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西 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08:56: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广西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我们在西安相聚,( )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______,为六国发展振兴增添新助力,为地区和平稳定注入强大正能量。”5月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北广场欢迎中亚五国元首夫妇。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气度。从绿树成荫的陕西宾馆,到( )的大唐芙蓉园,再到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密集互动、深入交,就携手( )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硕成果。“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标志着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扬帆起航,在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中亚友好交往史上写就( )的篇章。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续写 美不胜收 建设 浓墨重彩
B.抒写 美不胜收 构建 与时俱进
C.续写 美轮美奂 构建 浓墨重彩
D.抒写 美轮美奂 建设 与时俱进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亚国家同中国关系的航船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B.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航船,一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C.中亚国家同中国关系的航船,一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D.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航船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3.文中省略号作用,与下列句中省略号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B.“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
C.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D.“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一场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气度。
B.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气度。
C.一场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唐朝传统迎宾礼,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
D.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风貌。
【答案】1.C 2.D 3.A 4.C
【分析】1.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做延伸;抒写:抒发描写。根据“千年友谊”可知,此处应用“续写”;
第二空: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事物或景色非常多,以至于人们在一时间内无法全部欣赏或领略;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根据“大唐芙蓉园”可知,此处应用“美轮美奂”;
第三空:建设:建立、设置或陈设布置或指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构建:通常用于指建立或创建某物,尤其是指抽象事物,如新的学科体系或方案计划。根据“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硕成果”可知,此处应用“构建”;
第四空: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通常用来形容绘画或描述时着墨较多,特别醒目和突出,也可以形容事物的分量重或描写得着力;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根据“在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中亚友好交往史上写就”可知,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应表示程度的加深,应用“浓墨重彩”。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序的衔接。
根据前文“开辟崭新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知,这是说明中国与中亚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提到句子最前面;另外,主体是“中国”和“中亚国家”进行合作,“中国”要放到“中亚国家”的前面强调一种主次关系,所以为了衔接最恰当,就要先强调“合作”,然后是“怎么合作”,那便是“中国”同“中亚国家”一起合作。
故选D。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和辨析。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表示列举的省略;
B.“‘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表示重复的话语;
D.“‘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表示话未说完。
故选A。
4.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
“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气度”中“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语序不当,应将“一场”放在“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的前面;“磅礴气度”搭配不当,“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气度”指气魄风度;诗文气韵。“风貌”指风格和面貌。根据语境应该用“精神面貌”。
故选C。
5.小语喜欢朗读古诗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10分)
主题 示例
渴望和平 杜甫的“①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感慨了一个繁华时代的落幕,表现了安史之乱后诗人渴望早日过上安宁岁月的愿望;“②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思念家乡 思乡是萦绕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马致远仰望苍穹,吟出“③ ,④ ”(《天净沙·秋思》),那一刻,西下的残阳更映衬出游子的孤独;王湾站在小舟之上,高唱“⑤ ?⑥ ”(《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修养身心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⑦ ,⑧ ”两句,告诫了儿子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明确志向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论语》强调“学而不思则罔,⑨ ”,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刘禹锡的《秋词》“⑩ ,便引诗情到碧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明丽美好,表现一种激越向上的心态。
【答案】落花时节又逢君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思而不学则殆 晴空一鹤排云上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需注意“逢、阑、涯、雁、致、殆、鹤”的正确书写。
阅读(39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又称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在中国皮影戏诸多流派中,不得不先提到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称碗碗腔。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征战戏激昂刚健,悲苦戏凄婉缠绵,唱腔形式灵动不拘束。 一个剧团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表演时除了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鼓、钗、梆、唢呐等二十多件乐器,平均每个人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挑线手,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阵不乱,游刃有余,堪称绝技。 山西孝义皮影戏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唐山皮影戏,因以河北唐山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主要流行于唐山、承德、廊坊以及东三省地区。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宁夏皮影戏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皮影戏闻名中外。
