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轮综合复习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轮综合复习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4: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第三轮综合复习测试(四)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观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法”的规律性知识起指导作用,而基础语言能力则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逐一学习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对象是出生当天的新生儿,这就把人类语言学习的起点拉回到了生命的最开端。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夏·库尔认为,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具备语音感知能力。
另外,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的存储场所——“语言获得装置”,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础,即负责学习语言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脑科学技术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实验中运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观测到了新生儿语音感知信号的强度变化,也发现了这些信号的神经来源,从而揭示了负责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脑机制。这个脑机制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称为“感知运动环路”的系统。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
众所周知,模仿大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方法。从发育阶段来看,出生当天的新生儿显然不具备语言模仿能力,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沉默性模仿”。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从基础语言能力的学习机制来看,负责语音模仿的“感知运动环路”系统,就是乔姆斯基理论中“语言获得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物理坐标。
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
(摘编自吴燕京《人类语言“超能力”是否与生俱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3分)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入“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俨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怂”,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的讲究和热爱。
B.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
C.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
D.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
8.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文章如何将三省人“各自的特点”表现得鲜明生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着之发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诚能A刑于内B则物C应于外矣D夫土壤E且可F为忠G况有H食谷之君乎?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意为借助、依靠,与《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因”意思相同。
B. 材,才干,与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意思相同。
C. 贷,文中指借入,与成语“责无旁贷”“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D. 求,寻找,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中的“求”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人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
B. 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
C. 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
D. 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
14.材料二中,孙卿主张的谈说之术包括“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门客是怎样体现这两点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萧清堪四望,为君挟病上高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始”字点明是时值初秋,秋风乍起;诗中秋蝉嘶鸣,夜风飕飕都是从“闻”的角度来写秋的。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揽镜自照,显示颜状变化,与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诗人通过写大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天地萧清”一句,诗人再写秋天,一笔尽显清秋之美,意境开阔,融情于景,既回应开头,又收束有力。
1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同样写乐器声音的清脆激越,《琵琶行》中用的是“ ”一句,而《李凭箜篌引》中用的是“ ”一句。
(2)苏轼游赤壁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心境,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相近。
(3)杭州亚运会期间,小刚在电视上看水上项目时,旁边的父母问他,都学过哪些描写西湖胜景的古诗词,小刚脱口而出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当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① ,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 )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我们掌握5大门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最终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我们不断推进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相关案例充分说明: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既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② ,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 )。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攻坚 培育 更 融合 B.攻艰 提升 也 融合
C.攻艰 培育 更 整合 D.攻坚 提升 也 整合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反对党八股》)
B.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C.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D.“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说“木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21.语言表达中“不合常理”之处往往蕴藏深意,请就此结合画横线句作简要分析。(4分)

22.学习小组要制作“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知识卡片,请细读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仿照示例,将表中划线处补充完整。(6分)
“通感”手法知识卡片
概念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二: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 例三: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
方式 用听觉写嗅觉 ① ②
效果 写出香气的清淡与飘渺 写出音乐的轻柔与细腻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上有各种声音,有的理性,有的感性;有的宏大,有的细小;有的有力,有的无力;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我们要敢于倾听声音,也要善于倾听声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第三轮综合复习临门一脚
语文答案
1.(3分)C (A项“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错,B 项“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错,D项“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错)
2.(3分)B (“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错)
3.(3分)A (B项是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C项是动物不具有学习人类语言能力,D项支持条件反射机制)
4. (3分)B (“引号的作用相同”错)
5.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
②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
③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6分。每点2分)
6.(3分)A(并没有“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7.(3分)B(“七元八元”指其生意所得,但无寒微之意;“就”字表现的是其赚钱容易。)
