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省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贵州省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08:50: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贵州省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请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 ① 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 ② 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____。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更
2.在第③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4分)
【答案】1.D
2.示例一: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示例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知识点】递进关系;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使用。关联词语大致可分为:并列、递进、转折、承接、因果、条件、选择和假设等八种。用法:初读句子,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关联词语,填入句子。在读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正确。注意搭配要得当:使用一组关联词语是要前后呼应,要成双配对,不能交叉使用,这样才能使句意畅通、明确。
2.本题考查仿写。注意例句格式,如字数、句式、修辞手法、主题等。语言合理即可。
【点评】1.注意填关联词的句子是关注小我,关注大我。小到大,句意是递进,应该用不仅,更。
故答案为:D
2.补写注意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境。前文“能否”。后文: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横线处语句必然和“思想境界”相关,且对应上文的“能否”。可以是: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故答案为: 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或者: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行人莫问当年事,   。(许浑《咸阳城东楼》)
(6)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是“   ,   ”两句化用典故,表明诗人对自己的政治前景仍然抱有希望。
(8)一轮明月,惹动几多情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对自己的宽慰;“   ,   ”是对亲人的祝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对友人的思念。(从《月夜忆舍弟》《无题》《水调歌头》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作答)
【答案】(1)槲叶落山路
(2)二十三年弃置身
(3)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秋草独寻人去后
(5)故国东来渭水流
(6)肯将衰朽惜残年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路难(其一);醉翁亭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解析】此题第(1)--(6)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注意“ 槲 ”“ 置 ”“ 渭 ”“ 衰 ”“ 朽 ” 等词的书写。第(7)(8)题属于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 李白《行路难》(其一)表明诗人对自己的政治前景仍然抱有希望。 “可以看出第(7)句应填“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提示语
”一轮明月,惹动几多情丝“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对自己的宽慰“可以看出第(8)题应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 溪 “” 愿 “” 婵 “等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1) 第1空、槲叶落山路(2)第1空、二十三年弃置身 (3) 第1空、在乎山水之间也 (4) 第1空、秋草独寻人去后(5)第1空、故国东来渭水流 (6)第1空、肯将衰朽惜残年
第1空、闲来垂钓碧溪上;第2空、忽复乘舟梦日边(8)第1空、但愿人长久;第2空、千里共婵娟
【点评】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 在癸丑,暮春之初”。
B.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C
【知识点】称谓;历法
【解析】ABD表述正确。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三、阅读能力(共18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6分)
5.阅读名著节选,完成文后练习。
晁盖心中欢喜,对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他只是冷笑。晁盖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他道:“兄长性直,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兄长不看他的心,只观他的颜色动静规模。”晁盖道:“观他颜色怎地?”他道:“兄长不看他早间席上与兄长说话,倒有交情;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放了何涛,又见阮氏三雄如此豪杰,他便有些颜色变了。虽是口中应答,心里好生不然。他若是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座位,杜迁、宋万这两个自是粗卤的人,待客之事,如何省得?只有林冲那人,原是京师禁军教头,大郡的人,诸事晓得,今不得已,坐了第四位。早上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言,叫他本寨自相火并。”晁盖道:“全仗先生妙策良谋,可以容身。”当夜七人安歇了。
次早天明,只见人报道:“林教头相访。”他便对晁盖道:“这人来相探,中俺计了。”
(1)选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是   。这部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2分)
(2)《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章回体小说。选文出自的回目是( )(2分)
A.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C.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D.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3)选文中加点的“他”是谁?依据选文说说“他”的性格特征。(2分)
【答案】(1)施耐庵;官逼民反
(2)C
(3)吴用(“智多星”),善于观察 心思细腻 足智多谋(答出一两点即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
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 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林冲水寨大并火,鼎盖梁山小夺泊:在泉盖等人黄泥冈劫得生辰纲之后,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版阮,反被好汉捉获权,何涛被割耳后放走。众好汉为逃避追捕,奔上梁山。梁山第一首领王伦嫉贤妒能,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并王伦。林冲仗义,杀死王伦,吴用要林冲坐第一把交椅,林冲辞之,而是让泉盖坐第一把交椅。文段正是泉盖等人奔上梁山之后,吴用设计林冲火并王伦,林冲中计的详细情节。故选C。
(3)“他”指吴用。根据“他”的语言描写“早上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言,叫他本寨自相火并”可知“他”是设计之人,即吴用。
根据“兄长不看他早间席上与兄长说话,倒有交情;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放了何涛,又见阮氏三雄如此豪杰,他便有些颜色变了”可知他善于观察;根据他若是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座位,杜迁、宋万这两个自是粗卤的人,待客之事,如何省得 ”可知他心思细腻;根据“早上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言,叫他本寨自相火并”可知他足智多谋。
故答案为:(1)施耐庵
官逼民反
(2)C
(3)吴用(“智多星”),善于观察 心思细腻 足智多谋(答出一两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的篇目都应该认真阅读,包括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应该熟记,做题时,静下心来,按照题干要求,仔细回忆思考作答。
(3)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人物的掌握程度。平时阅读名著时,要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名著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要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下来。
(二)现代文阅读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蜻蜓……要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6.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
7.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8.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9.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10.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6.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7.写出了市场上卖的南瓜卖相不好看,口感不佳,与上文家乡的南瓜形成对比。突出家乡南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赞美。
8.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的情景,表现了妈妈对南瓜的小心、仔细和爱惜、重视,深深地体现出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9.拟人。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形。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10.对童年时光、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忘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知识点】动词;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6.本题考查事件概括。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述了一件事。本题的答题思路为:定位划分好的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或“谁干什么”的格式,对事件进行概括总结。