【材料三】
以下是关于皮影戏相关知识的调查报告。
【材料四】
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皮影艺人一个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 皮影戏有“一专三会八能”的老传统,说的是一个皮影艺人要会制作、会表演。 有时候一台戏里的人物,要由他一个人完成,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如同说书一样。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各具特色,但都重视皮影的制作。 “登台保太平,箱内乾坤大。”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为了让皮影制作惟妙惟肖,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雕刻刀,一般有十几把,一些老艺人甚至有几十把雕刻刀。 雕刻刀可分为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艺人们根据图案差异,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刀具。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6. 综合上面几则材料可以看出,皮影具有   、   和
   的特点。(3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皮影戏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盛极于汉代。
B.据调查,喜欢皮影戏的家庭成员中,爷爷奶奶辈的占比最多,超过一半。
C.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全靠皮影艺人的付出。
D.皮影的制作程序复杂而奇妙,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雕刻、熨平等工序。
8.请根据材料三图2中的调查数据,对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提一些建议和意见。(2分)
【答案】6.历史源远流长;流派异彩纷呈;精工细作
7.B
8.示例:由调查数据可知皮影戏吸引人的是“表演形式、故事情节、舞台效果”,而“服装搭配”方面吸引人的效果相对较弱。因此在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时可提取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舞台效果方面的优点,优化表演形式、改良故事情节、强化舞台效果等。同时可改进服装搭配,注意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使服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6.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8.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点评】6.结合材料一“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 第一空概括为:历史源远流长。结合材料二“在历史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第二空概括为:流派异彩纷呈。结合材料四“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为了让皮影制作惟妙惟肖,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雕刻刀,一般有十几把,老艺人甚至有几十把雕刻刀”,第三空概括为:精工细作。
故答案为: 历史源远流长 ; 流派异彩纷呈 ; 精工细作
7.A.有误,结合材料一“中国的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可知“盛极于汉代”表述有误。
B.正确。
C.有误,材料四“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可知选项“全靠”表述太过绝对。
D.有误,结合材料四“皮 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合成八道工序”可知“雕刻”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8.由调查数据可知皮影戏吸引人的是“表演形式、故事情节、舞台效果”,而“服装搭配”方面吸引人的效果相对较弱。可以围绕这个内容对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提一些建议和意见。
故答案为:由调查数据可知皮影戏吸引人的是“表演形式、故事情节、舞台效果”,而“服装搭配”方面吸引人的效果相对较弱。因此在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时可提取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舞台效果方面的优点,优化表演形式、改良故事情节、强化舞台效果等。同时可改进服装搭配,注意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使服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9.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10.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1.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3分)
13.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9.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0.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
11.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12.慈爱
13.示例: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9.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中常用到的就是修辞,也是简单的赏析方法。回答问题首先找出修辞,然后描述修辞,最后抒发感情。
11.本题考查细节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的描写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表达感情,抒发心情,提供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做本题时候要根据整个文本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对于赶集的开心心情,这些描写对于文章的情节推进做了铺垫。
12.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细节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文本中” 操劳忙碌的母亲 “,”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13.考查综合性运用。开放性问答,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但是要注意一定固定从一个方面回答,不能说是进步同时也不是进步,模棱两可。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9.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文章开篇点题“美好的童年回忆”,接下来文章介绍了赶年集 的场景,包括路上的情景,集市上的情况以及自己购买绒花和头绳的经过,回到家之后母亲给自己留的饭菜,都表达了对于当时生活的怀念。故答案为: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中常用到的就是修辞,也是简单的赏析方法。回答问题首先找出修辞,然后描述修辞,最后抒发感情。句子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修辞回答时候要讲本题和喻体指出来,形象生动的写出的内容是什么,最后加上感情。
故答案为: 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把集市比喻为磁铁,形象生动的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对于家乡集市的怀念。
11.本题考查细节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的描写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表达感情,抒发心情,提供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做本题时候要根据整个文本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对于赶集的开心心情,这些描写对于文章的情节推进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12.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细节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文本中” 操劳忙碌的母亲 “,”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故答案为”慈爱“。
