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2.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3.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
A.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B.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 D.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4.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五胡乱华后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最终只能依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 )
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
C.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 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5.北魏时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远“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其堂弟柳谐亦“颇有文学”。这些南士的创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贵族所欣赏、学习,如南士袁跃“言辞甚美”,清河王“(元)怿之文表多出于跃”。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B.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
C.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 D.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
6.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7.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华夏认同 D.技术先进
8.从晋代“永嘉之乱”到十六国时期,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为此,南方统治者在长江流域设置了大量的“寄居”郡县,称为“侨治州郡”。“侨治州郡”的设置旨在( )
A.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南北民族融合 D.恢复南方社会秩序
9.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千米的土地,将那里带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印欧人的民族大迁徙过程形成了哪些区域文化( )
①古代西亚文化 ②古代印度文化 ③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④古代埃及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11.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系。有学者认为,距今约6000年前,原南岛语族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台湾移民;距今约5000年左右,南岛语族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扩散至太平洋岛屿。这反映了( )
A.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迁徙与扩散 B.大陆与海岛间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
C.太平洋岛屿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 D.民族交流推动语言与文化的全球化
12.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能够体现古代社会流动的史实有( )
①唐代科举制 ②日本移民至拉美 ③印欧人迁徙 ④日耳曼人南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14.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①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新人群所创造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②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被统一起来
③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横跨亚、非、欧洲
④雅利安人从恒河流域推进到印度河流域,创立了种姓制度和佛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元朝时蒙古人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元朝的移民( )
A.推动了中国内部各民族的交融 B.使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的缓和
C.有利于丰富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D.推动内陆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苏跨江临海,地处东南,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吴地人民有航海、贩海的传统,自春秋吴国遗民东渡日本,吴越地区的造船业“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居领先地位”。秦汉以来,江苏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在六朝期间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北人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与江淮及江南地区的吴楚等文化相互融合。历史上江苏先民对日本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有学者指出:“诸如稻谷、干栏式建筑、玉、漆器等物的发现,均证明吴越农耕文化东传日本的事实。”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药书、佛经移居日本,促使日本兴起“吴门医派”,对日本佛教文化影响最大的当属鉴真一行。清代东渡日本的吴兴画家伊孚九和沈南苹,对日本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渡吴人“凭借技术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步争得政治地位和接近权力中枢,对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江苏海外移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文化输出的历史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之际,天下纷争,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曹魏名臣刘晔指出“(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更是越海收东莱诸县,自立为辽东侯。曹操平定北方后,东部鲜卑开始大量进入辽河以西地区,并不断向东迁徙,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
——摘编自张天放《汉末至东晋初期人口迁徙对辽东地区的影响》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总的来看,汉末的人口流向是由青州(今山东东北)、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向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迁移;由山东半岛渡海向辽东迁移。今天的辽宁等地是当时主要的人口迁移区域。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对照全国户口负增长的形势,这一数字相当可观。迁入人口多来自周边的幽、冀二州和渤海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如东莱人太史慈,北海朱虚人邴原、管宁,乐安盖人国渊,平原人王烈,等等。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末涌向辽东的人口构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腊文明兴起之后,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也由埃及转移到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材料二 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
——摘编自谌中和《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兼与陈村富教授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地中海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19.【客家人的迁徙】
材料一
时间 迁徙原因 目的地
317年-879年 东晋五胡乱华 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南部、赣江上下游
880年-1126年 唐末黄巢事变 皖南、露东南、闽西南、鼻东北
1127年-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 粤东、粤北
1600年-1700年 反清复明、迁海复界、湖广填四川 川、贵、湘、台湾等地
1862年-1874年 广东西路事件、太平天国起义 粤南、琼、桂、滇、港澳、南洋、欧美
材料二 客家人是原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民,从东晋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浦北境内的客家历史应该追溯到距今1585年的我国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河南南阳西江督护陈伯绍奉命南赴,在今天浦北境内的石冲镇设立了当时与广州齐名的越州城。辖地东至茂名,南达雷州半岛全部,西与今钦州接壤,北至容县一带。以古越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史也随之辐射整个区域。
客家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古越州文化。千百年来,许多古老的客家传统文艺形式历经风雨而颜色不变,跳岭头、采茶戏、舞龙以及聚集了客家人文精华的戏曲等,广为流传。
——根据互联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历史上的客家人口流动现象,进行历史解释。(要求:明确指出迁徙概况,阐明理由,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欧)。从材料信息看,原本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向西迁移,导致了日耳曼人的西迁,日耳曼人西迁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灭亡的,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D项正确;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西对比,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以游牧的方式生活,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具有崇尚武力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游牧民族的迁徙对农耕文明发展的阻碍作用,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影响了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东方世界无关,排除B项;不同的生活方同对社会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后期(欧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西罗马帝国,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加剧了欧洲政治上的分裂,B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主要是由于内部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崩溃、军队力量的衰减、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加剧,以及外部威胁的增加等内外因素,匈奴西迁并未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排除A项;匈奴西迁促使了欧洲的分裂,排除C项;“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时期,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方士人流亡到北方,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北魏王公贵族的赏识和认可,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和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王公贵族对于南方士人文化素养的欣赏,并不能体现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5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因为倾慕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至西汉(中国)。据题干“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A 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文化的影响,而非民族迁徙,排除B 项;题干未突出华夏认同这一内容,排除C 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对青铜器的影响,而非突出其技术先进,排除D 项。