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计算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计算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21 22:41:57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计算题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盐田模拟)某品牌酒的酿造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反应。下列说正确的是
A.酒化酶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B.葡萄糖(C6H12O6)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酒精(C2H5OH)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D.葡萄糖(C6H12O6)和酒精(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酒化酶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改变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会改变,故A错误;
B、葡萄糖(C6H12O6)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故B错误;
C、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一个酒精(C2H5OH)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C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酒精(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40%≠52.1%,所以两者的C元素质量分数不相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一个酒精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解答。
2.(2024九上·惠城期末)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关于黄酮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黄酮素中含有氧分子
B.黄酮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黄酮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A、黄酮素中含黄酮素分子,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黄酮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黄酮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黄酮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5):(1×10):(16×2)=90:5:16,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该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B、根据物质的化学式确定其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母相同,分子越小,其质量分数就越小分析。
3.(2023·柳南模拟)碱式碳酸【Cu2(OH)2CO3】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充分加热24.8g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该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
A.1.8g B.2.4g C.3.6g D.5.4g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则将氧化铜与碱式碳酸铜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后固体完全转化为CuO;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发生变化,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之比为4:3,则反应后氧化铜的质量=;
设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x,则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24.8g-x
反应后氧化铜的质量=(24.8g-x)+=18.6g
x=22.2g
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y
y=1.8g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铜元素质量不变,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比,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
4.(2024·钦州模拟)下图为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条形码有黏性,其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合理的是(  )
A.丙烯酸中含有氧分子
B.丙烯酸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C.丙烯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丙烯酸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丙烯酸中含有丙烯酸分子。A答案错误;
B、丙烯酸中碳元素的质量最大,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B答案正确;
C、丙烯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C答案错误;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分析;
B、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D、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5.(2023·南宁模拟)H2还原Fe2O3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持续加热下,向9.6gFe2O3中不断通入H2,实验测得固体残留率(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反应进行,黑色固体透渐变为红棕色
B.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D.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6.32g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由氧化铁生成铁,氧化铁为红棕色,生成的铁粉为黑色,则现象为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故错误;
B、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分别为Fe2O3、FeO、Fe3O4,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e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e3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由于从a点到d点,固体中的含氧量不断减小,则第一阶段是由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第二阶段是氢气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和水,第三阶段为氢气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水,则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和氧化铁在500℃-600℃ 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正确;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而不是水的质量,故错误;
D、由于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0%=70%,则d点对应的固体为铁,且铁的质量为9.6g×70%=6.72g,故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物质的颜色分析;
B、根据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确定不同阶段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d点固体的成分分析。
6.(2024九下·盐田模拟)深圳盐田的盐文化历史悠远。盐池中通常含有NaCl和Na2C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的溶解度等于NaCl
B.海水晒盐主要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C.t1℃的Na2CO3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可变成饱和溶液
D.t2℃,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NaCl溶液
【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大小,没有指明溶液的温度,无法比较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是否相等,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所以海水晒盐主要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是氯化钠变成晶体析出,故B正确;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减小,所以t1℃的Na2CO3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由于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2℃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g,表示在该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5g氯化钠,则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为,该温度下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能是≤26.7%,不可能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NaCl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是该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进行分析解答。