7.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包括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方面。内容作用有:交代环境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兴趣、表达作者情感、表现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结构作用有: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埋伏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总结全文。
8.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词性、词句是否是描写、词句是否含有修辞这三个方面入手,若含有描写或修辞,要写出描写或修辞所起到的作用。注意联系前后文,体会词句蕴含的情感。答题格式为:词语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体现了......。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从修辞、内容、作用、情感四个方面来回答。答题格式为: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状态或特点),表达了......(情感)。
10.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体会作者的情感,首先应从标题入手,看标题是否含有情感;然后,应从开头和结尾入手,分析中心段所在的位置;最后,抓住中心段,找出含有情感的句子,归纳总结出作者的情感。需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可能有多种,作答时都要回答,条理要清晰。
【点评】6.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根据标题“南瓜·茄子·小鸡”和“(一)(二)(三)”可知,文章写了“我”童年生活的三个片段。
(一)南瓜:第1-2自然段写母亲小心移栽南瓜苗,第3-5自然段写母亲仔细侍弄南瓜苗,第6自然段写南瓜苗牵藤生长直至结果。按照“谁干什么”概括为: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
(二)茄子:主要写乡下人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
(三)小鸡:第1-6自然段写母鸡孵小鸡,第7-11自然段写“我”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第12-13自然段写我们采小鸡草的籽实给小鸡吃,按照“谁干什么”概括为:“我”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故答案为: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7.根据题干要求定位(一)中画线句子,写市场上售卖的瓜,形状上,“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口感上,“吃起来,水垮垮的”。联系上文可知,我家的南瓜,形状上,“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口感上,“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市场上卖的南瓜与上文家乡的南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家乡南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赞美。
故答案为:写出了市场上卖的南瓜卖相不好看,口感不佳,与上文家乡的南瓜形成对比。突出家乡南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赞美。
8.“勾”是妈妈锄草的动作,妈妈怕锄草时弄坏了旁边细嫩的南瓜苗;“铺”“描”是妈妈铺草施肥的动作,妈妈希望通过增添肥料后南瓜苗能茁壮成长。这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时的情景,写出了妈妈锄草时动作的小心、仔细,施肥时对南瓜苗的爱惜重视。三个动词是妈妈与南瓜苗深厚情感的体现,也是人与万物深厚情感的体现。
故答案为: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的情景,表现了妈妈对南瓜的小心、仔细和爱惜、重视,深深地体现出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9.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爱惜”“抱”等词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赋予芦花老母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结合下文“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可知,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故答案为:拟人。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形。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10.文章叙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关于南瓜、茄子和小鸡的故事,片段(一)中,将家乡南瓜和市场上的南瓜作对比,片段(二)末尾将童年时期的瓜菜和现在的瓜菜对比,突出家乡南瓜、茄子等瓜菜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家乡风物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片段(三)回忆了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的童年经历,对其中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忘怀,“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故答案为:对童年时光、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忘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1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1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13.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14.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15.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事理性说明文;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议论文阅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查找中心论点的方法是:看标题→看开头→看文中→看结尾→概括归纳。①看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②看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看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④看结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对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标志性词语入手,中心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⑤概括归纳,有些文章对中心论点表述不够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12.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即论述过程,论证过程就是梳理整篇文章的论证脉络,答题格式为: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中间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结尾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提出......的中心论点。需要注意中心论点可能在开头提出,也可能在结尾提出。如果开头结尾都有,那么按照“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结尾是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的格式回答。
13.本题考查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某个事例或名言能否充当某段/文章的论据,答题格式为:这个事例叙述的是....../这句名言强调的是......,有力地论证了本段/本文......的论点,可以充当本段/本文的论据。或:这个事例叙述的是....../这句名言强调的是......,论证了......的论点,与本段/本文......的论点无关,不能充当本段/本文的论据。
14.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定位加点词所在的句子,结合句意,联系前文或后文内容,对加点词指代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五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格式: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论点)。④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点评】11.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由第①段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
由第⑦段“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也可作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第②-⑥段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第⑦段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13.题干给出的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文章第②段阐述的观点是“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文字阐述的观点与第②段阐述的观点一致,所以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第②段最恰当。
故答案为: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14.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⑤段,“这样读书,方可......”中“这样”指代的是前文内容,联系前文“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可知,“这样”指的是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也可说: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故答案为: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15.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本段列举了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①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③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④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已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⑤)
