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7:12:13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分层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外面正响着鞭pào(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 )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shū( ),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让我帮他(修改润色)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 性的意见。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4)譬( )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lóng( )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答案】 (1)鞭pào(炮) zhào(罩)上 (2 生shū(疏) 不耻下问
修润 商酌 (3) 颠沛流离 (4)譬(pì)如 ménglóng(朦胧)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词语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要注意“炮”“疏”的偏旁不要写错,“譬”不要误读作bì。根据意思写词语降低了题目难度,但要注意字形。既要根据字面意思联想出词语,还要调动知识积累选择最准确的。作答时注意“酌”“沛”不要写错。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丁卯(mǎo)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生疏(shū) 字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修润(rùn)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朦胧(méng) 以身作则(zé)
【答案】C
【详解】A.“别”读biè;
B.“帖”读tiè;
D.“沓”读tà;
故选C。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酌(zuó) 嗔重(shèn) 累赘(lèi)
B.别扭(biè) 公寓(yù) 不朽(xiǔ)
C.譬如(bì) 感概(kǎi) 恳切(qiè)
D.生疏(shū) 妥贴(tiē) 拖沓(tā)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商酌(zuó)——zhuó,嗔重——慎重,累赘(lèi)——léi;
C.譬如(bì)——pì,感概——感慨;
D.妥贴——妥帖,拖沓(tā)——tà;
故选B。
4.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答案】B
【详解】【答案】 B
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晦→诲;
B 正确 ;
C.概→慨;
D。做→作。
故答案为:B
5.【理解辨析】阅读下面的文段,选择表述有误的一项( )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B.加点字“矣”“常常”“而”词性分别为叹词、介词、连词。
C.划横线词语“叶圣陶先生”“或有意或无意”“写得不像话”的短语类型分别为偏正短语、并列短语、补充短语。
D.五十年代早期,叶圣陶先生针对“做”和“作”字分工不明的现象,提出统一标准的要求。定义“行动”义用“做”,如“小题大做”;“充当”义用“作”,如“过期作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段分析和语法知识。
B.加点字“矣”是语气助词,“常常”是副词;
故选B。
6.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都去哪了?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 ,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 ,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 ,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流淌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A.淡漠了亲情 淡忘了友情 虚度了年华
B.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C.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D.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第1空,下文语境是“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所以自然选“淡漠了亲情”。第2 空,下文语境是“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所以自然选“淡忘了友情”。第3空,下文语境是“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自然选“虚度了年华”。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答案】B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B项的成语使用有误,“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与此处“向老师提问”的语境不符,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8.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E.《乐府诗集》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 (2)示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人了解而不生气,君子襟怀大度,对人宽容。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高雅,品德高尚。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要结合文学文化常识来理解。要掌握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经典作品是“四书五经”;还要掌握儒家经典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只要静下心来,联系自己掌握的知识,就一定会得出答案。结合“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找出关于论述儒家经典的书籍即可,如《论语别裁》《孟子的智慧》。《庄子心得》是道家的代表作品,《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总集。故选AD。(2)结合自己掌握的儒家经典中关于描述“君子”的名句,选择一处作答即可。此题要注意在阐述君子的含义时,必须结合所选择的语句内容来分析,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作答。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术,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赞,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精读文章时,小语、小文展开了讨论。
9.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选段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段话有些地方累赘别扭,请选择序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任选3处修改)
