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坐标图像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坐标图像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24 22:05:42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坐标图像题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沈丘期末)坐标图像可直观的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用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足量Zn粉和Fe粉
2.(2024九上·香洲期末)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碳元素的价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a点对应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a物质作为燃料大量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B.b点物质只能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d点物质
C.c、d两点物质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已知d点物质可转化为e点物质,e点物质不止一种可能
3.(2023·福州模拟)小明同学利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绘制了如下坐标图像,其图像的变化趋势与对操作不相符的是(  )
A.向一定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
B.将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入一定量溶液中
C.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溶液中
D.向一定量溶液中通入
4.(2023九上·南岸期末)下列关于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图像中,纵坐标的化学意义错误的是
A. 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
C. 反应过程中生成O2的质量
D. 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5.(2023·沙坪坝模拟)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粉末的质量,请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溶液的pH B.烧杯中固体的质量
C.溶液中的数目 D.溶液中NaCl的浓度
6.(2023·榆林模拟)构建坐标曲线是一种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不符合的是(  )
A.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
D.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足量的红磷
7.(2023·广西模拟)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溶液的pH B.烧杯中固体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8.(2022九上·宝应月考)两份质量相等的过氧化氢,份加入少量,份不添加,分别同时反应,放出的质量(用纵坐标表示)与反应时间(横坐标表示)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2·邓州模拟)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10.(2021·河南模拟)下列图像中,坐标标示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反应过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水
B.分别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溶剂蒸发忽略不计)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11.(2021·高明模拟)下列图像中,坐标标示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反应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A. 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
B.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C.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12.(2022·环翠模拟)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表示物质N的质量,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M N y
A 水 稀盐酸 溶液的pH
B 水 氧化钙 溶液的温度
C 饱和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稀硫酸 锌粒 溶液的质量
A.A B.B C.C D.D
13.(2021·香洲模拟)图为采用数字化实验,由传感器采集实验相关信息描绘出曲线,其中物质 X 表示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某液体,纵坐标 Y表示烧杯中某个量。下列对物质 X 与纵坐标 Y 的图像不正确是(  )
A.X 是水,Y 是溶液的质量
B.X 是水,Y 是溶液的 pH
C.X是NaOH溶液,Y 是溶质的质量
D.X 是 Ca(OH) 2 溶液,Y 是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
14.(2021·鱼台模拟)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酸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盐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干和图像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铁比金属镁的活动性强
B.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
C.金属镁比金属铁消耗盐酸的质量大
D.生成氯化镁的质量大于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
15.(2020九上·泰山月考)我市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像的是(  )
A. B.
C. D.
16.(2021·曲阜模拟)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酸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盐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干和图像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
②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等
③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
④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比镁粉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9·道外模拟)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其图像关系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则下图中纵坐标应为(  )
A.溶液中水的质量
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
C.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
D.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
18.(2019九上·定襄期中)用坐标图更能形象直观的表示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有关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趋势是(  )
A.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水通电
C. 加热高锰酸钾
D. 两份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一份加入催化剂
19.(2017·无锡模拟)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017九上·合肥期中)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时可以缓慢地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在a、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氯酸钾,再向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下列能正确表示两试管中产生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加热时间(横坐标)的图像是(  )
