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5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中,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间世里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最相似的是(3分)
A.《窦娥冤》 B.《哈姆莱特》 C.《雷雨》 D.《祝福》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与语言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
答: ▲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答: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家
巴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文本二:
家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 新 (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锁在监牢里面的,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 慧 大哥,鸣凤呢?
觉 新 出去了。(长嘘一声)
觉 慧 (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 新 (苦笑)是做么?
觉 慧 (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 新 (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 慧 (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我们……
[远处忽然鞭炮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觉 新 (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觉 慧 (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 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黄 妈 (一路嚷嚷着)好了,好了,新娘子到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这可该吃你喜酒了。快出去,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觉 新 (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你先出去给我倒杯茶来。
黄 妈 (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觉 慧 (方才己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你再想想吧!这是你一生的事情啊!(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你现在决定走。还来得及……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觉 民 (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你好一点了么?
琴小姐 (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你还不去?
觉 慧 (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 (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我简直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觉 慧 (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觉 新 (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觉 慧 (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觉 民 (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觉 慧 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沈 氏 (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 (连忙)好了,就好了。
王 氏 (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
觉 民 是啊,就出来。
[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
觉 慧 怎么样,大哥?
觉 新 (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觉 民 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觉 慧 (性急)慢慢,慢慢,现在事情都遇到头上,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袁成手中捧着一顶两边各插一条金花的博士帽。]
高克明 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
觉 新 就来。
[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
高克明 是,爹!
觉 民 (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觉 慧 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大哥,你要大胆,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
觉 新 (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觉慧,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长的独断与荒谬。
B.文本一中“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C.文本二中“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婚姻的失望与无奈,对家里的安排毫无反抗之心。
D.觉新的悲剧既是他自身造成的性格悲剧,也是由他家族长房长孙的身份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觉新“用铺盖蒙住头痛哭”,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觉新痛心不满却不敢让人知道,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
B.文本二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接着回忆往昔,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鼓励出走。
C.文本二中觉新取起的那枝“梅花”,既暗示他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梅小姐,也象征他们二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
D.文本二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
8.根据文本内容,概括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4分)
答: ▲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无乃不可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复与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查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有删改)
[注] ①智襄子(前506-前435年):即智伯,一称荀瑶,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贤[F]此[G]其所以失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指给予,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B.翼,指两侧包抄,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C.犯,指冲击、突击,与成语“秋毫无犯”中的“犯”意思不同。
D.国家,古代诸侯封地为国,卿大夫封地为家,与《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国有家者”的“国”“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土地,但他们两人开始都不肯给,后经身边的人劝说,他们才同意给智伯土地。
B.智伯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坚决拒绝,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军队去攻打,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
C.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伯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韩、魏开始对智伯产生防备之心。
D.韩康子、魏桓子与张孟谈三人秘密商议,约好日期一起抗击智伯,后经过激战,杀了智伯,诛灭智伯全部族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2)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无乃不可乎!
14.智伯“德不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照应诗题,“随节换”“比量旧岁”等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颔联“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况味。
C.本诗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写室内诗人的感受,接着由实到虚,想象明日登楼远眺之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与典故,语言浅近而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有韵味醇厚之感。
16.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常言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 ▲ , ▲ ”。
(2)苏洵《六国论》中“ ▲ , ▲ ”两句表明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对燕国灭亡的影响。
(3)舟,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岳阳楼》(杜甫)中都含有“舟”的诗句,分别是“ ▲ ”和“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 ① 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即使是高官政客,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刚刚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 ② 。但关汉卿经过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懂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
他的《窦娥冤》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还是如此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 ③ ,这就是窦娥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一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奖励系统是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是一种在满足某些欲望时带来快感的机制。例如,当想吃东西或想睡觉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感到舒服。可见, ① ,它将维持生命的必需行为与带来的快感相连接,使人们乐于重复这些行为。