①今天去超市买钢笔,②当我向那位漂亮的卖钢笔的营业员说明来意后,③她马上拿出好几种钢笔让我挑选,④我左挑右挑也没挑到一支令我满意的,⑤超市的环境布置得真漂亮,⑥超市的那位营业员始终热情服务,⑦她的服务态度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10.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语言质朴,明白如话;“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他多用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11.②删去“卖钢笔”;⑤句删去;⑦删去“服务”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不是。根据文章第一段“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和“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可知,讲述了叶圣陶先生检验文章是否及格的方式和试念文章发现问题,坚决改的主张。叶先生写文的“主张”也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10.本题考查语句分析和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一段“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可知,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文章不应该像念稿子一样生硬、死板,应该向说话一样通俗、流畅,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根据文章第一段“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可知,用朴素的语言清晰的表达了试念不像话的文章需要改的主张,体现了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根据文章第一段“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念,顺口,听,悦耳”单字或两字成一句,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11.本题根据文章内容修改句子。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表达了应该删去语句中累赘且没有含义的词。本题只需将句子中无用且累赘的字词删去即可。
(1)②删去“卖钢笔”。在①中已经明确的说明了我去买钢笔,故在②中没有必要再说明营业员是卖钢笔的。
(2)⑤句删去。整句话都在讲述“我”去买钢笔的事情,⑤句说明了超市环境布置漂亮并无意义。
(3)⑦删去“服务”。③句中已经说明了营业员对我的热情服,并在⑥句中说明了营业员始终热情服务,故⑦句中只需表达营业员的态度好即可。
(二)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2.请根据以下阅读步骤,将阅读笔记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叶圣陶先生主张文风要简洁,有同学认为语段画线句中的“还”字不简洁,应该删减成“他举手打拱”,你认为是否需要修改?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为文段最后一句“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提示:朗读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①日常交往方面②典型事件③恭送客人④细致体贴
13.不需要修改,因为叶圣陶先生主张的简洁,不是简单的字少,而是“可简绝不该繁”,要求删去那些词语后意思不变。句中的“还”强调出叶先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在身体病重之时,有客来访告别时他总是举手打拱,注重保持礼节,体现他在日常交往上的待人宽厚。
14.从语速、语调、重音、停连等方面进行分析,能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朗读设计,并分别阐述理由。
示例:朗读时,我会在“这样的人”后面稍作停顿,突出叶老的待人厚;重读“竟”,突出对“像叶老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的悲伤和对叶老的怀念。
【解析】12.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②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概括可得:日常交往方面。
第二空,结合①段“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第③段“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等内容可知,作者抓住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第三空,结合②段“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概括可得:恭送客人。
第四空,结合①段“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可知,写叶圣陶先生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由此可见其细致体贴、严谨认真。
13.考查词句理解。
结合选文第②段“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可知,“还”字在此意为仍然、仍旧。意在说明晚年叶圣陶身体不适,仍然在客人告辞时举手打拱,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注重礼节、待人宽厚的美好品质。叶老先生主张文字简洁,并非是字数越少越好,而是要求删去那些词语后意思不变。显然该句中的“还”字不能删除。可据此作答。
14.考查朗读设计。从语速、语调、重音、停连等方面进行分析,能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示例:朗读时,我会重读“叶圣陶先生”,突出叶老先生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在“这样的人”后稍加停顿,更能突出作者要颂扬的对象——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重读“竟”,表明像叶圣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作者内心感到遗憾难过;整句话语速稍缓,语调要低沉,以此显示出内心的伤感。
(三)班级开展“传承中华美德,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的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深情怀念叶圣陶与叶至善
范守纲
①日前,收到小沫和永和姐弟寄赠《叶圣陶叶至善千校家书(1969-1972)》(叶小沫、叶永和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一卷。三年前,至善先生寄赠《父亲长长的一生》一卷。又27年前,叶圣老寄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两卷。忽忽30年,叶氏三代赠书教我,此间情谊非一言两语所能尽述。记得初见叶老是在1980年深秋。那年,我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语文教材座谈会。其间,我第一次去叶圣陶先生家。亲切谈话近两个小时。临别,我披衣就走,叶老拉住我,嘱我穿好大衣,还不放心地将钮扣一一摸过,确认扣上,才挥挥手说:“至善,替我送一送。”此情此景,恍如眼前。
②1981年秋,我再去北京。同行者有杨州大学一位教授。他托我请叶老为一本著作题写书名。时东四八条老屋整修,叶老一家暂住友人处。当时,叶老视力已差,不能写毛笔字。老人明白来意后,郑重地交我一张打字的纸条,内容是向“嘱我写字的同志”表示歉意:“我实在不能写毛笔字了,弧负雅意,是出于不得已,倘蒙原谅,不胜感激。”
③接读纸条,我很为打扰叶老而不安。至善先生介绍了叶老身体的近况。请托事过,这张字条却深深印入我的心底。从字里行间中,我分明地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吐语真诚,对人对事都是那么认真。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一页纸,这不是普通的一页信笺,而是我人生的教科书。为人处世,当以为楷模。
④还有一件事不能不说。那是我与叶老的一次通信。1983年2月,我收到叶老的回函。信封是至善先生的笔迹(以往叶老都是自书信封),且注“加重”两字。叶老回信共四页纸,另附至善先生三页纸,厚厚一束。至善先生信中告我,叶老眼睛已近乎失明,“写字用尺子按在纸上比着,只凭手的感觉乱画,实在吃力至极。写这四页纸,竟花了半天又一个清早”。信中叶老的字果然大大小小,只是行距尚见整齐。叶老信中说:“来信是由孙女(当指小沫——笔者)念给我听的,我自己不能看了。现在勉写三纸,以答雅意。”我甚为感动,叶圣陶先生为一代大师,与其通信者数以万计。其中大作家、大学者如巴金、冰心、丁玲、萧乾均受其惠,普通读者有一般教师,一般编辑,老人也总是尽其所能,一视同仁,一样友善,一样认真,受教者何止千百!这是何等高尚的人品,又是怎样的精神境界。
⑤此后,我不敢再轻易打扰圣陶老人。所有信札均与至善先生联系。至善先生长我21岁,为我师长,也一如既往,有信必复,京沪往来,又得信函数十通。如今,至善先生也走了,算到今年春节(戊子年),叶老离开我们已整整20年。叶氏父子,两代君子。顷接小沫、永和千里寄书,感慨尤深!所喜者,淳淳家风,后继有人,其欣慰又何如!
