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7: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二语文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案
单元主题: 自然景观 课题: 壶口瀑布
课时:3 主备人: 上课人:
核心素养 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获得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习目标一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习目标二 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 学习目标 三 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学生活动一 1、观看壶口瀑布的视频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壶口瀑布 关键词: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俯视水流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读通读顺,自主识记) 3、再度课文,概括内容 完成表格 壶口瀑布所至所见所感雨季枯水季
学生活动二 1、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见” 雨季:声 势 景 感 枯水季:声 势 景 感 2、高声朗读第二次游览部分,分析作者写景角度,明确所写景物特征 小组讨论,完成课件上提示内容 学生活动三 1、学生自由赏读课文,圈点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反馈 示例一: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比作一锅正沸着的水,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涌景象。 示例二: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比喻:像一张极大的石床 词语:从从容容 2、自主思考,自由发挥,畅谈得到的启示。 示例:(1)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要有忍耐力 (2)我想到了面对困难时我们决不能软弱,要学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3)我想到了人的精神和个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点滴中,在磨难中铸就的 教师活动一 1、播放壶口瀑布的小视频 让学生直观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让学生谈谈壶口瀑布和其他地方瀑布的不同之处 2、展示文中生字词的拼音 重点字词:铸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怒不可遏 3、要读游记,首先要明确作者到过哪里,及所至。请同学们抓住作者的行踪,圈画重点词语 出示大屏幕,让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二 1、梁衡的散文篇篇都用心、尽情、达意,不会因一点点小感触便落笔,正是因为有了两次游览的经历,所以作者才动笔写下了这样一篇壮美的作品。 多媒体出示:两次游览的不同之处 2、第二次游览的描写是文章写作的重点。这一次是在枯水季节,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也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出示课件: 游踪: 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征: 小结: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这样景物就有了多重意境,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刚柔并济,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教师活动三 1、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段或词语,加以点评 出示课件: 以“读到……,我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其中……(修辞、词语、写法)写出了这种美”的句式来点评 2、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生活洪流中的你是否也有畅快驰骋的快意,也有沮丧失落的苦楚,当你跟着作者的脚步,站在壶口,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小结:透过文字,我们见识了壶口瀑布的雄浑;从汹涌洪流中,我们认识到母亲河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业情况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1.必做:《同步练习册》 2.选做: 预习《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针对易错点查缺补漏,CD层学生完成必做,夯实基础。 2.AB层学生掌握熟练可做选做作业,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注:※处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表述。
在分析教-学-评的一致性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学习目标有学习任务支撑吗?学习任务想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2.总体来看,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的一致性怎样?这样的一致性是否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不是,是目标的设置问题还是教学设计问题?
3.是否进行了分层作业设计?
4.作业设计能否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5.教学反思可以记录教学“亮点”,剖析课堂“弱点”,捕捉教学机智,进行再教设计,加强与其他老师的课横向比较,还可以整理课堂实录,持续关注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