我对大案说:”看,那个人在向我们挥手!”大家看过去,他已拨转马头沿大平滩外沿向我们这边跑来了。这是一个50开外的塔吉克族男人,脸因为长期受紫外线照射而呈赤青色,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看人时目光锐利得像刀子一样。他从马上跳下来,指着一位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说:“你,我的朋友嘛!刚才,我房子门口你都到了,不进去,为啥?”
⑥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一时想不起他,脸上显出一副窘态。
⑦他的目光更锐利了,紧盯着他说:“刚才,我看见你这骑马的腿了!你忘了,10年前,你来这里,骑我的马,掉下来了,摔伤了。我的马,把你摔伤了,是我的事情嘛!我,还没有给你赔不是。
⑧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一时想起了往事,“噢”了一声,说:“没事,我已经好了。”
⑨他忙说:“不,你的腿,好了,是你的事情;我,要不给你赔不是,那就是我的事情。”他总爱用“事情”二字来表达他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好在我们在新疆已经生活了好些年头了,知道他说的好是“事情”不好也是“事情”。
⑩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因他还惦记着10年前的事感动了,而他也因为终于找到了10年前被自己的马摔伤的人而释然了,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握手,临了用手拍了一下他的腿,显得无比亲密。我想,这些帕米尔高原上的人,实际上在更多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景而成为朋友的。
我看他们之间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便忍不住问他“有一只鹰落在你家屋顶上了,你知道吗?”
他一下子用锐利的目光盯住我,问道:“是吗?”
我说:“我看见了,这些朋友没看见,他们不相信。”
他的目光变得更锐利了,而且由于他的个子很高,所以让我觉得有一种被什么从高处刺中的感觉。他说:“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他仍用他那好事坏事都是“事情”的理论回答了我。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互道祝福。然后骑马走了。他用了10年时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他骑着马渐行渐远,在雪野里又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略有改动)
18.文中的塔吉克族男人和“我”各有心事:塔吉克族男人曾因为 而无法释怀,“我”则因为 而犹疑纠结。塔吉克族男人最终释然,他处事的原则是 。(3分)
19.第⑤段画线语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
20.分析第②、③、 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把第 段画线句改为“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18.未向十年前因骑他的马而摔伤的人赔不是;看见一只鹰落在屋顶上却得不到同行朋友的认可;敢于担当,执着坚持
19.示例一:画线句中的动作描写,准确地百出了塔吉克族男人的利索动作,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格。示例二:画线句中的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塔吉克族男人的热情好客、爽快友善。
20.内容上,这些句子与“一只鹰落在屋顶上”相关(看见、想问、问),表现“我”在意别人的看法又不愿盲目从众的心理,并以“我”的犹疑反衬塔吉克族男人的有主见、果敢、执着,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行文思路严谨清晰,同时也引出下文塔吉克族男人对“我”疑问的回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1.不好。原句“你”“他们”之后用逗号隔开,单个词语成为句子,句子更加短促有力,强调了“你”“他们”这两个主体,这样的语言形式更能突出塔吉克族男人追求独立、不盲目从众的坚毅性格。改后的句子这种意味没有原句强。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的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0.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1.本题考查分析句式。一般情况下,短句比长句在表情达意上更加有力。同时也会对某些词语起到强调的作用。
【点评】1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根据第七段的内容可知,这位塔吉克族男人是因为几年前有人骑他家的马摔伤了腿来表达歉意。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可知,我是因为发现一只鹰落在人家的屋顶上,但没有得到同行人们的认同,因为不想显得过于另类而没有坚持。两相对比,表现了塔吉克族男人敢于担当,执着坚持的特点。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句子所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划线句是对塔吉克族男人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对他一双眼睛有描写,表现了他的坚毅与果敢和洞察人心的能力。对他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动作的利索和直爽的性格。对他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
20.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赏析。在内容上,这三句话都与我看到的那只鹰有关,我明明看到了那只鹰,却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想显得过于另类而没有坚持自己的说法,表现了我的犹豫。与塔吉克族男人的果敢与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这些句子前后照应,引出了塔吉克族男人对我的疑问的回应,引出了他道歉的故事情节。