(选自2012年2月18日《新民晚报》)
15.小通同学认为【材料一】第①段写叶圣陶描标点的事应该删掉,因为这件事不能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你认同他的看法吗?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材料二】第③段作者说:“这不是普通的一页信笺,而是我人生的教科书。”根据你的理解补全下面对话。
小通:小州,你觉得作者把一页信笺说成是人生教科书,是不是有点不妥当啊?
小州:
18.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来自【材料一】【材料二】和杨绛的《老王》,小通同学对这三段文字做了圈点与批注,请你将他的批注补充完整。
圈点 批注
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回去。 就画浪线的内容做批注。 (1)
叶老拉住我,嘱我穿好大衣,还不放心地将钮扣一一摸过,确认扣上,才挥挥手说:“至善,替我送一送。” 就加点的内容做批注。 (2)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杨绛《老王》) (3)这段文字也是写目送来人离开,但和上面两段的情感是不同的。杨绛的情感是 。
19.小通和小州就【材料二】的开头、结尾展开了讨论。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小通:开头、结尾都提到了小沫和永和寄书给作者,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小州:当然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但我觉得还有其它作用,你想到了吗?
小通:
20.读完这两则材料,结合你的生活和学习,说说如何弘扬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不认同。写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表现了他的认真细致,谦虚表现对吕叔湘的尊重或为吕叔湘描标点这件事对吕叔湘的教育之大,影响之深,从侧面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感人至深。
认同。写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只是表现了他的认真细致,谦虚,不能表现他的待人厚。
16.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叶圣陶先生与吕叔湘文字交往方面的待人深厚,引出下文在日常交往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事上叶先生的宽厚待人。同时,照应第①段的第一句。
17.我觉得作者的说法是妥当(不是不妥当)的,因为这张信笺让作者感受到叶先生的真诚和对人对事的格外认真,成为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18.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写出他远送客人的真诚,从而突出他在日常交往中对人宽厚(意对即可。) 对“我”,一个晚辈那样细心体贴,关怀备至,待人不看尊卑,可见待人真诚。 对老王僵直下楼梯恐会摔倒的担心,为自己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感到抱歉
19.除了首尾呼应,我觉得还有两个作用:开头写寄家书是为了引出下文作者对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的深情怀念点题,结尾再次写姐弟俩千里寄书,强调突出了叶氏父子谆谆家风的后继有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欣慰(怀念)之情。
20.第一,要像叶先生那样律己严格待人宽厚。比如:认真完成作业,不轻易放过每一个疏漏和错误;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待人谦虚恳切。第二,要像叶先生一样对待别人一视同仁一样友善一样认真。比如:平等对待每位同学,无论是班长还是学困生。
【解析】1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材料一】第①段“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叶圣陶描标点的事,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修改标点,表现了他认真细致,严谨的态度。结合第①段“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分析,为吕叔湘描标点这件事对吕叔湘的教育、影响之深远,从侧面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所以不能删掉。也可认为能删去。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连标点符号都修改,表现了他的认真、细致,不能表现他待人厚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②段画线句“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承接上文,同时照应第①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写叶圣陶先生与吕叔湘文字交往方面的待人深厚,引出下文第②段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事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7.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第③段作者说:“这不是普通的一页信笺,而是我人生的教科书。”结合第②段“当时,叶老视力已差,不能写毛笔字。老人明白来意后,郑重地交我一张打字的纸条,内容是向‘嘱我写字的同志’表示歉意”和第③段“至善先生介绍了叶老身体的近况。请托事过,这张字条却深深印入我的心底。从字里行间中,我分明地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吐语真诚,对人对事都是那么认真”理解,作者的说法是妥当的,因为这张信笺让作者感受到叶先生的真诚和对人对事的格外认真,结合第③段“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一页纸,这不是普通的一页信笺,而是我人生的教科书。为人处世,当以为楷模”分析,这种真诚、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一辈子学习。
18.本题考查做批注。(1)“无论”“一定”“还是”“才”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句子给人非常肯定、坚决的感觉,表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是发自骨子里的。“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看着来人上路才转回去”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并以小见大,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特点。(2)“将钮扣一一摸过,确认扣上”是细节描写,叶老对“我”这样一个晚辈是那样细心体贴,可见礼貌谦卑,为人随和,待人真诚。(3)“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表达了对滞笨的老王下楼梯恐怕会摔倒的担忧,“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表达了自己为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感到愧疚。
