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驰道的修建( )
A.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B.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C.有效扩展秦朝疆域
D.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2.伊利运河始建于1817年,从伊利湖东岸的水牛城,穿过摩和克谷地的山峡,到达哈得逊河上游的奥尔班尼,1825年10月25日通航。该运河的通航( )
A.导致了美国五大湖工业区走向衰落
B.使纽约市因转运业务而迅速崛起
C.使美国东西部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
D.推动了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
3.(2023·邵阳)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B.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C.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4.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从本质上表明( )
A.交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特点
C.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
5.(2023·洛阳)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千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
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
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6.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7.(2022·辽宁高考)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8.(2023·石家庄)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9.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特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10.(2022·全国乙卷·11)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大业)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驰道的修建( )
A.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B.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C.有效扩展秦朝疆域
D.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陆续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大大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和扩展秦朝疆域无关,故C项错误;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伊利运河始建于1817年,从伊利湖东岸的水牛城,穿过摩和克谷地的山峡,到达哈得逊河上游的奥尔班尼,1825年10月25日通航。该运河的通航( )
A.导致了美国五大湖工业区走向衰落
B.使纽约市因转运业务而迅速崛起
C.使美国东西部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
D.推动了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该运河的通航将纽约和内陆连接起来,纽约市因转运业务而迅速崛起,B项正确;该运河的通航有利于促进五大湖工业区的发展,排除A项;该运河连接的不是美国东西部地区,排除C项;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运河开通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
3.(2023·邵阳)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B.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C.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官员士大夫思想保守,造轮船、办铁路之初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说明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D项正确;“半殖民地”指的是主权部分丧失,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官员逐渐接受轮船、火车等近代事物和技术,思想解放,这有利于社会转型,排除B项;官员由反对造轮船、办铁路到乘坐轮船、火车,说明思想的积极变化,有利于交通发展,“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只能说明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
4.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从本质上表明( )
A.交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特点
C.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但这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西方对世界贸易的主导,故D项错误。
5.(2023·洛阳)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千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
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
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单靠交通方面的信息不能判断出是否完成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无关,排除D项。
6.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项。
7.(2022·辽宁高考)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临近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
8.(2023·石家庄)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解析: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
9.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特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轮船和火车的出现,助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材料中的火车是英国人发明的,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中心转移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10.(2022·全国乙卷·11)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试图与英国争夺“阳光下的地盘”,B项正确;“世界工厂”是对英国的称呼,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航运飞速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大业)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可知,运河系统与统治中心直接相联,证明了运河系统在古代维护全国统治的重要作用,可以得出古代运河是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从运河的建造和运作在控制全国中的作用几个方面来论述;根据两幅地图,也可以发现通过运河南北沟通便利,可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确立观点,如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也可以从古代运河的巨大工程立意,国家统治者对民力的滥用可能带来的危机来确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