7.(2023·昭平模拟)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向盛有一定量MnO2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B.一定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向盛有一定量MnO2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二氧化锰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氧气质量会不断增加,符合题意;
B、 一定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镁为反应物,随时间的增加不断减少,氧气足量,最终镁完全反应,氧化镁为生成物,随反应的发生质量增加,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总和,不符合题意;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随硝酸钾的溶解而增加,至达到饱和时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
2NaOH+H2SO4= Na2SO4+2H2O
80 98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氢氧化钠过量,硫酸和氢氧化钠为反应物,质量会随反应减少,硫酸最终全部反应,氢氧化钠有剩余,硫酸钠为生成物,随反应发生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8.(2023·昭平模拟)图甲所示为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再将两种溶液分别升温至t2℃、t3℃时溶液的变化情况;图乙所示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
B.t2℃时,溶液③和溶液④中溶质质量相等
C.t1℃时,加入物质A、B的质量均是20g
D.t3℃时,向溶液⑤加入60g物质A可全部溶解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 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都全部溶解,升至t2℃,没有晶体析出,升温至t3℃B析出晶体,A无晶体析出,则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M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 ,不符合题意;
B、 t2℃时,溶液③和溶液④中溶质质量相等 ,不符合题意;
C、 t1℃时A和B全部溶解, 升温到t1℃时无晶体析出,再升温到 t3℃时,B析出物质,t3℃时B的溶解度为20g,t1℃时A的溶解度约为30克,则加入物质A、B的质量大于20g小于30克 ,符合题意;
D、 t3℃时A溶解度为100克,向溶液⑤加入60g物质A可全部溶解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升温时两溶液的变化情况结合两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B、根据固体全部溶解时溶质质量相等分析;
C、根据t1℃时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t3℃时析出晶体确定所加固体的质量范围分析;
D、根据t3℃时A的溶解度分析。
9.(2024·潮阳模拟)水和乙醇(酒精)都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不大
B.20℃时100g水中至少能溶解109gNaOH
C.0℃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D.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较大,故错误;
B、2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9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9gNaOH,故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故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0.(2024·桂林模拟)图1为和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处和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点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时,分别将和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多
D.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点点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a点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A答案错误;
B、点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答案错误;
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C答案正确;
D、t1℃时,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得到的是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质可以变为饱和溶液,但是溶液质量会变大,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为饱和溶液,且溶质、溶剂质量不影响,溶液质量不变,所以某一步操作是降温。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分析;
C、根据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为饱和溶液,且溶质、溶剂质量不影响,溶液质量不变分析。
二、计算题
11.(2023·柳南模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某铁合金样品是生铁还是钢,他们取22.6g铁合金样品盛放到锥形瓶中,将100g稀硫酸分成5等份,分5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待充分反应后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整理如下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瓶中物质总质量(g) 42.4 m 82.0 101.8 121.8
(假设铁合金样品中只含有铁、碳两种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H2SO4)由   元素组成。
(2)表格中的m的值为   。
(3)通过计算判断该铁合金样品是生铁还是钢。(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1)3或三
(2)62.2
(3)解:最终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22.6g+100g-121.8=0.8g,设该铁合金样品铁的质量为
该铁合金样品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铁合金样品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88%
答:该铁合金样品是刚。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硫酸(H2SO4)由氢、硫和氧三种元素组成;
(2)每次加入稀盐酸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氢气的质量,由数据可知,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2.6g+20g-424g=0.2g;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氢气的总质量为22.6g+20g×3-82.0g=0.6g;说明每次加入20g稀盐酸,完全反应能生成0.2g氢气,则第二次产生的氢气质量也为0.2g,则m=22.6+20g×2-0.4g=62.2g;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表格中数据确定每加入20克稀盐酸产生氢气质量分析;
(3)根据产生气体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铁的质量,从而计算铁合金中碳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12.(2023·武汉)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盐酸。为测定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25.0g盐酸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温度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计算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1)放出
(2)14.6%
解:设盐酸样品中HCl的质量为x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放热。
【分析】(1)根据图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温度升高,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放热。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氢氧化钠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盐酸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3.(2023·玉州模拟)向10.0g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加入50.0g水,充分溶解后,向溶液中逐渐加入50.0g的C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0.01%)
【答案】(1)5.0g
(2)解:设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5.3g
y=5.85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55%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5.0g;
【分析】(1)根据图像,找出生成沉淀的质量。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钙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钠、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4.(2022·昆明)ZnO用于制作油漆、药物等。将一定量的ZnO加入到100g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08.1g。计算:
(1)ZnO的质量为   g。
(2)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化学方程式:)
【答案】(1)8.1
(2)解:设氢氧化钠溶质质量为x
x=8g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8%。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无气体及沉淀出现,则ZnO的质量为反应后溶液质量108.1g减去反应前100gNaOH溶液,等于8.1g。