19.本题考查开头段、结尾段的作用。除了首尾呼应,还有两个作用:开头第①段“日前,收到小沫和永和姐弟寄赠《叶圣陶叶至善千校家书》一卷。三年前,至善先生寄赠《父亲长长的一生》一卷。又27年前,叶圣老寄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两卷”写寄家书是为了引出下文作者对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的深情怀念,开篇点题;结尾第⑤段“顷接小沫、永和千里寄书,感慨尤深!所喜者,淳淳家风,后继有人,其欣慰又何如”再次写姐弟俩千里寄书,强调突出了叶氏父子谆谆家风,后继有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20.本题考查个性化表达。结合材料一第①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可知,我们要像叶先生那样待人宽厚。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要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不要抄袭;要尊敬老师,待同学宽厚、友爱、真诚。结合材料二第①段“其间,我第一次去叶圣陶先生家。亲切谈话近两个小时。临别,我披衣就走,叶老拉住我,嘱我穿好大衣,还不放心地将钮扣一一摸过,确认扣上”可知,要尊重每一个人,多些细心体贴。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和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当同学有困难时多给与帮助、关心。结合材料二第④段“其中大作家、大学者如巴金、冰心、丁玲、萧乾均受其惠,普通读者有一般教师,一般编辑,老人也总是尽其所能,一视同仁,一样友善,一样认真,受教者何止千百!这是何等高尚的人品,又是怎样的精神境界”可知,我们要像叶先生一样,对待别人一视同仁,一样友善,一样认真。对待同学一视同仁,不要看不起学困生。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齐白石的人格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作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先生的傲,使他卓然不群;先生的痴,使他精益求精;先生的谦,使他博采众家。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欲立艺者,先立人。——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
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地说说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⑩段和第 段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析本文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在写作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文章通过写齐白石工作和生活的几件事,表现了齐白石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齐白石的敬佩之情。
2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种即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白石发现蟹腿特点时惊喜、激动的心情,表现了他的痴迷精神。
23.不矛盾,说他“傲如古松”是指他不慕权贵,自尊自强;说他“谦如空谷”是指他虚心好学,尊重他人。这里的“傲”与“谦”,恰恰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齐白石先生的高尚人格。
24.不能颠倒。因为第⑩段写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第 段写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两段从古到今,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所以不能颠倒。
25.(1)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选取典型的小事情,《齐白石的人格》表现了齐白石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特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表现了叶圣陶待人宽、律己严的特点。
(2)都采用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分析】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主要写齐白石工作和生活的几件事。由第④段“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可知,写了先生求赐印遭拒绝。由第⑥段“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可知,写了吃螃蟹谈画蟹。由第⑦段“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可知,写了出其不意地考问弟子。由第⑨段“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可知,写了敬仰尊重先代和同时代的画家。再由第①一段“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可知,主要赞扬了大师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特点。据此概括即可。
2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指给夫人看”是动作描写,“如梦方醒”“眉飞色舞”是神态描写,“说……”是语言描写,这些人物描写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齐白石发现蟹腿特点的惊奇、兴奋的样子,照应了第⑤段“齐白石痴,痴如顽石”的特点,有力说明他痴如顽石的特点。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主旨、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主要记叙了齐白石先生的四件事:先生求赐印遭拒绝、吃螃蟹谈画蟹、出其不意地考问弟子、敬仰尊重先代和同时代的画家,赞扬了大师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特点。其中“傲如古松”,是指他保持自尊、不慕名贵;“谦如空谷”,则是指他谦虚并尊重他人。这是齐白石先生不同的人格魅力,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齐白石先生的高贵品质。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段落作用分析。首先,要表明观点态度,不能颠倒。其次,结合内容阐明理由。由第⑩段“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可知,这一段主要写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然后例举了他敬仰的“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由第 段“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可知,这一段侧重写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这两段是由古到今,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体现文章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颠倒后就出现结构混乱的问题,故不能颠倒。
