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板块综述
世界古代史 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概览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历史时序
单元概览
公元前
3100年左右
约公元前24世纪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
1500年左右
公元前
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
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佛教诞生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夏王朝
建立
周朝
建立
世界:
中国:
汤建立
商朝
公元前
202年
西汉
建立
公元前
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单元导语
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
线1·要素学考点
2011版课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发源地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发展概况 文明成就 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等 文明象征:金字塔 简介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因形似汉字“金”而得名,其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代表 胡夫金字塔(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意义 (1)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金字塔
【要点】古埃及文明
的象征
2
考点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
2011版课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源地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文明 代表 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文明 成就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计数法等
地位 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 制定时期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
内容 (1)社会等级森严: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
(2)维护奴隶制度: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3)商品经济活跃: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实质 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地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意义 (1)从法典内容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要点】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
考点
古代的印度社会 种姓制度 佛教的创立
2011版课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古代的 印度社会 发源地 印度河流域 文明成就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佛教、种姓制度 地位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种姓制度 建立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内容 等级 概况
第一等级: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种姓制度 内容 等级 概况
第三等级: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等级之外——“不可接触者” 贱民、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特点 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本质 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 影响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2)消极:制造种姓隔离,造成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佛教的创立 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并宣扬“忍耐顺从” 传播 线2·纵横学史
四大文明古国
考向:国家辨识
【精练本】P4第2题;P5第7题;P54:2022备考精练第2、3、4题;P55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