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6:09: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一)
(满分:13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9分)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1]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遐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2]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3]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桅杆(wéi) 漕船 无遐一顾
B.握篙盘索(gāo) 一应俱全 茶坊
C.汴京(biān) 罗锦布匹 聚集
D.摩肩接踵(zhòng) 沉檀 酒肆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B.门庭若市 络绎不绝
C.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D.门庭若市 川流不息
(3) 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1]处:分号 第[2]处:分号 第[3]处:顿号
B.第[1]处:逗号 第[2]处:逗号 第[3]处:顿号
C.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逗号
D.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顿号
【答案】(1)B (2)C (3)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句号;顿号;逗号;分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词语积累包括汉字的拼音 、书写 、词义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多音字、形似字、后鼻音、翘舌音等语法知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含义、词语的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标点符号基本用法,句号、问号、叹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但表示语气有不同:表陈述语气或舒缓的祈使语气时用句号,表疑问或一般反问语气时用问号,表感叹语气、强烈的祈使语气或强烈的反问语气时用叹号;顿号、逗号、分号,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分句间的停顿,三者都表示并列关系;冒号,其作用概括起来有两点:提示下文、总结上文;引号,作用有五点: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突出强调,表示否定,表示特定称谓,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只对句中的部分词语作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和被注释的词语之间不能用标点,标点用在括号后;对全句内容作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叫句外括号,括号后面不需要加标点;破折号,作用有六点:表解释说明,表意思的递进,表意思的转换、转折或跳跃,表停顿或声音的延长,表总结上文,表分项列举;省略号,表引文的省略,表列举的省略,或表说话断断续续。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位置等不同会有一定变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A无遐一顾-无暇一顾;B全部正确;C 汴京(biān)-(biàn);D摩肩接踵(zhòng)-(zhǒng)。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车水马龙”意思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门庭若市” 意思是门前和院子里好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来客很多,非常热闹,这里是指车马多,所以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这里主要是指行人来往频繁,所以用“络绎不绝”更恰当。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这句话是写“杆”,“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这句话是写人,所以第1处应该用句号;根据“高潮”和“后段”两个词可知是两层意思,第2处应该用句号;“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可知“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是并列关系,所以第3处应该用顿号。
故答案为:D
2.默写古诗文名句。(8分)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诗中有景 “树树皆秋色,①   ”(王绩《野望》),这是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所见的浓浓秋意;“②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初春时节,诗人游湖所见的莺歌燕舞的勃勃生气。
文中蕴理 日本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其侵华真相,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弄得众叛亲离,这正应了孟子那句话“③   ,④   。”
诗中有情 “⑤   ,⑥   ”(李贺《雁门太守行》),这是边关战场上,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凌云壮志;“⑦   ,⑧   ”(崔颢《黄鹤楼》),这是漂泊的游子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
【答案】山山唯落晖;几处早莺争暖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黄鹤楼;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野望
【解析】此题第 ① -- ② 空考查直接性默写。注意“ 唯 ”“ 晖 ”“ 莺 ”等词语的书写。此题第 ③ -- ⑧ 考场上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 日本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其侵华真相,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弄得众叛亲离,这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可知第 ③④ 空应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提示语“ 李贺《雁门太守行》),这是边关战场上,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凌云壮志”可知第⑤⑥ 空应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从提示语“ 崔颢《黄鹤楼》),这是漂泊的游子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 ”可知第 ⑦⑧ 空应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意“ 寡 ”“ 携 ”“ 暮 ”“ 愁 ”等词语的书写。
故答案为:第1空、山山唯落晖;第2空、几处早莺争暖树;第3空、得道者多助;第4空、失道者寡助;第5空、报君黄金台上意;第6空、提携玉龙为君死;第7空、日暮乡关何处是;第8空、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本周班里将举行“美食推荐会”活动,小语同学制作的美食推荐卡引发了同学的讨论,请你参加讨论,帮助小语解决问题。(3分)
美食名称:菌菇火锅
推荐理由:乳白色的汤沸腾着,一股鲜味直往上涌。喝口清茶,凉凉的感觉遍及全身。我喜欢菌菇火锅的鲜美。各种菌菇在乳白色的汤里翻滚,透着美味,实在诱人。
小语:小文,怎么样?看了我的推荐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
小文:看着就觉得好吃啊!不过推荐语读起来不太连贯呢。如果是我,我会删掉“    ”,因为它和菌菇火锅这个美食话题无关。
这段话的句子顺序也要调整一下:   
小语:这样一改,推荐语连贯多啦。我知道了,语言连贯原来要做到   
小文:确实如此。想要做到语言连贯,还有很多方法,教科书中的名家作品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答案】喝口清茶,凉凉的感觉遍及全身;我喜欢菌菇火锅的鲜美。各种菌菇在乳白色的汤里翻滚,透着美味,实在诱人。乳白色的汤沸腾着,一股鲜味直往上涌;每段文字围绕着一个中心;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来确保语言呼应;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跃”现象
【知识点】材料探究;语言连贯
