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概览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单元重点随堂练
3
单元概览
历史时序
1956年底
1958年
1966年
1976年
1953年
1957年底
1954年
正确探索
探索失误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1968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非洲年”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
世界:
1960年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
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
“一五”计划完成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周年
65周年
单元导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众多成就。在经济上我国进行了“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在生产关系上,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但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过程中我国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双线模式学考点
线1·要素学考点
1
考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65周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1版课标:了解“一五计划”,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时间 1953—1957年底
背景 (1)国内: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低(2)国际: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 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1.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1)工业:①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相继开工;②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③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④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①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③桥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要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
就分布示意图
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形 成 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主要 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意义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考点
三大改造
2011版课标: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内容 农业合作化 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成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影响 (1)农业合作化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
(2)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合作化 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成果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内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时间 1954—1956年底
目的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概况 (1)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意义 (1)政治: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经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
考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开始
“大跃进”时期
的漫画
【要点】在“大跃进”中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背景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 (1)“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结果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调整 (1)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
发展
认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启示我们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国情出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2.“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1976年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过程 (1)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巨大损失:
(1)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①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②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2)社会秩序混乱: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3)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
(4)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认识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2)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主要教训 (1)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
(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4
考点
王进喜 雷锋 邓稼先 焦裕禄
2011版课标: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王进喜 主要 事迹 (1)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 (2)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王进喜
(1923—1970)
评价 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锋 主要 事迹 雷锋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1962年,不幸因公殉职
雷锋(1940—1962)
评价 (1)解放军好战士,他以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2)1963年3月,毛泽东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邓稼先 主要事迹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邓稼先(1924—1986)
焦裕禄(1922—1964)
评价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 焦裕禄 主要事迹 在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为摸清三害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评价 焦裕禄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时代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 线2·纵横学史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与探索
考向:事件辨识
【精练本】P39第4题;P41第1、2题;P42第4、6、10;
P46第5、8题;P47第9、10题
【精练本】P42第8、9题;P46第6题
2. 流行词汇反映时代特征
考向:流行词汇
设题点 ①阶段 过渡时期 探索时期 “文革” 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时期 新时期 主义新时代 ②时间 1949— 1956年 1956—1966年 1966—1976年 1978年至 20世纪末 21世纪
③流行 词汇 新中国、政协、人大、“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土改、抗美援朝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铁人”、雷锋精神 红卫兵、走资派、知青、上山 下乡 “大包干”“实事求是”、经济特区、下海、市场经济、万元户、出国留学 “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单元重点随堂练
核心速填夯基础
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 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人物是:__________。
5.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称为:_____________。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焦裕禄
“铁人”精神
史料学史提能力
材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已经健康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也已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提高①。
……
可以确定的说,195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全面高涨的一年。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②。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③。所有这些,都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④。
——《新年的展望》(社论)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方法解读
答案: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题三步骤 步骤一 审设问:明确答案来源、答题方向 1.答案来源 2.能力要求 3.作答范围 4.作答内容
“根据材料”——答案来自材料 概括 三大改造 意义
步骤二 读材料: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提取有效信息 2.信息转化 ①②③④ 根据①可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根据②可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③可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④可知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步骤三 规范答:分层、分点、历史术语作答 实战演练
1. (教材八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初期存在的问题?针对此种现象,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问题: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措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列举在此期间工业领域的成就两例。
答案: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支持;苏联的援助。成就: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鞍山钢铁公司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