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6: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五 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
课题名称 《自相矛盾》
学情分析 一、能力基础 对于五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能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字、写字,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理解文中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的基本意图。在写作方面,他们已经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和事件,但往往还需要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上加以提升。 在口语表达上,五年级学生一般能够比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公共场合发言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显得紧张或表达不够清晰。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但在分析和评价文本内容方面,还需加强训练。 二、知识基础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长度的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他们也逐渐能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文学常识方面,学生已经对古代诗词、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文学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对于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文学习普遍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材料,他们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阅读中,他们乐于探索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对文中的主人公往往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写作中,他们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于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同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希望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思维的火花”这一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田忌赛马》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发现众人的马脚力相当,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便建议田忌合理安排不同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从而使田忌在与齐威王的对阵中获胜的故事。《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难点: 推测卖矛和盾的人的思维过程前后矛盾,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复习成语,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成语,并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守株待兔 蚁穴溃堤 滥竽充数 吹毛求疵 郑人买履 买椟还珠 (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寓言故事成语。 (3)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刚才我们读的六个寓言故事成语都出自同一个人所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让我们通过一个小视频去了解一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成语吧!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也出自《韩非子》。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课题中的矛和盾是生字,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4.看一看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生1: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师:矛和盾这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是什么关系呢? 生2:它们是对立的关系,所以矛盾就有对立的意思。 师:矛是一个象形字,字形像头带尖峰的长柄武器。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别写掉了中间一点。(观看矛字书写视频) 5.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说说呢? 生:有一个人在集市上卖矛和盾。他说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有一个路人就问他说“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会如何呢?”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师:你把这个故事说的很完整,那么韩非子在他的书中又是如何描写这个故事的呢?我们一起走进原文去读一读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尝试断句 1.读准字音:要把文言文读通顺,首先要读准字音。自己读读下面的字词吧! (1)课件出示:鬻盾 吾盾 弗能 夫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强调:“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没有实际意思。所以读fú。 (2)把这些词放入句中,你们能读好吗?(指名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2.读通句子:要读好文言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请大家自己读读文言文,把句子读通顺,试着用节奏线“/”断句。 (1)大家自己试一试吧。 (2)你们把文章读通顺了吗?听一听范读,想一想你和范读读得一样吗?(播放视频) 过渡:为什么有的句子我们的断句和范读不一样呢?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懂句子的意思。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板块三 细读课文,理解文本 1.了解文本意思。 (1)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生:用了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方法。 (2)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自学文言文,弄懂文言文的大意。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誉是什么意思? 生:誉是夸赞的意思。因为楚国人在卖盾与矛,肯定要称赞、夸奖自己的商品才能卖出去。 联系上下文让词语理解更准确。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个楚国人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啊,没有刺不穿的物体!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 子在这里代指谁? 生:子在这里指楚国卖盾和矛的人。 其人弗能应也。 生:我是这样理解这一句的:这个卖盾和矛的人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其人指的是谁? 生:这里其人也是楚国卖盾和矛的人。 小结:文言文为了表达简洁,常常在文中用代词,如“子、其人、还有文中多次出现的之”。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联系上下文弄清这些代词指代的是什么,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 那弗是什么意思呢? 生:弗是不能的意思,弗能应也就是不能回答出来的意思。 你解释得既准确又完整。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生: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刺不穿的盾和任何事物都能刺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立是什么意思呢? 生:立是存在的意思。 (4)大家开动脑筋,各用其法,一下就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谁能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生: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因为任何事物都刺不穿的盾和没有什么刺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2.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文言文,相信你一定不仅能准确断句,还能读出文言文的文味呢!(出示断句的文言文,指名学生读) 3.小结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诵读和理解意思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意思——流利诵读。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品读课文、厘清线索 1.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出故事的起因。用波浪线勾画出事情的经过,用双横线勾画出事情的结果。(指名反馈) 2.学习事情的起因。 (1)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2)你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他是如何夸赞它的矛和盾的? 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一手高高举起自己的盾夸赞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东西都刺不穿。”