【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计算出氧化锌的质量。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氧化锌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氧化锌的质量,未知量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5.(2024·南宁模拟)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钡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 7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取10g 烧杯中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3.25%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溶液pH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到   g时,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烧杯中10g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2
(2)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碳的质量为(6g-2g)×13.25%=0.53g
解:设原烧杯溶液中BaCl2的质量为x
BaCl2 + Na2CO3 = BaCO3↓ + 2NaCl
208 106      
x 0.53g      
=,x=1.04g
原烧杯溶液中BaCl2%=×100%=10.4%
答:原烧杯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10.4%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分析,一开始溶液呈酸性,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均增加到2g时,溶液的pH为7,证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0.53g,将碳酸钠的质量带入化学方程式列比例,计算氯化钡的质量,根据氯化钡的质量和原溶液的质量可计算原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一开始溶液呈酸性,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均增加到2g时,溶液的pH为7,证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析;
(2)根据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0.53g,将碳酸钠的质量带入化学方程式列比例,计算氯化钡的质量,根据氯化钡的质量和原溶液的质量可计算原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分析。
16.(2024·浦北模拟)为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方案:在烧杯中加入该硫酸溶液100g,然后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滴加的氢氧化钡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你帮其解决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g。
(2)求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3.3
(2)解:设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则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3.3g;
(2)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根据硫酸钡质量计算反应的硫酸质量,硫酸质量除以硫酸溶液质量即为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2022·贺州)实验室有一包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现取该混合物10g于烧杯中,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图中实验过程及数据进行计算。
(1)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   。
(2)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5.6g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该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10g于烧杯中,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烧杯内剩余的物质为铜且质量为4.4g,则参加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 。
【分析】(1)根据铁粉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铜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剩余的物质为铜且质量计算。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铁的质量,未知量是硫酸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8.(2023·南宁模拟)为测定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的同学取溶液100g,向其中滴加一定浓度的溶液,随着溶液的加入,生成沉淀的质量如表: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第Ⅳ组 第Ⅴ组 第Ⅵ组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16 32 48 64 80 96
生成沉淀的质量/g 1.96 n 5.88 7.84 9.80 9.80
(1)第Ⅱ组数据n为   g;
(2)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92
(2)设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6g
则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2组氢氧化钠质量是第1组氢氧化钠的质量的2倍,那么n就是1.96g的2倍,故n为 3.92 g;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表分析可知沉淀的质量为9.8g时,100g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硫酸铜已完全反应,故根据沉淀的质量和式量求100g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铜的质量,在根据溶质除以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解答。
19.(2023·南宁模拟)工业生产的氯化钙溶液中常混有盐酸,为测定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1所示,常温下取该溶液15g于烧杯中,用碱式滴定管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生成的CO2全部逸出),溶液的pH随碳酸钠溶液滴入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NaCl和氯化钙的水溶液均为中性,Na2CO3水溶液为碱性)
(1)图2中B点对应的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请计算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NaCl
(2)解:由图可知,AB段为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0g-10g=20g,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钙质量为x,
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29.6%;
答: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29.6%。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向含有氯化钙、盐酸的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图2中,A点溶的pH等于7,溶液呈中性,盐酸恰好反应完全,B点之后 pH 大于7,说明B点时碳酸钠将氯化钙恰好反应完全,则B点溶质为氯化钠。
【分析】(1)根据A点前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A点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2)根据AB段为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钠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未知量是氯化钙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求出氯化钙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求出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20.(2023·九龙模拟)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二氧化碳的量,重新实现碳平衡。
(1)碳封存: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间间隔变   (填“大”或“小”)。
(2)碳转化: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消耗440t的二氧化碳可转化成   t甲醇。
(3)碳捕捉: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为确定步骤2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填溶液名称),若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则分解不完全。
②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填序号)。
a.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
【答案】(1)小
(2)320
(3)稀盐酸;a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碳封存: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间间隔变小。
(2)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CO2 +3H2 = 催化剂H2O+ CH3OH
44   32
440t   320t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消耗440t的二氧化碳可转化成320t甲醇。
故答案为:320。
(3)① 为确定步骤2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则分解不完全。
② 上述设想的优点有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碳酸钙容易获得)、充分利用太阳能。
【分析】(1)根据气体加压后,分子间间隔会变小分析。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甲醇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
设想的优点有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碳酸钙容易获得)、充分利用太阳能。
