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0: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5到6世纪时,尽管拜占庭官方禁止金属出口,但是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帝国的黄金等货币储备也在逐渐耗尽。这反映出拜占庭( )
A.区域间贸易对财政产生影响 B.帝国财政正面临崩溃
C.世界市场形成加速黄金外流 D.开启白银货币化进程
2.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克尔特人首领墓葬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在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的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这反映出( )
A.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C.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 D.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3.在 28年的航海活动中,郑和船队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进行了深入接触,促成了各国频繁与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对远航所及各国的社会风尚、科学技术、统治阶层治国方略、饮食起居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 B.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C.旨在广泛建立宗藩关系 D.试图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位于越南中部秋盆江三角洲的广南省莱宜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沙萤文化遗存,曾发掘60余座年代约为中国两汉时期的墓葬,其中M37出土了釜、盘、碗等6件铜器。这些铜容器和铜炊具与中国特别是两广、湖南等地汉墓所出同类器物形制及风格均一致,应是由中国输入的器物。据此可推知( )
A.中国的青铜器在越南中部广泛分布 B.中越两国之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
C.丝绸之路促进中越间文化贸易交流 D.中国的青铜器技术在世界遥遥领先
5.唐蕃古道上的丽江古城,分布着诸多宗教遗迹。如汉传佛教的普贤寺、大佛寺,藏传佛教的福国寺、文峰寺,道教的玄天阁、文昌宫,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的教堂,还有本地宗教的三多阁。这些宗教遗迹( )
A.得益于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 B.表明商路便利了文化交流
C.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 D.说明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
6.成书于1406年的《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当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宫廷大臣、使节克拉维约来到中亚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时,打听到一支由800匹骆驼组成的商队不久之前从中国来到此地,他也因此得知撒马尔罕距离中国首都的路程是6个月。克拉维约在这次外出游历的旅程中,不可能( )
A.遇到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商人 B.了解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交往
C.比马可·波罗更晚前往东方 D.见证当时丝路上的贸易往来
7.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人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8.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9.公元9至10世纪,埃及工匠在进口蓝绿釉等瓷器的线纹装饰和色彩启发下,发展出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纹陶器。此外,在埃及福斯塔特(9~18世纪)发现的近七十万片陶瓷碎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其中又有 70%~80%是中国瓷器的仿制品。该材料主要表明( )
A.制瓷业是埃及社会经济支柱 B.经贸交流利于促进文明发展
C.中非间的经贸交流历史悠久 D.埃及制瓷技术源于中国传播
10.1978年,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北部贵霜帝国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黄金制品,其中一件镶嵌绿松石金踝饰,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四周刻着龙纹。此外,还有大量制品雕刻有古希腊神话人物造型,或草原游牧风格的动物纹饰。这说明( )
①中国“失蜡—失织”技法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此地
②金踝饰是中国汉代与贵霜帝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③金踝饰作为实物史料印证了龙已成为贵霜帝国图腾
④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1.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12.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 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13.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如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主要反映了( )
A.中国文字演变的历史 B.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业水平
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14.如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这表明茶马古道(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舞台
C.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地位 D.使中外贸易形式发生改变
15.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康熙皇帝颁布了著名的“红票”,即写给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的红色谕旨。其主要内容是向欧洲陈述一个事实:艾若瑟(注:意大利人,传教士)等人曾经奉旨去欧洲,沟通中国礼仪相关问题,虽有一些消息传回来,但一直未有正式文书寄回,所以不知道消息的真假。该谕旨以满文、汉文和拉丁文书写并刊刻,命广东官员发给欧洲来的商船,让他们带回欧洲。这最能说明( )(最优试题)
A.清朝与罗马教廷有往来 B.中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C.清政府主动与教会沟通 D.康熙与传教士关系密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后,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贸易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丝绸,后来学者们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还带着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景德镇制瓷行业的历史经历由汉代起步,南北朝时开始出名,唐代声誉大著,宋代崛起,元代大放异彩,明代独占鳌头。……制瓷业是较早与农业分离的手工业之一,技术将从业者专门化使他们不便务农。史料记载:明代景瓷,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景德镇吸引了鄱阳、都昌等水乡的船民大量聚集,有诗云: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明代后期,景德镇瓷器业更加发达,获利之厚,足以惊人。
——摘编自宋燕辉《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材料二:在没有新的动力和机器的时代,除扩大生产规模外,就只有靠分工、再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这就促使丝织业和景德镇制瓷业终于发展到它们的顶峰--工场手工业时期,其生产力也提高到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欧洲市场上的珐琅彩、墨彩瓷的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四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与官窑的影响下,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将其改造为更适合工匠彩绘的“粉彩”。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由于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法国人都抢购彩瓷,为满足外商的急迫需求,景德镇瓷商贩运白胎瓷至广州设厂加工釉上彩,于是遂有“广彩”的出现。