【注释】①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②罍(léi),酒杯。③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④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⑤本文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与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深感苦闷,而更使他苦闷的是政见得不到申诉,于是他就寄情大自然,闲暇时就去浏览北京附近名胜古迹。本文是他到北京东直门外的满井游览之后的游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6.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⑴余拏一小舟拏:   ⑵惟长堤一痕惟:   
⑶波色乍明乍:   ⑷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问其姓氏醉能同其乐
D.若脱笼之鹄 山间之朝暮也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20.【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   的情趣;【乙】文“惟此官也”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   的内心世界。(2分)
【答案】16.撑(船);只有;刚刚;沾湿
17.D
18.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9.⑴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⑵能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清闲的)官了吧。
20.高洁脱俗;孤高自傲(自傲欣慰)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17.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18.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
1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题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20.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甲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鹤。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 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点评】16.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②句意: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惟:只有。
③句意: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乍:刚刚。
④句意: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浃:沾湿。
故答案为:撑(船);只有;刚刚;沾湿
17.A项,哪里/兼词“于之”。B项,表顺承/表转折。C项,表限定关系,可译成“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都是"就"。故选D。
故答案为:D
18.句意: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故答案为: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9.注意关键词: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夫: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堕,坏、耽误。惟:只。
故答案为:⑴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⑵能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清闲的)官了吧。
20.甲文,通过写作者在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的情况下,自己独自去湖心亭赏雪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高洁脱俗、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乙文,“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故答案为:高洁脱俗;孤高自傲(自傲欣慰)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2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2分)
2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21.姚诗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充满生气,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赵诗中的秋风凄凉,寒冷。
22.姚诗通过写漫步山野时看到的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赵诗通过写“秋风管闲事”吹“白人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韶华易逝、人之将老的感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点评】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山行》“窈兖“一词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所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野步》由“峭寒“一词可知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山行》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野不》“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综合性学习——文化杂谈。
23.小明参加此次活动准备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你认为下列哪种感情基调合适(  )(5分)
A.温柔婉转 B.慷慨悲壮 C.低沉悲痛 D.潇洒豪放
24.“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习仲勋身上学到五件事》)习总书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把良好家风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5分)
25.校刊编辑准备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书法作品印在校刊封底,用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来展现青春活力。下面书法作品中最符合他设想的一幅是(   )(5分)
A. B.
C. D.
【答案】23.D
24.直接向父母学习
25.D
【知识点】文化特色
【解析】23.本题考查朗读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彩。古诗赏析的感情基调主要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幽怨、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温柔婉转、清新明丽、潇洒豪放、豪迈奔放、刚劲、低沉悲痛、凄凉、缠绵、积极、消极、忧国(民)、送别、思乡、相思离别、慷慨悲壮等。
2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运用。首先准确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结合题干要求“把良好家风传承下来”总结出途径即可。
25.本题考查字体特点。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端庄匀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工整规范。篆书,古朴大方,圆润流畅,平衡对称。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灵动活泼。
【点评】23.A、温柔婉转适合朗诵婉约抒情的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清平乐》等,不适合朗诵《沁园春·雪》;
B、慷慨悲壮适合沙场边塞或报国的诗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等,不适合朗诵《沁园春·雪》;
C、低沉悲痛适合反映百姓受压迫或处境艰难的现实主义的诗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不适合朗诵《沁园春·雪》;
D、潇洒豪放适合表现诗人豪情壮志的诗词,《沁园春·雪》就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适合此种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D。
24.“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表达的意思是向父亲学习做人做事、信仰追求、赤子情怀及生活作风,所以,把良好家风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向父母学习。
故答案为:直接向父母学习。
25.A、该书体是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端庄匀整,不是“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
B、该书体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工整规范,不是“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
C、该书体是篆书,古朴大方,圆润流畅,平衡对称,不是“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
D、该书体是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灵动活泼,是“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
故答案为:D。
五、写作能力(60分)
26.按要求写作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 ”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参考例文】
本来我可以做得更好
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有时难免会触礁;在沙漠中奔跑的骆驼,有时难免会跌倒;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有时难免会坠落。何况在漫漫人生路长行的人?成功者可以说一句,我可以做得更好。难道失败者就没有理由说一句吗?