A. B.
C. D.
二、实验探究题
21.(2018九上·浦东期末)“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回答: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Ⅰ.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   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试管的作用是   ;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   (填“强”或“弱”)。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Ⅰ.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   ,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   ,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如图4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   (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 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
Ⅰ.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图5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   ;
较之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更为剧烈,原因是   。
Ⅱ.按图6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   (选填a~d)可知: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三、填空题
22.(2024九上·杭锦后旗期末)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叫“价类二维图”。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图中A、B、D、E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单质有多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   。
(2)B、D可相互转化,B和   (填化学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能生成D。
(3)科学家将D进行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中一种方法是:D+4H2CH4+2X,X的化学式为   。
(4)D、E可相互转化,若E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写出D→E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3.(2021·兰考模拟)如图是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图像的横坐标“加入溶液”指的是   。分别取A、B两处的少量溶液,区分二者可利用的一种试剂是   。
四、综合题
24.(2022九下·朝阳月考)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的图像叫价类图,下图是碳元素的价类图,回答有关问题。
(1)a 处氢化物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    。
(2)b 处对应物质的类别是    。
(3)CO 和 CO2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4)写出碳酸的化学式并标出碳元素的化合价   。
25.(2021·龙岩模拟)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铁的价类图,例如F点可表示+2价的亚铁盐。请回答:
(1)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
(2)请写出B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   。
(3)E点物质在加热条件下可转化为C点物质,写出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E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的反应可实现E→G的转化。
(4)已知:同一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D点物质在空气中很快会转化为E点物质,D→E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水和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该图示表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故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该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有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速度快一些,没有催化剂反应速度慢一些,故该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等质量的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但反应速度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而锌比铁活泼,故锌比铁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该图示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来解答;
B、根据在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来解答;
C、根据等质量的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等质量氯化钾和等质量氧气来解答;
D、根据等质量的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相等,但锌比铁活泼来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A、已知a点对应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天然气作为燃料大量使用并不能减少碳排放。A答案错误;
B、b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d点对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碳可以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还可以通过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答案错误;
C、c点对应的物质是一氧化碳,d点对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C答案错误;
D、d点物质是二氧化碳,e点物质是其他化合物,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还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e点物质不止一种可能。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甲烷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B、根据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完全溶解后,溶液温度慢慢恢复至室温,故A正确;
B、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沉淀从零开始不断的增多,当硫酸铜反应完毕时,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 故B正确;
C、稀盐酸溶液中也有水,所以水的质量不是从零开始,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剂(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硫酸反应完了,继续滴加稀盐酸,溶剂质量继续增加,增加的溶剂是稀盐酸中的溶剂,所以图像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碳酸钠和水,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故图像开始pH应该一直都大于7,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及稀盐酸溶液中也有水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氯酸钾完全分解时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其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化,故二者质量比是恒定值。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氧气的多少。有无催化剂产生的氧气量应该相等。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无催化剂时反应较慢,最终氯酸钾完全分解氧元素质量分数为0;有催化剂二氧化锰时反应较快,提前完全分解。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受热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溶液的pH先从小于7上升,再保持一段时间不变,再上升,不符合题意;
B、 烧杯中固体的质量在加入碳酸钠一定质量之后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 ,符合题意;
C、 溶液中的数目开始不变,当盐酸和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开始增加,不符合题意;
D、 溶液中NaCl的浓度从开始起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加入碳酸钠溶液pH由小于7至等于7再大于7分析;
B、根据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物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分析;
C、根据加入碳酸钠反应时,溶液中碳酸根离子不变,反应结束后硕酸根离子增加分析;
D、根据加入碳酸钠之后即生成氯化钠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由于生成了气体,固体质量减小,故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显酸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逐渐增大,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过量,pH>7,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一开始金属不足,酸过量,铁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Zn>Fe,故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后酸不足,金属过量,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由于消耗了氧气,最后压强低于原来的压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分析二氧化锰的质量变化,根据生成氧气分析固体质量的变化,最后分析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变化;
B、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确定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C、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实验中,酸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金属质量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质量决定;
D、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结合温度对气压的影响分析判断。
