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庭、未”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至”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借助诗题,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受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借助诗题,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受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赏山水,忆诗词,揭课题
1.看祖国山川景色图片,回忆积累的古诗词。
出示多幅山川景色的图片,你想到了哪句古诗?
2.出示单元导语,揭示课题
描写祖国大河河山的诗词有很多很多,出示单元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指名读,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感受祖国山川之壮美。
3.读古诗,根据诗题猜内容
指名读三首诗题,你发现他们分别写了什么?(一山:天门山,二水:西湖、洞庭湖)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山水都是作者经常描绘的事物。
4.看地图,标识“一山二水”位置
从题目我们就可以这首诗写了什么。这几首诗的题目就相当于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借助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首诗。古人写诗,也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二、学习《望天门山》,教方法
1.初读知大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读题质疑:《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到了天门山的什么?诗人李白远看天门山都看到了怎样的景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2.品读悟诗情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学习一二句诗
字源识字“断”: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斤”古代指斧头,用斧头将丝或绳切断。“断”在这首诗中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高高的西梁山,东梁山中间被(楚江)断开。传说天门山是闭合的,李白看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天门山,他想象天门山是被波涛汹涌的长江水给劈开,请同学们用朗读读出山险水涌的气势来。
过渡:长江水一直会向东流去吗?(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回旋、回转)长江水为什么流到天门山会产生回旋呢?出示图片讲解:长江水由西向东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这里地处狭窄,山势险要,阻挡了东去的江水,在这里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江水在天门山这里产生回旋,变得巨浪翻滚,汹涌澎湃,请同学们读出这种磅礴气势。
想象画面,再读一二句诗。
(3)学习三四句诗
过渡:刚才我们领略了长江之水的磅礴气势,现在让我们走进诗人李白的内心,体会他丰富的情感。(指读三四句诗)
“出”字能不能换成“立”?出示诗人写作背景:当年李白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一心想报效朝廷,他第一次离开四川,乘船奔赴江东,行至天门山时,由于船顺流而下,两岸的青山迎面而来,在李白的眼里,这青山好像出来都在欢迎他到来。“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抓住“孤帆”,体会诗人的心情。
再读三四句诗。
3. 吟诵背古诗

三、运用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1. 抓关键字词,品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自读古诗,找一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
(2)理解“涟漪”,根据偏旁猜猜和什么有关?根据注释,放入诗句中理解。
晴天看西湖,水光潋滟是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艳阳高照,阳光洒在湖面上,微风轻吹,湖面漾起波纹,像洒了一地碎金,闪亮闪亮的。)指名读,读出水波粼粼的柔美。
晴天看水,雨天看山。大胆想象,雨天的画面美在哪里?(激发用前一句的方法想象画面:细雨如丝,雨中湖边的青山笼罩在薄薄的雾中,如梦如幻,若隐若现,不仅好看,还很奇特。)指导朗读第二句。
(3)过渡: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心中无限热爱,情不自禁想起了(西施)是啊,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西湖也一样,晴天美好,雨天也奇妙,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西湖如诗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心中涌起无限的热爱之情。
(4)想象画面,朗读全诗。

2.抓关键字词,品读《望洞庭》
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二声,还可以组词为磨刀;还读mò,可以组词为石磨、磨盘。)
3.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7.过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中注释,师释义,学生对诗句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兴趣。
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课件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品读)
(1)朗读诗句,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给学生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结合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4)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5)指导朗读。
(6)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单介绍君山的传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感悟古诗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①作者的才学。②政治上的不得志。③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2)欣赏画面,配乐齐读。
四、总结方法,有感记诵
1.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通过抓住诗题、关键词,结合插图和注释,反复诵读,来理解诗意,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诗人眼中的山和湖。
2. 诵读并背诵古诗。

五、方法迁移,合作学习《早发白帝城》
1. 自读古诗,读出节奏。
2. 抓关键词,体会诗意,小组讨论。
3. 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4. 背诵积累。

六、实地观察、找美景
花园、果园,田野、小河……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请同学们课后去大自然中找找美景,实地观察,用一句话记录下观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