1 / 1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计算题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盐田模拟)某品牌酒的酿造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反应。下列说正确的是
A.酒化酶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B.葡萄糖(C6H12O6)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酒精(C2H5OH)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D.葡萄糖(C6H12O6)和酒精(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等
2.(2024九上·惠城期末)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关于黄酮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黄酮素中含有氧分子
B.黄酮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黄酮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3.(2023·柳南模拟)碱式碳酸【Cu2(OH)2CO3】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充分加热24.8g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该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
A.1.8g B.2.4g C.3.6g D.5.4g
4.(2024·钦州模拟)下图为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条形码有黏性,其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合理的是(  )
A.丙烯酸中含有氧分子
B.丙烯酸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C.丙烯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丙烯酸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5.(2023·南宁模拟)H2还原Fe2O3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持续加热下,向9.6gFe2O3中不断通入H2,实验测得固体残留率(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反应进行,黑色固体透渐变为红棕色
B.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D.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6.32g
6.(2024九下·盐田模拟)深圳盐田的盐文化历史悠远。盐池中通常含有NaCl和Na2C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的溶解度等于NaCl
B.海水晒盐主要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C.t1℃的Na2CO3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可变成饱和溶液
D.t2℃,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NaCl溶液
7.(2023·昭平模拟)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向盛有一定量MnO2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B.一定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8.(2023·昭平模拟)图甲所示为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再将两种溶液分别升温至t2℃、t3℃时溶液的变化情况;图乙所示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
B.t2℃时,溶液③和溶液④中溶质质量相等
C.t1℃时,加入物质A、B的质量均是20g
D.t3℃时,向溶液⑤加入60g物质A可全部溶解
9.(2024·潮阳模拟)水和乙醇(酒精)都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不大
B.20℃时100g水中至少能溶解109gNaOH
C.0℃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D.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10.(2024·桂林模拟)图1为和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处和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点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时,分别将和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多
D.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点点
二、计算题
11.(2023·柳南模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某铁合金样品是生铁还是钢,他们取22.6g铁合金样品盛放到锥形瓶中,将100g稀硫酸分成5等份,分5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待充分反应后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整理如下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瓶中物质总质量(g) 42.4 m 82.0 101.8 121.8
(假设铁合金样品中只含有铁、碳两种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H2SO4)由   元素组成。
(2)表格中的m的值为   。
(3)通过计算判断该铁合金样品是生铁还是钢。(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12.(2023·武汉)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盐酸。为测定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25.0g盐酸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温度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计算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13.(2023·玉州模拟)向10.0g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加入50.0g水,充分溶解后,向溶液中逐渐加入50.0g的C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0.01%)
14.(2022·昆明)ZnO用于制作油漆、药物等。将一定量的ZnO加入到100g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08.1g。计算:
(1)ZnO的质量为   g。
(2)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化学方程式:)
15.(2024·南宁模拟)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钡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 7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取10g 烧杯中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3.25%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溶液pH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到   g时,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烧杯中10g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16.(2024·浦北模拟)为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方案:在烧杯中加入该硫酸溶液100g,然后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滴加的氢氧化钡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你帮其解决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g。
(2)求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7.(2022·贺州)实验室有一包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现取该混合物10g于烧杯中,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图中实验过程及数据进行计算。
(1)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   。
(2)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8.(2023·南宁模拟)为测定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的同学取溶液100g,向其中滴加一定浓度的溶液,随着溶液的加入,生成沉淀的质量如表: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第Ⅳ组 第Ⅴ组 第Ⅵ组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16 32 48 64 80 96
生成沉淀的质量/g 1.96 n 5.88 7.84 9.80 9.80
(1)第Ⅱ组数据n为   g;
(2)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9.(2023·南宁模拟)工业生产的氯化钙溶液中常混有盐酸,为测定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1所示,常温下取该溶液15g于烧杯中,用碱式滴定管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生成的CO2全部逸出),溶液的pH随碳酸钠溶液滴入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NaCl和氯化钙的水溶液均为中性,Na2CO3水溶液为碱性)
(1)图2中B点对应的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请计算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2023·九龙模拟)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二氧化碳的量,重新实现碳平衡。
(1)碳封存: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间间隔变   (填“大”或“小”)。
(2)碳转化: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消耗440t的二氧化碳可转化成   t甲醇。
