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2.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和政治思想的理论根基,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下列选项中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儒家之和是人伦之和,佛家之和是众生之和,道家之和是天地之和,并相信中国的和文化终会走向世界,呼唤世界的和平,还人们一个朗朗乾坤。据此可知,中国的和文化( )
A.导致儒释道三派难以调和 B.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
C.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选择 D.反映了儒学的深刻影响
4.下表所示是中华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 )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辽河流域
代表 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百越文化 红山文化
A.青铜文化 B.农耕文化
C.民族文化 D.道德文化
5.孔子说:“利者义之和也,乐其乐而利其利,以美利利天下。”孟子说: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说:“正其谊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儒学道德标准渐趋脱离生活实际 B.儒家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C.新儒学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局面 D.儒家势力在历经打压后再度崛起
6.考古资料表明,早期中国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里面的房舍排列整齐,古城遗址则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西汉时期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 )
A.儒家核心,源远流长 B.追求秩序,和谐稳定
C.祖先崇拜, 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7.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撰写的《孔门理财学》中提出,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陈焕章的思想( )
A.表明了近代义利观念的淡化 B.折射出近代化下的理论探索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土思考
8.《荀子》记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经》中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据此可知,儒学( )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 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9.儒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教以人伦”;而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要求“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之大治”。二者的不同源自( )
A.政治主张 B.天人关系 C.阶级立场 D.人性认知
10.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 B.轻视大众日常经济生活
C.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D.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11.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 ②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政治变迁
③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④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然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王阳明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此可知,二者( )
A.在求理的途径上相互矛盾 B.对格物致知都进行了批判
C.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 D.都强调践行道德的重要性
13.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选出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博士,并授予他们五品以上或六品以下官衔,由皇帝身边的近臣太常负责管理,朝廷还为其提供比较舒适的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所以,这些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并进行创作。这些举措( )
A.促使学校教育得到普及 B.使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D.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1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远古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
B.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C.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新学派理学形成
D.近代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潮流
15.“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B.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明的冲击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材料三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与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着重大的作用。
——摘编自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材料一分别蕴含了哪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墨子也认为天神不过是“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是人手中的工具。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已经把人道与天道截然分开,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著名论断。 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法文化。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新国家应有新青年”,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人民来做皇帝”“予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按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理论逻辑,民国政治形态应逐步推进,民国应逐渐走向社会“自治”和“宪政”基础上的国民自主,“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王旭《做主:民主观念的多重维度与近代中国政治话语之演进》
材料三 孙中山经选举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不过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而是由内地18个省的代表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在3 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这样的选举程序,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与发展计量研究》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r2=006666,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
材料二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如表所示)
一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三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材料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材料属于史实描述?哪些材料属于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拟定一个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史研究认为,甲骨文最早记载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摘编自《独秀文存》
材料三 鲁迅先生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反中医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先生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扬《本草纲目》,说是“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鲁迅对中医态度的共同点及产生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源自古代文化典籍,体现了为国为民的情怀、勇于担当的精神、修身克己的操守等,发人深省,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未体现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排除C项;《离骚》不属于儒家典籍,材料中的古代文化典籍不局限于儒家典籍,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可以体现民本思想的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民众和政治稳定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君民关系中,民是最重要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体现了政治稳定和民众的密切关系,①②④正确;③错在“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用威权镇压民众,而不是以民众为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的思想富有“和”的思想,这有利于各派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B项正确,排除A项;C 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儒释道三派各有“和”的思想,没有单独体现儒学的深刻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还是红山文化均属于大河文化——农耕文化,B项正确;青铜文化主要是商周时期的奴隶制文化,材料中半坡文化等都是石器文化,排除A项;民族文化的范围过于广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农耕文化,D项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人观点从义利相和到不谋其利,与生活实际脱离,A项正确;儒家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与材料中孟子、董仲舒观点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新儒学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儒家势力在历经打压后再度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各地聚落遗址......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以及“礼者,天下之序也”可知,集中体现了崇尚秩序、和谐稳定,B项正确;早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儒家思想尚未形成中心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形祖先崇拜、以人为本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所可知,陈焕章的思想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解释解读,体现的是面对中国近代化大潮下的理论探索,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义利观的淡化,相反试图去解释和思考义利之辨,排除A项;陈焕章的理论是中西方经济学结合的表现,并非中体西用,排除C项;材料更未涉及社会主义的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人具有生气、活力,智识与礼义,因此称人是天下最为高贵的;孟子认为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孝经》强调世上以人是最宝贵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文意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儒家学者对人性的认识问题,无法得出不断发展深入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儒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教以人伦’”“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要求‘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之大治’”可知,儒家主张用道德礼制去管理人,而法家主张不分亲疏贵贱一律用法律来决断,可见二者是在对人性具有着自己本学派认知的基础上阐发的主张,D项正确;材料要求找出原因,政治主张是表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人性的认知,并不是天人关系的反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因为二者对人性有着不同的认知,所以在治国与管理方面才有了手段与方式上的不同主张,并不是因为阶级立场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可知,宋代士人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构儒学体系,排除A 项;材料“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可见并没有轻视大众日常生活,排除B项;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不符合当时史实,宋代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近代。