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沉浸式打卡内蒙大草原——草原
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融入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②语言运用: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摘抄积累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④审美创造: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流程:根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要求,本单元学习大任务就可以确定为,“开启奇思妙想研学之旅”并根据大任务设计了三个分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建构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情境导入:时光荏苒,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悄然而至。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开始,老师给同学们安排了一次充满奇思妙想的研学之旅,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啦! 第一站:子任务之一:散文里的联想之旅 (活动一:沉浸式打卡内蒙大草原)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印象中的草原
1.回顾诗文中的草原 背一背《敕勒歌》,播放有关草原的音频,引导学生说说对草原的印象,曾经去过草原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那么,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背古诗。听歌曲,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老舍的资料,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活动意图: 以古诗创设意境,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 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
1.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 (1)自主阅读《草原》,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由景及人的叙述顺序,并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尝试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教师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反馈,教师指导总结。 (3)教师总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出结束全文,表达了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聚焦重点语句,在比较阅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做批注等方法中,体会草原之美。 教学提示:自读体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分别圈画出直接写草原景色的语句和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思考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 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引发想象: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一碧千里的图片) (2)赏析重点语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教师提问:你理解的“茫茫”是什么意思? 学生反馈: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教师指导:作者放眼望去,目光所及,都是绿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然而作者感觉“并不茫茫”是因为作者在草原上看到了什么?(四面的小丘和白色的大花) ②“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 (3)感受美景:品“绣”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的动态美。(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短视频) (4)带着自己对草原景色的赞叹之情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自读思考:哪一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的感受?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 (2)交流理解: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可以请学过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的意思(“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3)品味感悟。 ①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理解“翠色欲流”词的意思的呢?(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②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齐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出示课件: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5)类比联想:教师引导学生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师引导“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给骏马和大牛又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 (6)讨论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 (7)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内容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老舍先生笔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的草原风光。同学们,草原美的不止风光哦,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感受独特的草原民族风情。 自学课文生字词,课前预习解决课文中的生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实现语文要素的实践活动。
活动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
环节三:
1.重点词语理解。 一碧千里: 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2.识记文中常见的多音字。 课件出示: 蒙古包(měnɡ) 好客(hào) 同行(xínɡ) 似乎(sì) 衣裳( shanɡ) 霓裳( chánɡ) ①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 ②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③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3.指导书写“毯”“腐”等字。 教师指导:“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 “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 学生齐读字词,然后做好笔记,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读一读,课文中的多音字。注意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读音。 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按照老师所教的正确的写字方法抄写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活动意图: 鼓励学生养成自主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作业分层拓展: 1.背诵课文第一段,读熟、预习课文剩余内容。 2.搜集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内容,读一读。 3.拓展作业:(选择完成)同学们课后带着对草原的美好的向往,去阅读艾平的散文集《聆听草原》;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读书笔记,运用写景融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共33张PPT)
草原
(部编版)六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1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二
梳理内容
三
课文赏析
四
字词指导
五
六
作业分层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融入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摘抄积累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文本内容
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容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文本内容
二
学习活动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听音乐
大家有没有置身于草原的感觉?
谁能给大家分享你心中的草原风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语言大师。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尝试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三
内容梳理
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那几幅画面。
事情发展的顺序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蒙汉情深
——
草原美景
阅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思考:
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
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一说和你心中的草原风光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
美景赏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风光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而不茫茫
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四周都是小丘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用“绣”字连接,更让人觉得草原是一幅鲜活的风景画。
比 喻
词语解释:“勾勒”
国画中,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词语解释:“渲染”
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轻声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这么迷人的草原风光中,作者是怎样的感受?
(齐读作者的感受)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
作者感受gan
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
欣赏完草原美丽的风光,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吧。
(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试着背诵)
五
字词指导
蒙古包(měnɡ) 好客(hào)
同行 (xínɡ) 似乎(sì )
衣裳 (cháng) 霓裳(chánɡ)
①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
②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多音字
一碧千里: 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重点词语
毯
玻
裳
虹
书写时注意生字的结构哦!
书写提示
蹄
腐
稍
微
璃
毯
“毯”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毛”的“ ”要舒展,能托住“炎”字。
相似字
毯子 地毯
毡鞋 毡帽
易错字
腐
“腐”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广”的撇要包住右下的部分。
同音字
腐竹 腐烂
俯看 俯首帖耳
易错字
六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段,读熟、预习课文剩余内容。
2.搜集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内容,读一读。
3.拓展作业:(选择完成)同学们课后带着对草原的美好的向往,去阅读艾平的散文集《聆听草原》;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读书笔记,运用写景融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作业拓展分层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