——摘编自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的影响。
18.丝绸之路
材料一 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印度、丝国和阿拉伯加在一起每年至少从罗马汲走了一亿金币。 ……中国人占有这一亿金币的近1/3 份额,其余的2/3份额则由运送中国丝绸的中介商赚走了。
——普林尼《博物志》
(1)阅读材料1、材料2,结合所学分析丝路开辟之后东西方之间交流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张骞“凿 空”西域的理解。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陆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的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材料“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可知,拜占庭帝国黄金储备减少主要受区域贸易影响,A项正确;黄金储备减少并不必然导致财政崩溃,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中世纪,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白银货币化”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由题干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等信息可知,早在公元前1000年代,东西方之间即已出现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末,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对相关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这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排除B项;虽然郑和下西洋具有强烈的外交和政治目的,但是材料中缺乏“宗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越南”“曾发掘60余座年代约为中国两汉时期的墓葬”“这些铜容器和铜炊具与中国特别是两广、湖南等地汉墓所出同类器物形制及风格均一致,应是由中国输入的器物”可知,西汉时期,中越间存在文化贸易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利于中越之间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展开,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青铜器在越南中部广泛分布,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越两国之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青铜器技术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青铜器技术在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唐蕃古道上的丽江古城,分布着诸多宗教遗迹”可知,唐蕃古道上分布着诸多宗教遗迹,这些宗教分布在同一条商路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说明商路便利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这些宗教遗迹并不一定是得益于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材料无法说明这些宗教遗迹出现于同一条商路的原因,排除A项;这些宗教遗迹分布在一条商路上并不能反映唐朝文化政策是否开明,排除C项;不同的宗教遗迹分布在同一条商路上并不能说明主流文化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06年(欧亚大陆)。阿拉伯帝国于13世纪中期灭亡,早于克拉维约的这次外出游历,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明朝建立于1368年,因此克拉维约在这次外出游历的旅程中,了解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交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可·波罗于元朝初年到达中国,早于克拉维约的外出游历,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克拉维约在这次外出游历的旅程中,在撒马尔罕有可能会看到丝路上的贸易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可知,两汉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拓展,B项正确;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排除A项;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黔之驴”的特征与西方大驴相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欧亚大陆西端的物种——驴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原审美中驴形象的改变,A项正确;驴形象的改变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农业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为铁犁牛耕,C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审美取向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文学创作不能决定审美取向,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至18世纪(埃及)。据材料可知,埃及人在进口瓷器的影响下发展了自己的陶器式样,并大量仿制中国瓷器,这推动了埃及本土制瓷业的发展,反映出经贸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埃及其他产业与制瓷业的对比,无法得出制瓷业是经济支柱的结论,排除A项;该材料反映出中埃之间存在经贸联系的历史悠久,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经贸交流利于促进文明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制瓷技术对埃及的重要影响,并不代表埃及制瓷技术源于中国,且早期埃及已有自己的制瓷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西亚。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北部贵霜帝国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黄金制品,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说明中国技术通过交流,进入到西亚地区,可证明②金踝饰是中国汉代与贵霜帝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此外,还有大量制品雕刻有古希腊神话人物造型,或草原游牧风格的动物纹饰,表明④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④正确;①错在,材料未涉及中国“失蜡—失织”技法传入的途径;③错在,只是在墓中发现了金踝饰,不能证明其已成为贵霜帝国图腾,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汉人放牧,羌人掌握汉族耕作技术,少数民族乐器传入中原,这是都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民族间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东南亚国家”“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也来到了中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贸易,进而促进了中外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欧亚之间的交流,还涉及北非的埃及,B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且材料不仅仅涉及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的促进,没有涉及唐朝的商业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如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和所学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中原地区的丝绸文物,主要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说明的是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字的变迁,排除A项;材料中的丝绸出自中原地区,非古代新疆,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政治制度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促进了 川、滇、藏三地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说法过于宽泛,不能突出茶马古道作为商路和文化交流通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茶马古道促进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看不出民族地区地位提高,排除C项;茶马古道主要是国内贸易通道,而非中外贸易线路,且茶马古道上的贸易形式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形式相似,而非有重大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5.DCAB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艾若瑟(注:意大利人,传教士)等人曾经奉旨去欧洲,沟通中国礼仪相关问题”得出,康熙与意大利传教士曾有沟通,关系较为密切,D项最佳;根据材料“康熙皇帝颁布了著名的“红票”,即写给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的红色谕旨。”