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崇仁一中、广昌一中、南丰一中、金溪一中
高二第二次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连续第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
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 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
2.在新航路开辟之后300余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西欧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对西欧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刺激了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该材料有助于我们理解( )
A.新航路开辟导致西欧贸易逆差 B.东方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利较大
C.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 D.西方开展机器生产的外部因素
3.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不仅引入了智能机器人参与赛事管理。在观众体验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人印象深刻。此外,人工智能还用于搬运标枪、铁饼等器材,进行配送、巡防、迎宾等工作。这些机器人活跃在亚运会的各个场所,服务公共表演、体育训练、安全保障等众多领域。这说明( )
A.中国的科技智能水平世界领先 B.科技革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生活的改变 D.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
4.如图为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情况(计算单位:荷兰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荷兰( )
A.大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B.垄断了东方的商品贸易
C.重构了全球的生产分工 D.工业革命增加原料需求
5.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 )
A.积极融入区域经济集团化 B.开始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C.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为全球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6.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7.202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出通知,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这些通告的发布意在( )
A.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B.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8.截至2024年3月,河北省81家省级三甲医院与204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三级医院共向县级医院派出737人开展驻点帮扶,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卫生技术297项,涵盖县级医院所有学科领域。省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
A.体现科技进步助力远程医疗 B.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C.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D.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9.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逐渐传入中国。在同时期的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根据海外传教士的书简、札记、日记中的有关材料,编写成《中华帝国全志》一书,此书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这说明该时期( )
A.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 B.基督教在华传播效果增强
C.文化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D.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
1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
B 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C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A.A B.B C.C D.D
11.在《查士丁尼及其随从》一画中,皇帝被金色的光环所环绕,他手持盛有圣水的容器,庄严而又冷漠。他的左手侧是教皇和牧师,其右手侧也是两名牧师。由此可知,当时的东罗马帝国( )
A.具有政教合一色彩 B.提倡多元文化共存
C.宗教氛围较为宽松 D.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12.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13.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14.据史料记载,5到6世纪时,尽管拜占庭官方禁止金属出口,但是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帝国的黄金等货币储备也在逐渐耗尽。这反映出拜占庭( )
A.区域间贸易对财政产生影响 B.帝国财政正面临崩溃
C.世界市场形成加速黄金外流 D.开启白银货币化进程
15.17世纪初,茶叶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在英国上层社会逐渐流行,并形成一套繁杂、攀比的“下午茶”礼仪。18~19世纪时,“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成为英国家庭接待客人的常用语;此外,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反映市井生活的“非正式的英国茶会”。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C.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 D.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16.公元1219~1260年,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此外,还有不少阿拉伯建筑师来华,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同样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人员也向西迁徙,到达印度、阿拉伯、俄罗斯等地。这说明( )
A.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B.战争有效促进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C.实用技术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区域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6年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此外,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
——摘编自成开魁等《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对欧洲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围绕“民族主义”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外近现代历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23-2024学年下学期崇仁一中、广昌一中、南丰一中、金溪一中
高二第二次月考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C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以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等为依据,材料仅涉及粮食产量问题,排除A项;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的客观现象,并未反映其与人类消除饥饿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东西方贸易中由于西欧处于劣势,所以刺激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强调外部因素对西欧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并不能导致西欧贸易逆差,应该是西欧产品不具有竞争力,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东方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利较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杭州亚洲运动会在各环节运用了科技智能,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体现了人工智能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变,C项正确;材料仅能体现中国现代科技智能水平较高,无法断定“世界领先”,排除A项;“实现劳动者全面解放”的说法夸大了科技革命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与科技成果应用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荷兰)。从材料图表可知,荷兰从亚洲进口茶和咖啡的数量逐渐增加,反应了荷兰人对茶和咖啡的需求量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用荷兰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知荷兰垄断了东方的商品贸易,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全球生产分工,且荷兰被英国打败,失去霸主地位,也没有能力重构全球的生产分工,排除C项;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当时工业革命增加原料需求的是英国而非荷兰,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可知,我国积极倡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为全球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D项正确;材料充分表明我国为全球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积极融入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开始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说法不符合史实,早在材料时间之前就已经参与,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也包括发达国家,“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依据材料“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等信息,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城市流行用语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得出物质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未涉及对抗,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等信息可知,埃及和巴拿马收取通行费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减少经过运河的碳排放,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B项正确;这些通告的发布是为了强化运河的生态保障,并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排除A项;征收通行费虽然能够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021年之前,埃及和巴拿马就早已经收回了运河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基层治病能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材料无“远程医疗”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方面表现为医疗保险,材料主旨为医疗资源的共享而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县级医院不属于农村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此书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在该时期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同时,中华文化也相应地传入了西方,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D项正确;该时期法国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双喜哪个行,B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C项夸大了商业路线的作用,且材料并未强调商业路线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B项正确;《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学吸收其他文明精华,排除A项;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C项;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这与拜占庭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东罗马帝国)。