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5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兴隆洼遗址形成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内有成排的房屋百余间,中心位置的大型房屋内有人猪合葬墓,玉器成为标志身份的饰品,并出现石器集中生产的迹象。无论是平底简形罐和晚期出现的之字纹,还是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都奠定了该地区“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传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兴隆洼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
B.农业是推动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C.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原始村落
D.兴隆洼遗址是穴居时代的典型
2.下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该变迁着重反映出( )
A.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
B.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
C.解决边疆危机的客观要求
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4.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5.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元时尚为一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明弘治、嘉靖年间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居民达二三千家。这反映了( )
A.城市化进程开始
B.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C.集镇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7.(2022·海南高考)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的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8.(2023·济宁)下表是隋唐、五代及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古代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
兴起时代 代表城市 经济地位
隋唐 扬州 南北大冲,百货所集
五代及两宋 汴梁 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
明清 天津、德州、济宁、淮安、苏州、杭州 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
A.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B.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
C.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提升了传统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
9.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修建者乔全美、乔致庸父子为著名商人,富而置田宅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反映了( )
A.民居民俗文化受到了广泛重视
B.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C.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D.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10.(2023·威海)如图为雅典庇西特拉图(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这些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些陶管的出现( )
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
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
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二、综合题
11.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福建土楼是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
迁移时间 迁移动因 迁出地域 迁入地域
317— 879年 中原旧地 江淮流域
880— 1126年 黄巢起义 皖、豫、鄂、赣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 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赣南 粤东北
1645— 1867年 满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南、赣南、粤东北 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
1867年 以后 太平天国起义 粤东北及中部等 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川、桂、南亚等地
——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整理
材料二 表2 福建土楼的一些相关研究与描述
相关研究与描述 出处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总数达30 000多座。土楼分布尤为集中的闽西南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盗匪四起。土楼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吴海波《福建土楼,客家传奇》
土楼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建方楼时在楼角基石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避邪。据说,圆楼无角,“煞气”能滑走,故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或以方位命名,或以主人名字命名,或为纪念先祖定名
明万历以后,闽西广种烟草,所产“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人称“烟魁”而作贡品。客家人广设烟行,普通烟农也有受益。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士大夫日益增多,大兴土木,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聚族而居、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建造庞大的土楼,并冠以“大夫第”“中书第”“太史第”等称号 谢莉《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
客家先民对土楼选址十分讲究。永定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最“贵”之地。土楼内一般都挖有两眼水井,且呈东西或南北对称,象征日月或影射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眼睛 余德辉《福建永定土楼:世界民居奇葩》
在永定,每座土楼几乎都有私塾或学堂,都有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有些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楹联如“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1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2)提取表1、表2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史。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兴隆洼遗址形成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内有成排的房屋百余间,中心位置的大型房屋内有人猪合葬墓,玉器成为标志身份的饰品,并出现石器集中生产的迹象。无论是平底简形罐和晚期出现的之字纹,还是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都奠定了该地区“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传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兴隆洼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
B.农业是推动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C.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原始村落
D.兴隆洼遗址是穴居时代的典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房屋建筑、装饰品的出现及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来看,兴隆洼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开始”,排除C项;兴隆洼遗址的房屋属于半地穴式,排除D项。
2.下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该变迁着重反映出( )
A.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
B.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
C.解决边疆危机的客观要求
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都城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趋势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解决边疆危机及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C、D三项。
3.(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政策,排除D项。
4.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解析: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项正确;A项是对“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的错误解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故排除A项;城市广场是居民中心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故排除B项;“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
5.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元时尚为一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明弘治、嘉靖年间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居民达二三千家。这反映了( )