【解析】①喝口清茶,凉凉的感觉遍及全身。这是在讲清茶,和火锅无关可以删掉。
②应该先表明态度,再说火锅内容。如我喜欢菌菇火锅的鲜美。乳白色的汤沸腾着,一股鲜味直往上涌。各种菌菇在乳白色的汤里翻滚,透着美味,实在诱人。
③语言连贯注意:一是文章中的每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二是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也可以凭借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或修辞手法来组合各个句子;三是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或语言等方法来确保语言呼应;四是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跃”现象。
故答案为:①喝口清茶,凉凉的感觉遍及全身。
②我喜欢菌菇火锅的鲜美。各种菌菇在乳白色的汤里翻滚,透着美味,实在诱人。乳白色的汤沸腾着,一股鲜味直往上涌。
③每段文字围绕着一个中心;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来确保语言呼应;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跃”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读懂题目要求,分析文段大意,删去其中不符合主题的部分,合理调整句子语序,注意语言连贯。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6分)
4.《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   ”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书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请举例说明至少写出两种动物的相关科普知识。  。(3分)  
【答案】昆虫的史诗;示例:①园蛛捕捉猎物靠的是粘性的网。②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昆虫记》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平常阅读积累,第1空填“昆虫的史诗”,《昆虫记》中的各种昆虫都有特性,蝉称为心灵手巧乐于与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 瓢虫——花园中的“淑女蜣螂——粪球引出的故事; 萤——星光灿烂萤火虫;蝉——为自己歌唱;螳螂——美丽的“杀手”;蚱蜢——“小鬼”恩布沙;蚂蚁——神奇的记忆力;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黄蜂——充满失落的九月;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松毛虫——工作并幸福着;天牛——来自身体深处的召唤;狼蛛——与木匠蜂作战;绿蝇——新陈代谢的工作者;蝈蝈——到树上去捕食;朗格多克蝎子——极具杀伤力的毒液;石蚕——小鞘与潜水艇;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等。
故答案为:昆虫的史诗 ; 示例:①园蛛捕捉猎物靠的是粘性的网。②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学生读名著,往往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第一遍泛读,第二遍第三遍可以精读;阅读内容大致包括了解这本名著的基本内容如作者基本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艺术风格等等;另外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名著的主题和意义等;最后好友养成写些评论和笔记的习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很多文学艺术的写作手法。
5.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__A_______,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是   (人名)。(1分)
(2)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案】(1)《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
(2)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1)根据外貌描写,A是毛泽东。
(2)①他是一个精明又博学的知识分子,他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学习;②他是苏区人民拥护、南京政府却恨之入骨的人;③他生活简朴,不搞特殊,与所有人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不抱怨。 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故答案为:⑴《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
⑵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 ”之
句,表归隐之意。
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 统摄全篇。
B.“倚杖候荆扉 ”中的“候 ”字,传神地描绘了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迎候孙儿放牧归来 的动人情景,宁静闲逸,情意浓浓。
C.“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闲适安逸的情境。
D.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其中的“羡 ”,表达了诗人也想和诗中的人与物一样有 所归依,抒发了诗人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7.全诗内容上紧扣一个“归 ”字,描绘了    、   、    三幅晚归图。(3分)
【答案】6.C
7.牛羊归圈;牧童归家;田夫归家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野望
【解析】6.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7.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点评】6.C“运用拟人手法”错误,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C。
7.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很像是《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故答案为: 牛羊归圈 牧童归家 田夫归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孟子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 ①也。故曰“放于利而行 ②,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③迂远而阔 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④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 者不合。退而与⑤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史记》)
【注】①原:通“源”,根源。②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③迂远而阔:不切实情。④如:往,到。⑤万章:孟子的优秀学生。
8.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A.崩坏,倒塌 B.衰败 C.废弃,停止
9.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利诚乱之始也
A.真心,不虚伪 B.确实,的确 C.表示假设
10.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道既通
A.通行,通过 B.畅通,没有阻碍 C.通晓,精通
11.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归,返回 B.辞去官职 C.退缩,谦让
【答案】8.C 9.B 10.C 11.A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9、10.11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看到梁惠王问“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国家获利”,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发出叹息的。我说:唉,利益真是祸乱的开端啊!孔子很少谈论关于利益的问题,就是想从根本上防范这个罪恶的根源。所以说“每件事都依据利益去处理,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喜好利益的弊病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骆国人,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的学业精通之后,就去游说和事奉齐宣王,宣王不能采用他的主张。他又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思想迂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在那个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争取得胜利,削弱了敌国的势力;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滨、田忌这样的人,从而使诸侯向东来朝拜齐国。天下正热衷于合纵连横的谋略,把善于攻伐视为贤能,可是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仁德之政,所以跟他到的那些国家的需求不相符。他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学说,编写了《孟子》七篇。
