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汉代这一举措
A.有利于培养封建官僚 B.有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C.导致精英教育世俗化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2.据记载,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名臣名将绝大多数都不是君主近亲,而往往来自下层贵族或平民,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到重用,故《韩非子·显学》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任人唯贤原则已经取代了任人唯亲原则 B.阶层流动与历史发展存在双向影响
C.名臣名将均来自于社会底层 D.战争导致人才争夺异常激烈
3.上计是将地方上的各级官吏所管辖的在一定时期的人口、财物和土地的变动数量以及税收、支出的数量上报给相关官吏接受审计的思想。由此可见,秦朝实施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规范官吏考核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中央集权 D.加强君主权力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5.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了汉朝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6.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政治领袖后,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致力于开挖沟渠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水。据《史记》记载,大禹治水之后,曾“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即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水稻生产。大禹的这些做法( )
A.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B.实现了古代水稻种植的普及
C.反映了原始社会阶层的平等 D.说明当时灌溉技术世界领先
7.郡国宗庙是西汉时期特有的产物。汉高祖、汉惠帝时期允许各王国广立宗庙,但到汉武帝时期“宣示京师才是宗庙祭祀的正统所在”,元帝时期推行了毁弃郡国庙的改革。这一做法( )
A.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削弱 B.加强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C.消除了王国对中央威胁 D.强化了刘氏宗亲的统治
8.下图是《早期王朝时代的资源分布与重要遗址》,读图推断正确的是( )
A.铜是主要日常生产生活资料 B.水路交通决定城址分布
C.二里头文明辐射范围广 D.早期王朝统一南北邦国
9.“华夏”一词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理念得到发展。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 B.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C.传统政治秩序在逐渐解体 D.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10.自汉武帝开始,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一现象
A.表明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推动了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促进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形成 D.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1.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产生的方式是
A.世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免
12.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 B.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C.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13.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千克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 B.阶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
C.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显现 D.农耕生产内部分工细化
14.据近期河南洛阳的考古发现,在一座春秋时期的戎人王级大墓中,既存在与西北地区戎人丧葬习俗相同的马牛羊头蹄殉牲,又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 B.礼乐制度被戎人广泛接受
C.戎族文化冲击了中原制度 D.戎族文化已成了时尚潮流
15.春秋以前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称;有“五刑之属(刑律)三千”的说法,但并不会不公布,致使庶民“令不测其深浅,常畏威而惧罪”。材料试图说明当时( )
A.施行“刑”“礼”分治的制度 B.各部族遵循传统的习惯法
C.“法”贵于“礼”的等级特征 D.“刑”的解释权归贵族所有
16.《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①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汉书》
18.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普遍子嗣较少,以致多位皇帝是由外藩入维大统,即他们不是上一个皇帝的儿子,而是选自其他藩王的子弟,且其生母不能跟随入宫。这( )
A.推动了豪强势力的兴起
B.易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19.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分封诸侯、册命卿大夫,控制了诸侯国的军政大权,监督诸侯的活动。这表明分封( )
A.强化了周王的统治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使行政管理官僚化 D.提高了行政效率
20.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D.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观察、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雅典学院(柏拉图创办的自由讲学机构)的创办几乎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学术机构,叫稷下学宫。稷下是齐国都城一座城门的名字,究竟是南门还是西南门,有待继续考证。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虽然相隔万里,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地名命名,创办时间接近,运行方式也相差无几。”
——余秋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图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2.看图释史完成统一霸业以后,秦始皇先后五次大规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勒石刻碑,以纪功德。
(1)看一看结合秦始皇五次巡行路线和原战国时期疆界,说说秦始皇出巡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地区
(2)想一想结合秦始皇巡行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谈谈你对秦始皇五次巡行的看法。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诸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样伤亡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战役屡见不鲜。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人民的共同诉求。
(2)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B
6.A
7.B
8.C
9.B
10.B
11.D
12.D
13.C
14.A
15.D
16.A
17.A
18.B
19.A
20.B
21.特点:学派林立;言论自由开放;多元思想交流辩论;思想独立;人格平等;尊重学术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影响:丰富了各派思想的内涵,激发了思想的多元创新,促进了智慧型学者的涌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推动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发展。(答出任意二点,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1)范围:北部边疆、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2)看法:秦始皇巡行边疆以及被征服地区,有助于巩固统治;巡行有宣扬政治意图的作用;巡行劳民伤财。
23.(1)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2)举措: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及乡、里基层管理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并受到严格考核。
(3)结束了春秋战以来长期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了大一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统治模式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