13.考查综合性运用。开放性问答,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但是要注意一定固定从一个方面回答,不能说是进步同时也不是进步,模棱两可。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示例: 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濠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濠(míng méng);形客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式(tuī):太。
14.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   和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分)
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3分)
【答案】14.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
15.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和痴迷。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四:“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4.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15.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点评】14.根据“丝丝杨柳”“海棠红近绿栏杆”可知作者选取了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故答案为:柔美的杨柳 红艳的海棠
15.诗中表现作者思归念远之情的地方有很多,如:词人把握准了柳丝、细雨的特征,写出了两者的天然神韵,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故答案为: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和痴迷。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四:“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初自马岭入龙山①,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②俯览,遂忘箠辔③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⑤,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⑥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龙山:与下文“林虑”均为山名。②遶(rào)观:四顾,环视。③箠辔:马鞭子、马笼头。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⑤物外:人世之外。⑥惟深:和尚的法号。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佁然不动(  )
四顾气象潇洒 (  )
明旦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
19.【甲】文作者在游览小石潭时,情感发生了变化:由“乐”到“忧”,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2分)
20.游记一般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法。甲文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到    ,后来途径槐林、   ,傍晚到   ,夜宿于连云阁。(2分)
【答案】16.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看;早晨
17.①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
18.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19.“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有被贬的经历。
20.潭周围环境;桃林村;环翠亭;明教院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小石潭记;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识记和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听课,勤于积累,特别是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要认真掌握。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要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即可。
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注意可以引用原文的相关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如果是线索梳理类,一定要回归文本,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
【点评】16.①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②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③句意为: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顾,看。
④句意为:第二天清晨。明,第二天。
故答案为: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看;早晨。
17.①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句意: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重点字词:物外,人世之外。徐,慢慢地。句意: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①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
18.句子“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的意思是:在林虑亭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据此断句为: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故答案为: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19.根据甲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水声清脆悦耳,游鱼灵动活泼;根据甲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故答案为:“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有被贬的经历。
20.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还写了小潭周围的环境,故此处可填:潭周围环境或潭周边景物;根据乙文“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中午到达桃林村;
根据乙文“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下午在环翠亭休息;
根据乙文“薄暮,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傍晚到达明教院。
故答案为:潭周围环境;桃林村;环翠亭;明教院。
三、综合(10分)
21.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④ (4分)
(2)(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2分)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3)(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銘,激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可以借用名人名言)(4分)
【答案】(1)忆点滴关爱;集孝亲名言(送温馨祝福、写亲情作文……)
(2)示例: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展风采,竟风流、留芳名、书春秋、树楷模……)。
(3)复兴中华,我的责任!
【知识点】活动设计;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此次活动是以“亲情”“孝亲”为中心,按示例的提示,还可以回忆家里的温馨往事,或是为家长做亲情卡片等。
(2)该则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对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及其成就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上联的格式,可拟写下联为: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深”写传奇。
(3)根据题干要求,要求写一句座右铭,作为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因此可拟写为:复兴中华,我的责任!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忆点滴关爱;集孝亲名言(送温馨祝福、写亲情作文……)
⑵示例: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展风采,竟风流、留芳名、书春秋、树楷模……)。
⑶复兴中华,我的责任!