得出,清政府是在主动沟通,但不完全准确,C项次佳;题干中康熙向教皇克莱蒙十一世发送红色谕旨,说明清朝与罗马教廷有一定的往来,A项次佳;材料只体现了清朝向欧洲发送消息,并未提及双向交流,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3分);C项(2分);A项(1分);B项(0分)。
16.(1)条件: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汉朝对匈奴的反击),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中亚和平的恢复)。
内容:商品;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
(2)原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条件:根据材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根据材料“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可得出,商品;根据材料“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得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由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得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得出: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可得出: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
17.(1)特点:历史悠久;交通便捷;从业人员专门化;贸易范围广,规模大。
(2)影响: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③加强了中外的经济往来,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④大量瓷器外销,使欧洲白银流入中国;⑤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其他内容,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景德镇制瓷行业的历史经历由汉代起步”可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吸引了鄱阳、都昌等水乡的船民大量聚集”可得出交通便捷;根据材料“技术将从业者专门化使他们不便务农”可得出从业人员专门化;根据材料“明代景瓷,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可得出贸易范围广,规模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的中国。影响:根据材料“这就促使丝织业和景德镇制瓷业终于发展到它们的顶峰--工场手工业时期,其生产力也提高到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可得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根据材料“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中外的经济往来,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大量瓷器外销,使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
18.(1)变化:中西之间经济贸易交流增加。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国与西方仅仅是一些政治交往,张骞通西域后中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大受欢迎,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恶劣,地形复杂;沿途国家冲突加剧;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提升;新航路开辟对传统商路的冲击。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中国人占有这一亿金币的近1/3 份额,其余的2/3份额则由运送中国丝绸的中介商赚走了”得出中西之间经济贸易交流增加。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国与西方仅仅是一些政治交往,张骞通西域后中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大受欢迎,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得出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恶劣,地形复杂。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得出沿途国家冲突加剧。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得出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提升。根据材料“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失去了传统价值”得出新航路开辟对传统商路的冲击。
19.(1)特点:历史悠久;深受礼乐文化影响;饮食器具丰富多样;火食并善于用火(喜食熟食);重视饮食经验的总结。
成因:农耕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浸润;追求现世的价值观;对饮食的重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2)变化趋势:参与传播的人员越来越多;传播的内容愈加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
影响: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和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可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礼之初,始诸饮食”可得出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由材料“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可得出饮食器具丰富多样;由材料“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可得出火食并善于用火(喜食熟食);由材料“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可得出重视饮食经验的总结。第二小问成因:由材料“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及所学可得出农耕经济的发展;由材料“礼之初,始诸饮食”可得出传统文化的浸润;由材料“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及所学可得出追求现世的价值观;对饮食的重视;由材料“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及所学可得出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至元明时期。第一小问变化趋势:由材料“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可得出参与传播的人员越来越多;由材料“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可得出传播的内容愈加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由材料“《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可得出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可得出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由材料“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由材料“《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