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16:0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自相矛盾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15
下列图中出现的成语都是出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小知识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题目的?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走近作者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感受古代语言特点。(重点)
2.熟读课文,明确文章中心,感悟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难点)
结构:上下
组词:矛头 矛盾
造句:朋友之间不要因为小事闹矛盾。
部首:矛

máo
结构:半包围
组词:矛盾 盾牌
造句:世上再没有比隐忍更好的盾牌了。
部首:目

dùn
字词学习
吾辈 吾国 夫战 矛盾
名誉 自愧弗如 逝者如斯夫



máo dùn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
指成年男子,丈夫
农夫
丈夫
多音字
成语理解
自相矛盾: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理解
张口结舌:
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 相 矛 盾
根据划分节奏读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之”字的意思
代词,代指他的盾。
虚词,起连接作用。
虚词,起连接作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句意: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


(锐利)
(坚固)
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楚人是如何叫卖的呢
故事的发展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句意:我的盾十分坚固,没有什么物体能够刺穿它。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句意: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物体不是它能刺穿的。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陷:刺穿。
思考时间
卖东西的人到底说了什么呢
他说:“我的矛最锋利,无论什么盾都抵挡不住它,一刺就穿。我的盾十分坚固,不管多么锋利的矛,也刺不穿它!”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洋洋得意,自吹自擂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句意: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有人
最终卖矛卖盾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呢?
面对周围人的反问。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矛”刺穿了“盾”,就说明:“矛”很
,“盾”不 。如果“矛”
不能刺穿“盾”,就说明:“矛不 ,
“盾” 。
锋利
坚固
坚固
锋利
故事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其人弗能应也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张口结舌 尴尬无语
楚人此时的神态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楚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故事的结局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句意:那个人不能回答了。
其人弗(fú)能应也。
弗:不。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议论,揭示课文寓意,点明楚国人自夸海口将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
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我的矛 锐利 什么盾 戳得穿
我的盾 坚固 什么矛 戳不穿
那个楚人卖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
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
主题探究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事和言语一定要前后统一,讲究实事求是。(或者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的事
情发生,你能否举些例子
二、课外阅读二至三个寓言故事,写一
写你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