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盘桓(huái) 迟疑(yí) 拳打脚踢(tī) 隐隐闷雷(mèn)
B.蓦地(mù) 绝壁(bì) 涓涓细流(juān) 千钧之力(yún)
C.精瘦(jīng) 脑髓(suí) 纷纷扬扬(fēn) 千山万壑(hè)
D.目睹(dǔ) 俯身(fǔ) 悬崖万丈(xuán) 锱铢之力(zī zhū)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盘桓(huái)——( huán)
B:蓦地(mù)——(mò) 千钧之力(yún)——(jūn)
C:脑髓(suí)——(suǐ)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呕吐 托腮 目睹 千钧之力 B.迟疑 探视 俯身 拳打脚踢
C.盘恒 铃铛 蓦地 设身处地 D.突兀 洗练 跺脚 义愤填膺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C:盘恒——盘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不写错别字。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那个时候,我和报纸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
B.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C.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 A.有误,语序颠倒,“接触”放到“我”后面,去掉“和”。
B.有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清热补血”后加上“的功效”。
C.有误,“约”和“余”自相矛盾,删去其中一个;
D.正确。
故答案为:D(原答案有误)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下列句中破折号的运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表示声音延长)
B.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表示转折)
C.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表示解释说明)
D.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表示解释说明)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破折号
【解析】B.该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而不是转折。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他参阅了几百种书籍,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B.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人。国家每有吉凶或征讨大事,武帝常征求陶弘景的意见,当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C.吴均,字书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 物,风格峻拔清新,称为“吴均体”。
D.刘禹锡,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刘禹锡,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表述错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与选项内容不相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6.古诗文默写。(4分)
(1)辛弃疾借用典故,说道将士们思念亲人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 。
(2)《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出师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注意易错字:浊、勒、际、奉。
故答案为:(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能力,要求记忆准确,书写规范,注意易错字,反复诵读。
综合性学习(共5分)
学校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7.学校拟邀请曾参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陈浩,于2月25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请你以八一学校德育处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3分)
8.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反映的内容。(2分)
“我最崇拜的人物”调查统计图表
【答案】7.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陈浩同学:
为了走近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我校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特邀请您于本月25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
期待您的到来!
学校德育处
2023年2月23日
8.示例一:活动前,同学们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高于革命英雄;活动后,对革命英雄的崇拜比率高于艺体明星。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示例二:活动前后,同学们对革命英雄和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变化大致相反(或:比例相互逆转),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
【知识点】图表信息;应用文;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7.本题要求写一封邀请函,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邀请函”三个字,或者是“活动名称+邀请函”。第二步称呼(第二行顶格写):“敬语+姓名+后缀”。第三步正文(空两格):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背景、目的,然后注明具体活动,接下来写邀请语,最后,可以写上敬语,也可省略。第四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举办单位,并盖章,写明具体的邀请时间。
8.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同学们对艺体明星、革命英雄、其他人物的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7.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陈浩同学:
为了走近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我校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特邀请您于本月25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
期待您的到来!
学校德育处
2023年2月23日
8. 示例一:活动前,同学们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高于革命英雄;活动后,对革命英雄的崇拜比率高于艺体明星。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示例二:活动前后,同学们对革命英雄和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变化大致相反(或:比例相互逆转),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
【点评】 7.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8.此题考査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
二、阅读与理解(共45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学诗谩有惊人句”情感相近的一项并简述理由。(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 B.千里共婵娟 C.将军白发征夫泪 D.似曾相识燕归来
选择: ,理由:
10.画线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有这种类似情感的诗人不胜枚举,请另举一例。(3分)
诗人: 相关诗句:“ , ”
【答案】9.C;“谩”为徒然之意,“惊人句”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意为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无法施展,非常苦闷。C项将军白发生,士卒热泪流,也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
10.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9.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A句表达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因功业未成而无法归家的复杂矛盾的心情。B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C句“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接描述了边塞军人的状态,从“白发”和“泪”二字表达出强烈的厌战和无奈之情。与例句情感类似。D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去”与“来”构成对比,描写了易逝的自然春光,词人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眷恋。故选C。
10.考查对诗句的积累。举出“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及作者即可。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故答案为:9. C ; “谩”为徒然之意,“惊人句”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意为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无法施展,非常苦闷。C项将军白发生,士卒热泪流,也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