7.【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A. 根据分析可知,加入碳酸钠溶液之前,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7,向废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减弱,恰好反应时pH=7,则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完全反应时pH=7,再加入碳酸钠溶液,pH>7,纵坐标与曲线不符合,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分析可知,向废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此时烧杯中无固体,因此曲线的起点为0,随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会与废液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此时烧杯中固体增多,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固体不再增多,随着碳酸钠不断溶解达到饱和后再加入碳酸钠粉末,则碳酸钠粉末无法继续溶解,此时烧杯内固体质量再次增多,纵坐标与曲线符合,此选项符合题意;
C. 根据分析可知,向废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多,由于反应前有溶剂,即曲线的起点不能为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分析可知,反应前溶液中含有溶质,溶质质量不能为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完,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8.【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两份质量相等的过氧化氢,a份加入少量MnO2, b份不添加MnO2,分别同时反应,由于过氧化氢质量相等所以放出O2的质量相等,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所以曲线要陡一些。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而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NaOH溶液显碱性,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最终溶液的pH>7,不符合题意;
B、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HCl和MgCl2均和NaOH溶液反应完毕后,氯化钠不会继续增加的,故图象与事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氯化氢逐渐减少,但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最后氯化氢完全反应,故HCl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最后为零,不符合题意;
D、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会出现沉淀,盐酸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当氯化镁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0.【答案】D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水,溶液碱性减弱,无限趋向于中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此时无沉淀生成,待硫酸反应完以后,硫酸铜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沉淀,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盐酸先与氧化镁反应,无气体生成,再与镁反应产生气体,所以曲线第一段斜率比第二段大,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无气体产生,溶液质量继续增加,曲线第三段斜率应该与第一段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B.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溶液温度应该是先降低,完全溶解后,溶液温度再回升至室温,故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得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KNO3,生成物是KNO2和O2,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每分解202份质量的硝酸钾,能生成170份质量的亚硝酸钾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故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钾和氯化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钾和氯化钡会同时参与反应,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则该图从加入稀硫酸开始就产生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2.【答案】A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稀盐酸加入水中溶液呈酸性,pH<7,随着加入的稀盐酸的量增加,碱性逐渐减弱,pH变小,事实与图像相符,故符合题意;
B.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不变,事实与图像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C. 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事实与图像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D.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锌和氢气,利用化学方程式, ,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可知每65份的锌生成2份的氢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变,事实与图像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稀盐酸加入水中溶液呈酸性,pH<7,随着加入的稀盐酸的量增加,酸性逐渐增强,pH变小。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出热量。
C、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能溶解。
D、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锌和氢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13.【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钭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溶液质量会在增加至达到饱和保持不变 ,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酸性增强溶液pH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后溶质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溶液中钙元素质量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不含钙元素,继续通二氧化碳,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液中钙元素质量又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4.【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题干和图像信息没有提供反应速率的信息,不能判定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镁排在铁前,镁比铁活泼,符合题意;
B、铁与稀盐酸反应:
,镁与稀盐酸反应:
,一开始,金属过量,酸不足,酸溶液的质量相同时,铁生成盐的质量大,说明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C、铁与稀盐酸反应:
,镁与稀盐酸反应: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故最后镁消耗盐酸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最后生成氯化镁的质量大于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和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盐碱地”的pH值大于7,经过淡水浸泡后,其pH值应该越来越接近7,但是始终呈碱性,不可能成为酸性或中性,符合此现象的图是C,
故答案为:C。
【分析】碱性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仍然显碱性,pH值大于7,只是越来越接近于7。
16.【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图像横坐标为消耗酸溶液的质量,由图可知,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符合题意;
②由①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③铁、镁和稀盐酸反应都生成+2价盐,由图可知,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生成氢气质量大;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故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符合题意;
④该图像没有时间轴,不能体现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比镁粉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列在氢之前的金属能和酸反应,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
17.【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钡溶液中本身就含有水,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应从零开始增加,并且在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溶液中水的质量一直增加,不符合题意;
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应随稀硫酸的质量增加逐渐增加,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完全反应时,沉淀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应该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钡的质量逐渐减小,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应该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 。
18.【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不可能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过程中锰元素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符合题意;
D、两份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时,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分析
B、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
C、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分析
19.【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性减弱,pH升高,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pH升高,会大于7,该选项不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硫酸钠质量不再增大,该选项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的质量分数减小,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减小到0,该选项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开始时不产生沉淀,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铜,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该选项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钠过量溶液pH大于7;H2SO4和CuSO4反应结束硫酸钠不再改变.
