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检查预习: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背景资料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当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听朗诵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橘子洲
诗文鉴赏
《沁园春》是什么?
词牌
词牌的作用?
规定形式
《长沙》是什么?
词题
有人说,词牌最重要,它比词题重要,词可以没有词题,但不可以没有词牌,你说对吗?
此话当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不行。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这三句交待了什么?
游长沙的时间:秋
地点:橘子洲
氛围:寒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句的内容
在这深秋的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上,眼望着湘江水向北流去。
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一生最有作为的年龄。其时他从上海回到韶山,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四处缉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独立于橘子洲头,感慨万千,遂作此词。诗人身处险境而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足见其胸襟气度。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毛泽东:不怕逆境,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
不同。
柳宗元:政治失意后的孤独与惆怅。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诗文是什么描写?
景物描写
写景贵在角度有变化,分析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这绚丽多姿的秋景的?
远望——山上
近观——江面
仰视——天空(远)
俯视——水底(近)
总体描绘
看的宾语是谁?
后面的全是
静
动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诗人写秋景,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精彩?
遍
尽
透
争
击
翔
红之广泛
无一例外
千帆竞发
清澈见底
雄健威猛
自由自在
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
写景的目的在于:
“借景抒情?
那么这斑澜、蓬勃的意象(表达诗人情感的形象),象征什么呢?
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这三句是由描写转入到了:
议论
上下衔接怎样?
自然!
诗人面对江山如画的大千世界,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这辽阔了大地啊,谁是你的主人呢?这就艺术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大问题。虽是疑问,但明人自知:
我主沉浮!
此可谓:见景生情,表明主旨。
通过绘景,歌颂工农运动,提出革命领导权。
上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如果说上阕重在写所见,那下阕呢?
忆
“忆”的宾语到哪
“忆”后面的内容
这几句勾勒了什么 概括了什么
勾勒同学少年战斗英姿
概括往昔革命实践活动
过去我和许多革命同学在这里聚会、游览过,回忆起来,度过了多少个不平凡的时光啊!
头两句意思是说: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
同学们当时正处在青春少年、才华横溢、大有作为的时候,常常聚在一起,个个慷慨激昂,评论国家时政,写出了或褒或贬的文章,把反动派视如粪土。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上下阕的结尾有何特点?
均以问句结尾
作用?
启示人们要实现伟大抱负,就要在怕惊涛骇浪,敢于在时代的洪涛中搏击。
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上下阕相加
通过绘景,歌颂工农运动,提出革命领导权。
启示人们要实现伟大抱负,就要在怕惊涛骇浪,敢于在时代的洪涛中搏击。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应体会道:
1.诗人的思想不是平白直叙的,而是通过诗的语言(情景交融)来表现的,这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
2.古代格律诗大都一韵到底,不换韵。
有感情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