10. 李白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9.本题考查诗句感情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 “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情感,然后揣摩选项情感,找出一致的选项。
10.本题考查诗句及作者的把握,注意积累 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公将鼓之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皆以美于徐公
D.贼既至,谓巨伯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1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4分)
①选文甲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4分)
②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文中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答案】11.B
12.①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喜爱)的,我所想要(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厉害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于是撤军回去,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13.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14.①准则:舍生取义 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新时代也要见义勇为,用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桂荣介绍:“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它是非常科学的。既然是科学,那就具有普适性。因此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就气候、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而言,二十四节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材料二】
看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隋斌十分感叹,尤其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创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隋斌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二十四节气中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牵头人,对节气文化有较深研究。隋斌说,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通过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给人们带来了多重冲击和享受。
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诗词中,节气诗词是一朵绚丽的奇葩,文人墨客创作了难以计数脍炙人口的节气诗词,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乌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让春季时节流转的景致跃然纸上,描绘秋季各节气景象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把秋天时序变换的气象呈现出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为现代农业______。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芒种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谚讲,“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其次,它为现代农业______。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这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以河南小麦为例,应提前灌溉冬水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第三,它为现代农业______。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生产经验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灾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预警信息。如清明节气,农谚讲,“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材料四】
也有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
(摘自202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等)
1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一个省内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二十四节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诗句都是在说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
C.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的农业生产具有的指导意义也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
16.请根据上下文,将材料三的三个空填写完整,让其能概括所在段落的内容(可自行概括也可以摘抄、整合文中词句)。(4分)
【答案】15.C
16.(1)播种和收获提供时间尺度;(2)田间管理提供气候预测;(3)防灾减灾提供预警警示。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的农业生产具有的指导意义也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有误,联系材料三第1段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的内容可知;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通过本段中“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芒种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的内容可概括为:二十四节气为播种和收获提供时间尺度;
第二空,通过本段中“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这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以河南小麦为例,应提前灌溉冬水保墒、保苗安全越冬”的内容可概括为:二十四节气为田间管理提供气候预测;
第三空,通过本段中“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生产经验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灾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的内容可概括为:二十四节气为防灾减灾提供预警警示。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4分)
访 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山包上雪很厚,一片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是一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7.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18.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19.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
①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②我们都哑然笑了。
20.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4分)
【答案】17.D
18.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
19.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②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20.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7.吃惊:惊奇,惊讶; 狐疑: 怀疑 ;疑惑: 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结合语境分析,舅爷提出要出外作画,我们非常疑惑,因为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为给舅爷寻些能画的色彩 跑了山包的几面坡,却没能找到,回来是却看到他竟已画了四张画,正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故此处应该用吃惊。舅爷说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我们有些不相信:“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故此处应用“狐疑”。故答案为D。
18.围绕舅爷作画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各部分的内容并筛选出写我们的感受的语句, 文章第一段写听奶奶说说舅爷来家, 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第二段写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 第三段到第九段写我们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就帮助舅爷寻我最美的东西;第十段到文章结尾写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19.①结合语境理解“笑”的含义, 奶奶说舅爷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看到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由此看出这是嘲笑舅爷画作水平不高,和我们的画差不多。②结合语境理解,舅爷说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根本就不懂这些,因此这里的“笑”是为自己不懂得“白色”是最美的色彩而笑。
