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模式Ⅱ中,影响山地乡村聚落先迁移到丘陵,再迁移到平原的因素有( )
A.生活习惯 B.政府政策 C.经济水平 D.自然环境
2.根据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推测( )
A.环境敏感区域聚落原地保护 B.山区聚落规模缩小逐渐消失
C.异质文化区的规模不断扩大 D.聚落向河流或公路附近集聚
GIS技术对商业网点的选址具有明显的作用。下图表示某城市三个行政区(Ⅰ、Ⅱ、Ⅲ区)人口数量、功能分区和地价分布图。同一行政区内每一方格之间,若功能相同,人口数量相等;若功能不同,依商业、住宅、工业人口数量按3:5∶2比例而定。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网格43的人口数量为2万人
B.该城市功能区齐全,等级较高
C.网格11、12、13、21的人口数量相同
D.该城市最小风频可能是西南风
4.某高奢品牌服装店在Ⅰ、Ⅱ区设立一个分店,最佳地点的网格代码分别为( )
A.23 B.21 C.13 D.43
我国某域郊型村庄,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影响,该村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演变明显。读下图,该村空间布局演变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该村土地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牧业用地比翼增加 B.居住用地比重下降
C.建设用地比重增加 D.公共用地比重增加
6.利用航空影微溅算该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北斗定位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
7.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这样有利于( )
A.分散设置基础设施 B.集约利用乡村空间
C.分散农业生产区 D.逐渐淡化功能分区
运用出租车运营大数据,可以研究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出租车乘客出行方向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根据出租车乘客出行数据推断( )
A.短、中距离出行的频率基本一致 B.短距离出行的热点集中在居住区
C.中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 D.长距离出行主要方向在东南方向
9.该城市空间形态最可能为( )
A.条带状 B.组团式 C.团块状 D.分散式
日本的城镇化经历了城镇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日本的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从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的迁移,且年轻人占比高。如图表示1960-2022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完成下面小题。
10.日本经历再城镇化的时期是( )
A.1960年—1975年 B.1975年—2000年 C.2000年—2010年 D.2010年—2022年
11.城镇化过程中,日本人口迁移可能导致( )
A.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加剧 B.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减小
C.非大都市圈就业机会减少 D.大都市圈内交通压力缓解
12.2010年之后,日本城镇人口增长率特点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国际人口迁移 B.人口自然增长 C.国内人口迁移 D.逆城镇化
长租公寓是将业主房屋租赁过来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的形式出租给需要人士,深圳是最早和最多布局长租公寓的城市之一。下图示意深圳市长租公寓数量的空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中心城区长租公寓呈现供给少而需求高的原因是( )
A.工业园区多,地租成本高 B.人口密度大,地租成本高
C.区位条件好,地租成本低 D.设施欠完善,地租成本低
14.造成紧邻中心城区的中间地带与外围地区长租公寓数量差异,最可能是租房者优先考虑( )
A.餐饮 B.地铁 C.学校 D.医院
下图为我国南方沿海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若该城市的工业用地布局合理,则该地的盛行风方向最有可能为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
16.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指介于平原都市人口密集区(人文过程主导)与高山自然保留区(自然过程主导)之间,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在不同时期,该空间开发格局的变化导致山区人文自然交互格局呈现动态变化,如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图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示意图。
(1)从人文自然交互角度,概括三个表征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变化的指示指标。
(2)推测乡村空心化导致的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变化,并简述其变化过程。
(3)从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对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合理措施。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中,上海市以黄浦江为重点发展区,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现如今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金融中心区。下图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中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据统计2022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分析这一现象对上海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08年各类用地比重(%)(下表)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3)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土地空间有限,条件好的地段需求量大,地租水平也高。在市场土地租金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自市中心向外围理论地租与实际地租分布示意图。
(1)简述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围的理论地租与实际地租变化规律。
(2)推测甲处地租水平高于周边区域的原因。
(3)推测PQ段最可能布局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极,2005~2010年区域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变动,2011年实施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2014年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和建设用地是碳排放主体,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是碳吸收主体,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碳排放和碳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如图为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变化。
(1)指出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碳吸收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请分析原因。
(3)从土地利用角度,说明促进京津冀地区碳减排和碳吸收的主要途径。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D 2.B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山地搬迁至丘陵再到平原,是因为山地地区聚落的生活习惯原因,若一次性直接搬迁至平原地区,会不适应平原地区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过渡阶段,A对;模式Ⅱ中并未提及政府政策对聚落演化的影响,B错;山地乡村聚落先迁移到丘陵,再迁移到平原的因素主要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D对;经济水平与产业有关系,模式Ⅱ中并未提及经济发展等相关原因,C错;故选AD。
2.读图可知,由模式Ⅰ可知,从生态功能区搬迁至经济功能区,说明环境敏感区域聚落应当搬迁出来,A错;由模式Ⅱ可知,山区聚落规模缩小逐渐消失,朝着平原地区聚集扩大,B对;由模式Ⅳ可知,聚落向河流或公路附近集聚,D对;由模式Ⅲ可知,同质文化区的规模不断扩大,C错;故选BD。
【点睛】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3.AD 4.BC
