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永州)“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2.(2023·陕西咸阳)辽朝的汉文国号,主要针对汉人及部分汉化程度较深的契丹人,称“大契丹”或“大辽”,或两者并用。而辽朝的契丹文国号则是针对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始终称“哈喇契丹”。汉文国号与契丹文国号的歧异表明,辽朝( )
A.重视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频繁
C.力图遏制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兼有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
3.(2023·安徽宣城)据《辽史》《金史》记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思想,自称中国,也并未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体现了( )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B.儒家思想占据主导
C.因俗而治保留特色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2023·内蒙古包头)金熙宗时,首先根据女真旧制,兼采隋唐之制、辽宋之法编成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金章宗时又制定《泰和律》12篇,使金朝法制在完备程度上超过辽国,《泰和律》直到元初还被蒙古统治者援用。这表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A.促进中华法文化的发展
B.主导民族交往交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5.(2023·福建厦门)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6.(2023·湖南衡阳)元初,西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统治者在对西藏事务以及它的地区性特点进行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成立专门机构以管理西藏地区。这说明宣政院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开发边疆地区
C.推动民族交融 D.维护政权统一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8.(2023·北京朝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经历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新建王朝在总体上说来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
A.造成了皇朝的易姓换代   B.推动了王朝政策的调整
C.推动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D.建立了农民的革命政权
9.(2023·济南)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10.(2023·天津河北区)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 )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 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后,采用汉制建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上设置了十路(又称十道)宣抚司“以总天下之政”。宣抚使为朝廷特命使臣,监督和处理地方政务,大体如唐代前期的巡察、安抚等使或宋初的宣抚使,属临时差遣性质。但宣抚司无处置军务之权,不足以应付发生叛乱或社会治安等方面特殊情况,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宰执大臣行省事于这些地区。后几经置废分合,最后稳定为十个行中书省,分统除中书省直辖诸路以外的各大地区,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区划格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永州)“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解析] 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军民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陕西咸阳)辽朝的汉文国号,主要针对汉人及部分汉化程度较深的契丹人,称“大契丹”或“大辽”,或两者并用。而辽朝的契丹文国号则是针对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始终称“哈喇契丹”。汉文国号与契丹文国号的歧异表明,辽朝( )
A.重视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频繁
C.力图遏制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兼有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是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政权,存在汉文国号与契丹文国号,这是为了满足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需要,体现了辽朝内部文化多样性和交流频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遏制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排除C项;国号的歧异不能表明辽朝兼有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安徽宣城)据《辽史》《金史》记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思想,自称中国,也并未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体现了( )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B.儒家思想占据主导
C.因俗而治保留特色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政权在与两宋对峙时期,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宋都是“中国”,强调“懂礼即中国”,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D项正确;“国家统一格局和政治稳定”不符合两宋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因俗而治保留特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内蒙古包头)金熙宗时,首先根据女真旧制,兼采隋唐之制、辽宋之法编成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金章宗时又制定《泰和律》12篇,使金朝法制在完备程度上超过辽国,《泰和律》直到元初还被蒙古统治者援用。这表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A.促进中华法文化的发展
B.主导民族交往交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解析] 由材料“金熙宗时,首先根据女真旧制,兼采隋唐之制、辽宋之法编成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华文化;“……《泰和律》直到元初还被蒙古统治者援用”说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中华法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主导民族交往交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其没有完成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汉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福建厦门)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统治者的狩猎活动“春猎秋狝”逐渐减少,反而关心百姓的收成,这说明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A项正确;封建化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元朝的治国策略,排除C项;元朝推行“四等人制”,并未放弃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湖南衡阳)元初,西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统治者在对西藏事务以及它的地区性特点进行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成立专门机构以管理西藏地区。这说明宣政院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开发边疆地区
C.推动民族交融 D.维护政权统一
[解析] 根据“统治者在对西藏事务以及它的地区性特点进行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成立专门机构以管理西藏地区”可得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主要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项。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8.(2023·北京朝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经历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新建王朝在总体上说来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
A.造成了皇朝的易姓换代   B.推动了王朝政策的调整
C.推动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D.建立了农民的革命政权
[解析] 据材料 “……每经历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新建王朝在总体上说来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可知每个新王朝的建立,为避免阶级矛盾的激化,都努力发展生产,减轻对人民的剥削,B项符合题意; A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C、D两项错误。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岳飞的主要事迹是抗金,故选C项。
9.(2023·济南)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解析] 据所学可知,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契丹”,建立了政权“辽”;都城在“兴庆”,并创制文字“西夏文字”,模仿北宋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其长期对峙,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局面“大定之治”;据所学可知,结束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并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的是“蒙古族”;故选A项;B、C、D三项错误。
10.(2023·天津河北区)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 )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
[解析] 据所学可知,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为加强对西域 管辖而设立的军政机构之一,宣慰司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设于全国各地,D项符合题意;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A项不符题意;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B项不符题意;西域都护府是设立于西汉时期负责保护过往商旅的机构,C项不符题意。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 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后,采用汉制建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上设置了十路(又称十道)宣抚司“以总天下之政”。宣抚使为朝廷特命使臣,监督和处理地方政务,大体如唐代前期的巡察、安抚等使或宋初的宣抚使,属临时差遣性质。但宣抚司无处置军务之权,不足以应付发生叛乱或社会治安等方面特殊情况,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宰执大臣行省事于这些地区。后几经置废分合,最后稳定为十个行中书省,分统除中书省直辖诸路以外的各大地区,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区划格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答案] (1)举措: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上计”制度,考核官员;县以下设乡里。
(2)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以行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解析] (1)举措:根据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 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可知,实行“上计”制度,考核官员;根据材料“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可知,县以下设乡里。
(2)创新:根据材料二“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宰执大臣行省事于这些地区”可知,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作用:结合所学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以行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的角度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