20.结合舅爷作画来从多个角度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舅爷作画前眯缝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这都是在仔细的观察,因此他才画出来比较好的画,这启示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深入了解;我们认为舅爷的画太简单, 和我们的画差不多,但其实我们是不懂画画的真谛,这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外表就判断事物的性质,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舅爷带着我们作画,我们认为颜色太单调就去帮舅爷找寻最美的颜色,但殊不知舅爷就用白色做了一幅画,并且他认为 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其它颜色不是不美,而是太多的话会适得其反。这启示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故答案为:17.D;
18.翻看舅爷的画集,并不佩服他;帮助舅爷寻我最美的东西
19.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②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20 .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点评】17.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要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区别,最后根据句意及词义做出选择。
18.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19.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20.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简,安静点,别这么挣扎,像个在绝望中撕碎自己羽毛的疯狂的野乌似的。”
“我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我,我是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我现在就要运用我的独立意志离开你。”
我再做了一次努力就自由了,我笔直地站在他面前。
“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享权都奉献给你。”
“你在演一出滑稽戏,我看了只会发笑。”
“我要你一辈子都在我的身边——做我的第二个自己和最好的人间伴侣。”
“对于那种命运,你已经做出了你的选择,那就得遵守。”
21.以上文段出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这里是女主人公简·爱与男主人公 的对话。(2分)
22.简·爱的人生追求由哪两个基本“旋律”构成?(6分)
【答案】21.罗切斯特
22.①富于激情(幻想、反抗、坚持不懈);②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21.根据平时对《简·爱》情节内容的积累可知,选文是男主人公简·爱和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的对话。
22. 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表现力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因此简·爱的人生追求的两个“旋律”是:①富于激情(幻想、反抗、坚持不懈);②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故答案为:21. 罗切斯特
22.①富于激情(幻想、反抗、坚持不懈);②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点评】2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积累能力。掌握名著里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容易记错的情节,长期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22.此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表达与写作(共56分)
23.春华中学书画社团前往程十发美术馆参观时,同学们在展厅看到一幅人物画,似曾相识。请将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或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6分)
【答案】穿长衫的孔乙己微笑着弯下腰,像一把张开的弓,把茴香豆分给围着他的孩子们,一人一颗,孩子们兴奋地望着他,伸手讨要。
【知识点】人物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图片观察和表达能力。画面上是一个穿着长衫的老人,他身边围着一群孩子。 老人弯着身子,左手端着一个碗, 右手似乎在分派什么东西,孩子们昂着头挤在一起,伸手向老人讨要。这幅画的内容能让我们迅速联想到鲁迅的一篇文章《孔乙己》,文中就有这样一一个画面。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有几回邻里的孩子听得笑声,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便给每人一颗茴香豆。据此作答即可。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穿长衫的孔乙己微笑着弯下腰,像一把张开的弓,把茴香豆分给围着他的孩子们,一人一颗,孩子们兴奋地望着他,伸手讨要。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24.写作。(50分)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晒”已经成为流行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你想与人“晒”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字数不少于G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晒出我的似水流年
谁念西风独自凉
我一个人走在心园的小路上,除了晚风,无人陪伴。又走到熟悉的石凳,回忆起熟悉的人和事……
那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夜晚,我一个人出来散步,就在那个石凳那里,我遇到了她。在那之前,我们刚刚和好,因此我觉得,那是件异常幸运的事,因为是她,所以激动。
那天,我们互相比着唱含花字的歌,你一首我一首地唱,不亦乐乎,直到我们数不清唱了多少首,直到星星眨着困倦的眼。
心中却因和她在一起而激动,内心无法平静。
从回忆中转醒,只有,我和石凳依旧。
西风独自吹过,带走淡淡又不散的离别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想起她,关于她的一切便像要喷薄而出,无法遏制。
与她初见,是在烟雨蒙蒙的午后,她带着甜美的笑容走在小路上,朦胧中,与她擦肩而过,便为她倾心。
不管是之后与她的交心、争执、和好,还是现在的思念,初见的一幕总是盘踞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我想,这不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更是因为那一秒的震撼,因为她的淡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总保持着最初的美好,那该多好!因为那样,就没有后来的争吵,没有离别之殇……只是,终究还是舍不得那段回忆,若再选择一次,我定还会与她相识、相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
挥挥手,像是要甩掉对她的思念,转身,向公园更深处走去。
却忘记,那里也留下无数我们的回忆。
丁香树前,我们对峙,互不相让,却仍关心对方,只是故作掩饰。
还是丁香树前,你问我可愿做你的五瓣丁香,我来答,却想说:“只做四瓣,最后一瓣由我们的友情来组成。”
……
那些点点滴滴,那些似水流年一幕幕展现在眼前,那时只道是寻常,却在她转学后,在找不到她的踪迹时,悔不当初……
青春总在不经意间流逝,那些情,再想追,也只是惘然,指缝太宽,时间太窄,对于那些似水流年,只能珍惜,而永远无法抓住。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个话题作文,话题就是一个“晒”字, “晒”的本义是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使它干燥;人或物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但这里的“晒”可引申为分享的意思,是要把人或物主动、积极地暴露在公众的视线里,要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人了解到。当然作为一个作文,要“晒”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人、事、物、心情等,可以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 ……因此这个作文可写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可以叙述故事,可以发表自己对“晒”的观点或看法等,总之要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文体,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围绕着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写好话题作文要做到:一“两个不忘”,①是不忘揣摩“提示语”。②是不忘紧扣“话题”。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题目你好之后就可以按照命题作文进行写作了。如果写记叙文,要能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的具体表现。如果写议论文,可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注意写作时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论证要完整、严密,语言要准确,严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盘桓(huái) 迟疑(yí) 拳打脚踢(tī) 隐隐闷雷(mèn)
B.蓦地(mù) 绝壁(bì) 涓涓细流(juān) 千钧之力(yún)
C.精瘦(jīng) 脑髓(suí) 纷纷扬扬(fēn) 千山万壑(hè)
D.目睹(dǔ) 俯身(fǔ) 悬崖万丈(xuán) 锱铢之力(zī zhū)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呕吐 托腮 目睹 千钧之力 B.迟疑 探视 俯身 拳打脚踢