刘翔在110m竞赛中跑出了12秒88的好成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师傅告诉我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我又回头了,大概是习惯性动作吧,原本我可以跑得更快。”
是啊!世界冠军刘翔都可以跑得更快,我就为什么不可以考得更好呢?在这次刚结束不久的小测验中,语文拿了89分,当时我很是不解,为什么会考这么低?虽然我
上90分只有1分之差,但是89分是b而90分是a,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梯,你叫我怎么跨啊,竟然错了一个查笔画,真是马虎、真倒霉,明明知道是怨天尤人,
但写成了怨人忧人,最可气的是明明老师讲了作文要补充题目,可我偏不这么干,因此减了2分,总结这几点错误之后,分数就成了92.5分,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我也可以说一句,我可以做得更好!
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上,跌到了再爬起来,梦碎了再做一个,失败了再试一次,这样坚持不懈,谁说我们不可以得到辉煌,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在于没有好好把握,在梦想中拾得你那颗珍珠,在幻境中拾得你那颗钻石,在人生中赢得你的那份成功,其实我可以做的更好。
怎样才可以做得更好呢?是坚持不懈吗?是弄清航向吗?是努力加油吗?这些综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好。坚持不懈遇到挫折勇敢的走下去,弄清航向选择一个切
实现人生目标,努力加油不断的为自己打气,这样才有可能做得更棒更好!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首先补齐题目,在横线上可以填写选择放弃、沉默、勇敢、烦恼、喜悦等,从印度可知,从选择逃避到勇敢面对,这是成长的变化;从沉默到大声说出来,是代表自己面对不公却采取主义的特点,面对问题,保持自己的个性,勇敢发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成长的变化,据此立意为:在困难、挫折等面前,用坚强执着的精神去面对并且克服困难,在权威或社会的不公面前,敢于质疑,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持自己的个性。
第二选材构思:可以为主题写自己的经历,例如:本来我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的反省,本来我可以对爸妈更耐心的反省;也可以是本来可以放弃,但我选择坚持的骄傲;写作的内容比较宽泛,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来写,或者围绕立意,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贵州省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请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 ① 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 ② 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____。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更
2.在第③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4分)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行人莫问当年事,   。(许浑《咸阳城东楼》)
(6)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是“   ,   ”两句化用典故,表明诗人对自己的政治前景仍然抱有希望。
(8)一轮明月,惹动几多情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对自己的宽慰;“   ,   ”是对亲人的祝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对友人的思念。(从《月夜忆舍弟》《无题》《水调歌头》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作答)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 在癸丑,暮春之初”。
B.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三、阅读能力(共18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6分)
5.阅读名著节选,完成文后练习。
晁盖心中欢喜,对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他只是冷笑。晁盖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他道:“兄长性直,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兄长不看他的心,只观他的颜色动静规模。”晁盖道:“观他颜色怎地?”他道:“兄长不看他早间席上与兄长说话,倒有交情;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放了何涛,又见阮氏三雄如此豪杰,他便有些颜色变了。虽是口中应答,心里好生不然。他若是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座位,杜迁、宋万这两个自是粗卤的人,待客之事,如何省得?只有林冲那人,原是京师禁军教头,大郡的人,诸事晓得,今不得已,坐了第四位。早上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言,叫他本寨自相火并。”晁盖道:“全仗先生妙策良谋,可以容身。”当夜七人安歇了。
次早天明,只见人报道:“林教头相访。”他便对晁盖道:“这人来相探,中俺计了。”
(1)选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是   。这部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2分)
(2)《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章回体小说。选文出自的回目是( )(2分)
A.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C.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D.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3)选文中加点的“他”是谁?依据选文说说“他”的性格特征。(2分)
(二)现代文阅读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蜻蜓……要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6.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
7.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8.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9.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10.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1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1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①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③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④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已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⑤)
【注释】①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②罍(léi),酒杯。③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④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⑤本文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与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深感苦闷,而更使他苦闷的是政见得不到申诉,于是他就寄情大自然,闲暇时就去浏览北京附近名胜古迹。本文是他到北京东直门外的满井游览之后的游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6.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⑴余拏一小舟拏:   ⑵惟长堤一痕惟:   
⑶波色乍明乍:   ⑷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问其姓氏醉能同其乐
D.若脱笼之鹄 山间之朝暮也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20.【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   的情趣;【乙】文“惟此官也”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   的内心世界。(2分)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2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2分)
2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2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综合性学习——文化杂谈。
23.小明参加此次活动准备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你认为下列哪种感情基调合适(  )(5分)
A.温柔婉转 B.慷慨悲壮 C.低沉悲痛 D.潇洒豪放
24.“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习仲勋身上学到五件事》)习总书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把良好家风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5分)
25.校刊编辑准备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书法作品印在校刊封底,用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来展现青春活力。下面书法作品中最符合他设想的一幅是(   )(5分)
A. B.
C. D.
五、写作能力(60分)
26.按要求写作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 ”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