然后又高高举起另一只手上的矛得意洋洋地夸赞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矛,任何东西都能刺穿。” (3)你抓住了誉这个关键字展开了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楚人卖盾和矛时的得意忘形。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入句子中读一读。(指名读) 3.学习事情的经过。 (1)经过这样一番夸耀,事情的发展如何呢?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用刚才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借助插图想象画面:听了楚人的夸赞,围观群众会有什么反应? 生:听了楚人的夸赞,有的人摇着头,有的人指着楚人手中的盾和矛,十分不解地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 (3)你不仅抓住了语言、动作想象了画面,还适当的补充了情节,真不错。听出了你的质疑,请你带着你的疑问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指名读) 4.学习事情的结果。 (1)事情发展到这里,结果如何?出示句子:其人弗能应也。 (2)想一想此时楚人心理会怎样想? 生:此时楚人被问得哑口无言,心理后悔极了:哎,说话前后矛盾,简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呀! (3)请你把这后悔劲读出来。(指名读) 5.人们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1)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带着你的观点读一读这句话。 6.梳理线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能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下文章的内容吗? 生:经过是以子矛陷子盾? 结果是弗能应。 板块二 探究思维、领悟寓意 1.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家还记得楚国人是怎么卖盾和矛的吗? (1)出示句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请你学着他夸赞一下吧!(指名读) (2)众人听后什么反应?是纷纷解囊买下盾和矛吗?不是,而是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出示句子) (3)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是因为楚国人说的话前后矛盾 (4)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一个盾、矛大PK,会出现几种情况呢?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5)你们把这三种情况分析得很全面啊!把刚才的图标分析和楚国人说的话对照比一比,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生:楚国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6)理就越辩越明!像这样通过表格完整的呈现出思维的过程,我们就能发现楚国人说话自相矛盾,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所以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一员,楚人弗能应也。你能帮助他回答吗?照样子试试吧!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生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或(盾碎),(或矛断),(或二者俱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8)同学们真厉害,不仅弄清了原因,还能学着表达,看来收获不少啊! 2.从中,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3.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板块三 活学活用、理解表达 1.下面我们就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吧! 过渡:厘清了事情的脉络我们很快就能熟读成诵。 2.在生活中,常常有些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你们发现了吗? 生: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生:有的同学为自己没有写作业找借口:“我作业都做了,只有一两题没有做。” 生:人类一边高喊着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一边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乱砍滥发。 生: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 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 3.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正确把握,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不然,一不留神,你就成了自相矛盾的楚国人而贻笑大方。看来,这个寓言故事对今天的我们依旧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4.你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给身边的朋友、弟弟妹妹听吗?试试吧!在讲的时候,别忘了我们上节课所用方法:想象画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把故事讲生动。(出示图、情节线索、方法) 生:有一天,有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来到了集市。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他挑了一个十字路口,这里过往的人很多。他放下他的担子。他首先举起他的盾,朝着过往的人吆喝着:各位父老乡亲,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看看,我家祖宗工艺,青铜锻造的盾啊!他故意用手敲敲那泛着幽光的盾牌,听听,听听,多么坚固,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刺穿它!带上它,保你战场无忧!接着,他又举起了他的矛:“看一看,瞧一瞧啊!”他把矛举得高高的,那雪白的矛头,在阳光照射下闪着令人炫目的寒光。“多么锋利的矛啊!没有东西它刺不穿!带着它上战场,保你杀敌无数,封官进爵!” 听了他的夸赞,路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他心中暗暗得意。 “敢问店家,”只见一位白胡子老人正拄着拐杖站在这个楚国人的面前,他刚想问老人家需要什么时,老人家却笑眯眯地开口了:“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那会怎样啊?” 大汉一下子楞了,他没有想到有人会问他这个问题啊!会怎么样呢?他一下子蒙了的脑袋开始转了起来:他的矛刺他的盾?刺穿了?矛厉害,盾不行。刺不穿?矛不行,盾厉害! “这,这……”想到刚才他吆喝的话语,他哪里敢答话啊!只得灰溜溜地收拾起他的兵器离开。 小结:你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不仅想象了画面,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还添加了不少精彩生动的情节,让故事引人入胜! 板块四 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掌握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们试着做一篇小练习来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吧!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通“悦”,喜欢、高兴。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 1.这些习题你们能完成吗?拿起纸笔,按下暂停键答题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请( ) 王( ) 立( ) (2)南郭先生能在齐宣王那里吹竽的原因是:( ) 南郭先生不能在齐湣王那里吹竽的原因是:( )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2.讲解答案。 3.总结全文:同学们,文言文语句凝练简洁,含义隽永,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思想以启迪。希望同学们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多多练习,定能得心应手! 1.注重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的讲授。 (1)学生在此前虽然学习过一些文言文,但要完全理解文本还是有一定难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可能就是把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教学时,通过分步朗读,让学生明白正确流利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意思——流利诵读。 (2)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注意总结了一些字、词在文言文中的规律。如:其、之等代词的意思,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好的基础。 2.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本单元语文学习的要素,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学生也就能清楚的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表格的呈现使人物的思维过程一目了然,对于学生说清原因,领悟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在教学过程中,推测了人物思维过程后,尝试用文言文的方式表达,积累了语言。 (2)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生动地讲故事,帮助学生内化了语言,实现了文本的呼唤。 (3)练习题的设计,让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了迁移、运用,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 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之: (2)又誉其矛曰 其: (3)吾盾之坚 之: (4)其人弗能应也 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则寓言名叫《 》,选自《 》作者是________时期 _________家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