C.盘恒 铃铛 蓦地 设身处地 D.突兀 洗练 跺脚 义愤填膺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那个时候,我和报纸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
B.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C.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4.下列句中破折号的运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表示声音延长)
B.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表示转折)
C.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表示解释说明)
D.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表示解释说明)
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他参阅了几百种书籍,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B.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人。国家每有吉凶或征讨大事,武帝常征求陶弘景的意见,当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C.吴均,字书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 物,风格峻拔清新,称为“吴均体”。
D.刘禹锡,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6.古诗文默写。(4分)
(1)辛弃疾借用典故,说道将士们思念亲人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 。
(2)《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综合性学习(共5分)
学校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7.学校拟邀请曾参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陈浩,于2月25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请你以八一学校德育处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3分)
8.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反映的内容。(2分)
“我最崇拜的人物”调查统计图表
二、阅读与理解(共45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学诗谩有惊人句”情感相近的一项并简述理由。(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 B.千里共婵娟 C.将军白发征夫泪 D.似曾相识燕归来
选择: ,理由:
10.画线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有这种类似情感的诗人不胜枚举,请另举一例。(3分)
诗人: 相关诗句:“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公将鼓之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皆以美于徐公
D.贼既至,谓巨伯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1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4分)
①选文甲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4分)
②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文中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桂荣介绍:“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它是非常科学的。既然是科学,那就具有普适性。因此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就气候、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而言,二十四节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材料二】
看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隋斌十分感叹,尤其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创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隋斌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二十四节气中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牵头人,对节气文化有较深研究。隋斌说,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通过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给人们带来了多重冲击和享受。
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诗词中,节气诗词是一朵绚丽的奇葩,文人墨客创作了难以计数脍炙人口的节气诗词,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乌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让春季时节流转的景致跃然纸上,描绘秋季各节气景象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把秋天时序变换的气象呈现出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为现代农业______。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芒种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谚讲,“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其次,它为现代农业______。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这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以河南小麦为例,应提前灌溉冬水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第三,它为现代农业______。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生产经验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灾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预警信息。如清明节气,农谚讲,“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材料四】
也有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
(摘自202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等)
1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一个省内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二十四节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诗句都是在说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
C.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的农业生产具有的指导意义也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
16.请根据上下文,将材料三的三个空填写完整,让其能概括所在段落的内容(可自行概括也可以摘抄、整合文中词句)。(4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4分)
访 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山包上雪很厚,一片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是一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7.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18.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19.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
①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②我们都哑然笑了。
20.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简,安静点,别这么挣扎,像个在绝望中撕碎自己羽毛的疯狂的野乌似的。”
“我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我,我是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我现在就要运用我的独立意志离开你。”
我再做了一次努力就自由了,我笔直地站在他面前。
“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享权都奉献给你。”
“你在演一出滑稽戏,我看了只会发笑。”
“我要你一辈子都在我的身边——做我的第二个自己和最好的人间伴侣。”
“对于那种命运,你已经做出了你的选择,那就得遵守。”
21.以上文段出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这里是女主人公简·爱与男主人公 的对话。(2分)
22.简·爱的人生追求由哪两个基本“旋律”构成?(6分)
三、表达与写作(共56分)
23.春华中学书画社团前往程十发美术馆参观时,同学们在展厅看到一幅人物画,似曾相识。请将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或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6分)
24.写作。(50分)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晒”已经成为流行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你想与人“晒”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字数不少于G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