8.(5分)①上联,与文章开头巧妙呼应,写丹江横跨五县,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②下联,与主体部分照应,概写此街连接三省,又以“无波”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③横批,照应尾段,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写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紧扣三省不同的省风省俗,表现三省人特有的职业、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②运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呈现三省人各自典型的生活场景。③融入作者对三省人不同性格的理解,鲜活地刻画三省人不同的精神风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BDG(正确标点: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
11.(3分)C(“责无旁贷”的“贷”指推卸,“严惩不贷”的“贷”指“饶恕”,均与文中的“贷”意思不同)
12.(3分)D(“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不符合文意。相关原文的大致意思应该是,谈说者要努力表明自己的观点富有价值,值得重视)
13.(1)大风吹来,就会使芦苇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是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这样啊。(4分。“折”“托”“然”各1分,句意1分)
(2)看见路旁牛蹄踏出的小坑中有条鲋鱼,叹息着对我说:“我还可以活下去啊!”(4分。“傍”“大息”“尚”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与孟尝君辩论时,门客坚持己见,反复陈说,终达目的。②门客善用譬喻,以狗、鹪鹩、狐鼠等设喻,增强了说服力。(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推荐他的门客给齐王,三年过后而不被重用,于是这位门客就回来对孟尝君说:“您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还没有得到任用。不知是臣下的过错,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我曾经听说,丝线依靠针而穿入,不因针而绷紧;嫁女儿要依靠媒人而成功,不依靠媒人而夫妇和睦。你才干一定不够,还有什么理由埋怨我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周氏的喾、韩氏的卢,都是天下跑得快的狗。(主人)看见兔子就指点给它,那么就不会失掉兔子;(主人)如果远远望见才放开狗,那么经过几世也不能够得到兔子。狗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指点人的过错。”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从前华舟和杞梁作战而死,他们的妻子悲痛欲绝,对着城墙痛哭,城角因此倒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会感应在外物上。你看(城墙)土壤尚且能为忠诚所感动,更何况食五谷的国君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看见鹪鹩在芦苇上筑巢,用毛发附着,建造巢穴,那织造的女工也做不到,可以说完好而牢固了。(可是)大风吹来,就会使芦花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这样啊!再说狐狸是人们所攻杀的,老鼠是人们所熏杀的。(可)我并没有看见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攻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熏杀,为什么呢?这是所依托的地方使它这样啊!”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任命他为相。
庄周家里贫困,去向魏文侯求借粮食,魏文侯说:“等我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就送给你。”庄周说:“我今天来的时候,见路旁牛蹄踩成的小水坑中有条鲋鱼,叹息着对我说:‘我还能活啊!’我说:‘等我为你向南见楚王,(请求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你。’鲋鱼说:‘现在我的命就在盆瓮之中罢了,竟然要为我见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我,那么,你就得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了。’如今我因为贫穷才来借些粮食,您却说‘须等封地的粮食来了再借给我’,即使粮食来了,您也要到出卖劳力的市场上去找我了。”文侯于是发放百钟粟米,送到庄周家里。
材料二:
荀子说:“劝说的方法,(必须)恭敬严肃地树立自己观点,端正诚实地对待此事,坚毅牢固地坚持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方法使对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优劣使对方明白道理,用欢快激愤来表达他;宝贝它,珍视它,贵重它,使它神奇。像这样,那么劝说没有行不通的了。”这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
15.(3分)C “畏惧秋风”错误,颈联表现秋风使马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之意。
16.(6分)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遍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2分)
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2分)
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2分)
17.(6分)(1)银瓶乍破水浆迸 昆山玉碎凤凰叫
(2)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3)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8.(3分)A (“攻坚”比喻努力解决某项任务中最困难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上并无“攻艰”一词,更无“攻艰战”一说,日常交际中多有误用。“培育”指培养,“提升”意为提高,相比之下,“培育”更契合“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新”的特点。第二段强调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的重要性,因此应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更”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也”。“融合”意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整合”意为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融合”恰当。)
19.(4分)①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参考上文“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可确定句式,围绕本段观点“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可确定内容;第二空围绕第二段主要观点及上句,可以确定关键词为“科技创新”及“转化应用”。【评分参考】4分, 每句2分。
20.(3分)C (A表示引用,B表示否定和讽刺,C与文中画线句均表示特殊含义,D 表示强调突出。)
21.(4分)①“眼,鼻,舌,身”竟然能“听”/“心”竟然能“唱”,是为不合理处,作者借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神迷心醉的状态/身心沉浸在清歌中的状态。
②“麻痹”却是“健康的”,是为不合理处,作者借此强调了清歌动人/令人神迷心醉的特点。
【评分参考】指出两处不合常理处得2分,分析效果准确得2分。注意效果主要指向作者听歌的状态或者清歌的特点,任意分析一个特点准确可得1分。
22.(6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用触觉写听觉
②用视觉写听觉
③写出音乐的低沉与哀伤
【评分参考】6分, 每句2分。
23.(60分)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声音”,有理性、感性之分,有宏大、细小之别;有有力、无力之分,也有真诚、虚伪之别……我们要学会倾听声音,善于分辨体味世间丰富的声音,我们可以感性地倾听自然之声,风雨雷电,溪吟鸟鸣,花草树木都可入耳;可以理性地倾听社会之声,亲朋好友、师长同学的嘱托,闹市喧杂、深山清籁都可入文;历史的声音,有激昂的,低沉的,爆裂的,欢快的,痛苦的,忧伤的,千姿百态;人生的声音需要细品,倾听一种声音的回忆,寄托一份情感,记录一段路程,感悟人生的真、善、美。
  由此,考生可以从这些声音的多样性出发,去探讨我们为什么要敢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每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思考。只有敢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这些声音的真实性出发,去探讨我们如何去辨别和对待这些声音。因为声音有真诚和虚伪之分,我们在倾听时要学会去伪存真,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心去感受这些声音,去体会声音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可以从这些声音的冲突性出发,去探讨如何在倾听不同声音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行文构思时,以议论文为例,首先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阐述为什么我们要敢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以及如何去倾听和对待这些声音。展现出自己对倾听不同声音的理解,体现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学会有甄别地倾听,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的背后的关于人生情感、生命哲思、理性的认识才是要表达的重点。
  以记叙文为例,可以写牵动我心的声音。开篇首先叙述想念家乡,更想念家乡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小河的潺潺流水声,接着写回到家乡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亲切而动听,不由地联想,从平凡的河流声中听出喧闹的尘世无法比拟的纯洁与清澈。最后叙写现代社会听惯了街头的吆喝声,电视机里各种广告的声音,以及各种流行音乐的声音,又有几人愿意跋山涉水,品味这样原始而自然的声音,愿跳动的心灵都能有一个自己的避风港,强调独爱家乡河流的水声,指引乡外的游子走向灵魂的归隐处。
  立意:
  1.倾听心灵的声音,理解希望与美好。
  2.倾听世界的声音,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
  3.倾听历史深处的声音,震撼心灵的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