画面中,查士丁尼位于画面正中,头顶光环,手持宗教圣物,被身旁牧师环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其统治带有政教合一色彩,A项正确;除基督教外,画面难以展现其他文化风格,不能反映“多元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对东罗马帝国的影响,没有涉及宗教氛围是否宽松,排除C项;画面反映的是宗教对东罗马的影响,但难以体现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欧)。从材料信息看,原本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向西迁移,导致了日耳曼人的西迁,日耳曼人西迁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灭亡的,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当今的新加坡多种语言并存,官方语言有多种,而且街头还有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和广告牌,所以这体现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而不是说其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而且新加坡属于移民国家,没有形成本土的主体民族,谈不上民族文化的逐渐消失,排除C项;新加坡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儒家文化传统,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忽视”,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材料“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可知,拜占庭帝国黄金储备减少主要受区域贸易影响,A项正确;黄金储备减少并不必然导致财政崩溃,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中世纪,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白银货币化”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从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茶叶消费仅在英国上层社会流行;至18~19世纪,茶叶消费日趋平民化,并形成符合平民阶层的更具“随意性”的茶文化习惯,结合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贸易发展等相关知识可知,英国茶叶消费和文化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当时茶叶贸易规模扩大,推动茶叶售价的降低,使其能够走进平常百姓家,A项正确。材料与“物种交流”和“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扩大,使茶叶价格下降推动其普及,这并不代表民众消费能力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根据材料“公元1219~1260年”“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人员也向西迁徙,到达印度、阿拉伯、俄罗斯等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蒙古西征时期,战争客观上推动了区域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且希腊化时代在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夸大了蒙古西征的影响,且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推动的区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粮食安全意识产生较早;统治者重视;政策保障;法律保障。(6分,三点即可)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科技;政府制定政策(信贷保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法律法规保障;发放粮食补贴;保障粮食购销储运。(6分)
意义: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特点:据材料一“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得出,粮食安全意识产生较早;据材料一“王事惟农是务”得出,统治者重视;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得出,政策保障;据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计所损败坐赃论”得出,法律保障。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措施:据材料二“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得出,政府制定政策;据材料二“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得出,法律法规保障;据材料二“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得出,发放粮食补贴;保障粮食购销储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科技。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思考,得出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18.(1)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方式、规模)(4分)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推进封建化进程。(2分)
(2)原因:出于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三点即可)(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欧洲。第一小问特点,关于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据材料“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并居于此”“他们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得出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4一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使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并定居于此”得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第二小问影响,关于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据所学可知,民族大迁徙会促进民族融合;据材料“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可知,日耳曼人迁徙推进了欧洲封建化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关于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据材料“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可知,出于生存的需要;据材料“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可知,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据材料“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可知,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据材料“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
19.(1)特点: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产量大、种类多;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与商帮紧密结合。(8分,四点即可)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6分,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可知,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据材料“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可知,产量大、种类多;据材料“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可知,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据材料“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可知,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据材料“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可知,与商帮紧密结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影响:据材料“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可知,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据材料“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可知,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知,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可知,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
20.(12分)【示例】
论题: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亚非拉被压迫民族国家和地区掀起民族主义浪潮。
阐述: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战的爆发,加深了殖民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随着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十月革命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的新道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他们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战后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成为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总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所示为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历史,可得出论题“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亚非拉被压迫民族国家和地区掀起民族主义浪潮”。一战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十月革命给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伴随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他们纷纷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可以得出“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亚非拉被压迫民族国家和地区掀起民族主义浪潮”“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殖民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等内容,根据推断可展开论述为,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战的爆发,加深了殖民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随着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十月革命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的新道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他们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战后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成为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