20.【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只是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不改变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时,生成氧气一样多,只是加催化剂后反应能较快结束。故答案为:A
【分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只是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并不会改变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并且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21.【答案】红;CO2+H2O=H2CO3;对照;强;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有水雾(或无色小液滴);b、c;CaCO3+2HCl→CaCl2+H2O+CO2↑;10%;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c、d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盐的化学性质;蜡烛燃烧实验;文字表达式;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Ⅰ.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乙试管的作用是对照试验;
Ⅱ.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强;
Ⅰ.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生成了 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b、c两图中物质的质量增加,a图中物质的质量减少,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Ⅰ.碳酸钙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CaCl2 + H2O+CO2↑,(9)根据控制变量原则的要求,甲、乙两个试管内酸的浓度应该相同,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10%,(10) 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程度比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接触更充分,所以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充分,所以反应速率更快;
Ⅱ.c、d两点压强相同,反应时间不同,c点时间比d短,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故答案为:红;CO2+H2O=H2CO3,对照;强;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有水雾;b、c;CaCO3+2HCl→CaCl2+H2O+CO2↑;10%;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c、d.
【分析】Ⅰ.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没有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起的是对照作用;
Ⅱ.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滴;
Ⅱ.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气体的浓度应该变大,据此解答即可;
Ⅰ.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固定变量法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分析盐酸的浓度;
Ⅱ.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多少分析.
22.【答案】(1)金刚石(合理即可)
(2)O2
(3)H2O
(4)(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A属于单质,则A为碳单质,A的单质有多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2)B为碳元素为+2价的氧化物,为CO;D为碳元素为+4价的氧化物,为CO2,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则答案为O2 ;
(3)D为CO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可知,X的化学式为H2O ;
(4)D为CO2,E为三种元素组成的盐,可以为碳酸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 。
【分析】(1)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
(2)根据图示及物质分类写出化学式;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相同判断;
(4)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
23.【答案】稀盐酸;无色酚酞溶液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如图是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图像的纵坐标是pH值,横坐标“加入溶液”,未加入溶液时,pH大于7,说明是想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图像的横坐标“加入溶液”指的是稀盐酸;
A点pH大于7,显碱性,B点pH等于7,显中性,区分二者可利用的一种试剂是无色酚酞溶液,分别取A、B两处的少量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说明是A点对应的溶液,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是B点对应的溶液。
【分析】根据图像中曲线的起点pH大于7,说明原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
根据盐酸、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24.【答案】(1)CH4
(2)盐
(3)分子构成不同
(4)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1)a 处氢化物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2)b处对应的物质是NaHCO3,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物质类别为盐。
(3)CO 和 CO2 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根据价类图可知,H2CO3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表示为。
【分析】(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2)根据盐的概念分析。
(3)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元素的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5.【答案】(1)单质
(2)FeO
(3);酸
(4)氧气
【知识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A 点时,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
(2)由图可知,B点是显+2价的铁元素生成的氧化物,该氧化物为氧化亚铁,其化学式为FeO;故填:FeO。
(3)E点是显+3价的铁元素生成的碱,该物质是氢氧化铁,C点是显+3价的铁元素生成的氧化物,该氧化物为氧化铁,E转化为C是氢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G点表示铁元素显+3价的盐,E是氢氧化铁,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E与酸的反应可实现E→G的转化。故分别填: ;酸。
(4)D点物质是显+2价的铁元素生成的碱,该物质是氢氧化亚铁,E是氢氧化铁,D转化为E的过程中,铁由+2价变成+3价,化合价升高;D→E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氧气中氧元素为0价,转化生成氢氧化铁中氧元素显-2价,化合价降低,符合化学反应中化合价升降原则。故填:氧气。
【分析】(1)根据A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铁加热生成氧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进行分析
1 / 12024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项训练--坐标图像题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沈丘期末)坐标图像可直观的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用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足量Zn粉和Fe粉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该图示表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故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该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有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速度快一些,没有催化剂反应速度慢一些,故该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等质量的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但反应速度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而锌比铁活泼,故锌比铁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该图示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来解答;
B、根据在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来解答;
C、根据等质量的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等质量氯化钾和等质量氧气来解答;
D、根据等质量的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相等,但锌比铁活泼来解答。