21.原句强调了“你“和“他们“两个主体,更能突出塔吉克族男人的直率与果敢,同时加强了语句的力量。如果修改后则没有这种意味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3小题,10分)
22.阅读《简·爱》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我挣脱了跟着我并想留住我的圣·约翰。这轮到我处于支配地位了。我的力量在起作用,在发挥威力了。我告诉他不要再提问题,或是再发议论了。我希望他离开我。我必须而且也宁愿一个人呆着……我从感恩中站起来——下了决心,随后躺了下来,并不觉得害怕,却收到了启发——急切地盼望着白昼的来临。 白昼来临,拂晓时我便起身了……
以上这段文字是小说《简·爱》中的选段,根据小说情节发展,“我”下的“决心”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案】简·爱离开圣·约翰去找罗切斯特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当初简 爱毅然离开桑菲尔德庄园,是她对于自己爱情的守护和尊重,也是她的人格高贵的证明。如今离开圣 约翰也是这种独立人格在起作用,圣 约翰并不爱简 爱,也不尊重简 爱的内心世界,他仅仅看中简 爱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的人格。简 爱不愿受他人的支配,追求自己做主。这也是她坚强不屈、敢于追求真爱的表现,因为她内心明白自己爱的是罗切斯特,当她确切地知道横隔在他们之间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的时候,毅然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所以“决心”具体指:简 爱离开圣 约翰去找罗切斯特。简 爱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她勇敢捍卫独立的人格。
故答案为:简·爱离开圣 约翰去找罗切斯特
【点评】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3.小南在读《儒林外史》时对书中的一些人名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一些疑问,请你从以下两个疑问中任选其中一个帮他解答。
(1)两个屡考不中的童生周进与范进为什么名字都叫“进”?(2分)
(2)王德、王仁两兄弟和卜诚、卜信两兄弟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关系?(2分)
【答案】【示例一】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既反映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也讽刺了他们的进学之路。两人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科举不中而最后一朝入仕的学子,而他们的中举之路也惊人相似:一个是被人可怜捐监,一个是被人可怜录取。总之充满滑稽之处,甚至暗示了一种科举荒谬的轮回。【示例二】王德、王仁与卜诚、卜信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儒林外史》
【解析】周进是一个只知皓首穷经,迷信书本典籍的“老一辈”书生。周进在中举之前生活困顿,因此受尽了白眼冷落,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周”即为“周正”、“方正”之意,正讽刺了八股取士貌似为“周正”,实则为腐朽的内涵。“进”为“进士”、“晋升”之意,其中也暗示了周进60岁终于得中进士并一路高升至国子监的命运。周进的名字也就暗示了周进凭借着八股取士一步步在官场升迁的经历。范进的“进”同样包含着文人对功名对科举的渴望,也暗示了范进在54岁高龄中举后的疯癫的情节——因其过于执着过于痴迷于“进”,才有了54岁高龄仍执着于科举,才有了发榜后的喜出望外直至疯癫,才有了中举后乡亲邻居们的阿谀奉承。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说明范进同周进在对于科举的狂热和痴迷的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把科举从而取得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王德、王仁两位王秀才是严监生的大舅哥,惯会上纲上线,擅长将妹丈家的赵氏如夫人扶正事宜与纲常大纪紧密联系起来,为其奠定理论基础。当然前提是妹丈得肯花点血本——一百两银子多是不算很多,但要叫看钱奴严监生拿出来也就着实不易了一至于自家妹子,反正也是要死的人了,还管她怎的,何况她死了自家老婆还可以拿回点首饰做遗念。这兄弟俩思想一致,言行合拍,张罗“扶正大典”,一般的“义形于色”;落后严贡生来霸占家产,向前逢时遇节受过赵氏多少好处的两位舅老爷,又是一般的如泥塑木雕,“总不置一个可否”。书中假圣贤之名而行无耻之事者也多,这兄弟俩算得上一对反面典型,正经该叫"忘德“忘仁”。另外,卜诚、卜信兄弟,也隐有“不诚不信"之意。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故答案为:【示例一】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既反映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也讽刺了他们的进学之路。两人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科举不中而最后一朝入仕的学子,而他们的中举之路也惊人相似:一个是被人可怜捐监,一个是被人可怜录取。总之充满滑稽之处,甚至暗示了一种科举荒谬的轮回。【示例二】王德、王仁与卜诚、卜信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死了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1)以上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文字通俗易懂,令人兴趣盎然。(1分)
(2)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谈谈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1)朱自清 (2)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选文中“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可知,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
五、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什么?”