故选 A 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南方统治者在长江流域设置了大量的‘寄居’郡县,称为‘侨治州郡’”及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情况,为了对这些南迁的人进行更好的管理,南方统治者通过设立“寄居”郡县,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人口分布格局变化是北民南迁产生的影响,并非统治者设置“寄居”郡县的目的,排除A项;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但B项与南方统治者建立“寄居”郡县没有直接关系,且B项也并非南方统治者的目的,排除B项;南迁的北民主要是汉族,长江流域也主要是汉族,北民南迁并没有直接推动民族交融,且C项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公元前500年(欧亚地区)。根据材料可知,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都是印欧人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是非洲文明,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可知,印欧人主要是游牧民族,其人迁徙,向东到达中亚、波斯及印度,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印欧人迁徙,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基督教文化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建立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6000年(中国和世界)。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距今约6000年前,原南岛语族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台湾移民;距今约5000年左右,南岛语族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扩散至太平洋岛屿。”可知,这是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迁徙与扩散的表现,A项正确;大陆向海岛迁移,不是双向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形成独特文明,材料强调的是太平洋岛屿上的语系是从大陆传播过去的,排除C项;民族交流推动语言与文化的全球化存在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科举考试,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属于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日本移民至拉美发生于近现代;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弧”区域是东南“中原”区域与西北“草原”区域的交融区,由此可见,“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但疆域并没有能够横跨亚、非、欧,③不是印欧人迁移带来的影响;雅利安人从恒河流域推进到印度河流域,创立了种姓制度,但没有创立佛教,④不是印欧人迁移带来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新人群所创造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被统一起来,①②都是印欧人迁移到来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本题选择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元朝时蒙古人、色目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与汉族共同构成了汉人”可知移民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多元性,C项正确;材料中移民不仅涉及不同民族,还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项;元朝推行四等人制,材料体现不出民族矛盾是否缓和,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移民带来的影响,未涉及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主要因素: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区位优势明显;江苏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又具有海外冒险精神和较强的海洋意识;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持续繁荣;江苏自古就是中国文化重地。(任答三点即可)
(2)历史影响:农耕稻作文明的外传,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医药、佛教等文化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东渡吴人促进了日本政治转型;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构建儒家文化圈。(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主要因素:由材料中“江苏跨江临海,地处东南,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可知,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区位优势明显;由“吴地人民有航海、贩海的传统,自春秋吴国遗民东渡日本,吴越地区的造船业‘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居领先地位’”可知,江苏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又具有海外冒险精神和较强的海洋意识;由“南京在六朝期间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北人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与江淮及江南地区的吴楚等文化相互融合”可知,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持续繁荣;江苏自古就是中国文化重地。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历史影响:由材料中“历史上江苏先民对日本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有学者指出:‘诸如稻谷、干栏式建筑、玉、漆器等物的发现,均证明吴越农耕文化东传日本的事实’”可知,农耕稻作文明的外传,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由“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药书、佛经移居日本,促使日本兴起‘吴门医派’,对日本佛教文化影响最大的当属鉴真一行”可知,医药、佛教等文化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由“东渡吴人‘凭借技术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步争得政治地位和接近权力中枢,对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可知,东渡吴人促进了日本政治转型;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上,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构建儒家文化圈。
17.(1)躲避战火的中原百姓和士人;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
(2)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公孙氏家族割据辽东,统治相对稳定;辽东地理环境屏障作用明显,相对安全;迁往辽东的陆路和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曹操统一北方局势相对稳定。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末(中国)。根据材料二“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可知,迁入辽东的人口包括了躲避战火的中原百姓以及避难的中原士人;根据材料一“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可知,这一时期迁入辽东的人口还包括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群体。
【小题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末(中国)。根据材料一“汉魏之际,天下纷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之一是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断;根据材料一“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可知,公孙氏家族割据辽东,励精图治,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了躲避战乱的民众流向辽东;根据材料一“(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可知,辽东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战乱有一定的屏障作用,相对安全;根据材料二“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可知,迁往辽东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通畅,为人口流向辽东提供了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曹操统一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北方局势更加稳定。
18.(1)有利条件: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不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活动;地中海地区的各个文明在交流中吸收和融合;罗马帝国的统一地中海地区。
(2)特点:多元融合;开放包容;文化中心不断转移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塑造了独特的地中海精神;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可知,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不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可知,地中海地区的各个文明在交流中吸收和融合;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可知,罗马帝国的统一地中海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活动。
(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可知,多元融合;根据材料二“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可知,开放包容;根据材料二“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中心不断转移。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可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根据材料二“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可知,塑造了独特的地中海精神;根据材料二“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可知,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塑造了独特的地中海精神
19.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的,客家人经历了数次迁徙,其大致范围为从洛阳附近迁往南方,再从南方迁往西南的成都、东部沿海和台湾、广西及东南亚,甚至到欧洲。客家人向南迁徙的原因和背景是多样的,包括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如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政局相对安定等等。客家人的迁徙给迁入地带来重要影响,如给当地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友好交流,丰富了各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总之,客家南迁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影响。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客家人迁徙路线示意图”中的路线和目的地,可概述客家人向南迁徙的基本情况,如客家人经历了数次迁徙,其大致范围为从洛阳附近迁往南方,再从南方迁往西南的成都、东部沿海和台湾、广西及东南亚,甚至到欧洲等等。根据材料“客家人迁徙路线示意图”中的迁徙原因,分析客家人向南迁徙的原因和背景,如客家人向南迁徙的原因和背景是多样的,包括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如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政局相对安定等等。根据材料“以古越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史也随之辐射整个区域”“客家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古越州文化。千百年来,许多古老的客家传统文艺形式历经风雨而颜色不变,跳岭头、采茶戏、舞龙以及聚集了客家人文精华的戏曲等,广为流传”和所学知识,概述客家人向南迁徙的影响,如给当地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友好交流,丰富了各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