2.(2024九上·香洲期末)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碳元素的价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a点对应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a物质作为燃料大量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B.b点物质只能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d点物质
C.c、d两点物质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已知d点物质可转化为e点物质,e点物质不止一种可能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A、已知a点对应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天然气作为燃料大量使用并不能减少碳排放。A答案错误;
B、b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d点对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碳可以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还可以通过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答案错误;
C、c点对应的物质是一氧化碳,d点对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C答案错误;
D、d点物质是二氧化碳,e点物质是其他化合物,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还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e点物质不止一种可能。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甲烷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B、根据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3.(2023·福州模拟)小明同学利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绘制了如下坐标图像,其图像的变化趋势与对操作不相符的是(  )
A.向一定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
B.将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入一定量溶液中
C.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溶液中
D.向一定量溶液中通入
【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完全溶解后,溶液温度慢慢恢复至室温,故A正确;
B、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沉淀从零开始不断的增多,当硫酸铜反应完毕时,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 故B正确;
C、稀盐酸溶液中也有水,所以水的质量不是从零开始,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剂(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硫酸反应完了,继续滴加稀盐酸,溶剂质量继续增加,增加的溶剂是稀盐酸中的溶剂,所以图像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碳酸钠和水,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故图像开始pH应该一直都大于7,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及稀盐酸溶液中也有水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4.(2023九上·南岸期末)下列关于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图像中,纵坐标的化学意义错误的是
A. 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
C. 反应过程中生成O2的质量
D. 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氯酸钾完全分解时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其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化,故二者质量比是恒定值。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氧气的多少。有无催化剂产生的氧气量应该相等。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无催化剂时反应较慢,最终氯酸钾完全分解氧元素质量分数为0;有催化剂二氧化锰时反应较快,提前完全分解。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受热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分析。
5.(2023·沙坪坝模拟)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粉末的质量,请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溶液的pH B.烧杯中固体的质量
C.溶液中的数目 D.溶液中NaCl的浓度
【答案】B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溶液的pH先从小于7上升,再保持一段时间不变,再上升,不符合题意;
B、 烧杯中固体的质量在加入碳酸钠一定质量之后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 ,符合题意;
C、 溶液中的数目开始不变,当盐酸和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开始增加,不符合题意;
D、 溶液中NaCl的浓度从开始起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加入碳酸钠溶液pH由小于7至等于7再大于7分析;
B、根据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物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分析;
C、根据加入碳酸钠反应时,溶液中碳酸根离子不变,反应结束后硕酸根离子增加分析;
D、根据加入碳酸钠之后即生成氯化钠分析。
6.(2023·榆林模拟)构建坐标曲线是一种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不符合的是(  )
A.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
D.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足量的红磷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由于生成了气体,固体质量减小,故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显酸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逐渐增大,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过量,pH>7,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一开始金属不足,酸过量,铁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Zn>Fe,故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后酸不足,金属过量,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由于消耗了氧气,最后压强低于原来的压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分析二氧化锰的质量变化,根据生成氧气分析固体质量的变化,最后分析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变化;
B、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确定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C、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实验中,酸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金属质量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质量决定;
D、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结合温度对气压的影响分析判断。
7.(2023·广西模拟)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溶液的pH B.烧杯中固体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A. 根据分析可知,加入碳酸钠溶液之前,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7,向废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减弱,恰好反应时pH=7,则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完全反应时pH=7,再加入碳酸钠溶液,pH>7,纵坐标与曲线不符合,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分析可知,向废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此时烧杯中无固体,因此曲线的起点为0,随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会与废液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此时烧杯中固体增多,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固体不再增多,随着碳酸钠不断溶解达到饱和后再加入碳酸钠粉末,则碳酸钠粉末无法继续溶解,此时烧杯内固体质量再次增多,纵坐标与曲线符合,此选项符合题意;
C. 根据分析可知,向废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多,由于反应前有溶剂,即曲线的起点不能为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分析可知,反应前溶液中含有溶质,溶质质量不能为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取一定质量CaCl2与盐酸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完,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8.(2022九上·宝应月考)两份质量相等的过氧化氢,份加入少量,份不添加,分别同时反应,放出的质量(用纵坐标表示)与反应时间(横坐标表示)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两份质量相等的过氧化氢,a份加入少量MnO2, b份不添加MnO2,分别同时反应,由于过氧化氢质量相等所以放出O2的质量相等,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所以曲线要陡一些。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而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
