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荆门)明初,政府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并颁行“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政策。这些举措( )
A.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导致农业人口舍本逐末
D.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2023·辽宁铁岭)明清时期,河北枣强县“男勤于织,女勤于纺,通功易事,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河南孟县“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江西南昌县“乡村无不纺纱织布之家,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赋税负担促使农民转移生产领域
B.农村生产与市场联系的密切
C.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D.妇女社会地位得以显著提升
3.(2023·江苏统考)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4.(2023·安徽期中)李贽著有《童心说》,他将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与作为封建“天理”的“道理”对立起来,认为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李贽的这一观点( )
A.否定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B.发扬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
C.体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追求
D.揭示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弊端
5.(2023·江苏南京)清代中后期,京剧在宫廷中日渐兴盛。除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这表明( )
A.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逐渐加剧
B.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影响广泛
C.艺术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
D.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6.(2023·山东泰安)明清传世著作颇多,科技著作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历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与《红楼梦》等。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C.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7.(2023·山东威海)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西学东渐” B.研究儒家思想
C.融入中华文化 D.减少传教阻力
8.(20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9.(2023·辽宁葫芦岛)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10.(2023·河北承德)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荆门)明初,政府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并颁行“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政策。这些举措( )
A.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导致农业人口舍本逐末
D.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可知,桑、麻、棉等作物都属于经济作物,政府的规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人口的相关问题,排除;雇佣关系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辽宁铁岭)明清时期,河北枣强县“男勤于织,女勤于纺,通功易事,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河南孟县“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江西南昌县“乡村无不纺纱织布之家,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赋税负担促使农民转移生产领域
B.农村生产与市场联系的密切
C.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D.妇女社会地位得以显著提升
[解析] 材料“赖以生活,小民生计,十居八九”“通邑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反映了农民生产的布是为了供给市场,农村生产与市场联系密切,B项正确;农村纺织业的发展是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的扩大,不是由于沉重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无关民营手工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排除C项;农村纺织业的繁荣无法看出妇女地位的显著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江苏统考)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以种树为例,突出人们立志用功的作用,即说明心学思想激励人们奋发进取,C项正确;材料与追求个性自由无关,排除A项;心学研究的是主观世界,排除B项;材料与学以致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安徽期中)李贽著有《童心说》,他将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与作为封建“天理”的“道理”对立起来,认为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李贽的这一观点( )
A.否定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B.发扬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
C.体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追求
D.揭示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弊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人的“童心”与封建“天理”对立,强调“真心”是世界本源,体现了李贽反对理学权威及其对个性自由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李贽否定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李贽对道家“自然无为”精神的发扬,排除B项;李贽的主张仍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江苏南京)清代中后期,京剧在宫廷中日渐兴盛。除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这表明( )
A.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逐渐加剧
B.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影响广泛
C.艺术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
D.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解析] 根据材料“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世俗化色彩浓厚,主要是因为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B项正确;晚清时期清王朝统治危机在逐渐加剧,排除A项;京剧是本土文化,不是外来文化,没有体现外来文化影响,排除C项;京剧是戏曲,不是社会主流艺术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山东泰安)明清传世著作颇多,科技著作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历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与《红楼梦》等。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C.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解析] 依据材料“科技著作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历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的典型特点是总结性较高,说明明清时期封建文明进入了总结阶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明清时期的危机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山东威海)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西学东渐” B.研究儒家思想
C.融入中华文化 D.减少传教阻力
[解析] 根据材料“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可知,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为了减少在传教过程中的阻力,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东渐”,但不是利玛窦的目的,排除A项;研究儒家思想只是表象,其目的是传教,排除B项;融入中华文化不是其目的,而是为了传教,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解析] 由材料“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可知,清廷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康熙帝通过吸纳名仕鸿儒,修撰儒经传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A项正确;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排除C项;清初实行文字狱,且开设明史馆、修纂儒经传注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辽宁葫芦岛)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各城镇专门生产单一产品,反映了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经济重心分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未体现市镇发展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河北承德)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人口增速加快,人口大量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A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清朝中期科技处于停滞状态,排除C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人口不再作为税收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
【答案】(1)共同点:都肯定人的私欲。
(2)社会根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变化: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解析】(1)“共同点”由材料一信息“夫私者,人之心也”,材料二信息“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材料三信息“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概括得出三人都肯定人的私欲。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是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