(3)碳捕捉: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为确定步骤2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填溶液名称),若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则分解不完全。
②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填序号)。
a.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酒化酶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改变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会改变,故A错误;
B、葡萄糖(C6H12O6)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故B错误;
C、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一个酒精(C2H5OH)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C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酒精(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40%≠52.1%,所以两者的C元素质量分数不相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一个酒精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A、黄酮素中含黄酮素分子,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黄酮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黄酮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黄酮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5):(1×10):(16×2)=90:5:16,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该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B、根据物质的化学式确定其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母相同,分子越小,其质量分数就越小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则将氧化铜与碱式碳酸铜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后固体完全转化为CuO;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发生变化,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之比为4:3,则反应后氧化铜的质量=;
设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x,则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24.8g-x
反应后氧化铜的质量=(24.8g-x)+=18.6g
x=22.2g
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y
y=1.8g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铜元素质量不变,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比,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丙烯酸中含有丙烯酸分子。A答案错误;
B、丙烯酸中碳元素的质量最大,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B答案正确;
C、丙烯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C答案错误;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分析;
B、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D、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由氧化铁生成铁,氧化铁为红棕色,生成的铁粉为黑色,则现象为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故错误;
B、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分别为Fe2O3、FeO、Fe3O4,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e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e3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由于从a点到d点,固体中的含氧量不断减小,则第一阶段是由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第二阶段是氢气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和水,第三阶段为氢气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水,则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和氧化铁在500℃-600℃ 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正确;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而不是水的质量,故错误;
D、由于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0%=70%,则d点对应的固体为铁,且铁的质量为9.6g×70%=6.72g,故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物质的颜色分析;
B、根据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确定不同阶段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d点固体的成分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大小,没有指明溶液的温度,无法比较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是否相等,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所以海水晒盐主要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是氯化钠变成晶体析出,故B正确;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减小,所以t1℃的Na2CO3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由于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2℃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g,表示在该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5g氯化钠,则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为,该温度下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能是≤26.7%,不可能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NaCl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是该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向盛有一定量MnO2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二氧化锰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氧气质量会不断增加,符合题意;
B、 一定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镁为反应物,随时间的增加不断减少,氧气足量,最终镁完全反应,氧化镁为生成物,随反应的发生质量增加,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总和,不符合题意;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随硝酸钾的溶解而增加,至达到饱和时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
2NaOH+H2SO4= Na2SO4+2H2O
80 98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氢氧化钠过量,硫酸和氢氧化钠为反应物,质量会随反应减少,硫酸最终全部反应,氢氧化钠有剩余,硫酸钠为生成物,随反应发生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8.【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 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都全部溶解,升至t2℃,没有晶体析出,升温至t3℃B析出晶体,A无晶体析出,则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M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 ,不符合题意;
B、 t2℃时,溶液③和溶液④中溶质质量相等 ,不符合题意;
C、 t1℃时A和B全部溶解, 升温到t1℃时无晶体析出,再升温到 t3℃时,B析出物质,t3℃时B的溶解度为20g,t1℃时A的溶解度约为30克,则加入物质A、B的质量大于20g小于30克 ,符合题意;
D、 t3℃时A溶解度为100克,向溶液⑤加入60g物质A可全部溶解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升温时两溶液的变化情况结合两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B、根据固体全部溶解时溶质质量相等分析;
C、根据t1℃时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t3℃时析出晶体确定所加固体的质量范围分析;
D、根据t3℃时A的溶解度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差别较大,故错误;
B、2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9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9gNaOH,故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NaOH在乙醇中几乎不溶,故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0.【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a点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A答案错误;
B、点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答案错误;
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C答案正确;