【解析】3.读图可知,网格43位于Ⅲ区、人口总数17万,为工业区和住宅区。由材料“同一行政区内每一方格之间,若功能不同,依商业、住宅、工业人口数量按3:5∶2比例而定”可知,43占总人口的2/17,所以人口数量为2万,A正确;该城市只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三个基本分区,城市等级较低,B错误;读图可知,11、12、21均位于Ⅰ区,属于同一行政区,由材料“同一行政区内每一方格之间,若功能相同,人口数量相等”可知,11、12、21人口数量相同,而13位于Ⅱ区,与上述三地人口数不相同,C错误;该地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所以最小风频为西南风,D正确。故选AD。
4.读图可知,网络代码23、21、13、43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住宅区、商业区、商业区、工业区,高奢品牌服装店应布局在商业区,这里交通便利,人流量大,BC正确,AD错误。故选BC。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中心或交通便捷的地方。城市中除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
5.C 6.C 7.B
【解析】5.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村土地利用农业用地比重整体逐渐降低,牧业用地比翼不会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不变,AD错误。工业、居住、商业等建设用地的比重增加,C正确,B错误。故选C。
6.北斗定位技术具有导航、定位功能。“获取”是遥感(RS)技术的主要功能,能获取地面事物的分布信息,利用遥感可以实时监测灾害、天气、水文、冰川消退等等,AB不符合题意。而“评估”“分析”“预测”“处理”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功能,故溅算该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C正确。虚拟现实技术不是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C。
7. 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这样有利于集中设置基础设施,A错误,逐渐强化功能分区;D错误;使居民区的布局更紧凑,集约利用乡村空间,B正确;并没有改变耕地的空间分布,集中农业生产区,C错误。故选B。
【点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8.A 9.C
【解析】8.据图可知,短距离出行、中距离出行的频率的峰值和谷值基本同步,频率一致,A正确;短距离出行主要指3公里以内的距离,而出租车载客地多在人口密集区域,中心商务区人口流动量最大,故热点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B错误,远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排除,C错误;长距离出行频率最高的范围,方位角小于90°,方向大致在东北方向,D错误。故选A。
9.结合所学知识,条带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而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不同的距离下出租车向北、向东、向南出行量很大,向西出行量也相对较大,而条带式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沿两个方向延伸,不会出现该城市出行方向状况,A错误;出租车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出行量都较大,说明市中心附近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由市中心向周边地区人口密度逐渐减少,符合团块式城市空间形态特征,C正确;网格式与组团式对应的城市中心相对不明显,会造成各个方向上的出行流量相对均衡的情况,不会出现该城市出行方向状况,BD错误。故选C。
【点睛】多核心组团状城市通常是指一个城市有多个核心,每一个核心都辐射周边一片区域形成一个小的团聚型空间形态,多个核心组合形成了整体的组团状城市空间结构。此类城市的各个组团之间往往在空间上并不直接相连,也就是彼此通常分开一段距离,而是通过相对便捷的交通来实现组团之间的交流来往。
10.C 11.A 12.B
【解析】1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读图可知,1960年-1975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属于城镇化阶段;1975年-2000年城镇化水平保持稳定;2000年-2010年再一次经历了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为再城镇化阶段;2010年-2022年城镇化水平又保持稳定。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城镇化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加剧,A正确,B错误;城镇化过程往往伴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非大都市圈就业机会并不会减少,C错误;随着大都市圈城镇人口增加, 交通压力加大,D错误。故选A。
12.2010年之后,日本城镇人口增长率很低,甚至降为负值,主要是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小,B正确;日本经济发达,吸引国际人口迁入,不会导致城镇人口增长率为负值,A错误;2010年之后日本城镇化水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明显逆城镇化现象,国内人口迁移对城镇人口增长率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有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越低。
13.B 14.B
【解析】13.中心城区因为人口密度大,就业岗位多,所以对长租房的需求大。但是中心城区地租高,房价较高,长租房盈利空间小,所以呈现低供给,B正确;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少,A错误;中心城区地租成本高,CD错误。故选B。
14. 租房者主要考虑上下班是否方便,所以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靠近地铁交通便利,靠近地铁站长租房分布较多。而餐饮、学校、医院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心城区以商业用地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地租水平高。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外缘,地租成本低。
15.C 16.D
【解析】15.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城市主导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图中工业用地布局在城市的偏南方位,表明该地的盛行风方向最有可能为偏北风,故选C。
16.甲乙丙靠近工业区,环境质量较差,不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ABC错误;丁位于城市外围,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湖泊和绿化用地,风景优美,结合上题,位于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最有可能为高级住宅区,D正确。故选D。
【点睛】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市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垂直郊外,或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河流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并对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以免影响下游河段地区城市用水。
17.(1)人文性的指示指标:人口密度。自然性的指示指标:植被覆盖度。人文自然交互性的指示指标:土地利用强度/变化。
(2)变化: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
变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乡村人口外迁/乡村人口密度减小/乡村人口规模缩小,进而导致耕地撂荒、森林草地植被覆盖增加,驱动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
(3)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吸引农村人口回流。
生产方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方面: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高森林覆盖率。
【分析】本大题以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乡村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文材料可知,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反之城镇的收缩,城镇人口数量的减少会使得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具体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所以土地利用方式是人文自然交互型指标;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介于平原都市和高山自然保留区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依赖自然资源,人口越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大,人地矛盾就越突出,因此,人文性指示指标为人口密度;退牧还草,森林保育,耕地撂荒,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的植被增加,自然性上升,因此植被覆盖度是自然性的指示指标。