9.(2022·邓州模拟)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NaOH溶液显碱性,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最终溶液的pH>7,不符合题意;
B、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HCl和MgCl2均和NaOH溶液反应完毕后,氯化钠不会继续增加的,故图象与事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氯化氢逐渐减少,但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最后氯化氢完全反应,故HCl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最后为零,不符合题意;
D、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会出现沉淀,盐酸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当氯化镁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0.(2021·河南模拟)下列图像中,坐标标示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反应过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水
B.分别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溶剂蒸发忽略不计)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水,溶液碱性减弱,无限趋向于中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此时无沉淀生成,待硫酸反应完以后,硫酸铜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沉淀,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1.(2021·高明模拟)下列图像中,坐标标示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反应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A. 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
B.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C.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盐酸先与氧化镁反应,无气体生成,再与镁反应产生气体,所以曲线第一段斜率比第二段大,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无气体产生,溶液质量继续增加,曲线第三段斜率应该与第一段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B.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溶液温度应该是先降低,完全溶解后,溶液温度再回升至室温,故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得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KNO3,生成物是KNO2和O2,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每分解202份质量的硝酸钾,能生成170份质量的亚硝酸钾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故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钾和氯化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钾和氯化钡会同时参与反应,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则该图从加入稀硫酸开始就产生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2.(2022·环翠模拟)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表示物质N的质量,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M N y
A 水 稀盐酸 溶液的pH
B 水 氧化钙 溶液的温度
C 饱和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稀硫酸 锌粒 溶液的质量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 稀盐酸加入水中溶液呈酸性,pH<7,随着加入的稀盐酸的量增加,碱性逐渐减弱,pH变小,事实与图像相符,故符合题意;
B.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不变,事实与图像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C. 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事实与图像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D.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锌和氢气,利用化学方程式, ,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可知每65份的锌生成2份的氢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变,事实与图像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稀盐酸加入水中溶液呈酸性,pH<7,随着加入的稀盐酸的量增加,酸性逐渐增强,pH变小。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出热量。
C、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能溶解。
D、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锌和氢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13.(2021·香洲模拟)图为采用数字化实验,由传感器采集实验相关信息描绘出曲线,其中物质 X 表示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某液体,纵坐标 Y表示烧杯中某个量。下列对物质 X 与纵坐标 Y 的图像不正确是(  )
A.X 是水,Y 是溶液的质量
B.X 是水,Y 是溶液的 pH
C.X是NaOH溶液,Y 是溶质的质量
D.X 是 Ca(OH) 2 溶液,Y 是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钭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溶液质量会在增加至达到饱和保持不变 ,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酸性增强溶液pH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后溶质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溶液中钙元素质量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不含钙元素,继续通二氧化碳,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液中钙元素质量又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4.(2021·鱼台模拟)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酸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盐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干和图像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铁比金属镁的活动性强
B.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
C.金属镁比金属铁消耗盐酸的质量大
D.生成氯化镁的质量大于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
【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题干和图像信息没有提供反应速率的信息,不能判定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镁排在铁前,镁比铁活泼,符合题意;
B、铁与稀盐酸反应:
,镁与稀盐酸反应:
,一开始,金属过量,酸不足,酸溶液的质量相同时,铁生成盐的质量大,说明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C、铁与稀盐酸反应:
,镁与稀盐酸反应: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故最后镁消耗盐酸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最后生成氯化镁的质量大于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和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15.(2020九上·泰山月考)我市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盐碱地”的pH值大于7,经过淡水浸泡后,其pH值应该越来越接近7,但是始终呈碱性,不可能成为酸性或中性,符合此现象的图是C,
故答案为:C。
【分析】碱性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仍然显碱性,pH值大于7,只是越来越接近于7。
16.(2021·曲阜模拟)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酸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盐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干和图像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
②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等
③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