D、t1℃时,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得到的是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质可以变为饱和溶液,但是溶液质量会变大,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为饱和溶液,且溶质、溶剂质量不影响,溶液质量不变,所以某一步操作是降温。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分析;
C、根据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为饱和溶液,且溶质、溶剂质量不影响,溶液质量不变分析。
11.【答案】(1)3或三
(2)62.2
(3)解:最终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22.6g+100g-121.8=0.8g,设该铁合金样品铁的质量为
该铁合金样品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铁合金样品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88%
答:该铁合金样品是刚。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硫酸(H2SO4)由氢、硫和氧三种元素组成;
(2)每次加入稀盐酸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氢气的质量,由数据可知,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2.6g+20g-424g=0.2g;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氢气的总质量为22.6g+20g×3-82.0g=0.6g;说明每次加入20g稀盐酸,完全反应能生成0.2g氢气,则第二次产生的氢气质量也为0.2g,则m=22.6+20g×2-0.4g=62.2g;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表格中数据确定每加入20克稀盐酸产生氢气质量分析;
(3)根据产生气体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铁的质量,从而计算铁合金中碳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12.【答案】(1)放出
(2)14.6%
解:设盐酸样品中HCl的质量为x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放热。
【分析】(1)根据图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温度升高,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放热。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氢氧化钠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盐酸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3.【答案】(1)5.0g
(2)解:设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5.3g
y=5.85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55%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5.0g;
【分析】(1)根据图像,找出生成沉淀的质量。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钙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钠、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4.【答案】(1)8.1
(2)解:设氢氧化钠溶质质量为x
x=8g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8%。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无气体及沉淀出现,则ZnO的质量为反应后溶液质量108.1g减去反应前100gNaOH溶液,等于8.1g。
【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计算出氧化锌的质量。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氧化锌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氧化锌的质量,未知量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5.【答案】(1)2
(2)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碳的质量为(6g-2g)×13.25%=0.53g
解:设原烧杯溶液中BaCl2的质量为x
BaCl2 + Na2CO3 = BaCO3↓ + 2NaCl
208 106      
x 0.53g      
=,x=1.04g
原烧杯溶液中BaCl2%=×100%=10.4%
答:原烧杯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10.4%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分析,一开始溶液呈酸性,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均增加到2g时,溶液的pH为7,证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0.53g,将碳酸钠的质量带入化学方程式列比例,计算氯化钡的质量,根据氯化钡的质量和原溶液的质量可计算原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一开始溶液呈酸性,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均增加到2g时,溶液的pH为7,证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析;
(2)根据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0.53g,将碳酸钠的质量带入化学方程式列比例,计算氯化钡的质量,根据氯化钡的质量和原溶液的质量可计算原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分析。
16.【答案】(1)23.3
(2)解:设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则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3.3g;
(2)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根据硫酸钡质量计算反应的硫酸质量,硫酸质量除以硫酸溶液质量即为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答案】(1)5.6g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该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10g于烧杯中,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烧杯内剩余的物质为铜且质量为4.4g,则参加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 。
【分析】(1)根据铁粉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铜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剩余的物质为铜且质量计算。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铁的质量,未知量是硫酸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8.【答案】(1)3.92
(2)设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6g
则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2组氢氧化钠质量是第1组氢氧化钠的质量的2倍,那么n就是1.96g的2倍,故n为 3.92 g;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表分析可知沉淀的质量为9.8g时,100g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硫酸铜已完全反应,故根据沉淀的质量和式量求100g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铜的质量,在根据溶质除以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解答。
19.【答案】(1)NaCl
(2)解:由图可知,AB段为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0g-10g=20g,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钙质量为x,
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29.6%;
答:该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29.6%。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向含有氯化钙、盐酸的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图2中,A点溶的pH等于7,溶液呈中性,盐酸恰好反应完全,B点之后 pH 大于7,说明B点时碳酸钠将氯化钙恰好反应完全,则B点溶质为氯化钠。
【分析】(1)根据A点前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A点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2)根据AB段为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钠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未知量是氯化钙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求出氯化钙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求出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20.【答案】(1)小
(2)320
(3)稀盐酸;a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碳封存: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间间隔变小。
(2)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CO2 +3H2 = 催化剂H2O+ CH3OH
44   32
440t   320t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消耗440t的二氧化碳可转化成320t甲醇。
故答案为:320。
(3)① 为确定步骤2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则分解不完全。
② 上述设想的优点有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碳酸钙容易获得)、充分利用太阳能。
【分析】(1)根据气体加压后,分子间间隔会变小分析。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甲醇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
设想的优点有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碳酸钙容易获得)、充分利用太阳能。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