A.城市化进程开始
B.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C.集镇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震泽镇从仅有数十家住户的村落,发展为拥有居民千余家甚至二三千余家的大镇,反映出明清时期集镇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震泽镇一地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始”,排除A项;仅从震泽镇居民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不能说明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排除B项;直到近代,“重农抑商”政策才被废除,排除D项。
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解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是宗法思想,故D项正确;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排除B项;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排除C项。
7.(2022·海南高考)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的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黎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为树枝、泥巴、茅草,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审美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黎族先民的集体劳作形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习俗,排除D项。
8.(2023·济宁)下表是隋唐、五代及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古代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
兴起时代 代表城市 经济地位
隋唐 扬州 南北大冲,百货所集
五代及两宋 汴梁 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
明清 天津、德州、济宁、淮安、苏州、杭州 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
A.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B.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
C.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提升了传统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扬州为“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两宋时汴梁“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至明清时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说明大运河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B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不密切,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运输效率无关,排除D项。
9.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修建者乔全美、乔致庸父子为著名商人,富而置田宅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反映了( )
A.民居民俗文化受到了广泛重视
B.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C.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D.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商帮把钱投入到田宅中,而不用于商业的扩大,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俗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
10.(2023·威海)如图为雅典庇西特拉图(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这些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些陶管的出现( )
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
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
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时期输水管道具有统一的标准,便于维护,说明当时雅典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职能分工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善”,排除;庇西特拉图统治时期属于僭主政治,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1.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福建土楼是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
迁移时间 迁移动因 迁出地域 迁入地域
317— 879年 中原旧地 江淮流域
880— 1126年 黄巢起义 皖、豫、鄂、赣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 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赣南 粤东北
1645— 1867年 满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南、赣南、粤东北 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
1867年 以后 太平天国起义 粤东北及中部等 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川、桂、南亚等地
——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整理
材料二 表2 福建土楼的一些相关研究与描述
相关研究与描述 出处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总数达30 000多座。土楼分布尤为集中的闽西南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盗匪四起。土楼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吴海波《福建土楼,客家传奇》
土楼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建方楼时在楼角基石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避邪。据说,圆楼无角,“煞气”能滑走,故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或以方位命名,或以主人名字命名,或为纪念先祖定名
明万历以后,闽西广种烟草,所产“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人称“烟魁”而作贡品。客家人广设烟行,普通烟农也有受益。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士大夫日益增多,大兴土木,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聚族而居、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建造庞大的土楼,并冠以“大夫第”“中书第”“太史第”等称号 谢莉《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
客家先民对土楼选址十分讲究。永定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最“贵”之地。土楼内一般都挖有两眼水井,且呈东西或南北对称,象征日月或影射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眼睛 余德辉《福建永定土楼:世界民居奇葩》
在永定,每座土楼几乎都有私塾或学堂,都有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有些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楹联如“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1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2)提取表1、表2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史。
答案:(1)迁移动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安史之乱”。
显著特点:历时长,波及范围广;随多波次北民南迁而逐渐形成;与经济重心南移关联互动;受王朝更替、政局动荡等影响较大;是古代南北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
(2)说明:从客家人的家族发展史看,许多家族长途迁徙并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聚族而居,重法人伦,世代繁衍,宗族社会,自成体系,这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所致,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土楼建造工期长,耗资巨大,是客家人雄厚经济实力的体现;土楼建筑的繁盛期恰逢明清时闽西客家人广种烟草集聚丰厚财源的时期,家底殷实与追慕高贵豪华气派共同造就了土楼的雄伟风格、超大规模。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看,土楼村落建筑是古代先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典型例证;这种民居模式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与防御要求;结构规范,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并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力。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土楼命名考究、楹联寓意深厚,承载着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与儒家伦理色彩,体现了客家人的勤俭智慧、家风醇厚,其秉承的耕读传家理念泽被后世;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土楼民居建筑是在中原文化随多波次北民南迁辐射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而形成的客家民系,更是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一部福建土楼史,就是一部客家人的家族长途迁徙史、乡村家族发展史,承载着古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建筑艺术、文化传播与民族交融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所以,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史。