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4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平顶山)明初,朱元璋废丞相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2.(2023·陕西西安)明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帝王诏令)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掌握了批答奏章的权力
B.辅政地位日益突出
C.领导监督六部行政工作
D.自此成为法定机构
3.(2023·陕西商洛)郑和七下西洋,累计抵达30多个国家及地区。他对各地首领进行了友好访问,还与各地居民进行了商业贸易等。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规模庞大 B.技术先进
C.和平交往 D.获利丰厚
4.(2023·黑龙江鹤岗)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有利于明朝与亚非诸国的交往
B.加剧了明朝东部沿海的危机
C.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D.标志着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束
5.(2023·广东期末)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炮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6.(2023·山东期末)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设西宁卫,辖五个千户所,其中四个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弘治元年(1488年),朝廷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监管当地民族事务和西宁卫的军事防务。这反映了明朝( )
A.行省制度的废除 B.重武轻文的风气
C.民族交融的加快 D.边疆治理的强化
7.(2023·山东淄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B.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
C.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D.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8.(2023·安徽期末)1571年,在其妻三娘子劝说下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每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这反映出明代( )
A.北方丝路开通符合人民的心愿
B.册封制度有效安定了北方秩序
C.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D.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
9.(2023·山东聊城)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帝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的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10.(2023·安徽黄山)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凡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代此举( )
A.表明专制皇权已受到挑战
B.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C.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形成
D.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
二、综合题
11.丞相(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为:“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丞相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平顶山)明初,朱元璋废丞相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解析] 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可得出,废除丞相后,六部有更多的自主权,行政效率得以提高,A项正确;这一举措没有扩大六部的权力范围,排除B项;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排除C项;这一举措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陕西西安)明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帝王诏令)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掌握了批答奏章的权力
B.辅政地位日益突出
C.领导监督六部行政工作
D.自此成为法定机构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可知,皇帝对内阁大臣的倚重越来越明显,内阁辅佐皇帝的地位日益突出,B项正确;批答奏章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的“票拟”权只是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排除A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不是管理六部的机构,排除C项;自此成为法定机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陕西商洛)郑和七下西洋,累计抵达30多个国家及地区。他对各地首领进行了友好访问,还与各地居民进行了商业贸易等。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规模庞大 B.技术先进
C.和平交往 D.获利丰厚
[解析] 依据材料“郑和七下西洋,累计抵达30多个国家及地区……”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交往,同时郑和船队是友好且和平的访问,C项正确;从题干中,不能得出船队规模,也不能得出技术状况,排除A、B两项;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不是为了开拓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黑龙江鹤岗)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有利于明朝与亚非诸国的交往
B.加剧了明朝东部沿海的危机
C.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D.标志着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束
[解析] 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到达亚非30多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说明郑和下西洋有利于明朝与亚非诸国的交往,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强调郑和下西洋加剧明朝东部沿海的危机,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朝贡贸易体系下的对外贸易,不重视经济利益,没有给明朝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朝贡贸易体系下的对外贸易,不是“海禁”政策结束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广东期末)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炮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炮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可知,明朝修建各种军事设施,逐渐构建起东部沿海防御体系,说明明朝海防意识较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以邻为壑即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化沿海地区的海防,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山东期末)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设西宁卫,辖五个千户所,其中四个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弘治元年(1488年),朝廷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监管当地民族事务和西宁卫的军事防务。这反映了明朝( )
A.行省制度的废除 B.重武轻文的风气
C.民族交融的加快 D.边疆治理的强化
[解析] 依据材料“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监管当地民族事务和西宁卫的军事防务”可以看出,明朝通过设置西宁卫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的废除,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边疆的管理,不能得出重武轻文,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边疆的管理,不能体现民族融合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山东淄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B.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
C.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D.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解析] 根据“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可得出通过“金牌信符制”规范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贸易,而不是技术,排除B项;边患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C项;材料中的制度不是朝贡体系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安徽期末)1571年,在其妻三娘子劝说下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每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这反映出明代( )
A.北方丝路开通符合人民的心愿
B.册封制度有效安定了北方秩序
C.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D.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
[解析] “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说明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C项正确;明代互市贸易不属于“北方丝路贸易”,排除A项;女真族仍然威胁北方边疆秩序,排除B项;“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属于唯心主义个人决定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山东聊城)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帝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的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无法独自承担国家的治理,明太祖要设立替代丞相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任用亲信来参与决策,导致国家中枢行政机构遭到破坏,A项正确;明初废除丞相,皇权加强,而不是受到制约,排除B项;内阁是非正式机构,不是合法机构,内阁参与决策是不合法的,排除C项;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没有得到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安徽黄山)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凡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代此举( )
A.表明专制皇权已受到挑战
B.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C.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形成
D.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皇帝通过廷臣会议研商重大政事得失利弊,拟议文武大臣升补任用,其“廷议”“廷推”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B项正确;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本质是服务专制皇权,排除A项;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形成,排除C项;“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1.丞相(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为:“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丞相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
主要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变化: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直接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