④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比镁粉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图像横坐标为消耗酸溶液的质量,由图可知,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符合题意;
②由①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③铁、镁和稀盐酸反应都生成+2价盐,由图可知,镁粉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生成氢气质量大;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故金属铁比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大,符合题意;
④该图像没有时间轴,不能体现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比镁粉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列在氢之前的金属能和酸反应,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
17.(2019·道外模拟)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其图像关系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则下图中纵坐标应为(  )
A.溶液中水的质量
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
C.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
D.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钡溶液中本身就含有水,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应从零开始增加,并且在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溶液中水的质量一直增加,不符合题意;
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应随稀硫酸的质量增加逐渐增加,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完全反应时,沉淀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应该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钡的质量逐渐减小,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应该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 。
18.(2019九上·定襄期中)用坐标图更能形象直观的表示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有关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趋势是(  )
A.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水通电
C. 加热高锰酸钾
D. 两份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一份加入催化剂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不可能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过程中锰元素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符合题意;
D、两份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时,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分析
B、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
C、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分析
19.(2017·无锡模拟)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性减弱,pH升高,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pH升高,会大于7,该选项不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硫酸钠质量不再增大,该选项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的质量分数减小,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减小到0,该选项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开始时不产生沉淀,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铜,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该选项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钠过量溶液pH大于7;H2SO4和CuSO4反应结束硫酸钠不再改变.
20.(2017九上·合肥期中)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时可以缓慢地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在a、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氯酸钾,再向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下列能正确表示两试管中产生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加热时间(横坐标)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只是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不改变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时,生成氧气一样多,只是加催化剂后反应能较快结束。故答案为:A
【分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只是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并不会改变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并且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二、实验探究题
21.(2018九上·浦东期末)“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回答: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Ⅰ.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   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试管的作用是   ;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   (填“强”或“弱”)。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Ⅰ.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   ,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   ,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如图4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   (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 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
Ⅰ.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图5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   ;
较之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更为剧烈,原因是   。
Ⅱ.按图6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   (选填a~d)可知: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答案】红;CO2+H2O=H2CO3;对照;强;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有水雾(或无色小液滴);b、c;CaCO3+2HCl→CaCl2+H2O+CO2↑;10%;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c、d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盐的化学性质;蜡烛燃烧实验;文字表达式;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Ⅰ.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乙试管的作用是对照试验;
Ⅱ.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强;
Ⅰ.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生成了 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b、c两图中物质的质量增加,a图中物质的质量减少,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Ⅰ.碳酸钙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CaCl2 + H2O+CO2↑,(9)根据控制变量原则的要求,甲、乙两个试管内酸的浓度应该相同,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10%,(10) 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程度比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接触更充分,所以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充分,所以反应速率更快;
Ⅱ.c、d两点压强相同,反应时间不同,c点时间比d短,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故答案为:红;CO2+H2O=H2CO3,对照;强;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有水雾;b、c;CaCO3+2HCl→CaCl2+H2O+CO2↑;10%;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c、d.
