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弯万里人。
晋城一中丹河校区2022级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试题
后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1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请将全部答案按要求写在答卷纸上。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充满神秘性的敬畏。《山海经》中的山神祭祀,《诗经》中“陟彼
高冈”的艰辛,《周易》中“涉大川”的谨慎,便出于早期中回百姓对山之高、水之险的无限畏惧。
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山中有奇花异草,川泽有珍禽异兽,既是风雨渊薮,可以物
阜年丰:又有神仙栖息,让人超几脱俗。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在生
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
古代中国的度地之说,尤其注重观察山水之间的呼应关系,主张山要有远势之来,地要有近形
之止,常在山水翁合处营建村落,修建居所,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将阴阳、五行、四象、干
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
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为以形写形,以色
统色,格外重视灵山秀水的祷旎、重山复岭的速适、三山五岳的巍峨、砺带河山的气势。宗炳在《画
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概括
了山水审美的基础,是千山万整的自然风光给子的视觉震越。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
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
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
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孔子曾言:“仁者乐
山,智者乐水。”言道德体验与山水之间不约而同的冥契,正是任重而道远的君子人格写照。道家认
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山水皆在天地运化之中,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
可以冥契相通。
在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中,人与山水情理相通,山水被赋予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成为心心相印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的知己,山水之美感便超越了有形之态,构建成了无形意境。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借
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王维的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
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材料二: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蝶介而存
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
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
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
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
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录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惊。磨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
用唐诗般的浓情渲染丘整林泉,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
这般美景猫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昭遵《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
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
自然情愫。荆浩、关全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娶的壮美气象。
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他们都借
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恩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
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
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
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方法到情愫完成了坡变。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
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
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山水的畏惧背后反映了他们的期待,由此而增加的想象加上山水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
高二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