(2)乡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新建住宅向外围延展、村落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弃用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人口外迁,导致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弱,使得耕地撂荒,植被恢复,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使得当地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是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回升,要想实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动态平衡,要在人文性增加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性不减弱,甚至增强。人文性增加,需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在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在生产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在生产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在生态上提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森林保育,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
18.(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地区差异大,上海和南京最高。
(2) 积极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上海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 消极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或者就业困难);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生活。
(3)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耕地比重明显减小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
【分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为材料,主要涉及城镇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材料信息提取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南北两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其中上海和南京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均大于70%。
(2)结合所学可知,大量人口迁入对上海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包括:迁入的大多是劳动年龄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迁入上海,故可以为上海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上海的第二、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故大量劳动力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市、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消极作用主要包括:大量人口涌入会加剧了城市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导致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容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也加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负担;大量的人口涌入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3)结合表格可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点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滩涂除外),尤其是耕地(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明显。
19.(1)理论地租和实际地租都由市中心向外围整体呈下降趋势;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实际地租会高或低于理论地租;理论地租的变化率较实际地租小。
(2)环境质量较周边地区好;交通通达度高;地段知名度高,竞争用地的企业多。
(3)工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外缘,地租较低;距市中心远,对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小。
【分析】本题以城市土地空间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形成、地租的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区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理论地租和实际地租的变化规律可结合图示,从整体(增长和增速)和局部变化两方面描述。理论地租和实际地租变化曲线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由市中心向外围整体呈下降趋势;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实际地租,如甲处和PQ段,会高或低于理论地租;实际地租下降速度快,理论地租下降速度慢,因此理论地租的变化率较实际地租小。
(2)甲处位于商业区附近,出现地租次高峰,可能与环境、交通通达度,知名度等有关。甲处有可能为环境质量较好的高级居住区;也有可能处于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通达度高时,还有可能是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旅游景点,知名度高,地租较高。
(3)从图中可以看出,PQ段位于城市外围,实际地租较理论地租低,因此最可能布局工业区。PQ段与市中心距离较远,对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影响较小。
20.(1)趋势: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先增后减;理由:2005~2010年城镇化加速发展 ,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量快速上升;2010年后新能源的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提 高,使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逐渐减少。
(2)(2011年实施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林、草地等用地占比有所增大,林、草 地植物密度增加,水域面积有所扩大。
(3)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建绿地,提升地区碳吸收能力。
【分析】本题以京津冀地区为背景,涉及城镇化问题和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先增后减;理由:2005~2010年区域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变动,使得建设用地增加,生产生活碳排放量快速上升;自2010年后,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逐渐减少。
(2)由材料“2011年实施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可推测,林、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随着林、草地等用地占比有所增大,林、草 地植物的密度在增加,水域的面积也有所扩大,从而增加了京津冀地区碳吸收量。
(3)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和建设用地是碳排放主体,因此从碳减排的角度,应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增加该地区的碳吸收量;注意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量;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是碳吸收主体,因此从碳吸收的角度可以扩建绿地等吸碳主体面积,提升地区碳吸收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