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与写作方法及作用分析。《齐白石的人格》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主要记叙了齐白石先生的四件小事:先生求赐印遭拒绝、吃螃蟹谈画蟹、出其不意地考问弟子、敬仰尊重先代和同时代的画家,赞扬了大师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特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也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同时,两篇文章都采用承上启下的手法,使文章衔接自然流畅,结构清晰严谨,让人一目了然。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
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地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使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
③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画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①“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②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
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3)朴素、平易近人、认真负责、没有架子,关心年轻人、寂寞、温和、从容、珍视亲情的老人形象。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 ①段“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概括可得: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二空,结合②段“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概括可得: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三空,结合③段“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概括可得: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四空,结合⑥段“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⑦段“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概括可得: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蛮横”意思是(态度)粗暴而不讲理;“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结合“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可知,作者用“蛮横”“肆虐”两个词形容塞外风雪,突出塞外环境的恶劣,进而表现出汪曾祺坚强乐观、心胸豁达的性格,同时表现出“我”对汪老先生被下放到塞外劳动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②结合⑥段“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可知,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汪老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与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相照应。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从①段“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③段“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可以看出汪曾祺的真诚和热情;从②段“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可知他对生活的热爱;从⑤段“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可知他对家庭的珍视。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分层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外面正响着鞭pào(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 )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shū( ),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让我帮他(修改润色)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 性的意见。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4)譬( )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lóng( )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丁卯(mǎo)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生疏(shū) 字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修润(rùn)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朦胧(méng) 以身作则(zé)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酌(zuó) 嗔重(shèn) 累赘(lèi)
B.别扭(biè) 公寓(yù) 不朽(xiǔ)
C.譬如(bì) 感概(kǎi) 恳切(qiè)
D.生疏(shū) 妥贴(tiē) 拖沓(tā)
4.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5.【理解辨析】阅读下面的文段,选择表述有误的一项( )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B.加点字“矣”“常常”“而”词性分别为叹词、介词、连词。
C.划横线词语“叶圣陶先生”“或有意或无意”“写得不像话”的短语类型分别为偏正短语、并列短语、补充短语。
D.五十年代早期,叶圣陶先生针对“做”和“作”字分工不明的现象,提出统一标准的要求。定义“行动”义用“做”,如“小题大做”;“充当”义用“作”,如“过期作废”。
6.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都去哪了?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 ,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 ,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 ,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流淌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A.淡漠了亲情 淡忘了友情 虚度了年华
B.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C.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D.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8.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E.《乐府诗集》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术,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赞,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精读文章时,小语、小文展开了讨论。