【分析】Ⅰ.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没有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起的是对照作用;
Ⅱ.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滴;
Ⅱ.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气体的浓度应该变大,据此解答即可;
Ⅰ.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固定变量法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分析盐酸的浓度;
Ⅱ.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多少分析.
三、填空题
22.(2024九上·杭锦后旗期末)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叫“价类二维图”。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图中A、B、D、E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单质有多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   。
(2)B、D可相互转化,B和   (填化学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能生成D。
(3)科学家将D进行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中一种方法是:D+4H2CH4+2X,X的化学式为   。
(4)D、E可相互转化,若E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写出D→E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答案】(1)金刚石(合理即可)
(2)O2
(3)H2O
(4)(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A属于单质,则A为碳单质,A的单质有多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2)B为碳元素为+2价的氧化物,为CO;D为碳元素为+4价的氧化物,为CO2,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则答案为O2 ;
(3)D为CO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可知,X的化学式为H2O ;
(4)D为CO2,E为三种元素组成的盐,可以为碳酸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 。
【分析】(1)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
(2)根据图示及物质分类写出化学式;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相同判断;
(4)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
23.(2021·兰考模拟)如图是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图像的横坐标“加入溶液”指的是   。分别取A、B两处的少量溶液,区分二者可利用的一种试剂是   。
【答案】稀盐酸;无色酚酞溶液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如图是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图像的纵坐标是pH值,横坐标“加入溶液”,未加入溶液时,pH大于7,说明是想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图像的横坐标“加入溶液”指的是稀盐酸;
A点pH大于7,显碱性,B点pH等于7,显中性,区分二者可利用的一种试剂是无色酚酞溶液,分别取A、B两处的少量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说明是A点对应的溶液,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是B点对应的溶液。
【分析】根据图像中曲线的起点pH大于7,说明原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
根据盐酸、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四、综合题
24.(2022九下·朝阳月考)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的图像叫价类图,下图是碳元素的价类图,回答有关问题。
(1)a 处氢化物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    。
(2)b 处对应物质的类别是    。
(3)CO 和 CO2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4)写出碳酸的化学式并标出碳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CH4
(2)盐
(3)分子构成不同
(4)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1)a 处氢化物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2)b处对应的物质是NaHCO3,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物质类别为盐。
(3)CO 和 CO2 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根据价类图可知,H2CO3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表示为。
【分析】(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2)根据盐的概念分析。
(3)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元素的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5.(2021·龙岩模拟)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铁的价类图,例如F点可表示+2价的亚铁盐。请回答:
(1)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
(2)请写出B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   。
(3)E点物质在加热条件下可转化为C点物质,写出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E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的反应可实现E→G的转化。
(4)已知:同一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D点物质在空气中很快会转化为E点物质,D→E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水和   。
【答案】(1)单质
(2)FeO
(3);酸
(4)氧气
【知识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A 点时,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
(2)由图可知,B点是显+2价的铁元素生成的氧化物,该氧化物为氧化亚铁,其化学式为FeO;故填:FeO。
(3)E点是显+3价的铁元素生成的碱,该物质是氢氧化铁,C点是显+3价的铁元素生成的氧化物,该氧化物为氧化铁,E转化为C是氢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G点表示铁元素显+3价的盐,E是氢氧化铁,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E与酸的反应可实现E→G的转化。故分别填: ;酸。
(4)D点物质是显+2价的铁元素生成的碱,该物质是氢氧化亚铁,E是氢氧化铁,D转化为E的过程中,铁由+2价变成+3价,化合价升高;D→E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氧气中氧元素为0价,转化生成氢氧化铁中氧元素显-2价,化合价降低,符合化学反应中化合价升降原则。故填:氧气。
【分析】(1)根据A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铁加热生成氧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进行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