人说:“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他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作文要求: 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归纳出可写的角度。从材料中“那个人"说的话里可以概括出如下角度:1、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2、不依赖别人的恩赐,3、不要把抱怨上帝的不公,4、上帝是公平的。从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中可归纳出以下观点:5、路是人走出来的,6、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还可以“雄鹰、鸵鸟、企鹅"为题,谈谈适应环境,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发展走向成功的观点。然后从众多的角度中选取一个最切题的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去写,这样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结构安排要合理。材料作文的结构至少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述读材料归纳论点,联系现实分析论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述读部分要简洁明了,切忌抄灵原文。联系实际部分是全文重点,要详写。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要照应材料,照应文题,要言简意赅。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江西省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一)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_____!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_____,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③_____,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1.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渗(shèn)透 燥动 B.屏(bǐng)息 欢腾
C.亲昵(ní) 晨曦 D.刹(shà)那 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染上 徘徊 B.盖上 徘徊
C.盖上 盘旋 D.染上 盘旋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4题
A作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就是用以作为国学经典的指路灯,凭借这本书引发读者对经典的兴趣,并增加一些国学经典的基础。过于华丽的辞藻和粗鄙的语言同样容易使人心生反感,而这本书的语言结合当时的白话文水平,在现在看来则显得朴实而又俏皮。翻开书随便截取一段:“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语言让人很是下饭。
3.把划线句改成反问句。(1分)
4.选段中A名字叫 ,他所作的《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史、 、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 ”书放在最前头。(2分)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屈原是楚国的爱国人士,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②端午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应该知道它的由来。
③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城郢都,屈原因祖国的灭亡伤痛不已,最终在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而死。
④对于它的由来,最常见的是与战国时期的屈原有关。
⑤但因为自身刚正,受到小人的妒忌。
⑥之后他被小人陷害,从而被流放。
⑦除此之外,与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的还有春秋时期的伍于胥、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等。
A.②④①⑤⑥③⑦ B.①⑥②④③⑦⑤
C.④①⑥②⑦③⑤ D.②④①⑥③⑤⑦
6.下列句子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李丹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家君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爬山,身体棒棒的。
D.今天莅临贵公司参观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一) 阅读诗词, 完成第7~8题。(4分)
平江府①
[宋]文天祥
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
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
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②
使遂睢阳志③,安危今若何。
[注] ①平江府:北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②鸠居:语出《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鸠占鹊巢。鱼网:语出《诗经》“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意思是鸿雁不幸遭受了渔网之祸。③睢阳志:典出唐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张巡率军以少敌多,使叛军再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7.诗歌颔联用“归心少”和“出涕多”形成 ,突出了平江府百姓生活的 。(2分)
8.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组句子,说说两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分)
[甲]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
[乙]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第9~11题。(10分)
宋狄武襄青①征侬智高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裹不听。众方耸视,挥手一掷,挥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
(选自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狄武襄青: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②侬智高:人名。
9.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兵出桂林(离开)
B.加青丝笼覆(把物体放在另一物体的上面)
C.手自封焉(如果)
D.当谢神取钱(应当)
10.请以“/”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胜 负 无 以 为 据 乃 取 百 钱 自 持 之 与 神 约 果 大 捷 则 投 此 期 尽 钱 面 也
11.狄青是如何借助神灵来谋事的?目的是什么?(4分)
(三) 默写(6分)
12. 请根据提示默写诗句。(每空1分,共6分)
(1)九万里风鹏正举。 , !(李清照《渔家傲》)
(2)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使至塞上》用比喻的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15 题。(9分)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4.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1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17 题(6分)
材料一:
“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2月21日)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