【点评】8.翻译为: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发出叹息的。 废:废弃,停止 故答案为:C
9.翻译为:利益真是祸乱的开端啊。诚: 确实,的确 故答案为:B
10.翻译为:他的学业精通之后。 通:通晓,精通 故答案为:C
11.翻译为:他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退:返回,归 故答案为:A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1分)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4分)
13.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答案】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13.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14.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
【解析】12.第一问,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的题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本文最后一句话就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也即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问,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作者先提出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的错误观念,然后用实例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3.结合语境分析,“更像歹徒”是因为这种报复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心态”,具体指的是“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行为,而这正和作者的“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的观点相违背。所以作者认为网友的这种做法“更像歹徒”。
14.A这句话在原文中有“很多”一词。B错在“但是也纵容了坏人”,这脱离了文章反对以暴制暴的观点。C表述符合文意。D错在“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是因为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
故答案为:⑴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⑵ 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⑶B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首先必须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语境理解其关键语句的内涵。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15.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3分)
16.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语句。(4分)
17.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4分)
18.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4分)
【答案】15.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16.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17.A处,以猜测的口吻写出了月亮经历了一夜的行程变得有些疲劳亦或是其他原因如同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既写出了月亮给人的真实感受,也写出了林中的月亮多少没有旷野的月亮那么通明,无遮无阻。B处,原本是光秃秃的树枝因为有了月亮的照射使得它们显得流光溢彩,是月亮让这些已经脱去外衣的树木在夜间变得生机勃勃起来。C处,真实写出了月亮在不同时段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树梢时如同一盏灯,在远处的地平线上九如同篝火,不同时段展示不同的美。
18.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将景物描写的知识和文章的理解分析结合起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8.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应当仔细阅读相关句子,然后结合文章主题进行分析。
【点评】15.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掌握。解答时,仔细阅读文章,重点关注描述太阳和月亮的段落,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作者在文章第①段分别对太阳和月亮进行了描述。“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由此可知,太阳和月亮的不同之处在于太阳总是圆圆着脸,而月亮则是盈亏不定,它的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具体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文章第②段中划线语句把月光人格化,它像个调皮的孩子似的跳动、抚摸“我” 的睫毛、揉“我”的鼻子,通过对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使月亮可爱亲呢,形象生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我” 对月光的喜爱之情。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此题的赏析重点在于分析月亮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句子的月亮美各有特色,选择其中的一句,抓住句子写月的主要方法是重点。
A处,将月亮比作灯,虽然此时描写的月光并不明亮,但是作者以“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来猜测原因,表现出了月亮的多情,月亮的美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B处,重点写“还未发芽的树”,因为月光而“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是以树木的变化,来侧面表现月光的美; C处,描写的是月落的情景,句中的一个“沉”真实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情景,可抓住这个字来分析此句月亮的美。
故答案为: A处,以猜测的口吻写出了月亮经历了一夜的行程变得有些疲劳亦或是其他原因如同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既写出了月亮给人的真实感受,也写出了林中的月亮多少没有旷野的月亮那么通明,无遮无阻。B处,原本是光秃秃的树枝因为有了月亮的照射使得它们显得流光溢彩,是月亮让这些已经脱去外衣的树木在夜间变得生机勃勃起来。C处,真实写出了月亮在不同时段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树梢时如同一盏灯,在远处的地平线上九如同篝火,不同时段展示不同的美。