【点评】⑴这是道综合性试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综合实践能力。考生按照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完成此题应不是难事。
⑵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分析理解上联,根据上联的格式,结合材料,写出对应的下联。注意上下联的对仗。
⑶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干的理解,注意座右铭的理解和写法。
四、写作(50分)
22.按下列要求作文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众志成城、诚信、执着、坚持……”),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某种优秀的品质。比如,有一种力量叫诚信,有一种力量叫乐观,有一种力量叫坚持,有一种力量叫无畏等等。为什么说这些品质是一种力量,因为它们可以在我们迷茫时,指明方向。可以在我们畏缩时,给我们动力。可以在我们悲观时,给我们希望。总之,本文需要表现这种品质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发挥的巨大正面作用。可以写人记事,可以议论说理。前者以情动人,后者以理服人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时命题人知给出题目的一部分,现有考生按照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在进行写作,他兼顾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的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广西中考压轴 语文试题(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我们在西安相聚,( )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______,为六国发展振兴增添新助力,为地区和平稳定注入强大正能量。”5月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北广场欢迎中亚五国元首夫妇。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气度。从绿树成荫的陕西宾馆,到( )的大唐芙蓉园,再到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密集互动、深入交,就携手( )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硕成果。“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标志着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扬帆起航,在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中亚友好交往史上写就( )的篇章。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续写 美不胜收 建设 浓墨重彩
B.抒写 美不胜收 构建 与时俱进
C.续写 美轮美奂 构建 浓墨重彩
D.抒写 美轮美奂 建设 与时俱进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亚国家同中国关系的航船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B.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航船,一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C.中亚国家同中国关系的航船,一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D.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航船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3.文中省略号作用,与下列句中省略号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B.“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
C.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D.“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一场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气度。
B.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气度。
C.一场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唐朝传统迎宾礼,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
D.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一场唐朝传统迎宾礼,表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磅礴风貌。
5.小语喜欢朗读古诗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10分)
主题 示例
渴望和平 杜甫的“①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感慨了一个繁华时代的落幕,表现了安史之乱后诗人渴望早日过上安宁岁月的愿望;“②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思念家乡 思乡是萦绕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马致远仰望苍穹,吟出“③ ,④ ”(《天净沙·秋思》),那一刻,西下的残阳更映衬出游子的孤独;王湾站在小舟之上,高唱“⑤ ?⑥ ”(《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修养身心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⑦ ,⑧ ”两句,告诫了儿子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明确志向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论语》强调“学而不思则罔,⑨ ”,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刘禹锡的《秋词》“⑩ ,便引诗情到碧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明丽美好,表现一种激越向上的心态。
阅读(39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又称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在中国皮影戏诸多流派中,不得不先提到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称碗碗腔。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征战戏激昂刚健,悲苦戏凄婉缠绵,唱腔形式灵动不拘束。 一个剧团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表演时除了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鼓、钗、梆、唢呐等二十多件乐器,平均每个人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挑线手,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阵不乱,游刃有余,堪称绝技。 山西孝义皮影戏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唐山皮影戏,因以河北唐山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主要流行于唐山、承德、廊坊以及东三省地区。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宁夏皮影戏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皮影戏闻名中外。
【材料三】
以下是关于皮影戏相关知识的调查报告。
【材料四】
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皮影艺人一个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 皮影戏有“一专三会八能”的老传统,说的是一个皮影艺人要会制作、会表演。 有时候一台戏里的人物,要由他一个人完成,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如同说书一样。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各具特色,但都重视皮影的制作。 “登台保太平,箱内乾坤大。”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为了让皮影制作惟妙惟肖,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雕刻刀,一般有十几把,一些老艺人甚至有几十把雕刻刀。 雕刻刀可分为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艺人们根据图案差异,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刀具。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6. 综合上面几则材料可以看出,皮影具有   、   和
   的特点。(3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皮影戏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盛极于汉代。
B.据调查,喜欢皮影戏的家庭成员中,爷爷奶奶辈的占比最多,超过一半。
C.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全靠皮影艺人的付出。
D.皮影的制作程序复杂而奇妙,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雕刻、熨平等工序。
8.请根据材料三图2中的调查数据,对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提一些建议和意见。(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9.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10.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1.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3分)
13.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濠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濠(míng méng);形客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式(tuī):太。
14.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   和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分)
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3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初自马岭入龙山①,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②俯览,遂忘箠辔③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⑤,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⑥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龙山:与下文“林虑”均为山名。②遶(rào)观:四顾,环视。③箠辔:马鞭子、马笼头。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⑤物外:人世之外。⑥惟深:和尚的法号。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佁然不动(  )
四顾气象潇洒 (  )
明旦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
19.【甲】文作者在游览小石潭时,情感发生了变化:由“乐”到“忧”,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2分)
20.游记一般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法。甲文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到    ,后来途径槐林、   ,傍晚到   ,夜宿于连云阁。(2分)
三、综合(10分)
21.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④ (4分)
(2)(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2分)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3)(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銘,激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可以借用名人名言)(4分)
四、写作(50分)
22.按下列要求作文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众志成城、诚信、执着、坚持……”),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