根据材料,钟鼓楼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这象征着皇权统治,①正确;民国时期钟鼓楼报时随之废止,体现了政治的变迁,②正确;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③正确;材料没体现等级制度,排除④。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强调“致知力行”,虽认为致知在先,但更重视力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也体现了对行的重视,二者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两者的相同点而非两者的矛盾,排除A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不是批判,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践行道德”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选出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博士……这些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并进行创作”概括得出结论是:政府给这些博士讲学和研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并进行创作,并没有提到学校教育,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儒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今(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排除B项;两宋时期,新学派理学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内涵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为今用,而非辩证审视西方文化,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内涵:民本思想;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2)特点:①本土性;②多样性; ③包容性;④凝聚性;⑤连续性
(3)
影响:纸的出现,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活动起到重要作用;火药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武器的发展/封建社会衰落);指南针促进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内涵: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体现了《礼记》中所倡导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政治理念。因此,材料一分别蕴含了民本思想、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以及崇德尚贤、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明的冲击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本土性是指中华文化在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受到外来同级别文明的冲击较少;多样性是指中华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哲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为己所用;凝聚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连续性是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断。
(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三“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与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着重大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传入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传播;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武器的发展,也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条件;指南针的传入促进了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开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17.(1)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张民先神后,以民为主;儒家系统提炼和升华民本思想为仁学;汉代以后发展弘扬,独具特色。
(2)原因: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西方民主思想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提供了政治前提;孙中山个人努力。
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解放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为后世民主实践提供经验。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得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张民先神后,以民为主;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得出儒家系统提炼和升华民本思想为仁学;根据材料“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文化。”得出汉代以后发展弘扬,独具特色。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根据近代辛亥革命后时代可知,西学传入,对西方民主思想借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提供了政治前提;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得出孙中山个人努力。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得出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根据材料“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得出有利于解放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根据所学可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为后世民主实践提供经验。
18.(1)史实描述:材料三、材料四。
历史解释:材料一、材料二。
(2)论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论述:中国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乱神”;中国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举一反三等精神品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以培养合格的百姓“父母官”为目的,重视关系民生的科技的传承;统治者重视医学、天文历算等实用之学,并通过科举制和官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但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表现是:中国古代教育推崇“学而优则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仍为儒家经典,重视道德人伦和精神修养、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官学的科技教育局限于为帝王服务,重实用、轻理论;中国古代特定行业的技术教育极其强调血缘或师承,封闭性强,容易导致技术失传。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利又有弊,急促成了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由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落后。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r2=006666,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可得出,材料一不仅有对历史史实的客观表述,还有对历史史实的评论,属于历史解释;据材料二“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可得出,材料二对儒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因而属于历史解释;据材料三“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可得出,材料三只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因而属于历史描述;据材料一四“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重大科技成果比例”可得出,材料四的示意图仅仅是对客观历史史实的呈现,因而是历史描述。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拟定一个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其次,读材料,拟论题。依据题中材料可以拟定这样的论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再次,引史实,展论述。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有关的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中国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乱神”;中国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举一反三等精神品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以培养合格的百姓“父母官”为目的,重视关系民生的科技的传承;统治者重视医学、天文历算等实用之学,并通过科举制和官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但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表现是:中国古代教育推崇“学而优则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仍为儒家经典,重视道德人伦和精神修养、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官学的科技教育局限于为帝王服务,重实用、轻理论;中国古代特定行业的技术教育极其强调血缘或师承,封闭性强,容易导致技术失传。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利又有弊,既促成了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又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落后。
19.(1)历史悠久:古代中医药学从西周出现分科,到民国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直从未间断。
诊断方法独特:战国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进行诊断。
重整理与总结:中医药学著作众多,明代的《本草纲目》是总结千百年来中医药学的经验著成的。
古代中医药学理论、诊疗方法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治病、养生、防疫多效并举,取得良好效果。
(2)中医缺乏科学理论,实践中危害甚多
中外维新思想的影响;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面,宣传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的信念。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传入中国,冲击中医医学。
(3)当代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
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得出历史悠久:古代中医药学从西周出现分科,到民国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直从未间断。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得出诊断方法独特:战国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进行诊断。根据材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得出重整理与总结:中医药学著作众多,明代的《本草纲目》是总结千百年来中医药学的经验著成的。根据以上及所学得出古代中医药学理论、诊疗方法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治病、养生、防疫多效并举,取得良好效果。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得出中医缺乏科学理论,实践中危害甚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西学传入,维新思想。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近代科学传入等方面回答,如中外维新思想的影响;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面,宣传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的信念。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传入中国,冲击中医医学。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当代价值: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影响、文化自信等角度回答。如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 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