18.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拓展能力。本文讲述了故乡的月亮,通过对不同日期月亮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悟,并重点对冬春之交的月亮进行了描述,以月亮的盈亏映衬了人生的道理。“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通过“灰烬”比喻自己的 付出和自己所作出的牺牲,“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则说明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会使他人的生活更,便利,也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和美妙。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第三部分(60分)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节点。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材料关键词——拐角。“拐角”指人生的拐点,可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束,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可理解为生命的一次升华,一次顿悟,人生的一次转折,一次调整,等等。②该题可围绕“生活”“人生”“生命”立意。③“走过那一个拐角”题目,关键词为“走过”,强调主观能动性,彰显“走过”的过程,突出心灵震颤、涅槃、升华。这是写作的重心。从题目分析来看,该题目较适宜写散文或是记叙文(构思小说、戏剧等也可)。倡导写记叙文,写清六个要素,完整叙述。
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或某一类人,选择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件,能够体现“拐角”,描述“走过”的过程。突出描写,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务必在首尾、关键处点题,便于扣紧主题。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一)
(满分:13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2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9分)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1]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遐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2]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3]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桅杆(wéi) 漕船 无遐一顾
B.握篙盘索(gāo) 一应俱全 茶坊
C.汴京(biān) 罗锦布匹 聚集
D.摩肩接踵(zhòng) 沉檀 酒肆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B.门庭若市 络绎不绝
C.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D.门庭若市 川流不息
(3) 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1]处:分号 第[2]处:分号 第[3]处:顿号
B.第[1]处:逗号 第[2]处:逗号 第[3]处:顿号
C.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逗号
D.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顿号
2.默写古诗文名句。(8分)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诗中有景 “树树皆秋色,①   ”(王绩《野望》),这是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所见的浓浓秋意;“②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初春时节,诗人游湖所见的莺歌燕舞的勃勃生气。
文中蕴理 日本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其侵华真相,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弄得众叛亲离,这正应了孟子那句话“③   ,④   。”
诗中有情 “⑤   ,⑥   ”(李贺《雁门太守行》),这是边关战场上,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凌云壮志;“⑦   ,⑧   ”(崔颢《黄鹤楼》),这是漂泊的游子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
3.本周班里将举行“美食推荐会”活动,小语同学制作的美食推荐卡引发了同学的讨论,请你参加讨论,帮助小语解决问题。(3分)
美食名称:菌菇火锅
推荐理由:乳白色的汤沸腾着,一股鲜味直往上涌。喝口清茶,凉凉的感觉遍及全身。我喜欢菌菇火锅的鲜美。各种菌菇在乳白色的汤里翻滚,透着美味,实在诱人。
小语:小文,怎么样?看了我的推荐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
小文:看着就觉得好吃啊!不过推荐语读起来不太连贯呢。如果是我,我会删掉“    ”,因为它和菌菇火锅这个美食话题无关。
这段话的句子顺序也要调整一下:   
小语:这样一改,推荐语连贯多啦。我知道了,语言连贯原来要做到   
小文:确实如此。想要做到语言连贯,还有很多方法,教科书中的名家作品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6分)
4.《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   ”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书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请举例说明至少写出两种动物的相关科普知识。  。(3分)  
5.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__A_______,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是   (人名)。(1分)
(2)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 ”之句,表归隐之意。
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 统摄全篇。
B.“倚杖候荆扉 ”中的“候 ”字,传神地描绘了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迎候孙儿放牧归来 的动人情景,宁静闲逸,情意浓浓。
C.“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闲适安逸的情境。
D.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其中的“羡 ”,表达了诗人也想和诗中的人与物一样有 所归依,抒发了诗人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7.全诗内容上紧扣一个“归 ”字,描绘了    、   、    三幅晚归图。(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孟子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 ①也。故曰“放于利而行 ②,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③迂远而阔 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④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 者不合。退而与⑤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史记》)
【注】①原:通“源”,根源。②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③迂远而阔:不切实情。④如:往,到。⑤万章:孟子的优秀学生。
8.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A.崩坏,倒塌 B.衰败 C.废弃,停止
9.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利诚乱之始也
A.真心,不虚伪 B.确实,的确 C.表示假设
10.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道既通
A.通行,通过 B.畅通,没有阻碍 C.通晓,精通
11.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3分)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归,返回 B.辞去官职 C.退缩,谦让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1分)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4分)
13.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15.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3分)
16.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语句。(4分)
17.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4分)
18.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4分)
第三部分(60分)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节点。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