不仅在满足吃饭、睡觉等生理需求时会产生快感,在游戏中击败强敌并取得高分也能获得快感。这时,奖励系统的神经细胞(神经元)之间就会释放出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② 。酒精、尼古丁等能够刺激奖励系统的神经元,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多巴胺的释放量。也就是说,你也可以通过摄入这些物质而获得快感。
奖励系统对于相同的刺激会产生耐受性,从而使刺激产生的反应减弱。换句话说,要想获得同样的快感,则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刺激。这也就是为什么产生耐受性后,就需要增加饮酒量和游戏时长,才能保持原先的快感。此外,由于这些人的奖励系统产生了耐受性,习惯了酒精和游戏的强刺激, ③ ,神经元间大量的多巴胺也会一下子消失。这种反作用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易怒等戒断症状。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可以先按照我说的办法试一试,再决定是否进行下去。
B.听了他的解释,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反倒更糊涂了。
C.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国庆节举办的“讲红色故事”演讲比赛。
D.他是个一心为民的官员,尤其是奉献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论是求学之路,还是人生路途中,山长水阔,道阻且长,也许你尚未遥见灿灿之光,便于漫漫之中慢慢游玩、慢慢“躺平”……你认为当下的我们可以慢下来吗?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原文是“不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陈述对象错,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迅的观点。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原文是表面上说“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2.D(“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根据原文可知,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过于绝对。)
3.C(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窦娥冤》《哈姆莱特》悲剧的演成都有善恶的攻伐,所以排除AB,《祝福》悲剧的演成没有明显的善恶的攻伐,但也不是性格、思想、人生见地不同而演成的悲剧。所以排除D。《雷雨》悲剧的演成不是善恶的攻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所以C与材料一中提出的“真正的悲剧”最相似。)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文中列举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代表性人物等典型例子,说服力强。(2分)②论证语言严谨。限定词的使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达恰切、有分寸;关联词的使用如“正因为如此”“不是……而是……”等,逻辑性强,使表达更严密。(2分)
5.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3分)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3分)
6.C(“对家里的安排毫无反抗之心”错误。“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是觉新绝望的呼喊,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不能说他“毫无反抗之心”。)
7.D(“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错误。文本二中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不全是表达人物欲言又止的情态,如“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省略号表现的是声音的中断;“体现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一句也有错误。)
8.①觉新是一个受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仍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幸福,懦弱隐忍的封建家庭少爷形象。②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单纯且激进、不满封建家长干涉婚姻、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者形象。(每点2分)
9.①文本一是小说,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来表现社会生活;文本二是话剧,是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通过舞台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②文本一叙述了觉新从毕业、定亲到娶亲的全过程,情节的时空跨度相对较大,故事更完整;文本二展现了觉新娶亲过程中的一个场景,剧情更紧凑集中。③文本一主要是对觉新内心矛盾的描写,着重表现觉新个人的顺从、隐忍;文本二主要展现了觉慧与觉新两人之间的矛盾,强化了外部冲突。④文本一通过交代故事背景、觉新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使觉新的形象更加丰富而完整;文本二通过觉新的内心独白,觉新和觉慧、觉民之间的大量对白,舞台说明来展现人物的形象,从而使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反抗表现得更加鲜明。(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F
11.B(“翼”在文中为名词用作动词,在《鸿门宴》中是名词用作状语。)
12.C(“‘唇亡齿寒’的道理使韩、魏开始对智伯产生防备之心”错误,根据原文“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的信息可知,韩、魏早已有防备之心。)
13.(1)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借此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每责求一头蟋蟀,就倾尽好几户人家的财产。(①“科敛”,摊派、征收;②“责”,索取、责求;③“倾”,用尽、倾尽。以上关键词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主公举办一次宴会就羞辱别人的君主与臣子,又不防备,(这种态度)恐怕是不行的吧!(①“耻”,羞辱、侮辱;②“备”,防备;③“无乃”,表示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恐怕”。以上关键词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骄傲自大,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②刚愎自用,不听智国劝告,不做防备;③贪财好利,向韩、魏等国索要土地;④好用武力,兴不义之师攻打赵国。(任选三点即可)
15.B(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16.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彩舟云淡;老病有孤舟。
18.示例:①针锋相对②肃然起敬(肃然生敬)③无恶不作(无所不为)(每空1分)
19.但经过关汉卿的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一处2分:第一处中途易辙,“关汉卿经过观察”缺少对应的谓语,后面直接以“暴虐的统治者”另起分句,应改为“但经过关汉卿的观察”;第二处语序不当,不符合逻辑,“既不在乎也看不懂”应改为“既看不懂也不在乎”。)
20.①原句是排比句,句式整齐、结构相似、气势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对无赖迫害无辜窦娥的强烈批判和愤怒之情。(2分)②改句句式单一,由三个并列成分构成长宾语,气势减弱,对无赖的批判力度减小,达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2分)
21.D(文中划线句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人。A项,这句话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指交谈的对象。B项,句中的“你”和“我”交互作主语和宾语,表示三个人相互怎么样。C项,这句话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指交谈的对象。D项,句意是他的奉献精神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人。)
22. ①奖励系统对生存很重要(奖励系统对生命来说很重要)
②它能使人感到快乐
③当酒精和游戏的刺激消失时
【参考译文】
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谋士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劝告说:“主公没有防备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要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发起灾祸!”智国说:“如今主公举办一次宴会就羞辱别人的君主与臣子,又不防备,(这种态度)恐怕是不行的吧!”智伯不听。
智伯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就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求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智伯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那边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这边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又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于是就逃往晋阳。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商议,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军、魏军两侧包抄并对智军发起攻击,赵襄子率领士兵突击智军前队,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伯,又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
司马光评论说:智伯的灭亡,是他的才胜过了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社会上的普通人往往分不清它们,都把它们叫做贤明,这就是人们寻求不到贤人的原因。聪慧明察、刚强坚毅称为才,端正耿直、中庸平和称为德。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德才都没有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自古以来,诸侯国的作乱之臣,卿大夫封地里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不足,由此而招致灭亡的事多了,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理之人如果能知悉才德的区别,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孰先孰后,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值得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