9.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选段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段话有些地方累赘别扭,请选择序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任选3处修改)
①今天去超市买钢笔,②当我向那位漂亮的卖钢笔的营业员说明来意后,③她马上拿出好几种钢笔让我挑选,④我左挑右挑也没挑到一支令我满意的,⑤超市的环境布置得真漂亮,⑥超市的那位营业员始终热情服务,⑦她的服务态度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2.请根据以下阅读步骤,将阅读笔记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叶圣陶先生主张文风要简洁,有同学认为语段画线句中的“还”字不简洁,应该删减成“他举手打拱”,你认为是否需要修改?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为文段最后一句“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提示:朗读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级开展“传承中华美德,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的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深情怀念叶圣陶与叶至善
范守纲
①日前,收到小沫和永和姐弟寄赠《叶圣陶叶至善千校家书(1969-1972)》(叶小沫、叶永和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一卷。三年前,至善先生寄赠《父亲长长的一生》一卷。又27年前,叶圣老寄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两卷。忽忽30年,叶氏三代赠书教我,此间情谊非一言两语所能尽述。记得初见叶老是在1980年深秋。那年,我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语文教材座谈会。其间,我第一次去叶圣陶先生家。亲切谈话近两个小时。临别,我披衣就走,叶老拉住我,嘱我穿好大衣,还不放心地将钮扣一一摸过,确认扣上,才挥挥手说:“至善,替我送一送。”此情此景,恍如眼前。
②1981年秋,我再去北京。同行者有杨州大学一位教授。他托我请叶老为一本著作题写书名。时东四八条老屋整修,叶老一家暂住友人处。当时,叶老视力已差,不能写毛笔字。老人明白来意后,郑重地交我一张打字的纸条,内容是向“嘱我写字的同志”表示歉意:“我实在不能写毛笔字了,弧负雅意,是出于不得已,倘蒙原谅,不胜感激。”
③接读纸条,我很为打扰叶老而不安。至善先生介绍了叶老身体的近况。请托事过,这张字条却深深印入我的心底。从字里行间中,我分明地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吐语真诚,对人对事都是那么认真。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一页纸,这不是普通的一页信笺,而是我人生的教科书。为人处世,当以为楷模。
④还有一件事不能不说。那是我与叶老的一次通信。1983年2月,我收到叶老的回函。信封是至善先生的笔迹(以往叶老都是自书信封),且注“加重”两字。叶老回信共四页纸,另附至善先生三页纸,厚厚一束。至善先生信中告我,叶老眼睛已近乎失明,“写字用尺子按在纸上比着,只凭手的感觉乱画,实在吃力至极。写这四页纸,竟花了半天又一个清早”。信中叶老的字果然大大小小,只是行距尚见整齐。叶老信中说:“来信是由孙女(当指小沫——笔者)念给我听的,我自己不能看了。现在勉写三纸,以答雅意。”我甚为感动,叶圣陶先生为一代大师,与其通信者数以万计。其中大作家、大学者如巴金、冰心、丁玲、萧乾均受其惠,普通读者有一般教师,一般编辑,老人也总是尽其所能,一视同仁,一样友善,一样认真,受教者何止千百!这是何等高尚的人品,又是怎样的精神境界。
⑤此后,我不敢再轻易打扰圣陶老人。所有信札均与至善先生联系。至善先生长我21岁,为我师长,也一如既往,有信必复,京沪往来,又得信函数十通。如今,至善先生也走了,算到今年春节(戊子年),叶老离开我们已整整20年。叶氏父子,两代君子。顷接小沫、永和千里寄书,感慨尤深!所喜者,淳淳家风,后继有人,其欣慰又何如!
(选自2012年2月18日《新民晚报》)
15.小通同学认为【材料一】第①段写叶圣陶描标点的事应该删掉,因为这件事不能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你认同他的看法吗?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材料二】第③段作者说:“这不是普通的一页信笺,而是我人生的教科书。”根据你的理解补全下面对话。
小通:小州,你觉得作者把一页信笺说成是人生教科书,是不是有点不妥当啊?
小州:
18.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来自【材料一】【材料二】和杨绛的《老王》,小通同学对这三段文字做了圈点与批注,请你将他的批注补充完整。
圈点 批注
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回去。 就画浪线的内容做批注。 (1)
叶老拉住我,嘱我穿好大衣,还不放心地将钮扣一一摸过,确认扣上,才挥挥手说:“至善,替我送一送。” 就加点的内容做批注。 (2)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杨绛《老王》) (3)这段文字也是写目送来人离开,但和上面两段的情感是不同的。杨绛的情感是 。
19.小通和小州就【材料二】的开头、结尾展开了讨论。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小通:开头、结尾都提到了小沫和永和寄书给作者,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小州:当然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但我觉得还有其它作用,你想到了吗?
小通:
20.读完这两则材料,结合你的生活和学习,说说如何弘扬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齐白石的人格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作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先生的傲,使他卓然不群;先生的痴,使他精益求精;先生的谦,使他博采众家。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欲立艺者,先立人。——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
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地说说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⑩段和第 段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析本文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在写作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
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地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使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
③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画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