——(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缅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2月21日)
材料三:
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
——(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2022年2月18日)
16.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
B.“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
C.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
D.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
B.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C.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
D.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三) 阅读下文, 完成18~21题。(15分)
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
王族
①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栅栏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
②我坐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地方抽烟,突然看见一只鹰从远处盘旋而来,落在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我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这家人的房顶上有虞!”但他们因为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都不相信鹰会落在房顶上,在他们的观念中,鹰因为高做,是不会接近人的,但我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确实看到一只鹰落到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然而我又能如何让自己的这次目睹得到认可呢?大家的观点是从高原存在了多少年的事实中得来的,我说服不了他们,我感到孤独。
③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离去,这时候,我看见从那个黄泥小屋里走出一个人,去屋后骑了一匹马向我们这边跑来。我们坐的是越野车,很快便把他甩到了后面,我从倒车镜中看见他在车后的灰尘中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我很想等他骑马近前后问问他,是不是有一只鹰落在了他家屋顶上,所以便一直观察着他。看他是否一直尾随在我们身后,可是后来,他不见了,我打消了向他询问的念头。
④汽车在一个有平整积雪的大平滩上停下,大家下车赏雪。雪很漂亮。将这个大平滩覆盖得犹如帕米尔高原最具神韵的一面镜子。
⑤这时候,我一扭头又看见了他。他果然一直尾随在我们车后。他向我们使劲挥手,似乎让我们等他。我对大案说:”看,那个人在向我们挥手!”大家看过去,他已拨转马头沿大平滩外沿向我们这边跑来了。这是一个50开外的塔吉克族男人,脸因为长期受紫外线照射而呈赤青色,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看人时目光锐利得像刀子一样。他从马上跳下来,指着一位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说:“你,我的朋友嘛!刚才,我房子门口你都到了,不进去,为啥?”
⑥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一时想不起他,脸上显出一副窘态。
⑦他的目光更锐利了,紧盯着他说:“刚才,我看见你这骑马的腿了!你忘了,10年前,你来这里,骑我的马,掉下来了,摔伤了。我的马,把你摔伤了,是我的事情嘛!我,还没有给你赔不是。
⑧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一时想起了往事,“噢”了一声,说:“没事,我已经好了。”
⑨他忙说:“不,你的腿,好了,是你的事情;我,要不给你赔不是,那就是我的事情。”他总爱用“事情”二字来表达他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好在我们在新疆已经生活了好些年头了,知道他说的好是“事情”不好也是“事情”。
⑩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因他还惦记着10年前的事感动了,而他也因为终于找到了10年前被自己的马摔伤的人而释然了,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握手,临了用手拍了一下他的腿,显得无比亲密。我想,这些帕米尔高原上的人,实际上在更多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景而成为朋友的。
我看他们之间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便忍不住问他“有一只鹰落在你家屋顶上了,你知道吗?”
他一下子用锐利的目光盯住我,问道:“是吗?”
我说:“我看见了,这些朋友没看见,他们不相信。”
他的目光变得更锐利了,而且由于他的个子很高,所以让我觉得有一种被什么从高处刺中的感觉。他说:“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他仍用他那好事坏事都是“事情”的理论回答了我。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互道祝福。然后骑马走了。他用了10年时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他骑着马渐行渐远,在雪野里又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略有改动)
18.文中的塔吉克族男人和“我”各有心事:塔吉克族男人曾因为 而无法释怀,“我”则因为 而犹疑纠结。塔吉克族男人最终释然,他处事的原则是 。(3分)
19.第⑤段画线语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
20.分析第②、③、 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把第 段画线句改为“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述理由。(4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3小题,10分)
22.阅读《简·爱》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我挣脱了跟着我并想留住我的圣·约翰。这轮到我处于支配地位了。我的力量在起作用,在发挥威力了。我告诉他不要再提问题,或是再发议论了。我希望他离开我。我必须而且也宁愿一个人呆着……我从感恩中站起来——下了决心,随后躺了下来,并不觉得害怕,却收到了启发——急切地盼望着白昼的来临。 白昼来临,拂晓时我便起身了……
以上这段文字是小说《简·爱》中的选段,根据小说情节发展,“我”下的“决心”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答。
23.小南在读《儒林外史》时对书中的一些人名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一些疑问,请你从以下两个疑问中任选其中一个帮他解答。
(1)两个屡考不中的童生周进与范进为什么名字都叫“进”?(2分)
(2)王德、王仁两兄弟和卜诚、卜信两兄弟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关系?(2分)
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死了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1)以上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文字通俗易懂,令人兴趣盎然。(1分)
(2)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谈谈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五、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什么?”
人说:“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他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作文要求: 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